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信条:为记者服务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00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刊记者 雷向晴 本刊特约记者 赵丽
  
  


  与中国结缘
  
  《对外大传播》: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7年新年招待会上与你相遇时,你流利的汉语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说你的中文名字就是“永远爱中华”的意思,而且你的两个女儿也在学习汉语。你在中国工作多长时间了?可以说一说你与中国、与汉语的“缘”吗?
  贵永华:我的汉语水平马马虎虎,不是太理想。我是1986年在法国的大学学习中文的,1988年夏天第一次来中国,当时在中国待了3个月,1991年毕业,1991年到1992年在台湾的一家公司上班,其间也会随公司到大陆出差。1996年进入法国外交部,1998年到2001年在武汉的法国总领事馆任副领事。2001年到2005年在法国外交部亚洲司工作,2005年夏天开始担任法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参赞和新闻发言人。
  我喜欢中文,我觉得和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我的故乡位于法国的西部,那里靠近大海,我的曾祖父、祖父都是水手。大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的曾祖父到了中国、越南等一些亚洲的地方,他带回来一些东西,比如说一些中国画,当时我就觉得中国的汉字非常神秘,希望以后有机会到中国来。了解这个国家神秘的文化,可以说这是一个孩子的梦。我一直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可能学不会这么难的语言。20岁的时候,我打算试一试,如果太难的话,我就放弃。但是我一开始学,就马上打算继续这个计划。我最喜欢唐诗、宋词,也可以背诵一些简单的唐诗(贵永华先生接着就非常流利地背诵了中国的唐诗《静夜思》)。我非常遗憾的是没有在中国留过学。生活在中国,虽然在工作中也可以学习汉语,但不是很深刻,没有时间弄懂每个生词的含义,但是我现在尽量读中国的小说,我非常喜欢中国的当代小说。
  我现在也让我的两个女儿学习中文。大女儿14岁了,在法国学校读书,她的第一外语就是中文。小女儿10岁了,在北京朝阳实验学校。所以,她的中文比我的中文好得多。我觉得,未来中国将是越来越重要的国家,如果我的两个女儿会说中文,肯定会给她们带来一些机会,我也觉得生活在一个国家,就要入乡随俗,我们在中国,就有必要学习中文。
  《对外大传播》:你1988年第一次来中国,中国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贵永华:和我想象的区别很大,现实比想象好得多。我首先来到北京,而后去了黑龙江的哈尔滨和黑河,然后去了重庆,从重庆去了上海,因为我主要是坐火车穿越中国的,所以沿途接触了很多普通的中国民众。当时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中国人的开放。我没有想到当时的中国人会这么开放,对外国人这么热情!因为,我当时是一个人来中国旅游的,我几乎没有一天,没有半天,没有一个小时不是和中国人在接触。所以虽然每天有点累,但是很兴奋!1988年,当时在外国的中国人很少,而会一点点中文的外国人就更少了。所以,当时我和中国人说一句“你好”,他们就会很惊讶地夸我中文说得很好,而其实就是一句“你好”而已。很多中国人都很热情地跟我聊天,提问题。还有一点我想说一下,在国外,一般的外国人,一提到中国,就会想到长城,我个人看法是,把长城作为中国的象征,不太恰当,不太理想。因为长城在外国人的印象中意味着封闭、防守;其实中国是开放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间就是最开放的时间,比如说,宋朝、唐朝。而1978年后的中国是开放的中国,所以中国又崛起了。
  《对外大传播》:你觉得长城不能很好地代表中国,那你觉得哪个logo(标志)能更好地代表现在的中国呢?
  贵永华:这是一个不太容易回答的问题。就我个人来说,我会选择象征中国现代化的开放的logo,比方说,黄河、长江,它们可以象征中国。我们知道,长江是从西藏过来的,西藏在经济方面还比较落后,而长江沿途经过武汉,这象征着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业化,一直到上海。如果说,长江是一条龙的话,上海可以说是龙头。上海是中国在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并且长江是流动的、动态的,相反,长城是静态的、封闭的。长江是流向东方的大海,长江是黄色的,也代表中国,大海是蓝色,蓝色代表着地球,象征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初为新闻发言人
  
