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职数学课标的教学情境创设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z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改进教学方式,创设与学生社会生活、行业企业相关联的教学情境,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数学教学情境是一种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情境,它既是一种学习环境,也是一个学习任务。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搭建知识架、创设问题链、呈现挑战点来创设教学情境,使中职学生个个成才、人生出彩。
  【关键词】中职数学课标;教学情境;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36-0055-04
  【作者简介】1.龚浩,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扬州,225212)教学诊断与改进中心科长,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学教学;2.陆春庚,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扬州,225212)教学诊断与改进中心主任,正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系第四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情境-问题’教学视域下的中职数学教学实践研究”(ZYB2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数学是人们在生活中解决问题不可或缺的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数学是学生必修课程,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功能,具有基础性、发展性、应用性和职业性等特点。《课标》要求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改进教学方式,创设与学生社会生活、行业企业相关联的教学情境,聚焦于培養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那么,这种教学情境是什么?又该如何选择与设计呢?

一、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是什么:问题为中心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是教师普遍的做法。然而,教师对教学情境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价值和意义的层面上,认为情境的创设就是解决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问题。[1]无疑,这是对教学情境比较简单的认识。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起始环节,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学习行为来自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思考与探究,最后再回归到情境。建构主义指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就是创设情境,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情境-问题”教学法的提出者吕传汉教授曾说,问题无非就是一种特殊的情境。因此,笔者认为数学教学情境就是一种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情境,它既是一种学习环境,也是一个学习任务。
  (一)心理困惑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惑。大惑大悟,不惑不悟。学生的心理困惑,可以理解成认知冲突。正是由于学生有很多困惑,教学才有意义。学生的心理困惑是思维的火花,教学情境就是要把这种困惑呈现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集中到问题情境中去。中职学生由于社会阅历不多、生活经验有限、认知水平不高,在学习中的心理困惑就非常多,这为教师创设情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比如,讲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让学生自己列出一组数据,有学生用计算器算,有学生通过寻找规律去算。怎么找?哪种好?为什么?这样,学生就产生了困惑。
  (二)生活矛盾问题
  数学在人的生活中如影随形,人们经常无意识、被动地在使用数学。[2]新课改强调,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越接近,越容易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只有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生才能产生真实的体验。人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中,因此,生活中的矛盾无处不在。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身边的矛盾,把它引入数学课堂中来。比如,讲指数函数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拿出一张白纸,进行对折。对折n次后,请学生写出白纸层数y和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三)社会热点问题
  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期,社会生活每天都会发生变化。数学课堂教学也具有教育性,要适时把社会关注的生态、科技、住房、医疗、公共危机等热点问题用数学语言引入课堂,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实现《课标》提出的“养成理性思维、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比如讲解椭圆时,可以用神舟号飞船的运动轨迹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得出建立椭圆方程的步骤。讲函数的应用时,可以用“微商”的具体案例进行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发现价格的改变带来的利润变化。

二、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为什么:学生为主体


  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意义是激发全体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全体学生的深度思考,这样才能体现《课标》所强调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特点。情境的创设要立足数学的价值与功能、课程的内容与考核,基于学生立场,促进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对问题情境进行观察,用数学的语言对教学情境进行表达,用数学的方法进行独立探索并展开协作学习。
  (一)让学生更自主
  《课标》的“教学提示”中“引导”一词高频出现,那么如何引导?这需要教师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熟悉的、感兴趣的数学情境出发,开展主动的探究活动,不断获得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应用技能。情境中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表达、分析和探究,学生学得更加自主,成了课堂的主人。
  (二)让学生更自由
  《课标》的“教学提示”要求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求解模型、检验结果,改进和完善模型。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认知能力,自由探索,不断发现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教学情境为学生数学学习提供了开放的空间。[3]在教学情境中,学生可以自由地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师不是对学生进行控制和约束,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同时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寻求多种答案。学生心灵越是自由,发现的问题越是深刻,越能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让学生更自足
  《课标》的“教学提示”指出,在教学情境中,学生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和交流,通过实操,积累经验。在熟悉的情境中,学生不断收获成长。通过为全体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勤于动手、合作分享等开放的环境,让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发展。在教学情境中,学生围绕自己发现的问题,开展独立的探索,就会有“自足”的体验。这种自足感其实就是成功感、成就感和自信心。学生收获自足感,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三、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怎么创:素养为目标


