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来源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yum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文素质”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自身习得、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方式,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集中反映。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陶冶教化,进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修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关键词]潜移默化;以德育人;以情感人;联系实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一理念充分肯定了语文教学是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的地位。诚然,各学科都负有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但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却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在诸多学科中,惟有语文是真正让学生感觉自己、感觉生命、感觉到人的喜怒哀乐、感觉人的灵动心性的学科,惟有语文是可以让学生尽兴参悟人性、人生、表达个体情意智慧的学科,韩军老师说过:“母语教育,说到底,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因而,站在培养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担负起塑造学生心灵,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义。那么究竟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呢?
  一、潜移默化
  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在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应尽量避免单纯的训练,做到春风化雨,点滴入土;悉心耕耘学生意识、情趣的土壤,指导学生发掘教材中饱含的内在美,立志把人类许多世纪创造的美变为学生的心灵财富,使学生跟随他渐入文章的佳境,与各种高尚的人物对话,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既科学地遵循了语文学科的特殊规律,也完美地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境界,充分显示出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在讲授《雨中登泰山》一课时,仅仅是从文字到文字,从方法到方法。对于雨中泰山的特点,学生是通过文字“知道”的;对于比喻句的巧妙运用学生是通过分析、讨论“明白”的。或许这样的训练能达到教师预定的目标,但值得怀疑的是,学生在学课文中是否真正感受到了雨中泰山的美?是否激发起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呢?当然,或许一节课没有什么大碍,但久而久之,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掉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难以真正发挥语文课人格熏陶的功能。
  二、以德育人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语文教师必须抓住契机,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课本中,具有丰富人文内涵、体现人生真谛的篇目比比皆是:孔子执着的人生追求,诲人不倦的长者风范化为《论语》中字字珠玑的睿语箴言,让人如沐春风;孟子身上洋溢的原始人道气息和民主精神;庄子对生命的拷问和冷峻机智的谈吐;韩非子对人性的鞭辟入里的剖析;荀子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铺张扬厉;另外,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硬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气概……无不开人心智,启人觉悟,促人警醒,催人奋进。教学时,教师若能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这些人物的精神力量,将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的教育。
  三、以情感人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文中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者感情的结晶,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因而,教师要善于披文以入情,把隐蔽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生动地展示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快的审美体验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可以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但不少教师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对课文进行不厌其烦的理性分析,强行灌输一些结论性的东西,以致于将一篇篇生动感人的文章糟蹋成面黄肌瘦的瘪三,学生兴趣全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白居易的这段论述精辟地阐述了诗文产生的规律,并启示语文教师,采取多种富于形象性、情感性的教学手段动心动情地进行教学,创设与课文相类似的情境,使学生在感情共鸣的良好气氛中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
  四、联系实际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读说听写本来就是生活的表现形式,学习语文当然就是生活。爱默生曾经说过:“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作品,师生可以跨越广袤空间去神游名山大川,可以穿透时间隧道去聆听高山流水。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语文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课堂教学成了课堂生活,语文教学的魅力也就应运而生。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到学语文是生活的需要,语文教师除了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其实,优秀的文本都是开放的“召唤结构”,语文教师应该潜心揣摩,从而选择一个既吻合本意又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实事求是的表述,只有这样,最终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教读《荷塘月色》,通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直抒胸臆的言语形式,可以让学生体味人生的无奈,生命的压抑。教读《项链》,可以让学生反复玩味小人物的挣扎和被命运作弄的悲哀。生活教人求真,解读课文更应符合生活实际,惟有如此,学生才会对课文生出百味不厌的感受。
  语文教学的性质决定它的“交际工具”性和“文化载体”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但文化是底蕴是基础。只有树立大语文观,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使得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思想的陶冶,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净化,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得到提高,语文教学才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其他文献
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是中职学校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特别是在网络飞速运行的今天,它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又可以为以后的实践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从中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208-01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面临教学中学生厌学的尴尬的境地。本文拟从课堂教学入手,探讨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能力结构特点,采用多种策略变学生不愿学为想学,主动学习。  关键词:教学策略 教法 处理教材 课堂设计  当下,很多老师都为语文课堂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苦恼。纠结其原因
不久前,伦敦市长约翰逊应邀参加墨尔本市的作家节,并将作为主讲嘉宾现身。这让他很是欣喜,不仅可以观赏这个美丽的城市,还可以和老朋友道尔见面了。出发前,他给道尔打了个电
一、在每一个新学期开始,我们就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自我安全意识不强。自己的物品随意放,等到东西不见了才着急找老师。课间活动不讲文明,一活动起来就不管身边的其他的人,等到弄疼弄伤了,急着找老师等现象经常发生,我们应该把加强安全教育、预防地震、进行疏散演练等列入工作计划,真抓实练,不流于形式。安全逃生自救技能会伴随孩子一生,让他们在新学期伊始就有这种意识,让他们懂得:除了
期刊
近年,美国出现一种被经济学家称为“新经济”的经济现象,引人注目。形成新经济的原因何在,成为各国政府及经济科学家关心的问题。本文从美国政府在“新经济”形式与发展中作用角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新课标还规定:“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在国民经济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起着支配作用.基层党务干部队伍是推动企业党建工作的中坚力量,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直接影
有人把小学毕业后升初中前这个暑假比喻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个驿站。在这个中途站点,孩子的“补给”情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关乎他们升入中学后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到今年暑假,
现阶段中国正处在社会迅速转型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风险高发,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不确定性增大,而法律风险作为企业风险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表现出了复杂性、多样性、不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