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学校管理的发展,校长的管理意识日益受到关注,从理想状态看,校长应该被冠以教育家、思想家、管理家等美誉。但作为对现实的回应,笔者认为校长首先应提升五种意识,即管理观中的服务意识、教师观中的资源意识、权力观中的人本意识、评价观中的发展意识和学校观中的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校长才能尽快走出传统学校管理的误区,实现从管理学校到领导学校的转变。
一、管理观中的服务意识
在2007年11月甘肃省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一次总结中,有位老师深情地写道:“通过一个月的培训,我仿佛变成了一条‘活鱼’,但想到我又要回到那一潭‘死水’中时,我的心又凉了半截儿”。显然,学校的管理给这位老师留下了太多的失望与遗憾。这“死水”与“活鱼”的现状,使得我们必须对传统的学校管理进行反思。就管理而言,传统的学校管理是一种典型的科层化体制,核心是“控制”。校长的主要职责是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管理的重点在“管”而不在“理”。校长处在“金字塔”的顶端,学校的一切服务指向校长。“校长负责制”最终演变成了“为校长负责制”。然而,美国著名的管理学专家萨乔万尼则认为:“管理的字根是‘伺候’(minister),教育管理者有责任为学校的需要服务,并通过对家长、教师、学生服务来体现‘伺候’。教育者以一种鼓励他人成为权力范围内的领导者的领导方式来提供‘伺候’,教育管理者通过突出学校的价值体系和保护学校的价值体系来提供‘伺候’。实际上,伺候与服务是同义语。就此而言,学校管理就意味着校长应从科层化的体制桎梏中走出来,以服务者的角色融入学校,把为学生提供服务作为自己管理学校的基本理念,极力地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性的发展环境,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校长的管理观中首先应增强服务意识。
二、教师观中的资源意识
在一次项目调研中,无意间和校长们聊起了教师的素质问题,有位校长颇有怨气地表达了他的看法。他说:“现在师范院校的教育质量在逐年下降。刚入职到学校的新老师,要用好长时间才能进入角色。年轻教师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得费好大的气力。如果让我们去培养新教师,还要师范院校干吗?”这位校长对师范教育质量所表现出的不满情绪中不乏积极的成分。校长心目中的期待的教师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良将,其实这也代表了大部分校长的真实心态。但该校长的此种教师观却值得反思。
有调查显示,教师的各种能力(如: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组织和管理、教学科研、与学生的交往等)在大学前、大学期间和入职后的平均比重分别是21.95%、12.74%、65.31%,以上数据表明,虽然不可否认师范院校及大学对教师培养的作用,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能力远远高于大学前和大学期间。也就是说,学校不光是学生成长的沃土,更是造就教师的摇篮。事实上,大凡优秀的教师都是从教学的第一线成长起来的。教师身处鲜活的教育教学环境中,这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因此,校长眼中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尚可塑的生命体”,而不是一个“已定型的固化物”。校长应从单纯的“使用”观念中走出来,把“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视教师个体和群体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从“开发”的角度入手,努力挖掘隐藏在教师的潜能和创造力。只有这样,教师个体才能不断被激活,教师群体才能发挥给学校“造血”功能,教师才能满足学校发展对自身提出的需求。
三、权力观中的人本意识
有一所学校每年都要给教师50元的书报补助,但要求教师列出所定报刊的名称,然后由校长把关决定。一位物理老师特别喜欢哲学,于是选了《哲学研究》,但校长以“物理教师喜欢哲学是专业不对口”为由予以删除,该老师再三申请还是未遂其愿。于是这位老师写了一篇《苦闷的教师》借以表达心声。长期以来,校长被认为是“官”,“官”就意味着“管”,对“权”的使用往往是校长身份的体现,而且好多校长很难从这种“官”念中走出来,真可谓“官管相护”。上面的故事折射出“官”的“管”无处不在,而且此种“管”是以扼杀教师的正当爱好为筹码。因此,权力一旦被滥用,就会践踏民意,矮化教师,这就是权力产生的悲哀。校长应该明白,教师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既然是人,就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成长空间。诚然,教师应该精于其“专业”,然而,“专业”的概念远不尽于此。美国的畅销书《服务者》中指出:“领导的真正基础是威信,而不是权力。权力可以被买卖、可以被授予、也可以被剥夺;而威信则是一个人的品行及其在公众中建立的影响。”因此,校长的权力视阈中应该有“人本”意识,“人本”的核心是尊重教师、热爱教师。尊重与爱,在这里并不是一种感觉,而是有助于他人的一种行为,包括忍耐、谦逊、尊敬、无私、诚实、包容。
四、评价观中的发展意识
