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基地,课堂教学担负知识传授、能力和情感培养的重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为了践行“新课标”,构建创新化学课堂,教师必须以生为本,充分利用优势资源,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优势资源,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1.丰厚的学识。
新课改后,学科知识的边缘性、综合性增强。化学学科考查的范围除了课本大纲要求的基础知识、重点和难点外,还涉及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知识蕴含的力量转化为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动力。体现在高考中,有理综科目和基本能力科目的考查。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学习相关知识,加强知识储备,使自己成为学识丰厚的教师,以适应新课改的形势。
2.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的基本功如同一张名片,能够轻易地赢得学生的敬佩,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视野,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美观工整的板书,生动流利的普通话,富有激情的课堂语言,丰富的表情,端庄大方的教态,娴熟自如的驾驭课堂的能力,等等,这一切均可成为高效课堂的推动力。如能结合教学实际,制作一些直观形象的教具或多媒体课件,更有锦上添花之妙。“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要苦练基本功,才会使课堂引人入胜。
3.富有爱心。
爱心是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人说,爱能创造奇迹。体现在教学中,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及时地进行交流,并给予帮助,循循善诱、谆谆教导,都能使学生如沐春风,体会到班级的温暖、人间的真情。
心理学家认为,放松的心境易于催生智慧和灵感。在爱心的驱使下,教师创造开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二、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
1.情境创设法。
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地激活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感悟内化化学知识。
如在学习《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和防护》的有关知识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古代的青铜器,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利用合金的知识铸造宝剑,以防被腐蚀,直到现在这种金属制品还熠熠生辉。这样,学生从另一个方面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化学知识的必要性。
2.问题创设法。
课堂教学中通过不断地有效设问,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成效。在化学教学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可以借助一些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形象地观察,有时也会运用实验证明某些假释是否正确。在学习氯水的化学性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支试管中盛有滴过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当向这支试管中滴入氯水时,发现试管中溶液的红色褪去,问这是什么原因?这个现象表现了氯水的什么性质?
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反应热烈。有的同学认为是氢氧化钠中和了氯水中盐酸和次氯酸,使C(OH-)减小,酚酞变无色,表现了氯水的酸性;有的同学认为是氯水中次氯酸氧化了酚酞使其结构破坏而褪色,表现了次氯酸的漂白作用。然后我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来判断哪一种猜测是正确的呢?请同学们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予以论证。
同学们经过充分讨论,酸性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向溶液退色的试管中再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溶液恢复红色,则证明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氧化性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向溶液退色的试管中滴加酚酞,若溶液恢复红色,则证明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为了证明自己提出的猜想是正确的,学生开始实验。
实验结论:(1)新制氯水有很强的氧化、漂白性。
(2)新制氯水使氢氧化钠的酚酞溶液退色,是由于次氯酸的氧化漂白作用。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有效提问,创设探究学习的起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探索的艰辛,享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成效。
3.讲述法。
讲述法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重点不突出、目标不明确、烦冗拖沓等现象。教师应注意点明目标,锤炼语言,精讲内容,突出重点;还要注意讲练结合,及时地巩固、拓展知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激发学生的潜能,还要对课堂进行优化和创新。
三、激活创新思维,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化学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在优化教学的过程中,要全方位、多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改进教法中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就必须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紧紧围绕“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为中心,对于某项内容,教师应着重思考:学生会怎样对待这一问题?他们会感兴趣吗?怎样才能使其感兴趣?只有使教师的“教”始终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并解决问题,才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
2.开启以思维教育为主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读写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既能让学生掌握文本内容,又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创新思维。
总之,课堂教学效益的大小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优化,许多优秀教师的成功,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探索出了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学习借鉴成功教学模式。只有重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才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达到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改莲.探究新课程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河南省许昌县第二高级中学.
[2][美]保罗.D.埃金.课堂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7.
[3]胡淑珍等编.教学技能.湖南师大出版社.
一、利用优势资源,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1.丰厚的学识。
新课改后,学科知识的边缘性、综合性增强。化学学科考查的范围除了课本大纲要求的基础知识、重点和难点外,还涉及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知识蕴含的力量转化为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动力。体现在高考中,有理综科目和基本能力科目的考查。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学习相关知识,加强知识储备,使自己成为学识丰厚的教师,以适应新课改的形势。
2.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的基本功如同一张名片,能够轻易地赢得学生的敬佩,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视野,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美观工整的板书,生动流利的普通话,富有激情的课堂语言,丰富的表情,端庄大方的教态,娴熟自如的驾驭课堂的能力,等等,这一切均可成为高效课堂的推动力。如能结合教学实际,制作一些直观形象的教具或多媒体课件,更有锦上添花之妙。“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要苦练基本功,才会使课堂引人入胜。
3.富有爱心。
爱心是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人说,爱能创造奇迹。体现在教学中,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及时地进行交流,并给予帮助,循循善诱、谆谆教导,都能使学生如沐春风,体会到班级的温暖、人间的真情。
心理学家认为,放松的心境易于催生智慧和灵感。在爱心的驱使下,教师创造开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二、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
1.情境创设法。
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地激活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感悟内化化学知识。
如在学习《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和防护》的有关知识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古代的青铜器,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利用合金的知识铸造宝剑,以防被腐蚀,直到现在这种金属制品还熠熠生辉。这样,学生从另一个方面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化学知识的必要性。
2.问题创设法。
课堂教学中通过不断地有效设问,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成效。在化学教学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可以借助一些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形象地观察,有时也会运用实验证明某些假释是否正确。在学习氯水的化学性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支试管中盛有滴过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当向这支试管中滴入氯水时,发现试管中溶液的红色褪去,问这是什么原因?这个现象表现了氯水的什么性质?
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反应热烈。有的同学认为是氢氧化钠中和了氯水中盐酸和次氯酸,使C(OH-)减小,酚酞变无色,表现了氯水的酸性;有的同学认为是氯水中次氯酸氧化了酚酞使其结构破坏而褪色,表现了次氯酸的漂白作用。然后我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来判断哪一种猜测是正确的呢?请同学们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予以论证。
同学们经过充分讨论,酸性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向溶液退色的试管中再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溶液恢复红色,则证明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氧化性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向溶液退色的试管中滴加酚酞,若溶液恢复红色,则证明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为了证明自己提出的猜想是正确的,学生开始实验。
实验结论:(1)新制氯水有很强的氧化、漂白性。
(2)新制氯水使氢氧化钠的酚酞溶液退色,是由于次氯酸的氧化漂白作用。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有效提问,创设探究学习的起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探索的艰辛,享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成效。
3.讲述法。
讲述法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重点不突出、目标不明确、烦冗拖沓等现象。教师应注意点明目标,锤炼语言,精讲内容,突出重点;还要注意讲练结合,及时地巩固、拓展知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激发学生的潜能,还要对课堂进行优化和创新。
三、激活创新思维,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化学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在优化教学的过程中,要全方位、多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改进教法中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就必须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紧紧围绕“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为中心,对于某项内容,教师应着重思考:学生会怎样对待这一问题?他们会感兴趣吗?怎样才能使其感兴趣?只有使教师的“教”始终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并解决问题,才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
2.开启以思维教育为主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读写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既能让学生掌握文本内容,又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创新思维。
总之,课堂教学效益的大小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优化,许多优秀教师的成功,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探索出了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学习借鉴成功教学模式。只有重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才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达到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改莲.探究新课程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河南省许昌县第二高级中学.
[2][美]保罗.D.埃金.课堂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7.
[3]胡淑珍等编.教学技能.湖南师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