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新课程标淮的要求。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有机统整学校、社会、网络等方面有益的课程资源,为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要鼓励和引导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创造性地开发并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教学活力。”因此,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研究,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成为一线教师应思考和探究的重要课题。
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生活的全球化,仅仅依靠教科书进行课堂教学已难以适应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开发地方课程资源,让学生在了解家乡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和优良传统中,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成为弘扬本地区优良传统的积极力量,成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一代新人。
提高整个思想品德科教学质量的要求。从2006年起,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又有新的变化,进行二试合一,即升学考和毕业考合二为一,所有学生都要参加由广州市统一组织的初中思想品德科考试,其中,不少考题来自地方课程资源,因此,要提高整个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就不能忽视课程资源这一部分考试内容。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教师在选择课程资源时要注意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对教学资源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特别是对教材,包括对知识的编排顺序、教学情境、文化背景以及技能和具体目标的要求等做详细的分析。例如按照教材的编排,《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框题包括了“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和“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两个目,按照课标要求是一个课时完成。而沉淀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更多时间去感悟。于是笔者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在这一节课里只讲中华文化,而传统美德则作为这一框与第二框的民族精神的过渡。如此一来,本课就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实现情感的升华,自觉传承中华文化,有效地达成课程目标。
2. 综合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内容上体现优势组合,形式上体现丰富多样,才能更有效而合理地为教学活动服务。因此,要选择和配置最佳课程资源,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呈现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既形象直观,又抽象概括,促使学生在心智方面得到和谐、同步的发展。《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笔者用了“广府文化节”的新闻图片引入,给学生展示了广州剪纸,再播放东山少爷的歌曲《月光光,照羊城》,广府文化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由衷地产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 因地制宜原则
课程资源因地域、文化、学校和师生的不同而表现出具体差异性。因此,我们在开发利用资源时,要注意因地制宜,力求体现地方特色。设计《灿烂的中华文化》时,笔者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阅历,让他们首先从最熟悉的广府文化入手,再布置大家分类分组搜集中华文化的资料,充分发挥了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
4. 实效性原则
可开发的课程资源应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深化,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材料,或是对学生的道德情操起激励作用等。为了最大限度地合理使用课程资源,首先要优化课程资源结构,追求最优化的多元化资源配置。教师在获得多元化课程资源后,需巧妙艺术地整合各类课程资源,为我所用,注重实效性,避免流于形式。《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中,笔者运用的课程资源有新闻、实物、歌曲、图片、网络内容、学生自身的认知、教师本身的经验等等,根据不同的环节合理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方法
1. 开发利用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是一个地区历史的沿袭、人文的表现。充分挖掘乡土资源,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从而创新课堂教学。在《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课中,笔者用学生熟悉的本土文化作为本节课的主要课程资源,设计了 “广府文化探源”、“广府文化知多D”、“广府文化在我家”、“广府文化传万里”、“广府文化我传承”五个环节,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更使学生受到了感情上和思想上的震动。
2. 合理运用社会资源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从中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因此,课堂教学首先要联系实际,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现实生活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抓住和学生相关的、密切的、能够影响他们的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教学。
3. 灵活巧用学生资源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有其自身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他们的身上蕴含着巨大的课程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发掘学生身上的潜在课程资源,让学生有机会把自己的爱好、知识、经验和所学的内容相结合,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在上《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时,笔者巧妙地利用中学生不愿服输的心理特征,调动了大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得出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一结论。
4. 充分引用时政资源
时政热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是思想品德课重要的组成部分。将之引入课堂,能够充实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教材的滞后性,使课堂显现出时代的活力。教师引用时政资源,需要关注热点,并结合课本内容对时政热点进行选择。如讲授《灿烂的中华文化》,学生就提到了广东“岭南文化十大名片”评选揭晓,广府庙会的举办等热点。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心国家大事,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学生开启了关注社会的窗口,促使学生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对其以后思想品德、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 魏文琦
