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笔者的绘画实践为基础,结合着自身的个例经验,从油画颜料的原材料和化学成分、稳定性、耐光性、透明性、干燥速度和融合性等方面谈一下对本人绘画常用色的学习和认识。
本人从事写实风格的油画创作,多年前在整理自己作品的时候,偶然发现一些油画的颜色发生了变化,而且有的局部产生了细小的裂纹,这曾使我非常苦恼。从那时起,我带着质疑和好奇认真地翻阅有关油画材料技法的书籍,开始学习如何用色。2005年,我有幸结识了中央美院教授杨红太老师,之前很喜欢读他的译著《欧洲绘画大师技法和材料》,不少疑惑都得到了先生的指教,受益匪浅。杨教授在几十年前就对当时市面能接触到的颜料进行了多角度精地研究。他研究的范围包括:同种颜色在不同底子上的变化对比;同种颜色掺油和不掺油的对比;不同品牌颜色相互叠加覆盖的对比;不同品牌颜色受光和背光的对比等等,他将这些内容都详细地做了实验。他认为,研究颜料性质的重点应该放在浅色系列,因为浅色的变化对画面整体的影响最为直观;不能完全迷信国外进口颜料的质量,要在实践中主动的去对比和总结,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用色系列和习惯。
为什么要研究油画的颜料特性?因为每种颜料都有自己独特的品性,每种颜料的原材料和化学成分、稳定性、耐光性、透明性、干燥速度和融合性都有差异。原材料和化学成分是颜料的本质;稳定性和耐光性决定颜料色相维持的时间,透明性会关系到在多层画法中合理的选择颜色;干燥速度和融合性可以影响作画的时间和颜色之间的匹配,让画者避免颜色的化学反应,防止画面色彩发暗或变色。我在油画创作中是采用间接性多层画法,基本的作画程序是:制作胶底一磨平画面——墨线起稿——铺设色底——层层提白——铺大色调——深入造型——最后罩染——上光完成。这种画法涉及的问题很多,比如选布、刷胶、制底、择笔、用色、调油等等,因篇幅所限,此文我主要谈一下对自己常用色的学习和心得。
不论古代还是当代,每位画家都有自己的用色习惯。颜料品种和数量的选择是画家在绘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习惯,运用颜色种类的多和少,每位画家的认识是不同的,这完全要根据个人色彩感觉和偏爱来决定。实际上,绝大多数画家在调色板上的用色是有限的,世界著名绘画技法专家拉尔夫梅耶认为,应该把限制学生使用过多的颜色作为一条色彩教学的纪律执行。英国的佛里德里奇在他的《油画材料与技法百科全书》中列举了九种基本颜色,他认为这些颜料足可以调合出丰富的颜色。下面我结合着自身的个例来介绍一下对本人常用色的认识。
本人在绘画创作中的习惯用色为:锌钛白、土黄、土红、钴蓝、群青和熟褐。在必要的时候会加上茜草红和酞菁宝石翠绿。到绘画的最后阶段会用到一点点的象牙黑。我们知道,油画颜料是由颜料粉+结合剂(调色油或蜂蜡)构成,由此可知,油画颜料的质量取决于两个构成成分的质量。在十九世纪管状颜料出现之前,油画家基本都是自己制作颜料,手工自制能够对颜料构成和质量比较清楚,可根据个人用色的习惯来控制颜色用油的稠薄和干燥的速度。现在由于技术条件的进步的运输的发达,绝大多数画家主要还是购买已经生产好的颜料。我习惯用的油画颜料品牌有“VAN GOGH”、“REMBRANDT”和“PEBEO”,个人感觉它们的颜料颗粒比较柔细腻,稳定性较好。我将常用色性能的分析列表如下:
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逐一分析:
锌钛白。锌钛白是取锌白和钛白的最优比例调合而成,是目前最常用的白色油画颜料之一。起初我是用钛白,它的覆盖力强,在创作中铺大关系时,用它和其他颜色相调合,使每种颜色的纯度降低,明度提高,为以后的罩染做好铺垫。如果最初起形的线稿有调整,可以用钛白进行多层覆盖。在提白阶段,钛白颜色干燥的时间适中,有利于颜色的衔接和反复的修改。我在2003年创作的戏装静物画《塔头一戏装》中的石膏像完全是用钛白所画,2006年的时候发现石膏的白色有些发黄发暗。我当时是使用国产的钛白,稳定性不是很好,如果改用锌白,虽然稳定,但覆盖力又弱,于是我最终选用了锌钛白,锌钛白颜料结合了前两者的优点,我用锌钛白创作《沉醉》中的石膏像,几年过去,白颜色依然看不出任何变化。其实现在进口的钛白稳定性都很好,不论钛白还是锌钛白,都是近代生产的颜料,从覆盖力和稳定性上都比不上铅白,在相关的资料书中可知,巴洛克后期的很多画作,在深色透明颜料部分出现了很多严重的裂纹,用铅白画过的部分就保留得很好,这就是为什么铅白是古代画家最喜爱最常用的颜色之一。但是,铅白的弊端很大,有很强的毒性,即使吸入含有铅白的粉尘也会产生严重后果。今天,铅白基本被钛白或锌钛白所代替,但在部分欧洲国家依旧保留着生产和使用铅白的习惯。
土黄、土红和茜草红。土黄、土红是颜料中最重要、最稳定的色彩。土红属矿物质颜料,有极强的覆盖力,干后结实,我喜欢用土红制作画布底色,曾经也试过熟褐、生褐和赭石,在一次去朋友的画室中,他的一张石膏油画吸引了我,石膏头像是层层提白刻画而出,在石膏的暗部有一种淡淡的泛着土红味的效果,颜色不发闷,很透气。这使我开始注意用土红制作底子,自觉效果不错。土黄也属矿物质颜料,是天然的含铁化合物,今天我们购买的土黄很多都是人工合成的,它有很强的着色力和覆盖性,干后色层坚实。土黄和土红是很多画家喜欢刻画人物、人体肤色必不可少的颜色,古典大师凡·爱克、提香、鲁本斯都很喜欢运用它(注:实际上,古代的绘画大师都是自制颜色,而且各国油画颜料在用料成分上都有差别,很难准确的界定大师们实际用色的名称,甚至由于史料和翻译等原因,可能并不是目前我们所理解的颜色,本文例举大师的习惯用色,权作参考)。
茜草红分天然和人工两种,天然的茜草红是由茜草植物根通过煮沸提取出一种液体,再和黏土结合形成一种艳丽而透明的红色颜料,根据形成的色调可形成玫瑰、浅红、中红、深红还有紫色系列。天然茜草红最大的缺点就是耐久性差,变色快。现在市面应用的茜草红,也叫茜素红,是一种煤焦油颜料,它的耐久性远远超过天然产品,人工茜草红中包含茜素,是一种相对持久不褪色的物质,且耐光性能好。“VANGOGH”油画颜料中分浅茜草红、茜草红、深茜草红三种,我喜欢色彩倾向偏冷偏紫的茜草红,有时候在绘画中特别需要这种颜色,利用它结合其他颜色来绘制人物脸部的肤色,效果非常好。 群青、钴蓝和酞菁宝石翠绿。群青和钴蓝是画家经常使用的蓝色。群青分两种,一种是由天然青金石(次等宝石)加工制成,这种天然群青色彩清亮透明,稳定性好,但价格昂贵,是其他蓝色无法替代的,非常适合透明技法。群青粉用油量低,耐温性强,干燥得慢,古代很多画家都喜欢将群青薄薄的涂在浅底子上,比如天空或者衣服的基本色调等;另一种是人工合成的,含有硫化物,和一些颜色调配时要慎重,比如人工群青+祖母绿会发生一定的化学反映,导致颜色变色。