  


  《对外大传播》: 你在担任新闻发言人之前,对新闻发言人工作有什么样的认识?
  贵永华:一点也不懂,现在懂一点点了,以前没有什么经验。但是法国外交官有一个特色、一个传统,就是会被分派干各种各样的工作,以前没有经验的话,也没有关系,自己可以学习。比如说我在武汉领事馆任副领事的时候,主要是负责和签证、护照相关的工作。而后在法国外交部亚洲司主要是分析东南亚、中国的政治情报信息,而现在就任新闻发言人,和以前的工作又是完全不同的。可能我的下一任工作又是完全不同的。这样一路下来,外交官工作经验就会很丰富。
  《对外大传播》:你组织或主持过哪些新闻发布会?请谈谈做新闻发言人的感受。你认为开好一场新闻发布会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贵永华:我们组织的最大规模的新闻发布会是和中法文化年有关的,我们在法国文化中心组织了几场新闻发布会。我主持新闻发布会,首先要找一个舒适的地方,能放映一些短片或者小电影,效果会更好。对被邀请的记者,给他们准备中文的新闻资料,我们一般是提供电子版的中文资料,方便记者发稿。
  主持新闻发布会的形式都差不多,我觉得我们和中国媒体打交道没有问题,但是和其他国家的媒体打交道时出言尤其要谨慎。按照我的经验,虽然不是很丰富,对一些敏感话题和不太清楚的话题,可以直接说现在不知道,我帮你查一下,再告诉你。而一定不能说没把握的东西,因为一旦说错你是无法收回的。中国的媒体就比较宽容,比如说中国的记者会在采访我们的稿件发表之前,让我过目。中国的媒体让我感觉很舒服。而法国的媒体就让我感觉很不安全,如果你说错一句话,他们会很快地宣传。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现在我明白了,宁肯说不知道。有时候和记者在餐厅或者酒吧里的谈话,他们也会刊登出来。我有两次发现法国记者的稿子有误,我也告诉了他们有误,但这是完全不需要做的,因为他们根本不接受,也没有去更正。
  (当听到我们介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政府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时,他很感兴趣,希望也能参加这样的
  培训。)
  
  “中国的新闻发言人是比较专业的”
  
  《对外大传播》:除了出言谨慎外,你觉得还有什么是你作为新闻发言人感触比较深的?
  贵永华:外交官应该是开放的。这种开放包括意识的开放和心态的开放。主要表现在接受记者的采访,记者有问题的话,尽量回答他们的问题。我认为法国使馆做的还是不错的。在我的印象中,其他使馆和中国媒体的接触也不是很多的。我们一般都接受中国媒体面对面的直接采访,也接受电视、广播以及网络媒体的采访。
  《对外大传播》:那么,你认为怎样做一名好的新闻发言人呢?
  贵永华:尽量帮助,配合记者,比如说一些中国记者如果到法国去,我们会尽力帮助拿到签证;我们也会主动邀请中国的记者采访。我们已经和中国记者建立了常规的联系。我们就是为记者服务的。如果一个新闻发言人为记者服务,也就是为自己的部门服务,这是我们的职业信条。帮助记者,为记者服务,记者的报道肯定会比较公正、客观。如果不理记者的话,或者对记者不够客气,记者也会不高兴的。所以,新闻发言人和记者是密切相关的。
  网友对我来说,也非常重要。我希望和中国网友有更多的沟通。刚刚看到一个报道说,中国现在有一亿多网民,其中18岁到40岁占80%,那我们就要给中青年人感兴趣的有吸引力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博客、youtube(在线视频共享网站)等一些新的渠道,宣传一些新的内容。
  《对外大传播》:你能介绍一下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法国的发展情况吗?近几年,中国政府的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可以谈谈你对中国新闻发布制度的感受,以及中法两国在新闻发布制度上的异同吗?
  贵永华: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法国有一定的历史,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新闻发言人,大约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我们现在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间通常没有规律可循,当一些比较大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才召开新闻发布会。但是我们现任总理维尔潘每个月都会举行新闻发布会,这是他自己提议的。
  我觉得中国的新闻发言人是比较专业的。不论在法国还是中国,作为一个发言人都要懂很多的东西。比如说,法国外交部的发言人会对法美领导人会晤发表见解,也要谈东南亚局势,涉及的话题很宽泛。我觉得中国政府新闻发布会组织得非常好,我比较熟悉的是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比如说去年的中非合作论坛,中国外交部部长、埃及外交部部长、埃塞俄比亚外交部部长联合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中央电视台还进行了现场直播。我觉得这非常有意思。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也组织新闻发布会,并且所有的发布会都通过中国网等网站进行直播,所有人都可以从网上看到。
  