新课程标淮的要求。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有机统整学校、社会、网络等方面有益的课程资源,为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要鼓励和引导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创造性地开发并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教学活力。”因此,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研究,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成为一线教师应思考和探究的重要课题。
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生活的全球化,仅仅依靠教科书进行课堂教学已难以适应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开发地方课程资源,让学生在了解家乡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和优良传统中,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成为弘扬本地区优良传统的积极力量,成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一代新人。
提高整个思想品德科教学质量的要求。从2006年起,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又有新的变化,进行二试合一,即升学考和毕业考合二为一,所有学生都要参加由广州市统一组织的初中思想品德科考试,其中,不少考题来自地方课程资源,因此,要提高整个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就不能忽视课程资源这一部分考试内容。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教师在选择课程资源时要注意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对教学资源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特别是对教材,包括对知识的编排顺序、教学情境、文化背景以及技能和具体目标的要求等做详细的分析。例如按照教材的编排,《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框题包括了“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和“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两个目,按照课标要求是一个课时完成。而沉淀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更多时间去感悟。于是笔者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在这一节课里只讲中华文化,而传统美德则作为这一框与第二框的民族精神的过渡。如此一来,本课就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实现情感的升华,自觉传承中华文化,有效地达成课程目标。
2. 综合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内容上体现优势组合,形式上体现丰富多样,才能更有效而合理地为教学活动服务。因此,要选择和配置最佳课程资源,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呈现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既形象直观,又抽象概括,促使学生在心智方面得到和谐、同步的发展。《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笔者用了“广府文化节”的新闻图片引入,给学生展示了广州剪纸,再播放东山少爷的歌曲《月光光,照羊城》,广府文化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由衷地产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 因地制宜原则
课程资源因地域、文化、学校和师生的不同而表现出具体差异性。因此,我们在开发利用资源时,要注意因地制宜,力求体现地方特色。设计《灿烂的中华文化》时,笔者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阅历,让他们首先从最熟悉的广府文化入手,再布置大家分类分组搜集中华文化的资料,充分发挥了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
4. 实效性原则
可开发的课程资源应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深化,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材料,或是对学生的道德情操起激励作用等。为了最大限度地合理使用课程资源,首先要优化课程资源结构,追求最优化的多元化资源配置。教师在获得多元化课程资源后,需巧妙艺术地整合各类课程资源,为我所用,注重实效性,避免流于形式。《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中,笔者运用的课程资源有新闻、实物、歌曲、图片、网络内容、学生自身的认知、教师本身的经验等等,根据不同的环节合理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方法
1. 开发利用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是一个地区历史的沿袭、人文的表现。充分挖掘乡土资源,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从而创新课堂教学。在《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课中,笔者用学生熟悉的本土文化作为本节课的主要课程资源,设计了 “广府文化探源”、“广府文化知多D”、“广府文化在我家”、“广府文化传万里”、“广府文化我传承”五个环节,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更使学生受到了感情上和思想上的震动。
2. 合理运用社会资源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从中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因此,课堂教学首先要联系实际,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现实生活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抓住和学生相关的、密切的、能够影响他们的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教学。
3. 灵活巧用学生资源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有其自身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他们的身上蕴含着巨大的课程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发掘学生身上的潜在课程资源,让学生有机会把自己的爱好、知识、经验和所学的内容相结合,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在上《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时,笔者巧妙地利用中学生不愿服输的心理特征,调动了大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得出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一结论。
4. 充分引用时政资源
时政热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是思想品德课重要的组成部分。将之引入课堂,能够充实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教材的滞后性,使课堂显现出时代的活力。教师引用时政资源,需要关注热点,并结合课本内容对时政热点进行选择。如讲授《灿烂的中华文化》,学生就提到了广东“岭南文化十大名片”评选揭晓,广府庙会的举办等热点。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心国家大事,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学生开启了关注社会的窗口,促使学生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对其以后思想品德、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