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在地铁上坐定,吴钩胸口仍然堵着一团棉花,横竖上下不能,气儿顺不过来,两个钟头前的情形老在眼前晃。书城那种地方真是去不得,先前他一脚踏进去就知道上了出版社的当:这哪是签名售书啊?分明是遛猴子玩。那么大的地盘,自己那么小那么貌不惊人的一本书,砰,砸进去,连个响都听不见就沉底了。放眼望去,吴钩只觉得颈椎上有块肌肉给某根不合时宜的筋吊住了,毛刺刺地生疼。他就只好歪着脑袋梗着脖子,任别人那些稀奇古怪的书名在眼前上窜下跳。《红楼情色解码》、《与艺术—起私奔》、《十米之外,是她的床》、《就是要烧钱》。书啊书,那些被五彩糖衣蒙面劫持的字哦,四仰八叉摩肩接踵地扎堆、抱团,汇成海,砌成墙,垒成……坟场——要命!什么比喻哦,怎么越来越不诗意越来越不吉利。吴钩啊吴钩,你是谁?你是十五年前就一笔一划地在作文本上立誓“我要成为作家”的人;你是十年前就非马尔克斯不学非曹雪芹不比的人;你是五年前就告诉自己忘了爹娘给的姓甚名谁,从此只准记住笔名吴钩的人。
“男儿何不带吴钩”的吴钩。“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吴钩。
小说读得太多就是麻烦,麻烦到你在做任何一件事的同时都在心里偷偷地拿自己开涮——哦,说得术语点,叫“在结构的同时解构”。比如,当初揣着书稿到出版社谈判的时候,吴钩一边龇牙咧嘴地应承“哦,我试试,应该可以删掉五万字”,—边在心里涂出一幅很狄更斯的漫画来;再比如,他被书店营业员和出版社企宣前呼后拥着走向二楼吧台,广播里一遍一遍煽动在场的读者过来感受“新锐作家吴钩与读者第一次亲密接触”,他脸上凝重心里却忍不住扑哧一笑:看啊,这一幕,多么卡夫卡!
接下来是一组剪辑错位的镜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地在吴钩眼前闪回:编辑灿烂地笑,咬着耳朵告诉他:“喏喏,那十来个都是我们的托儿,书是我直接从社里带来的,他们给你造造势,第一本小说嘛,难免的……”;两个营业员打着哈欠讨论:“今儿什么日子啊,都第三场了,什么?还要签半小时?用不了,一般一刻钟就散了……”;戴眼镜的学生踱过来,瞥一眼封面,走人,再折回来,翻两页,还是走了。
一切都很自然很合理,吴钩觉得根本没有理由气愤;他气愤的是,自己,居然,会在乎,在乎版权页上那个寒碜的印数,在乎编辑原来承诺的某读书报的记者访汹临日棚肖(“妈的肯定嫌我们车马费给少了!”编辑好一顿咬牙切齿)。那是他,新锐的唯美的胸怀大志的作家吴钩,应该在乎的吗?
这个时辰,地铁车厢里总是空得发慌。吴钩痛定思痛,没旁的事可干,只好将目光挪到对面的座位上。这一挪,视线居然勾住了对面那张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封面——印得有些失真的蓝,不够饱满也不够鲜亮的过油字(“我们要节约成本!”编辑庄严地说),没错,就是他吴钩刚在书城里丢过人现过眼的处女作。
视线从书挪到了捧书人的身上,脸上。女的。二十出头?十七八?十五六?现在的姑娘,哪里摸得准年纪?吴钩越瞅越觉得那女孩平平常常的面孔因着专注读书的神情而渐渐优美起来——“如同素淡的幕布上折出异样的光……”啊哈,好句子,十足张爱玲风味,多么理想的小说女主角。
作家的状态来了,说得难听点那叫灵感的勃起——“天,又是个绝妙的比喻。”吴钩几乎要嚷出来,到底还是忍住了。瞧这女孩的表情,该怎么形容呢?忧郁在眉头悬了半截,又淡开去,落到嘴角便成了蒙娜丽莎的笑。吴钩只略略扫了女孩双手捏书的位置,便可以确定,她现在应该正看到小说的最高潮:女主角自杀死如秋叶之静美,大段大段蒙太奇抒怀,那是他吴钩泣血而成的章节。
真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青山依旧在呀么几度夕阳红,郎格里格龙。一时间,吴钩几乎要掏出怀里的签名笔,冲上去告诉她:我就是吴钩啊。谢谢你花了十八块人民币买了我的书,谢谢。
没想到那女孩自己先被吴钩的目光逼得仰起脸来,愣了半分钟,突然嘴徐徐张开,呈现出一个恍然大悟的圆来(嘭嘭嘭的心跳伴吴钩话外音:天,她一定是根据勒口上那张模糊不清的头像上把我给认出来了)。从那个圆里,口齿清晰地吐出来这么几句话:“哦,这本书是你忘在车上的吧?我上来就看到它搁在座位上没人要,就拿来翻翻。呵呵,我说你干吗老盯着我看呢。还好是地铁哦,倒过来倒过去也就这几部车,只要没人拿总归找得回来。”
除了傻乎乎地点头称是,吴钩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紧接着女孩就到站了,快下车前,瞪大了眼睛问吴钩:“这书看不大懂,你呢?”