也避免和酸性物质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或产生吸湿作用,在画面的表层产生白色粉末状物质(硫化氢),即所谓的群青病,但这种釉膜分解的物质用酒精很容易清除。钴蓝,即氧化钴,主要成分是铝酸钴,色彩亮丽,既耐酸又耐碱,也有较的耐热性,但着色力和覆盖力都不强。钴蓝的特性是干燥速度较快,如果涂在尚未充分干燥的颜料涂层上,画面容易产生裂纹。和所有的冷调子颜色一样,如果调和油变黄,钴蓝的颜色肯定会受到影响。我用过某些国产的群青颜料,厚涂时容易拉丝、发粘稠;薄涂时有颗粒感,不均匀。所以个人建议使用颜色多注意品牌之间的横向对比。不建议使用价格比较低廉的钴蓝,因为很多都是由人工群青和白色混合勾兑的。
酞菁宝石翠绿是由酞菁绿和宝石翠绿混合成的。酞菁绿的成分主要是铜酞菁,是无毒的有机颜料,耐光力和着色力非常优秀,可用于透明罩染。宝石翠绿又名叫祖母绿,色彩鲜艳透明。传统的宝石翠绿成分是砷化铜,有毒,对酸碱不稳定,遇含硫化物质的颜料,比如镉黄、朱砂、群青都不能很好调配,容易变色发黑,现已被淘汰。现代生产的翠绿大都是由水合氧化铬绿或酞菁绿构成,所以我在试验中将群青(VAN GOGH品牌)和酞菁宝石翠绿(PEBEO品牌)、土黄(VAN GOGH品牌)进行混合试验,几年过去,颜色没有变暗的反应。所以我认为材料书要学习,实践和认识要更加重视。
熟褐和象牙黑。熟褐是属于褐色系中最常用的颜色,它的原材料是天然棕土,色调偏红偏暖,透明度差,耐光性强。尽管工具书上记载各种颜色的耐光力如何强,其实任何一幅油画都不能长期在阳光下直晒,在我的试验中,长期受光的褐色会变暗,因为熟褐颜色颗粒较轻,往往会分解,容易从其他颜色中“浮”出来,呈现暗褐色调。熟褐颜料在不同品牌中的配料是不同的,干燥速度也不一样,比如“CLASSICO”品牌的熟褐要比其他牌子的干燥得快,独自使用或混合其他颜色后在六、七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即可干燥。如果你用了这个品牌的熟褐,3-4小时就要注意清理一下调色板,否则,时间长了它会呈膜状粘固在调色板上,清理比较费事。我曾经用熟褐加一点赭石做过色底,颜料和油用量不宜稠厚,否则,在叠加其他颜色后,长时间容易产生裂纹。熟褐的色相偏暖,比较靠近人皮肤暗部的颜色,衔接过渡也很容易,所以很多古典写实绘画大师都非常喜欢它。象牙黑不是纯黑,是一种偏暖而半透明的黑色,性能稳定,耐光力好。我经常在作画的最后环节用到它,它单个使用容易有裂变隐患,所以通常我会调一点点别的颜料再涂到画面需要的地方。
其实,在实践中你会发现颜色之间的性能关系都是相对的。颜料的透明属性和遮盖力都不是绝对的,在绘画中大量的颜色都是处于各种半透明的状态,如果应用马蒂树脂等媒介剂,可以使某些本来不很透明的颜料产生一定的透明度。颜色之间的性能关系也是发展的,以前很多技法书中介绍有些颜色是不能混合的,但是今天由于科技的发展,新的化工原料的发现和应用,将以前不可以的变成了可以的,比如人工群青和土黄就可以正常调和,不发生颜色改变。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通过实践学习才能逐渐积累对颜色的认识,也渐渐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总之,对于个人常用色的研究既要尊重前贤的经验,又要自身去操作总结。用相对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颜料性能的学习,才是对待油画研究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方法。