  提到网络直播,我们要感谢中国网,我们曾经和中国网进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合作。去年10月,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的时候,在北大进行演讲,整个过程都是中国网进行同步直播的。我们觉得效果非常好,我们和中国网配合得非常愉快。直播是中国网提议的,我们给总统先生说了之后,刚开始他还有些顾虑,因为他从没有做过网络直播,而且很少有国家总统通过网络直播进行交流。经过我们的努力,最后总统先生接受了这个建议。总统演讲共有18个网站进行了直播,影响是非常大的。当时在现场有500个学生聆听了演讲会,而通过网络听到演讲的人数就无法估计了。我也希望通过你们的媒体再次感谢中国网,感谢黄友义总裁。我们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与中国网合作。
  
  “希望中国人也能知道现代的法国”
  
  《对外大传播》:作为法国驻华大使馆的新闻参赞和新闻发言人,你主要承担了哪些工作?你主要通过哪些渠道来搜集了解中国的信息?平时最关注中国哪些方面的信息?
  贵永华:新闻官是一个很开放的职业,没有很多时间去详细分析很多东西。我们的工作主要是两个方面的,一个是从内到外,另一个是从外到内。从内到外,主要是向中国人宣传法国。我觉得中国人对法国的印象是非常好的,但同时中国人对法国的印象是非常传统的。比如说,提到法国你们会想到什么?(记者回答法国是浪漫的国度。)对,浪漫只是法国的一部分,中国人知道法国的文化传统、法国的浪漫,我希望中国人也能知道现代的法国、法国的创新力和法国在世界的影响力。我们有自己的网站(贵永华先生接着点开法国驻华大使馆中文版的网页。)但现在的模式还不是很理想的,我希望我们的网站能像中国的其他网站那样有一个留言版,这样我们可以更好地知道中国的网友更需要什么法国信息。
  从内到外,主要是通过网络,当然我们现在也在考虑一些新的动作,对网络开放,就是给中国的网站提供资料。因为我们驻华使馆的中文访问量还不是很理想,所以我们希望给中国的主流网站免费提供我们自己做的有意思的资料,这样我们的影响力就会提高。比如说,我们可以提供很多中国人所不知道的关于法国公司、法国文化的信息,如法国中小企业的创业历程、法国的社会保障、法国的博物馆等。我们的工作就是给中国人提供你所不知道的、感兴趣的法国。比如说,你每次去餐馆都吃米饭,那我就建议你这次吃法国的薯条吧,你尝试了一下,觉得不错,那么下次来你就还会点薯条的。
  从外到内,我们主要是从中国主流媒体上获得信息的,我每天都要对中国的媒体信息作一个汇总和分析。这些媒体包括中国的官方和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环球时报》,中国的主流网站,如中国网、新华网、人民网、新浪、搜狐等。还有中国的一些杂志,我非常喜欢《中国新闻周刊》、《南风窗》等,我每一期都看,而后从中找到一些有意思的信息,用法文写出总结报告。
  工作方面主要关注一些有政治内涵的信息。比如,中国改革的方向,不管是政治改革,还是经济改革,如最近《人民日报》有评论说党外人士对中国的未来很重要。我还搜集一些有社会内涵的信息,中国社会的变化非常大,可以通过媒体了解到改革带来的新现象,《新京报》和《中国青年报》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资讯,甚至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说污染、贫困、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问题,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并且,外国媒体对这些问题的报道不如中国的媒体深入。所以,我们更关心的是外国媒体提供不了的资讯。(贵永华先生随手拿起桌上的一本《中国新闻周刊》,指出这期杂志对中医发展情况的调查是非常有意思的,认为外国媒体就做不出这么深入的报道。)
   《对外大传播》:我们知道外国媒体也会关注中国的一些敏感话题,那你为何觉得外国媒体不如中国媒体的报道更加深入呢?
