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逐渐普及,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如何利用好网络这一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入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 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应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76(2015)03-0055-02
截至2014年6月30日,中国网民6.32亿,其中手机网民为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中国已成为世界网络规模和网络用户第一的网络大国。网络媒体也就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影响重大,为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创了新的空间,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挑战和难得的机遇。
一、 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
网络舆情是指把网络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网络舆情的主要来源为搜索引擎、BBS论坛、博客、播客、门户网站、新闻跟帖、转帖等。网络作为新兴的传播载体,已经成为民众表达舆情的重要窗口。网络舆情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自由性。所有网民都可通过各种网络舆情载体随时随地,任意发布信息、发表看法、跟帖转载、参政议政。二是互动性。网民普遍具有强烈地参与意识,在某一热点或焦点事件发生时,众多的网民通过微信、微博、贴吧等进行双向或多向的交流和讨论,在此过程中网民之间、网民与网络媒体之间、网民与国家管理者之间往往形成互动的局面,再经过互联网的爆炸式传播,很快就可引起社会轰动、众人皆知。最典型的就是网络反腐。三是多元性。首先网民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其次网络舆情的内容广泛,包含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还体现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多元化。四是偏差性。网络言论比较情绪化和非理性化,有的网民甚至把互联网当作发泄情绪的地方,而情绪化的言论在大众的响应下,会发展成有害的舆论。五是突发性。网络舆论形成迅速,一个具有共鸣性话题的焦点或热点事件,如果再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极有可能点燃一片的舆论。而这一事件发生时,网民的个体意见会很快地汇集起来形成公众意见。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能够迅速互动,最后很快形成强大的意见声势。六是隐蔽性。网民的真实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行为方式等等个人身份识别要素在一定程度上隐蔽,使网民以及舆情的传播具有隐蔽性。
二、 网络舆情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
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舆情具有网络导向、维护社会稳定和及时抑制消极网络舆情的作用。网络舆情的影响能够波及整个社会,因此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积极网络舆情的形成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网络舆情形成快、影响大,采取回避、封堵等等生硬的方法只会适得其反,应当变堵为导。因此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和控制。一是对我国重点网站进行正确引导,使其发挥在网络主流上的引导作用。二要是正确引导网上舆论,提升应对能力。对于网络事件反映的问题做及时回应与解决,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利用网络舆情,科学引导各个阶层的网民正确对待网络焦点、热点事件、突发事件,并对网民的心理问题进行调适,使网民能在事件发生时,保持冷静、正确对待。
(二)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掌握网络舆论宣传主动权
谁掌握网络舆论宣传主动权以及形成什么样的主流舆论,是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性问题。一要提高主流网站的质量、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主流网络。一方面,利用主流网络媒体对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出台的方针、政策进行大力地、正面地宣传,并对其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跟踪与反映。另一方面,利用主流网络媒体对网络舆情全天候监视的优势,对不益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网络舆情要及时发现和处理。二要完善网络发言人制度,如对突发群体性事件,政府网络发言人,要及时、真实地发布官方权威信息,将事件的最新进展情况以及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解决措施以最快速度告知网民,从而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和先机。
(三)加快网络舆情法制建设进程
互联网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舆情的监督管理却存在着一定的法律和法规空白。治理网络空间,在根本上要依靠法律。国外网络普及早于我国,英、德、美、加、日等国家在网络舆情的管控上都有行之有效的举措,我国可借鉴国外对网络舆情管理的法律手段。从2000年以来,我国已颁布的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已有八九十部,但是有些网络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缺少网络管理基本法,而且立法的层次较低、立法的力度也不够。如针对网络上的人肉搜索,应制定网络隐私权方面的法律;完善儿童网络安全方面的立法等等。同时还要设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控执法机关,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执行网络舆情的管控,对于网络中出现的违法行为,应严格追究违法人员的法律责任。
(四)加强网络思想道德建设,提升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网络舆情对网民的思想道德观念有较大影响,而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又决定了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网民虽然在网络活动中具有一定程度的隐蔽性,但终究是现实社会中的真实个体,因此要对现实社会中的公民进行相关的民族自尊心、社会责任感、科学人生观等等的思想道德教育。青少年在我国网民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不完善,心理机制也不成熟,极易受到错误信息的干扰和诱惑,使其思想道德判断出现偏差、道德信仰混乱、和道德水平下降等等。而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因此青少年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尤其重要。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利用学校课堂、学校主题网站等方式,结合青少年所关注的网络舆情及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重点性、针对性地指导、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使青少年对网络舆情有客观、全面的认识。提高他们对不同思想和言论的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五)抓好网络舆情监管队伍的建设
网络舆情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政治觉悟的监管队伍,网络舆情监管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网络应用技术,还要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并具备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同时还要通晓管理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这支监管队伍,既要包括专门从事网络技术管理的工作人员,也要包括相关领导、各领域的专家、教授、及专职思政教育工作人员。这支队伍不仅能够借助网络舆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快网络道德建设,同时还能对网络舆情发挥监督作用,及时发现不良信息,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发展迅猛的网络舆情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逐步加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对网络舆情进行长期不懈的研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 廖扬平.刍议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新功能的关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6).
[2] 张玉华,梁明伟.网络舆情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J].青年和社会,2014,(4).
[3] 杜先涛,吕婷.网络舆情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现代教育科学,2008,(1).