记得一位教师讲过这样一件事,她说:“学校每年都要搞一次‘三个一’的比赛活动,即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手漂亮的三笔字和一堂优秀的公开课。学校为了鼓励教师,每次都重奖成绩最好的教师。我从小就喜欢写字,为了学校的这项活动,我也没少练过‘三笔字’,但是一次都没受过奖,原因我不是‘最好’。最后,我也遗憾的放弃了。”实际上,评价具有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同时,最终目的是让被评价者知道自己的不足,激励其弥补差距。但上述故事中的评价却扼杀了教师的积极性。究其原因,评价的功能被片面的使用,最终导致了评价功能的扭曲。当前,学校中的“量化管理、分数定乾坤”的现象十分普遍,校长大都在努力地挖掘“最好”,却恰恰忽视了“更好”。客观地说,有些教师可能一辈子都不可能成为“最好”,但他(她)们却绝对可以成为“更好”。校长的评价应该是“鼓励教师跳一跳去摘树上的桃子,而不仅仅让教师极力的去捞水中的月亮”。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欣赏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点滴进步,校长也能从分享的角度享受教师进步带来的快乐。因此,当评价更多的地成为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成长的助推器时,此种评价才更具价值。
五、学校观中的责任意识
偶然一次听到两位校长在一起聊天:“老兄,你干多少年了?”“我干了快20年的校长了,再过几年就该退休了。这么多年总算悟出一个道理,做校长的秘诀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是啊!现在的校长,说穿了就是天底下最小的‘长’,只要‘不出乱子’就是最大的福气啊!”常言道: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一方面道出了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校长的责任。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校长应对学校的长远规划和近期发展做出合理的安排,真正体现“权为校所用,利为校所谋、情为校所系”的主人翁责任感,而不是一味追求所谓的“安稳”。校长的真正责任在于发展学生,造就教师,同时建造学校。让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社会的理想与追求;教师寻找到的不仅是生计的依托,更有从师的独特快乐与满足,这才是校长的魅力所在。因此,校长的责任意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教师的从业志趣。只有不断增强校长的责任意识,一所学校才会因为一位校长而著名,一名校长才会因为一所学校而精彩。
综上所述,校长如果能从以上五个方面提升自己的管理意识,秉承“一切为了学校和为了学校一切”的理念,处处留心学生的需求和变化,事事倾听教师的期待和心声,时时关注学校的成长与发展,学校管理将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 张瑞芳
一、管理观中的服务意识
在2007年11月甘肃省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一次总结中,有位老师深情地写道:“通过一个月的培训,我仿佛变成了一条‘活鱼’,但想到我又要回到那一潭‘死水’中时,我的心又凉了半截儿”。显然,学校的管理给这位老师留下了太多的失望与遗憾。这“死水”与“活鱼”的现状,使得我们必须对传统的学校管理进行反思。就管理而言,传统的学校管理是一种典型的科层化体制,核心是“控制”。校长的主要职责是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管理的重点在“管”而不在“理”。校长处在“金字塔”的顶端,学校的一切服务指向校长。“校长负责制”最终演变成了“为校长负责制”。然而,美国著名的管理学专家萨乔万尼则认为:“管理的字根是‘伺候’(minister),教育管理者有责任为学校的需要服务,并通过对家长、教师、学生服务来体现‘伺候’。教育者以一种鼓励他人成为权力范围内的领导者的领导方式来提供‘伺候’,教育管理者通过突出学校的价值体系和保护学校的价值体系来提供‘伺候’。实际上,伺候与服务是同义语。就此而言,学校管理就意味着校长应从科层化的体制桎梏中走出来,以服务者的角色融入学校,把为学生提供服务作为自己管理学校的基本理念,极力地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性的发展环境,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校长的管理观中首先应增强服务意识。
二、教师观中的资源意识
在一次项目调研中,无意间和校长们聊起了教师的素质问题,有位校长颇有怨气地表达了他的看法。他说:“现在师范院校的教育质量在逐年下降。刚入职到学校的新老师,要用好长时间才能进入角色。年轻教师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得费好大的气力。如果让我们去培养新教师,还要师范院校干吗?”这位校长对师范教育质量所表现出的不满情绪中不乏积极的成分。校长心目中的期待的教师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良将,其实这也代表了大部分校长的真实心态。但该校长的此种教师观却值得反思。