本人从事写实风格的油画创作,多年前在整理自己作品的时候,偶然发现一些油画的颜色发生了变化,而且有的局部产生了细小的裂纹,这曾使我非常苦恼。从那时起,我带着质疑和好奇认真地翻阅有关油画材料技法的书籍,开始学习如何用色。2005年,我有幸结识了中央美院教授杨红太老师,之前很喜欢读他的译著《欧洲绘画大师技法和材料》,不少疑惑都得到了先生的指教,受益匪浅。杨教授在几十年前就对当时市面能接触到的颜料进行了多角度精地研究。他研究的范围包括:同种颜色在不同底子上的变化对比;同种颜色掺油和不掺油的对比;不同品牌颜色相互叠加覆盖的对比;不同品牌颜色受光和背光的对比等等,他将这些内容都详细地做了实验。他认为,研究颜料性质的重点应该放在浅色系列,因为浅色的变化对画面整体的影响最为直观;不能完全迷信国外进口颜料的质量,要在实践中主动的去对比和总结,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用色系列和习惯。
为什么要研究油画的颜料特性?因为每种颜料都有自己独特的品性,每种颜料的原材料和化学成分、稳定性、耐光性、透明性、干燥速度和融合性都有差异。原材料和化学成分是颜料的本质;稳定性和耐光性决定颜料色相维持的时间,透明性会关系到在多层画法中合理的选择颜色;干燥速度和融合性可以影响作画的时间和颜色之间的匹配,让画者避免颜色的化学反应,防止画面色彩发暗或变色。我在油画创作中是采用间接性多层画法,基本的作画程序是:制作胶底一磨平画面——墨线起稿——铺设色底——层层提白——铺大色调——深入造型——最后罩染——上光完成。这种画法涉及的问题很多,比如选布、刷胶、制底、择笔、用色、调油等等,因篇幅所限,此文我主要谈一下对自己常用色的学习和心得。
不论古代还是当代,每位画家都有自己的用色习惯。颜料品种和数量的选择是画家在绘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习惯,运用颜色种类的多和少,每位画家的认识是不同的,这完全要根据个人色彩感觉和偏爱来决定。实际上,绝大多数画家在调色板上的用色是有限的,世界著名绘画技法专家拉尔夫梅耶认为,应该把限制学生使用过多的颜色作为一条色彩教学的纪律执行。英国的佛里德里奇在他的《油画材料与技法百科全书》中列举了九种基本颜色,他认为这些颜料足可以调合出丰富的颜色。下面我结合着自身的个例来介绍一下对本人常用色的认识。
本人在绘画创作中的习惯用色为:锌钛白、土黄、土红、钴蓝、群青和熟褐。在必要的时候会加上茜草红和酞菁宝石翠绿。到绘画的最后阶段会用到一点点的象牙黑。我们知道,油画颜料是由颜料粉+结合剂(调色油或蜂蜡)构成,由此可知,油画颜料的质量取决于两个构成成分的质量。在十九世纪管状颜料出现之前,油画家基本都是自己制作颜料,手工自制能够对颜料构成和质量比较清楚,可根据个人用色的习惯来控制颜色用油的稠薄和干燥的速度。现在由于技术条件的进步的运输的发达,绝大多数画家主要还是购买已经生产好的颜料。我习惯用的油画颜料品牌有“VAN GOGH”、“REMBRANDT”和“PEBEO”,个人感觉它们的颜料颗粒比较柔细腻,稳定性较好。我将常用色性能的分析列表如下:
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逐一分析:
锌钛白。锌钛白是取锌白和钛白的最优比例调合而成,是目前最常用的白色油画颜料之一。起初我是用钛白,它的覆盖力强,在创作中铺大关系时,用它和其他颜色相调合,使每种颜色的纯度降低,明度提高,为以后的罩染做好铺垫。如果最初起形的线稿有调整,可以用钛白进行多层覆盖。在提白阶段,钛白颜色干燥的时间适中,有利于颜色的衔接和反复的修改。我在2003年创作的戏装静物画《塔头一戏装》中的石膏像完全是用钛白所画,2006年的时候发现石膏的白色有些发黄发暗。我当时是使用国产的钛白,稳定性不是很好,如果改用锌白,虽然稳定,但覆盖力又弱,于是我最终选用了锌钛白,锌钛白颜料结合了前两者的优点,我用锌钛白创作《沉醉》中的石膏像,几年过去,白颜色依然看不出任何变化。其实现在进口的钛白稳定性都很好,不论钛白还是锌钛白,都是近代生产的颜料,从覆盖力和稳定性上都比不上铅白,在相关的资料书中可知,巴洛克后期的很多画作,在深色透明颜料部分出现了很多严重的裂纹,用铅白画过的部分就保留得很好,这就是为什么铅白是古代画家最喜爱最常用的颜色之一。但是,铅白的弊端很大,有很强的毒性,即使吸入含有铅白的粉尘也会产生严重后果。今天,铅白基本被钛白或锌钛白所代替,但在部分欧洲国家依旧保留着生产和使用铅白的习惯。
土黄、土红和茜草红。土黄、土红是颜料中最重要、最稳定的色彩。土红属矿物质颜料,有极强的覆盖力,干后结实,我喜欢用土红制作画布底色,曾经也试过熟褐、生褐和赭石,在一次去朋友的画室中,他的一张石膏油画吸引了我,石膏头像是层层提白刻画而出,在石膏的暗部有一种淡淡的泛着土红味的效果,颜色不发闷,很透气。这使我开始注意用土红制作底子,自觉效果不错。土黄也属矿物质颜料,是天然的含铁化合物,今天我们购买的土黄很多都是人工合成的,它有很强的着色力和覆盖性,干后色层坚实。土黄和土红是很多画家喜欢刻画人物、人体肤色必不可少的颜色,古典大师凡·爱克、提香、鲁本斯都很喜欢运用它(注:实际上,古代的绘画大师都是自制颜色,而且各国油画颜料在用料成分上都有差别,很难准确的界定大师们实际用色的名称,甚至由于史料和翻译等原因,可能并不是目前我们所理解的颜色,本文例举大师的习惯用色,权作参考)。
茜草红分天然和人工两种,天然的茜草红是由茜草植物根通过煮沸提取出一种液体,再和黏土结合形成一种艳丽而透明的红色颜料,根据形成的色调可形成玫瑰、浅红、中红、深红还有紫色系列。天然茜草红最大的缺点就是耐久性差,变色快。现在市面应用的茜草红,也叫茜素红,是一种煤焦油颜料,它的耐久性远远超过天然产品,人工茜草红中包含茜素,是一种相对持久不褪色的物质,且耐光性能好。“VANGOGH”油画颜料中分浅茜草红、茜草红、深茜草红三种,我喜欢色彩倾向偏冷偏紫的茜草红,有时候在绘画中特别需要这种颜色,利用它结合其他颜色来绘制人物脸部的肤色,效果非常好。 群青、钴蓝和酞菁宝石翠绿。群青和钴蓝是画家经常使用的蓝色。群青分两种,一种是由天然青金石(次等宝石)加工制成,这种天然群青色彩清亮透明,稳定性好,但价格昂贵,是其他蓝色无法替代的,非常适合透明技法。群青粉用油量低,耐温性强,干燥得慢,古代很多画家都喜欢将群青薄薄的涂在浅底子上,比如天空或者衣服的基本色调等;另一种是人工合成的,含有硫化物,和一些颜色调配时要慎重,比如人工群青+祖母绿会发生一定的化学反映,导致颜色变色。也避免和酸性物质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或产生吸湿作用,在画面的表层产生白色粉末状物质(硫化氢),即所谓的群青病,但这种釉膜分解的物质用酒精很容易清除。钴蓝,即氧化钴,主要成分是铝酸钴,色彩亮丽,既耐酸又耐碱,也有较的耐热性,但着色力和覆盖力都不强。钴蓝的特性是干燥速度较快,如果涂在尚未充分干燥的颜料涂层上,画面容易产生裂纹。和所有的冷调子颜色一样,如果调和油变黄,钴蓝的颜色肯定会受到影响。我用过某些国产的群青颜料,厚涂时容易拉丝、发粘稠;薄涂时有颗粒感,不均匀。所以个人建议使用颜色多注意品牌之间的横向对比。不建议使用价格比较低廉的钴蓝,因为很多都是由人工群青和白色混合勾兑的。
