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48-01
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确定为四大总体目标之一,足以体现了它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由于知识和年龄特征,解决抽象的、隐性的、复杂的、未知的问题似乎“山穷水复疑无路”。如能把生疏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把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问题,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巧妙转化,以旧引新,享受水到渠成的快乐
根据学生已有的新旧知识的联系,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来解决。使学生领悟到,新知识看起来很难,但只要将所学的知识与已学过的知识沟通起来,就能顺利地解决问题。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中先让学生尝试去除,由于小数是个新事物,想算又算不出来,这时启发学生:如果能将小数变成整数就好办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将小数转化为整数,再利用整数除法计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同样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中,只要引导学生将异分母分数通过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问题就解决了。20以内数、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也可通过转化来完成,如43+35可以转化成4+3和3+5两道十以内数的计算,76-47 可以转化成16-7和6-4两道计算。多位数计算和分数计算也同样适用。图形的计算更是能利用转化,把新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当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迫切要求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需要时,让学生独立自由地思考,需学生调动所有的相关知识及经验储备,寻找可能的方法解决问题。当学生将没有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在转化的过程中,把平行四边形剪一剪、拼一拼,最后得到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在这个前提之下,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高。此时还要弄清楚学生是否明白了为什么要转化成长方形。在此过程中转化的思想也就随之潜入学生的心中。这样学生轻而易举的解决了问题,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教学中这样逐步渗透、适时点明,学生对转化就会有进一步地认识与理解,并自觉不自觉地在加以运用;久而久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明显提高。
二、巧妙转化,化繁为简,领略转化思想的无穷魅力
在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运算、图形或数量关系非常复杂的问题,用传统的思维方法,按部就班去解题,就觉得非常繁琐,或很容易钻进死胡同。这时教师不妨转化一下解题策略,化繁为简。反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出示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求出它的面积。学生们看着复杂的图形顿时难住了,认为不能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直接计算。但在教师点拨下不久就有学生提出,可以利用转化思想来计算出它的面积。通过小组讨论后,学生们的答案可谓精彩纷呈。从根本上说就是获得了自己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再如教学应用题:甲从东城走向西城每时走5千米,乙从西城走向东城每时走4千米,如果乙比甲早1时出发,那么两人恰好在两城中间地方相遇,问东西两城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分析:这道题乍看是“相遇问题”。关键是求相遇时间而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三个量中仅知一个量,很难求得相遇时间,但转成“追及问题”后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中可先求得路程差和速度差,再求得追及时间即为原叙述方式中的相遇时间,这样便可求得两城相距多少千米了。 转化后的应用题为“甲乙两人从东城走向西城甲每时走5 千米,乙每时走4千米,如果乙先走1时,那么甲恰好在两城中间地方追上乙,问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转化让学生自主轻松地找到了解题思路。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渐渐地转化的思想扎根在了学生心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转化思想的无穷魅力。也渐渐学会使用转化方法解决问题。
三、巧妙转化,回归生活,感受转化思想的价值所在
将数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相连,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而且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与创造潜能。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分析、辨别中将新知识转化到生活实际中。联系实际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增强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要测量旗杆、树、楼房等的高度,不能直接上去量高度,怎么办?看似无法测量,但是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转化一下思维,由测旗杆、树、楼房等的高度轉化为测量这些实物影子的长度,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学完新课后马上问学生:“生活中有类似的问题或现象吗?他们与植树问题的相同点在哪?”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出同类问题,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随即出示例子,如:同学们间操队列中每隔一定距离站一名同学、教室后面的园地四周的花边上每隔一段就有一朵小花、运动会操场一周有规律插着彩旗、110米跨栏的赛道每隔一定距离放置一个栏杆、时钟每隔一小时敲响一下、输液的点滴每隔一定的时间滴下一滴,马路两旁每隔一段就有一个路灯等等。同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路灯排列、排队等生活现象都与“植树问题”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使学生明白生活中这类问题都可以转化为“植树问题”来解决,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实际问题,用转化的思想思考问题,进而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转化思想”无形地渗透给学生,让学生自觉地使用转化思想培养转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在数学百花园中,转化无处不在,学生掌握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犹如有了一位隐形的老师,作为教师将转化思想春风化雨般播种到学生的心田,让学习因有转化思想而精彩,让学生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有了这双翅膀,解决问题就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确定为四大总体目标之一,足以体现了它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由于知识和年龄特征,解决抽象的、隐性的、复杂的、未知的问题似乎“山穷水复疑无路”。如能把生疏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把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问题,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巧妙转化,以旧引新,享受水到渠成的快乐