有调查显示,教师的各种能力(如: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组织和管理、教学科研、与学生的交往等)在大学前、大学期间和入职后的平均比重分别是21.95%、12.74%、65.31%,以上数据表明,虽然不可否认师范院校及大学对教师培养的作用,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能力远远高于大学前和大学期间。也就是说,学校不光是学生成长的沃土,更是造就教师的摇篮。事实上,大凡优秀的教师都是从教学的第一线成长起来的。教师身处鲜活的教育教学环境中,这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因此,校长眼中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尚可塑的生命体”,而不是一个“已定型的固化物”。校长应从单纯的“使用”观念中走出来,把“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视教师个体和群体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从“开发”的角度入手,努力挖掘隐藏在教师的潜能和创造力。只有这样,教师个体才能不断被激活,教师群体才能发挥给学校“造血”功能,教师才能满足学校发展对自身提出的需求。
三、权力观中的人本意识
有一所学校每年都要给教师50元的书报补助,但要求教师列出所定报刊的名称,然后由校长把关决定。一位物理老师特别喜欢哲学,于是选了《哲学研究》,但校长以“物理教师喜欢哲学是专业不对口”为由予以删除,该老师再三申请还是未遂其愿。于是这位老师写了一篇《苦闷的教师》借以表达心声。长期以来,校长被认为是“官”,“官”就意味着“管”,对“权”的使用往往是校长身份的体现,而且好多校长很难从这种“官”念中走出来,真可谓“官管相护”。上面的故事折射出“官”的“管”无处不在,而且此种“管”是以扼杀教师的正当爱好为筹码。因此,权力一旦被滥用,就会践踏民意,矮化教师,这就是权力产生的悲哀。校长应该明白,教师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既然是人,就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成长空间。诚然,教师应该精于其“专业”,然而,“专业”的概念远不尽于此。美国的畅销书《服务者》中指出:“领导的真正基础是威信,而不是权力。权力可以被买卖、可以被授予、也可以被剥夺;而威信则是一个人的品行及其在公众中建立的影响。”因此,校长的权力视阈中应该有“人本”意识,“人本”的核心是尊重教师、热爱教师。尊重与爱,在这里并不是一种感觉,而是有助于他人的一种行为,包括忍耐、谦逊、尊敬、无私、诚实、包容。
四、评价观中的发展意识
记得一位教师讲过这样一件事,她说:“学校每年都要搞一次‘三个一’的比赛活动,即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手漂亮的三笔字和一堂优秀的公开课。学校为了鼓励教师,每次都重奖成绩最好的教师。我从小就喜欢写字,为了学校的这项活动,我也没少练过‘三笔字’,但是一次都没受过奖,原因我不是‘最好’。最后,我也遗憾的放弃了。”实际上,评价具有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同时,最终目的是让被评价者知道自己的不足,激励其弥补差距。但上述故事中的评价却扼杀了教师的积极性。究其原因,评价的功能被片面的使用,最终导致了评价功能的扭曲。当前,学校中的“量化管理、分数定乾坤”的现象十分普遍,校长大都在努力地挖掘“最好”,却恰恰忽视了“更好”。客观地说,有些教师可能一辈子都不可能成为“最好”,但他(她)们却绝对可以成为“更好”。校长的评价应该是“鼓励教师跳一跳去摘树上的桃子,而不仅仅让教师极力的去捞水中的月亮”。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欣赏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点滴进步,校长也能从分享的角度享受教师进步带来的快乐。因此,当评价更多的地成为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成长的助推器时,此种评价才更具价值。
五、学校观中的责任意识
偶然一次听到两位校长在一起聊天:“老兄,你干多少年了?”“我干了快20年的校长了,再过几年就该退休了。这么多年总算悟出一个道理,做校长的秘诀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是啊!现在的校长,说穿了就是天底下最小的‘长’,只要‘不出乱子’就是最大的福气啊!”常言道: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一方面道出了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校长的责任。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校长应对学校的长远规划和近期发展做出合理的安排,真正体现“权为校所用,利为校所谋、情为校所系”的主人翁责任感,而不是一味追求所谓的“安稳”。校长的真正责任在于发展学生,造就教师,同时建造学校。让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社会的理想与追求;教师寻找到的不仅是生计的依托,更有从师的独特快乐与满足,这才是校长的魅力所在。因此,校长的责任意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教师的从业志趣。只有不断增强校长的责任意识,一所学校才会因为一位校长而著名,一名校长才会因为一所学校而精彩。
综上所述,校长如果能从以上五个方面提升自己的管理意识,秉承“一切为了学校和为了学校一切”的理念,处处留心学生的需求和变化,事事倾听教师的期待和心声,时时关注学校的成长与发展,学校管理将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 张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