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漂流瓶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ki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在地铁上坐定,吴钩胸口仍然堵着一团棉花,横竖上下不能,气儿顺不过来,两个钟头前的情形老在眼前晃。书城那种地方真是去不得,先前他一脚踏进去就知道上了出版社的当:这哪是签名售书啊?分明是遛猴子玩。那么大的地盘,自己那么小那么貌不惊人的一本书,砰,砸进去,连个响都听不见就沉底了。放眼望去,吴钩只觉得颈椎上有块肌肉给某根不合时宜的筋吊住了,毛刺刺地生疼。他就只好歪着脑袋梗着脖子,任别人那些稀奇古怪的书名在眼前上窜下跳。《红楼情色解码》、《与艺术—起私奔》、《十米之外,是她的床》、《就是要烧钱》。书啊书,那些被五彩糖衣蒙面劫持的字哦,四仰八叉摩肩接踵地扎堆、抱团,汇成海,砌成墙,垒成……坟场——要命!什么比喻哦,怎么越来越不诗意越来越不吉利。吴钩啊吴钩,你是谁?你是十五年前就一笔一划地在作文本上立誓“我要成为作家”的人;你是十年前就非马尔克斯不学非曹雪芹不比的人;你是五年前就告诉自己忘了爹娘给的姓甚名谁,从此只准记住笔名吴钩的人。
  “男儿何不带吴钩”的吴钩。“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吴钩。
  小说读得太多就是麻烦,麻烦到你在做任何一件事的同时都在心里偷偷地拿自己开涮——哦,说得术语点,叫“在结构的同时解构”。比如,当初揣着书稿到出版社谈判的时候,吴钩一边龇牙咧嘴地应承“哦,我试试,应该可以删掉五万字”,—边在心里涂出一幅很狄更斯的漫画来;再比如,他被书店营业员和出版社企宣前呼后拥着走向二楼吧台,广播里一遍一遍煽动在场的读者过来感受“新锐作家吴钩与读者第一次亲密接触”,他脸上凝重心里却忍不住扑哧一笑:看啊,这一幕,多么卡夫卡!
  接下来是一组剪辑错位的镜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地在吴钩眼前闪回:编辑灿烂地笑,咬着耳朵告诉他:“喏喏,那十来个都是我们的托儿,书是我直接从社里带来的,他们给你造造势,第一本小说嘛,难免的……”;两个营业员打着哈欠讨论:“今儿什么日子啊,都第三场了,什么?还要签半小时?用不了,一般一刻钟就散了……”;戴眼镜的学生踱过来,瞥一眼封面,走人,再折回来,翻两页,还是走了。
  一切都很自然很合理,吴钩觉得根本没有理由气愤;他气愤的是,自己,居然,会在乎,在乎版权页上那个寒碜的印数,在乎编辑原来承诺的某读书报的记者访汹临日棚肖(“妈的肯定嫌我们车马费给少了!”编辑好一顿咬牙切齿)。那是他,新锐的唯美的胸怀大志的作家吴钩,应该在乎的吗?
  这个时辰,地铁车厢里总是空得发慌。吴钩痛定思痛,没旁的事可干,只好将目光挪到对面的座位上。这一挪,视线居然勾住了对面那张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封面——印得有些失真的蓝,不够饱满也不够鲜亮的过油字(“我们要节约成本!”编辑庄严地说),没错,就是他吴钩刚在书城里丢过人现过眼的处女作。
  视线从书挪到了捧书人的身上,脸上。女的。二十出头?十七八?十五六?现在的姑娘,哪里摸得准年纪?吴钩越瞅越觉得那女孩平平常常的面孔因着专注读书的神情而渐渐优美起来——“如同素淡的幕布上折出异样的光……”啊哈,好句子,十足张爱玲风味,多么理想的小说女主角。
  作家的状态来了,说得难听点那叫灵感的勃起——“天,又是个绝妙的比喻。”吴钩几乎要嚷出来,到底还是忍住了。瞧这女孩的表情,该怎么形容呢?忧郁在眉头悬了半截,又淡开去,落到嘴角便成了蒙娜丽莎的笑。吴钩只略略扫了女孩双手捏书的位置,便可以确定,她现在应该正看到小说的最高潮:女主角自杀死如秋叶之静美,大段大段蒙太奇抒怀,那是他吴钩泣血而成的章节。
  真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青山依旧在呀么几度夕阳红,郎格里格龙。一时间,吴钩几乎要掏出怀里的签名笔,冲上去告诉她:我就是吴钩啊。谢谢你花了十八块人民币买了我的书,谢谢。
  没想到那女孩自己先被吴钩的目光逼得仰起脸来,愣了半分钟,突然嘴徐徐张开,呈现出一个恍然大悟的圆来(嘭嘭嘭的心跳伴吴钩话外音:天,她一定是根据勒口上那张模糊不清的头像上把我给认出来了)。从那个圆里,口齿清晰地吐出来这么几句话:“哦,这本书是你忘在车上的吧?我上来就看到它搁在座位上没人要,就拿来翻翻。呵呵,我说你干吗老盯着我看呢。还好是地铁哦,倒过来倒过去也就这几部车,只要没人拿总归找得回来。”
  除了傻乎乎地点头称是,吴钩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紧接着女孩就到站了,快下车前,瞪大了眼睛问吴钩:“这书看不大懂,你呢?”