  《课标》指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中职校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数学运算、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数据分析、数学建模六个方面。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要通过为学生搭建支架、创设问题链、呈现挑战点来培养这六大素养。六大学科核心素养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
  (一)搭建知识架
  学生的心智发展是建立在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之上的,为此,教师要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创设具有悬念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搭建支架、提供动力,努力创设一种“人人有事做、个个有成效”的教学情境。
  《课标》要求,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高效、直观、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比如,在函数教学时,教师先在初中函数知识的基础上引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对应关系,让学生学会用集合的概念和对应关系来表述函数,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教师一边搭建知识支架,一边不断地拆除支架。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学习动机不断增强,最终形成了善学和乐学的核心素养。
  (二)创设问题链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巧引善导,根据学情和《课标》的要求,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有梯度的问题链。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马杰认为,使学生知道学习成功的标准是什么,这种教学多半是有成效的。因此,问题链要围绕教学目标逐步深化。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考是数学活动的主线。[4]教师需要创设系列化的、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不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课标》提出,要采取低起点、重衔接、小梯度的教学策略,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比如,在学习正弦函数图像与性质时,可以展示钟表,让学生观察并提出以下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具有这种“周而复始”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数学上称作什么?正弦函数具有这种性质吗?你能用图像表示出来吗?从图像上你能看出正弦函数具有什么性质?这些问题由易到难,形成问题链,构成了学生学习的情境。
  (三)呈现挑战點
  《课标》强调,中职数学课程任务之一是形成在继续学习和未来工作中运用数学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的意识,形成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的,而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数学建模。因此,创设具有挑战性、探索性的拓展性问题,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的问题出发,抽象出相关的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课堂由“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挑战性的问题,因人而异。“多一把尺子,多一个人才”,教师要进行分类指导,实施多元评价。
  《课标》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采取以解决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方式,通过选择或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讲等比数列时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境:老师要买房,向王老板借款100万。王老板要求老师第一天还1元,第二天还2元,第三天还4元,以后每天还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一共还30天。老师究竟是赚了还是赔了?教师通过给学生创设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逐步提高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玉东.教师运用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潜在观念和理论倾向[J].上海教育科研,2014(11):54-56.
  [2]吴波兵.对数学应用能力及新情境问题考查的思考[J].中国考试,2014(3):48-57.
  [3]徐兆洋,吕传汉.系统观视野下的中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08(4):86-89.
  [4]任旭.问题情境的创设:基于思维发展的理解[J].数学教育学报,2017(4):15-18.
其他文献
主题个性化课程是江苏省连云港市黄海路小学实施的一项课程改革,它使学校单科制走班教学有了“向心力”,使课程设置科目有了凝聚力。学校让学生站在课程中央,真实了解每一位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手段,培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支撑平台。文章从专业体系产教对接、个性化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与
【关 键词 】具身 性;语文 活动 ;语言 学习  儿童学习语言不仅有口、眼、脑的参与,而且包含整全的身体经验。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心智是身体的心智,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这一观点强调学习应是学生的身心共同在场。在语文教学的语境中,学生身心协同,借助感觉、知觉、运动觉等多种方式接受和处理文字信息,感受文字的意义,体验语言文字背后的意涵和情感,才能更好地完成语言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具身性活动,可以更好地
《满江红·怒发冲冠》(以下简称《满江红》)是中国古代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自明代发现以来,一直为世人传诵,以其慷慨激昂、豪迈奔放的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然而,其作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