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预示着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必须建立适应新课程体系需要新的教学理念,放下包袱,打破以往“居高临下”的身份,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帮助学生,与学生对话,与学生分担成功的快乐或失败的经验,让语文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现代课堂。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此反思过去自己曾经努力求索的课,今后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受中学习
记得有一名著名教育家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明显强于理性思维。针对这样的特点可利用插图、多媒体等模拟再现生动的生活画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感受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因为阅读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相应生活场景,使学生情不自禁地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受到感染。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2 在课堂上放飞学生心灵,学生在自由中学习
要学好语文,《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甚至敢做,敢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异想天开”,在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中,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与生机。如在教学《司马光砸缸》一文时,我问学生:“司马光在小朋友掉到大水缸里的时候,他想到了砸缸救人的方法。如果你是司马光,你会用什么方法救这个落水的孩子呢?”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花园里有很多小朋友,我们可以合力把缸推倒,落水的小朋友就得救了。”有的说:“我们可以找一根竹竿把小朋友拉出来。”然而却有一个学生举手说:“我想说些别的,从这篇课文中我明白了我们要‘互相帮助’,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的道理。因为在小朋友落水后,大家都不帮忙救他,都慌了,那小朋友就会淹死的。我们遇到危险千万不能慌乱,要像司马光一样冷静地想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听了有的觉得很有道理,有的若有所思,似乎还有许多话想说,我为他的发言与众不同而喝彩。从课文中,学生懂得了朋友间应该互相帮助,不能只顾自己,要沉着冷静。这样的自由理解,自由发表,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而且让全班小朋友接受了一次人性的洗礼。
3 在课堂上调动多种感官,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不是通过教师的活动来获取知识,而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在课堂舞台上的真正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自己去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研究学习,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小猫钓鱼》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就让学生自由提出想要问的问题:“为什么小猫开始钓不着鱼,后来却钓着鱼了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并让学生用直线划出表现小猫三心二意的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用小记号标出。在自己学习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做到动嘴读、动手划、动脑想。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地训练学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促使学生真正动起来,但不是乱动,而是真正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学生在互相启发的过程中,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的目的。这样,在相同的学习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讨论出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完整、详细了。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的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师生的互动对话成为可能。
4 老师相信尊重学生,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相信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感受,而不是借学生的口说教师想说的话,并为他们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只有学生的探究愿望被激发,良好的学习方式才能得以形成。对于学习困难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模糊的激励性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你很有自己的见解!”“你的理解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了进步,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总之,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还课堂给学生。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
1 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受中学习
记得有一名著名教育家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明显强于理性思维。针对这样的特点可利用插图、多媒体等模拟再现生动的生活画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感受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因为阅读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相应生活场景,使学生情不自禁地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受到感染。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2 在课堂上放飞学生心灵,学生在自由中学习
要学好语文,《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甚至敢做,敢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异想天开”,在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中,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与生机。如在教学《司马光砸缸》一文时,我问学生:“司马光在小朋友掉到大水缸里的时候,他想到了砸缸救人的方法。如果你是司马光,你会用什么方法救这个落水的孩子呢?”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花园里有很多小朋友,我们可以合力把缸推倒,落水的小朋友就得救了。”有的说:“我们可以找一根竹竿把小朋友拉出来。”然而却有一个学生举手说:“我想说些别的,从这篇课文中我明白了我们要‘互相帮助’,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的道理。因为在小朋友落水后,大家都不帮忙救他,都慌了,那小朋友就会淹死的。我们遇到危险千万不能慌乱,要像司马光一样冷静地想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听了有的觉得很有道理,有的若有所思,似乎还有许多话想说,我为他的发言与众不同而喝彩。从课文中,学生懂得了朋友间应该互相帮助,不能只顾自己,要沉着冷静。这样的自由理解,自由发表,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而且让全班小朋友接受了一次人性的洗礼。
3 在课堂上调动多种感官,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不是通过教师的活动来获取知识,而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在课堂舞台上的真正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自己去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研究学习,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小猫钓鱼》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就让学生自由提出想要问的问题:“为什么小猫开始钓不着鱼,后来却钓着鱼了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并让学生用直线划出表现小猫三心二意的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用小记号标出。在自己学习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做到动嘴读、动手划、动脑想。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地训练学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促使学生真正动起来,但不是乱动,而是真正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学生在互相启发的过程中,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的目的。这样,在相同的学习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讨论出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完整、详细了。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的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师生的互动对话成为可能。
4 老师相信尊重学生,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相信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感受,而不是借学生的口说教师想说的话,并为他们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只有学生的探究愿望被激发,良好的学习方式才能得以形成。对于学习困难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模糊的激励性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你很有自己的见解!”“你的理解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了进步,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总之,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还课堂给学生。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