  贵永华:这是因为外国媒体关注的都是一样的,例如新闻自由啊、人权什么的。问题在于一些外国媒体对中国没有经验,很多外国记者都不会说中文,并不太了解中国,并且很多都有美国或法国等国家的印记。比方说,他们批评中国的新闻自由,只是看到了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在新闻自由方面的距离,但没有看到中国的起点低,而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他们不了解中国是从哪里来的?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稳定的中国开始崛起。但是很多的外国人不太了解这一点。所以,这些人在批评中国的时候,并没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对外大传播》:可以谈谈在中国工作的这段时间,中国媒体给你留下的印象?
  贵永华:我很喜欢中国的杂志,我觉得《中国新闻周刊》、《南风窗》、《财经》等都非常有意思。还有《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等,我觉得它们的报道也都很有意思。同时,我也尽量和中国媒体合作,我发现写得比较好的文章,就会问中国的媒体,我们是否可以把你们的文章转载到我们的网站上,这样可以提高文章的影响力。我们可以互相交流,我们也向中国的主流媒体提供文章。
  《对外大传播》:你可以给中国从事对外传播,特别是对法国进行报道的媒体人提一些建议,以使他们的报道更加贴近受众吗?
  贵永华: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主要接触的是一些中文媒体,因为用法文报道的媒体,一般都不是新闻媒体,主要是宣传中国的,好比我们的《今日法国》杂志也主要是宣传法国的。我们也有这样的问题。
  我觉得中国的法文媒体必须了解法国人对中国的哪些方面感兴趣。他们可以雇用一些法国人,同时给他们一些选择的权力,比如说一本杂志可以雇用一两个法国人,这个法国编辑会知道这篇文章法国人不会感兴趣,别的文章可能法国人更感兴趣。如果这个法国编辑有一定的选择权力会更好。当然我并不知道他们具体的内部组织是如何的。我觉得要介绍一些法国的高科技技术,如果我们写一篇很长的文章,很多中国人一定不会感兴趣,但是如果我们把它拍成纪录片,拍成小电影,同时找一些常驻法国的中国人,让他们解说这些高科技,那么中国人会更加相信,效果会比法国人自己解说好得多。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法国驻华大使馆提供)
  (《发言人》栏目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局合办,稿件反馈请至yumiao211@yahoo.com.cn,欢迎读者与主持人交流。)
  责编:少 鸽
其他文献
作者的话:  中国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她的发展足以令许多国家羡慕。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大若天下》一书,最早以法文出版,后来又分别以中、英、阿、西、俄、日和德文出版。书出版后,时间又过去了几年,我仍然生活在中国,中国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对一个用那么短的时间取得了那么大成就的国家,我们充满了乐观。如今,这种乐观是很多发达国家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     中国彻底地改变了我   
期刊
编者按: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民众越来越关心“中国”品牌的树立,学习英语的热情也被点燃。越来越多的外宣干部和业内同行向我们表达了期待看到双语栏目的期望。因此,我们从2006年第一期起开办了《双语视窗》栏目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看看周围的媒体,《北京青年报》、《参考消息》、《国门时报》上有许多精粹的小短文,像一只只啄木鸟,善意地提醒了中国人习以为常的行为背后“尚未和国际接轨”的细节,读
期刊
开放的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两会”本来是中国国内的会议,但已为世界所关注。越来越多的境外媒体竞相来华报道“两会”,其中很多外国记者在华时间不长,中文不算流利,却是新闻业界的“老手”,捕捉中国新闻的敏感度很高,提问犀利老到。随着传媒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境外媒体向所在国总部发稿也更加便捷,面对重大新闻他们的发稿速度也毫不逊于中国媒体。那么,外国媒体记者在“两会”报道中有何难忘的经历?他们对今年
期刊