“我也不瞳。所以回来找。多看看,就看懂了。”
女孩漫不经心地笑了笑。人下了车,笑还印在窗玻璃上,再度于那素淡的幕布上折出异样的光来,只是这一次唤不起什么灵感了,反刺得吴钩一阵心痛。
后面那一站,吴钩也下了车。书还搁在地铁座位上,像只蓝色漂流瓶,等待人潮的冲洗、荡涤,等待拯救,或者湮灭。书有书的命运,吴钩念叨着这句子,想不起是哪本小说里看来的。
“男儿何不带吴钩”的吴钩。“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吴钩。
小说读得太多就是麻烦,麻烦到你在做任何一件事的同时都在心里偷偷地拿自己开涮——哦,说得术语点,叫“在结构的同时解构”。比如,当初揣着书稿到出版社谈判的时候,吴钩一边龇牙咧嘴地应承“哦,我试试,应该可以删掉五万字”,—边在心里涂出一幅很狄更斯的漫画来;再比如,他被书店营业员和出版社企宣前呼后拥着走向二楼吧台,广播里一遍一遍煽动在场的读者过来感受“新锐作家吴钩与读者第一次亲密接触”,他脸上凝重心里却忍不住扑哧一笑:看啊,这一幕,多么卡夫卡!
接下来是一组剪辑错位的镜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地在吴钩眼前闪回:编辑灿烂地笑,咬着耳朵告诉他:“喏喏,那十来个都是我们的托儿,书是我直接从社里带来的,他们给你造造势,第一本小说嘛,难免的……”;两个营业员打着哈欠讨论:“今儿什么日子啊,都第三场了,什么?还要签半小时?用不了,一般一刻钟就散了……”;戴眼镜的学生踱过来,瞥一眼封面,走人,再折回来,翻两页,还是走了。
一切都很自然很合理,吴钩觉得根本没有理由气愤;他气愤的是,自己,居然,会在乎,在乎版权页上那个寒碜的印数,在乎编辑原来承诺的某读书报的记者访汹临日棚肖(“妈的肯定嫌我们车马费给少了!”编辑好一顿咬牙切齿)。那是他,新锐的唯美的胸怀大志的作家吴钩,应该在乎的吗?
这个时辰,地铁车厢里总是空得发慌。吴钩痛定思痛,没旁的事可干,只好将目光挪到对面的座位上。这一挪,视线居然勾住了对面那张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封面——印得有些失真的蓝,不够饱满也不够鲜亮的过油字(“我们要节约成本!”编辑庄严地说),没错,就是他吴钩刚在书城里丢过人现过眼的处女作。
视线从书挪到了捧书人的身上,脸上。女的。二十出头?十七八?十五六?现在的姑娘,哪里摸得准年纪?吴钩越瞅越觉得那女孩平平常常的面孔因着专注读书的神情而渐渐优美起来——“如同素淡的幕布上折出异样的光……”啊哈,好句子,十足张爱玲风味,多么理想的小说女主角。
作家的状态来了,说得难听点那叫灵感的勃起——“天,又是个绝妙的比喻。”吴钩几乎要嚷出来,到底还是忍住了。瞧这女孩的表情,该怎么形容呢?忧郁在眉头悬了半截,又淡开去,落到嘴角便成了蒙娜丽莎的笑。吴钩只略略扫了女孩双手捏书的位置,便可以确定,她现在应该正看到小说的最高潮:女主角自杀死如秋叶之静美,大段大段蒙太奇抒怀,那是他吴钩泣血而成的章节。
真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青山依旧在呀么几度夕阳红,郎格里格龙。一时间,吴钩几乎要掏出怀里的签名笔,冲上去告诉她:我就是吴钩啊。谢谢你花了十八块人民币买了我的书,谢谢。
没想到那女孩自己先被吴钩的目光逼得仰起脸来,愣了半分钟,突然嘴徐徐张开,呈现出一个恍然大悟的圆来(嘭嘭嘭的心跳伴吴钩话外音:天,她一定是根据勒口上那张模糊不清的头像上把我给认出来了)。从那个圆里,口齿清晰地吐出来这么几句话:“哦,这本书是你忘在车上的吧?我上来就看到它搁在座位上没人要,就拿来翻翻。呵呵,我说你干吗老盯着我看呢。还好是地铁哦,倒过来倒过去也就这几部车,只要没人拿总归找得回来。”
除了傻乎乎地点头称是,吴钩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紧接着女孩就到站了,快下车前,瞪大了眼睛问吴钩:“这书看不大懂,你呢?”
“我也不瞳。所以回来找。多看看,就看懂了。”
女孩漫不经心地笑了笑。人下了车,笑还印在窗玻璃上,再度于那素淡的幕布上折出异样的光来,只是这一次唤不起什么灵感了,反刺得吴钩一阵心痛。
后面那一站,吴钩也下了车。书还搁在地铁座位上,像只蓝色漂流瓶,等待人潮的冲洗、荡涤,等待拯救,或者湮灭。书有书的命运,吴钩念叨着这句子,想不起是哪本小说里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