根据学生已有的新旧知识的联系,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来解决。使学生领悟到,新知识看起来很难,但只要将所学的知识与已学过的知识沟通起来,就能顺利地解决问题。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中先让学生尝试去除,由于小数是个新事物,想算又算不出来,这时启发学生:如果能将小数变成整数就好办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将小数转化为整数,再利用整数除法计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同样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中,只要引导学生将异分母分数通过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问题就解决了。20以内数、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也可通过转化来完成,如43+35可以转化成4+3和3+5两道十以内数的计算,76-47 可以转化成16-7和6-4两道计算。多位数计算和分数计算也同样适用。图形的计算更是能利用转化,把新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当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迫切要求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需要时,让学生独立自由地思考,需学生调动所有的相关知识及经验储备,寻找可能的方法解决问题。当学生将没有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在转化的过程中,把平行四边形剪一剪、拼一拼,最后得到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在这个前提之下,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高。此时还要弄清楚学生是否明白了为什么要转化成长方形。在此过程中转化的思想也就随之潜入学生的心中。这样学生轻而易举的解决了问题,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教学中这样逐步渗透、适时点明,学生对转化就会有进一步地认识与理解,并自觉不自觉地在加以运用;久而久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明显提高。
二、巧妙转化,化繁为简,领略转化思想的无穷魅力
在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运算、图形或数量关系非常复杂的问题,用传统的思维方法,按部就班去解题,就觉得非常繁琐,或很容易钻进死胡同。这时教师不妨转化一下解题策略,化繁为简。反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出示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求出它的面积。学生们看着复杂的图形顿时难住了,认为不能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直接计算。但在教师点拨下不久就有学生提出,可以利用转化思想来计算出它的面积。通过小组讨论后,学生们的答案可谓精彩纷呈。从根本上说就是获得了自己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再如教学应用题:甲从东城走向西城每时走5千米,乙从西城走向东城每时走4千米,如果乙比甲早1时出发,那么两人恰好在两城中间地方相遇,问东西两城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分析:这道题乍看是“相遇问题”。关键是求相遇时间而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三个量中仅知一个量,很难求得相遇时间,但转成“追及问题”后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中可先求得路程差和速度差,再求得追及时间即为原叙述方式中的相遇时间,这样便可求得两城相距多少千米了。 转化后的应用题为“甲乙两人从东城走向西城甲每时走5 千米,乙每时走4千米,如果乙先走1时,那么甲恰好在两城中间地方追上乙,问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转化让学生自主轻松地找到了解题思路。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渐渐地转化的思想扎根在了学生心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转化思想的无穷魅力。也渐渐学会使用转化方法解决问题。
三、巧妙转化,回归生活,感受转化思想的价值所在
将数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相连,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而且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与创造潜能。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分析、辨别中将新知识转化到生活实际中。联系实际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增强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要测量旗杆、树、楼房等的高度,不能直接上去量高度,怎么办?看似无法测量,但是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转化一下思维,由测旗杆、树、楼房等的高度轉化为测量这些实物影子的长度,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学完新课后马上问学生:“生活中有类似的问题或现象吗?他们与植树问题的相同点在哪?”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出同类问题,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随即出示例子,如:同学们间操队列中每隔一定距离站一名同学、教室后面的园地四周的花边上每隔一段就有一朵小花、运动会操场一周有规律插着彩旗、110米跨栏的赛道每隔一定距离放置一个栏杆、时钟每隔一小时敲响一下、输液的点滴每隔一定的时间滴下一滴,马路两旁每隔一段就有一个路灯等等。同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路灯排列、排队等生活现象都与“植树问题”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使学生明白生活中这类问题都可以转化为“植树问题”来解决,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实际问题,用转化的思想思考问题,进而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转化思想”无形地渗透给学生,让学生自觉地使用转化思想培养转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在数学百花园中,转化无处不在,学生掌握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犹如有了一位隐形的老师,作为教师将转化思想春风化雨般播种到学生的心田,让学习因有转化思想而精彩,让学生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有了这双翅膀,解决问题就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