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素质教育模式下的中学班主任工作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minying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全面普及素质教育的当今时代,中学班主任担当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结合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探讨了中学班主任工作如何与这种模式相适应。
  关键词:素质教育 中学 班主任工作
  随着当今教育方式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逐渐成了教育的主要模式,要求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在这种基本特征的要求下,中学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管理者和带头人,扛起了一个无比艰巨的任务。
  要做好这个重要的育人工作,就必须强调以下几个工作要点:
  一、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
  教育讲究以人为本,思想的建设即是重中之重。作为班主任,要细心观察学生的思想起伏,研究学生的心理动态,摸清学生在社会发展变化中的个性变化规律。家访是班主任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家访能让自己及时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也能使家长及时、全面地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情况,调动家长教育子女的积极性,取得他们的协助,统一步调,争取家校双方共同努力把学生教育好。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比较多样,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在情绪和行为方面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抑郁、焦躁、厌学等不良心理倾向。而作为班主任,要做的就是观察学生们的各种细微变化,找出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及时对症地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不少中学生沉迷于网络,因为在网络上花费大部分时间而耽误了学习,且网络带来的大量信息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对于这样的学生,班主任该怎么去管理呢?毫无疑问,作为班级的领导者,班主任应该循循善诱,严格规范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作息,采取渐进式的引导办法,加强学生的自制能力,告知他们网络的利弊和作为学生的重要任务。现在的中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故而喜欢寻求不同方式来解脱,班主任就应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积极倡导班级活动,多做思想工作,疏导压力,要让学生们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生活。
  二、强调学生的民主平等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一直处在主动的位置,而学生则是被动的受教育对象。但是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而不是被牵着鼻子走的奴性教育的牺牲品。学生更不是产品,不能一批批去复制,有个性、有创新才是素质教育的真谛。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前提。要建立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前提就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爱默森曾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班主任要认识到学生在人格上和成人处于平等地位,在学生管理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绝对不能恶语中伤,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然而,尊重学生要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不能就此姑息迁就,要及时给予批评教育。批评应具有情感性,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应建立在对学生关心和爱护的基础上,以平等的态度和关怀、爱护的口气,推心置腹地引导学生平心静气地认识自己的错误,进而鼓起勇气改正错误。
  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是在道德素质上的发展。一种道德规范要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必须对道德规范有充分的认识,并且有自身的实践。德育过程实际上是把缺乏道德经验与修养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品格的合格公民。为此,班主任理应认真负责地向学生传授道德规范,提出道德有何种要求,积极引导学生们进行道德实践,从而培养优良的品德。
  其次是智力和身体素质上的发展。智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学习上,班主任要督促学生各科的学习,协调学生与各科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及时找出学生在学习中遭受的挫折和难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锻炼学生的耐心和恒心,帮助学生完成某阶段的学业。而身体素质的发展即是督促学生要劳逸结合,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育锻炼,用强健的体魄来学习工作。
  再次是审美素质上的发展。审美素质,即是增强美育教育。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在音乐、美术等审美艺术中认真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在合理的时间安排中让学生感知音乐和美术等艺术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性情,让学生在繁杂枯燥的功课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具有优秀审美素质的学生。
  最后是劳动技能的发展。劳动技能即是各种社会劳动和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必不可少的一环。班主任要提倡学生在学习中不要做书呆子,要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去,在亲身的操作中感受不一样的智慧。
  总之,中学班主任是班级单位的带领者,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管理者,是学生优秀人格的塑造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者,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者。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个重要的角色也需要打破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模式,抓住素质教育要求的开放性、民主性、综合性的特点,创新工作模式,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少年。
其他文献
创建高效课堂,推进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目前教学的发展趋向,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不少教育工作者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作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出了很多宝贵经验。因此,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探索、创新,就一定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提高业务素质  构建“高效课堂”,教师要善于学习先进实用的教学理念:树立平等、民主的观念,
期刊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大多幼儿园秉承多给孩子自由的宗旨,安排了大量的自由游戏时间,而老师们在组织孩子具体的游戏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放”孩子自由地玩耍,孩子们玩得杂乱无章、闹哄哄等现象。表面上,孩子们确实是自由了,然而,由此出现了有些孩子倒对以前老师参与的游戏十分怀念,有些孩子则由于没有老师的及时参与而得不到进一步锻炼发展的机会……这是当前许多老师已发现并深感困惑的。那么,在具体的游戏指导过程中,老师
期刊
2013年暑期参加潍坊市初中物理化学骨干教师培训时,高密市任献和主任提出物理化学课其实就是实验课,得到了王亚健主任等专家的认同,由此可见实验在物理课中的重要性。但在当前仍然有很多教师忽视了实验教学,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老师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做实验浪费时间,不如讲实验省事。  2.学校没有专门的实验仪器管理员,老师嫌准备麻烦不愿做实验。  3.老师想做实验,但实验室器材陈旧或数量不够,不
期刊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幼儿礼仪就是幼儿在幼儿园、家庭、社会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  一、在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
期刊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不当,在我国教育领域日益凸显。由于儿童所处的客观环境、学习内容、作息时间、自理要求、师生关系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而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变。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进行恰当的问题估计,然后积极采取对策,使幼儿又快又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一、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重大差异  1.生活环境的变化。  幼儿园的生活环境,一般会精心装饰和富有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建构主义学派认为,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应当在教学中采取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整改以下三种方式,实现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一、转变教学方式
期刊
摘 要:地理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是一门兼跨自然和人文两大领域的大学科,虽然是一门文科科目,但有着理科学科所要求的逻辑思维、理性思维,所以往往会成为挡在文科学生面前的一座大山。探究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能兼顾考试需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爱地理、关心地球、保护和建设我们共同的家园,成为当前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大命题。本文根据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经验,重点论述了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刊
一、听说动结合,运用联想来欣赏音乐  1.听  要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感受理解能力,就要从感悟自然声音做起。农村学校周围有着广阔的活动环境,是一个天然的“听觉训练场”,具有城镇学校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我会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在田间听各种鸟叫,听风吹禾苗的声音,听各种农机具的声音,听各种劳动的声音。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中的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本的元素。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
期刊
在现在的社会中,掌握英语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在起步阶段就打下坚实的基础。可是,每周英语课只有三节,学生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牢牢掌握知识呢?我想,这就需要提高课堂效率,使之从“有效”转为“高效”。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对于打造英语高效课堂,我有以下几点浅显的认识,希望能以此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除了是策划者外,更应该是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当设计的活动交
期刊
幼儿和成人一样,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空间之中,每天都要遇到许多需要运用自己的道德认识进行判断,从而作出行为决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的孩子比较“懂道理”,其行为也较符合社会准则,易于被人接受,可也有孩子总是“不讲理”,常常“乱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孩子道德认识水平不同所造成的个体差异。如果成人平时能对孩子经常性地“晓之以理”,那么对提高孩子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力、使他们懂得一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