  “我也不瞳。所以回来找。多看看,就看懂了。”
  女孩漫不经心地笑了笑。人下了车,笑还印在窗玻璃上,再度于那素淡的幕布上折出异样的光来,只是这一次唤不起什么灵感了,反刺得吴钩一阵心痛。
  后面那一站,吴钩也下了车。书还搁在地铁座位上,像只蓝色漂流瓶,等待人潮的冲洗、荡涤,等待拯救,或者湮灭。书有书的命运,吴钩念叨着这句子,想不起是哪本小说里看来的。
其他文献
陈凯歌在柏林放言要告胡戈,网络搞笑视频《馒头血案》的作者。此前,《无极》制片人陈红曾“大度”地表示《馒头血案》并未给作者带来商业利益,故应对网络作品持“宽容”的态度。不想,导演陈凯歌一到柏林脸就阔了,开始大骂胡戈“无耻,不道德”,要跟他打官司。看来,就这件事,导演制片人夫妇并未达成一致。  去年陈红骂吴君如,有娱评人河马从夫妇两人的星座去分析两人行状,特有意思。说陈凯歌是狮子座的,陈红是射手座的,
期刊
数码之1 0个最感动人的男主角    (以影片时间为序)  1、李向阳《平原游击队》(长影·1955)郭撮清饰 导演:苏里、武兆堤  点评:能左右开弓打双枪的抗日英雄,成就了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抗战经典影片。它最早在人们记忆中树立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光辉榜样,几代人就这样在李向阳的感召下成长起来。在1955年那艰苦的年代里,李向阳就是梦想之源。  2、李时珍《李时珍》(上影· 1956)赵丹饰 导演
期刊
夏末,一场台风擦边而过,驱走了灼人的酷暑,在我回到家乡小镇的第一天,便感受到了宜人的清凉。  久居在外的人,回到自己的家,通常都会较以往要松散下来一点,没有烦心的任务和工作缠身,回家本就是为了避开这一些。天气是很舒服的,我一身轻忪的装束,在小镇踱着步,悠然自得,走着走着便到了老街,突然发现自己自从初中毕业离开小镇之后,整整五年没有再回来过,颇有点惊讶时间的脚步是这样的快速而悄无声息,一抹而过不留痕
期刊
在那曾经为他带来无比荣耀的诗文、学术世界,找到让灵魂休憩的场所    田园早已无法归去,纷乱的世事又必须去应付。如履薄冰的郭沫若,一转身,在那曾经为他带来无比荣耀的诗文、学术世界,仿佛再一次感受到,这里似乎是唯一可以让灵魂休憩的场所。诚可记者,非《英诗译稿》、《李白与杜甫》莫属。或许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发现,这个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文化名人,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渴望,这个第一文人脆弱的灵魂深处,怎样埋
期刊
如今,美国人海天发出几百万份罗曼蒂克电子邮件,而这些在网上潇洒书写电子情书的男男女女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网上征婚者。网上征婚在美国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值得注意的是,经历了初期的曲折甚至挫折(例如一部分媒体曾经诋毁过它)之后,如今它有如火箭;中天正处skyrocketing迅猛涨态;据SCPRE,EDOA,ETROX网站调查统计,如今美国网上征婚登记者已多达2700万,不少美国人把它看作是21世纪婚恋
期刊
1999年10月27日,美国克里斯蒂拍卖行公开拍卖马丽琳·梦露(MarilvnMonroe)的个人遗物。根据拍卖行高级副总裁南希,瓦伦丁统计,19977年,梦露遗产拍卖价仅为570万,但两年后,拍卖总价已高达1340万美元,2004年甚至高达3300万美元。  梦露遗物总共1000件,包括20双高跟鞋、数件普希式衬衣、马克希米皮毛大衣、花边胸围、娃娃式睡衣和毛皮饰物、镀金打火机、老式电视机,还有梦
期刊
信用卡之喜与忧    殷健员(儿童文学作家)  上世纪90年代中,工资不再是放在工资袋里发了,工作不久的我用上了信用卡。  我是喜欢信用卡的。喜欢它的最大理由,不是因为它轻薄、小巧,易于携带,而是因为它适合“自欺”。对于不善理财、冲动消费且不愿费心查看对帐单的人来说,使用信用卡就是一笔糊涂帐,买东西看不到现金流通,再怎么用也难得有“出血”的心痛。  兜里揣着信用卡,走到哪里都有一种骂定的感觉,有底
期刊
布什总统在德州的克劳福市有一个1600英亩的大牧场,那是他真正的家。他的全家(总统、夫人、两个女儿)在这里第一次接受记者的采访。采访者是美国《人物》杂志的高级编辑罗杰斯和杂志的华盛顿分社主任韦斯特福尔。  记者:布什总统,您的两个女儿给您劝告吗?  布什总统:她们经常给我忠告,例如“多一点笑容”之类。我们爱互相开玩笑,所以有她们在我很快乐。  记者:她们是不是告诉您如何吸引年轻人,如何打扮得比较时
期刊
随着2001年APEC会议的召开和“一城九镇”的建设开发,朱家角镇知名度正日趋上升。二十多前,在青浦人们的印象中,朱家角中心镇的地位实际上已相当突出。除了古镇悠久的文化历史外,朱家角镇还有几块亮丽的招牌,“朱家角中学”就是其中的一块。在我们当小学生时就充满着诱惑力。后来我进入想往已久的朱家角中学,短短五年半的学习生活,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小学到中学,乃至中专、大学和在职研究
期刊
斯坦福大学位尹日金山之南约35英里,面临日金山湾。占地八千英亩的校园是美国最美丽的校园之一。红色的校舍在大片的橡树、棕榈树和桉树的包围之中。  1987年某天晚上,当时的国家安全顾问斯考克劳夫特参加了在斯坦福大学举行的一次晚宴,同座者是一些美国的外交政策专家。开始时他觉得大家的谈话很枯燥,直到一个黑皮肤女人的发言给他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这人是康多莉扎·赖斯博士,是大学政治科学系的一名年轻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