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全国“两会”尚未开幕,各路媒体早已摩拳擦掌,工作重点都为“两会”开道。这时的会议工作机构也已运筹帷幄,筹备在先。政协会议新闻组从去年底就紧锣密鼓地开始进行策划和部署。  为使上会记者尽早了解更多的会议情况,采访全国政协办公厅新闻办公室主任张敬安是记者这次工作的必选题。在政协会议召开前40天时间里,全国政协办公厅新闻办的电话此起彼伏,仿佛电话里的声音就从来不会掉在地上一样。面对通
期刊
编者按: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逼近,民众越来越关心“中国”品牌的树立,学习英语的热情也被点燃。越来越多的外宣干部和业内同行向我们表达了期待看到双语栏目的愿望。因此,我们自2006年第1期起开办了《双语视窗》栏目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看看周围的媒体,在《北京青年报》、《参考消息》、《国门时报》上有许多精粹的小短文,像一只只啄木鸟,善意地提醒了中国人习以为常的行为背后“尚未和国际接轨”的细
期刊
作为一名具体从事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工作的过来人,我最近有幸读了《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一书,深感耳目一新、富有启迪。国家形象对一个国家的国际定位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奠定国家形象的基础,是以经济为主导的综合国力。也就是说国家形象的基本要素是:社会制度、民族文化、经济模式、社会文明、政治局势以及是否坚持“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的内外政策等。当然,国家传播工作的水平和影响,尤其是对
期刊
报道中国,如果新华社比外电慢  是很丢脸的事情    新华社作为世界性通讯社和消息总汇,它的职责就是快捷、准确、高效地将全球,特别是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最新动态和海外读者非常关心的热点新闻在第一时间发布出去。从中国新闻对外报道来讲,新华社应该是海外对中国感兴趣的所有消息的总汇。因此,新华社人每人脑子中都有一根弦,“一定要抢先在其他媒体将消息第一时间传输出去,做到先声夺人”、“在所有重大国际国内事件
期刊
编者按:2007年1月30日~2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了喀麦隆、利比里亚、苏丹、赞比亚、纳米比亚、南非、莫桑比克和塞舌尔等非洲八国,分别与各国总统举行会谈。其间,中国与非洲八国签署了一系列经贸合作文件。外交部部长李肇星说,胡锦涛主席八国之行是一次面向全非洲的友谊之旅、合作之旅,是继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后中非关系中又一件大事,访问的巨大成功将对中非关系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境外媒体对此予以
期刊
译/李淑娟郑涛    编者按:62年前的中国,布满了伤痕,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但凡是生活河流淌过的地方,必将激荡起晶莹的浪花。这虽是美国大兵写自六十多年前中国战区的家书,但正如他的夫人洛蒂坚信的那样,由于“每本书都暗含着一个缘由,一段故事,一样期望,一种鼓励,不管等多久,总有一天,这些东西会结集出版的”,因为这里有对生活对亲人无边的爱和无尽的感激。翻阅此书,一段段真实生动的文字,一幅幅可爱的小画插图
期刊
编者按:中国外文局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外文出版发行机构。2006年,外文局以11种文字出版了2104种图书,以9种文字出版了24种期刊。半个多世纪以来,它一直与新中国的脚步同行,为中国的对外宣传事业作出了贡献。同时,外文局强大的外宣领军人物,如著名翻译家、作家杨宪益、叶君健、冯亦代、徐迟,著名战地记者萧乾等扬名海内外,并带出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然而近些年来,随着老一辈外宣工作者逐渐淡出工作岗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