酞菁宝石翠绿是由酞菁绿和宝石翠绿混合成的。酞菁绿的成分主要是铜酞菁,是无毒的有机颜料,耐光力和着色力非常优秀,可用于透明罩染。宝石翠绿又名叫祖母绿,色彩鲜艳透明。传统的宝石翠绿成分是砷化铜,有毒,对酸碱不稳定,遇含硫化物质的颜料,比如镉黄、朱砂、群青都不能很好调配,容易变色发黑,现已被淘汰。现代生产的翠绿大都是由水合氧化铬绿或酞菁绿构成,所以我在试验中将群青(VAN GOGH品牌)和酞菁宝石翠绿(PEBEO品牌)、土黄(VAN GOGH品牌)进行混合试验,几年过去,颜色没有变暗的反应。所以我认为材料书要学习,实践和认识要更加重视。
熟褐和象牙黑。熟褐是属于褐色系中最常用的颜色,它的原材料是天然棕土,色调偏红偏暖,透明度差,耐光性强。尽管工具书上记载各种颜色的耐光力如何强,其实任何一幅油画都不能长期在阳光下直晒,在我的试验中,长期受光的褐色会变暗,因为熟褐颜色颗粒较轻,往往会分解,容易从其他颜色中“浮”出来,呈现暗褐色调。熟褐颜料在不同品牌中的配料是不同的,干燥速度也不一样,比如“CLASSICO”品牌的熟褐要比其他牌子的干燥得快,独自使用或混合其他颜色后在六、七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即可干燥。如果你用了这个品牌的熟褐,3-4小时就要注意清理一下调色板,否则,时间长了它会呈膜状粘固在调色板上,清理比较费事。我曾经用熟褐加一点赭石做过色底,颜料和油用量不宜稠厚,否则,在叠加其他颜色后,长时间容易产生裂纹。熟褐的色相偏暖,比较靠近人皮肤暗部的颜色,衔接过渡也很容易,所以很多古典写实绘画大师都非常喜欢它。象牙黑不是纯黑,是一种偏暖而半透明的黑色,性能稳定,耐光力好。我经常在作画的最后环节用到它,它单个使用容易有裂变隐患,所以通常我会调一点点别的颜料再涂到画面需要的地方。
其实,在实践中你会发现颜色之间的性能关系都是相对的。颜料的透明属性和遮盖力都不是绝对的,在绘画中大量的颜色都是处于各种半透明的状态,如果应用马蒂树脂等媒介剂,可以使某些本来不很透明的颜料产生一定的透明度。颜色之间的性能关系也是发展的,以前很多技法书中介绍有些颜色是不能混合的,但是今天由于科技的发展,新的化工原料的发现和应用,将以前不可以的变成了可以的,比如人工群青和土黄就可以正常调和,不发生颜色改变。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通过实践学习才能逐渐积累对颜色的认识,也渐渐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总之,对于个人常用色的研究既要尊重前贤的经验,又要自身去操作总结。用相对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颜料性能的学习,才是对待油画研究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