责任编辑:徐 芳
〔关键词〕 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应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76(2015)03-0055-02
截至2014年6月30日,中国网民6.32亿,其中手机网民为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中国已成为世界网络规模和网络用户第一的网络大国。网络媒体也就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影响重大,为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创了新的空间,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挑战和难得的机遇。
一、 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
网络舆情是指把网络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网络舆情的主要来源为搜索引擎、BBS论坛、博客、播客、门户网站、新闻跟帖、转帖等。网络作为新兴的传播载体,已经成为民众表达舆情的重要窗口。网络舆情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自由性。所有网民都可通过各种网络舆情载体随时随地,任意发布信息、发表看法、跟帖转载、参政议政。二是互动性。网民普遍具有强烈地参与意识,在某一热点或焦点事件发生时,众多的网民通过微信、微博、贴吧等进行双向或多向的交流和讨论,在此过程中网民之间、网民与网络媒体之间、网民与国家管理者之间往往形成互动的局面,再经过互联网的爆炸式传播,很快就可引起社会轰动、众人皆知。最典型的就是网络反腐。三是多元性。首先网民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其次网络舆情的内容广泛,包含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还体现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多元化。四是偏差性。网络言论比较情绪化和非理性化,有的网民甚至把互联网当作发泄情绪的地方,而情绪化的言论在大众的响应下,会发展成有害的舆论。五是突发性。网络舆论形成迅速,一个具有共鸣性话题的焦点或热点事件,如果再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极有可能点燃一片的舆论。而这一事件发生时,网民的个体意见会很快地汇集起来形成公众意见。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能够迅速互动,最后很快形成强大的意见声势。六是隐蔽性。网民的真实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行为方式等等个人身份识别要素在一定程度上隐蔽,使网民以及舆情的传播具有隐蔽性。
二、 网络舆情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
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舆情具有网络导向、维护社会稳定和及时抑制消极网络舆情的作用。网络舆情的影响能够波及整个社会,因此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积极网络舆情的形成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网络舆情形成快、影响大,采取回避、封堵等等生硬的方法只会适得其反,应当变堵为导。因此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和控制。一是对我国重点网站进行正确引导,使其发挥在网络主流上的引导作用。二要是正确引导网上舆论,提升应对能力。对于网络事件反映的问题做及时回应与解决,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利用网络舆情,科学引导各个阶层的网民正确对待网络焦点、热点事件、突发事件,并对网民的心理问题进行调适,使网民能在事件发生时,保持冷静、正确对待。
(二)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掌握网络舆论宣传主动权
谁掌握网络舆论宣传主动权以及形成什么样的主流舆论,是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性问题。一要提高主流网站的质量、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主流网络。一方面,利用主流网络媒体对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出台的方针、政策进行大力地、正面地宣传,并对其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跟踪与反映。另一方面,利用主流网络媒体对网络舆情全天候监视的优势,对不益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网络舆情要及时发现和处理。二要完善网络发言人制度,如对突发群体性事件,政府网络发言人,要及时、真实地发布官方权威信息,将事件的最新进展情况以及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解决措施以最快速度告知网民,从而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和先机。
(三)加快网络舆情法制建设进程
互联网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舆情的监督管理却存在着一定的法律和法规空白。治理网络空间,在根本上要依靠法律。国外网络普及早于我国,英、德、美、加、日等国家在网络舆情的管控上都有行之有效的举措,我国可借鉴国外对网络舆情管理的法律手段。从2000年以来,我国已颁布的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已有八九十部,但是有些网络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缺少网络管理基本法,而且立法的层次较低、立法的力度也不够。如针对网络上的人肉搜索,应制定网络隐私权方面的法律;完善儿童网络安全方面的立法等等。同时还要设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控执法机关,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执行网络舆情的管控,对于网络中出现的违法行为,应严格追究违法人员的法律责任。
(四)加强网络思想道德建设,提升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网络舆情对网民的思想道德观念有较大影响,而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又决定了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网民虽然在网络活动中具有一定程度的隐蔽性,但终究是现实社会中的真实个体,因此要对现实社会中的公民进行相关的民族自尊心、社会责任感、科学人生观等等的思想道德教育。青少年在我国网民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不完善,心理机制也不成熟,极易受到错误信息的干扰和诱惑,使其思想道德判断出现偏差、道德信仰混乱、和道德水平下降等等。而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因此青少年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尤其重要。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利用学校课堂、学校主题网站等方式,结合青少年所关注的网络舆情及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重点性、针对性地指导、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使青少年对网络舆情有客观、全面的认识。提高他们对不同思想和言论的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五)抓好网络舆情监管队伍的建设
网络舆情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政治觉悟的监管队伍,网络舆情监管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网络应用技术,还要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并具备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同时还要通晓管理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这支监管队伍,既要包括专门从事网络技术管理的工作人员,也要包括相关领导、各领域的专家、教授、及专职思政教育工作人员。这支队伍不仅能够借助网络舆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快网络道德建设,同时还能对网络舆情发挥监督作用,及时发现不良信息,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发展迅猛的网络舆情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逐步加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对网络舆情进行长期不懈的研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 廖扬平.刍议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新功能的关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6).
[2] 张玉华,梁明伟.网络舆情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J].青年和社会,2014,(4).
[3] 杜先涛,吕婷.网络舆情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现代教育科学,2008,(1).
责任编辑:徐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