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
时下,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却仍有被忽视的趋势。众所周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学习、生活模式由义务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以升学为主向以就业为主转变,学生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这期间的种种变化使得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学习、生活和成长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下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诚然,目前我国有个别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走在了前面,但是,总体情况还不尽如人意。在这样一个现实基础上如何把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还需要各级政府以及学校的大力支持,需要在第一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大教师们的辛勤劳动。笔者认为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尴尬。
尴尬一:软硬件建设不到位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有规划、有设想,但是缺乏落实。学校也十分清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想法和观念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真正落实到行动的并不多,多数学校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有些职业技术学校,在这方面有特别好的设想和计划,他们希望能够从新生入学之初就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伴随着学生的成长推出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比如一年级时进行入学教育,二年级时进行人际交往辅导,三年级进行就业心理指导等等。但现实中,无论在软件还是硬件方面均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阻挠。从软环境看,很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是以零星的讲座穿插在学期中间,没有授课时间的保证,更没有配套的教材,自然也就无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此外,很多学校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担任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往往是教授德育课程的教师。因此,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的缺乏也成了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痛处。从硬件设施来看,很多中职院校没有适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场所,没有固定的咨询室等等。比如,有些学校把办公室作为“咨询室”,不能给来访的学生以安全感,更做不到基本的保密,这样的咨询室在实际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可想而知。
尴尬二:专业化、专门化不到位
总体来说,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得还比较盲目,不能做到专业化、专门化。一些学校甚至还存在分别由各自独立的几个部门同时做心理咨询的情况,至于负责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其来源更是五花八门,从心理协会的志愿者到离退休的老干部,从学生处工作的老师到学习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使得很多工作设想在现实中无法推行。要改变这种现状,中职学校必须设立专门的机构并配备专业人员。因为只有建设起一支专业的专职人员队伍,才能一方面保证了工作时间的完整性、工作流程的系统化,另一方面也避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专业背景不健全的弊端,提高该项工作的效率。
有少数学校在专业化和专门化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他们的很多做法值得借鉴。比如引进或培养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形成专业化的团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评选学生心理委员并进行培训;建立危机干预机制等等。
尴尬三:工作重心不到位
应该说,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要落实到“教育”上:是重教育,而不是重干预;是重课程建设,而不是重心理咨询。
目前,一些中职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放在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上,一味地追求心理咨询的数量,甚至将每学期心理咨询中心接待来访的数目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成绩来夸耀。但心理咨询本质上是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后对其进行的一种干预手段。与其产生心理问题之后进行补救,不如在问题暴露之前就进行疏导。比较而言,教育是事先的预防手段,而咨询则是事后的弥补手段。相对于产生心理问题后的补救,暴露问题之前的疏导会显得更有力。因此,搞好这类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是开展好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心理调试的方法,从而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尴尬四:管理不到位
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督导、评估和保障措施不力。如果说多头管理会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降低,那么督导、评估和保障上的措施不力则会直接影响到这项工作开展的质量,对于心理咨询工作来说,尤为突出。
对咨询人员的督导和评估属于专业性管理的范畴。督导和评估是对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进行的,其目的在于帮助咨询员(师)检视自己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把握咨询的方向,解除咨询员(师)自身的困惑。落实对心理咨询人员的督导和评估是对心理咨询工作的一种负责任态度,也是对学生心理健康负责任的态度。但实事求是地说,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做到专业性管理就更非易事。但是既然从事了这项工作,就需要有专业性管理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
时下,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却仍有被忽视的趋势。众所周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学习、生活模式由义务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以升学为主向以就业为主转变,学生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这期间的种种变化使得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学习、生活和成长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下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诚然,目前我国有个别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走在了前面,但是,总体情况还不尽如人意。在这样一个现实基础上如何把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还需要各级政府以及学校的大力支持,需要在第一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大教师们的辛勤劳动。笔者认为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尴尬。
尴尬一:软硬件建设不到位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有规划、有设想,但是缺乏落实。学校也十分清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想法和观念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真正落实到行动的并不多,多数学校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有些职业技术学校,在这方面有特别好的设想和计划,他们希望能够从新生入学之初就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伴随着学生的成长推出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比如一年级时进行入学教育,二年级时进行人际交往辅导,三年级进行就业心理指导等等。但现实中,无论在软件还是硬件方面均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阻挠。从软环境看,很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是以零星的讲座穿插在学期中间,没有授课时间的保证,更没有配套的教材,自然也就无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此外,很多学校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担任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往往是教授德育课程的教师。因此,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的缺乏也成了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痛处。从硬件设施来看,很多中职院校没有适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场所,没有固定的咨询室等等。比如,有些学校把办公室作为“咨询室”,不能给来访的学生以安全感,更做不到基本的保密,这样的咨询室在实际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可想而知。
尴尬二:专业化、专门化不到位
总体来说,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得还比较盲目,不能做到专业化、专门化。一些学校甚至还存在分别由各自独立的几个部门同时做心理咨询的情况,至于负责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其来源更是五花八门,从心理协会的志愿者到离退休的老干部,从学生处工作的老师到学习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使得很多工作设想在现实中无法推行。要改变这种现状,中职学校必须设立专门的机构并配备专业人员。因为只有建设起一支专业的专职人员队伍,才能一方面保证了工作时间的完整性、工作流程的系统化,另一方面也避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专业背景不健全的弊端,提高该项工作的效率。
有少数学校在专业化和专门化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他们的很多做法值得借鉴。比如引进或培养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形成专业化的团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评选学生心理委员并进行培训;建立危机干预机制等等。
尴尬三:工作重心不到位
应该说,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要落实到“教育”上:是重教育,而不是重干预;是重课程建设,而不是重心理咨询。
目前,一些中职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放在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上,一味地追求心理咨询的数量,甚至将每学期心理咨询中心接待来访的数目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成绩来夸耀。但心理咨询本质上是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后对其进行的一种干预手段。与其产生心理问题之后进行补救,不如在问题暴露之前就进行疏导。比较而言,教育是事先的预防手段,而咨询则是事后的弥补手段。相对于产生心理问题后的补救,暴露问题之前的疏导会显得更有力。因此,搞好这类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是开展好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心理调试的方法,从而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尴尬四:管理不到位
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督导、评估和保障措施不力。如果说多头管理会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降低,那么督导、评估和保障上的措施不力则会直接影响到这项工作开展的质量,对于心理咨询工作来说,尤为突出。
对咨询人员的督导和评估属于专业性管理的范畴。督导和评估是对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进行的,其目的在于帮助咨询员(师)检视自己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把握咨询的方向,解除咨询员(师)自身的困惑。落实对心理咨询人员的督导和评估是对心理咨询工作的一种负责任态度,也是对学生心理健康负责任的态度。但实事求是地说,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做到专业性管理就更非易事。但是既然从事了这项工作,就需要有专业性管理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