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来源 :课堂内外·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58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本文立足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际,对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 键 词】 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获取书本知识、培养各方面能力的重要途径,任何教学目标的实现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发展,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加强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有助于改善数学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一、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现实意义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积极、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促使其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理解和思考情境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和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来组织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新颖、开放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思考、探索、合作,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以达到教学效果。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教学内容,掌握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那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达到最优秀的教学效果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利用数学史实和数学案例来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些典型的数学故事或者数学史实案例,有效创设很具有趣味性的数学问题情境,必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著名数学家泰勒斯测金字塔高度的数学史实来创设问题情境:泰勒斯在金字塔的旁边竖立一条木柱,当木柱影子的长度和木柱的长度相等时,只要测量金字塔影子的长度,便可得出金字塔的高。教师问:“谁能说出泰勒斯是根据什么原理来测出塔高的?”故事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迅速地集中了大家的注意力,巧妙的设问恰好找准了学生的知识生长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
  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处处用到数学,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非常广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利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数学问题来结合教材进行教学,这就是应用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某商场在“十一”黄金周推出了“所有商品八折优惠,付现满200元再返20元”的促销活动。小明、小王的妈妈去商场购物,小明的妈妈买了原价240元的商品,小王的妈妈买了原价250元的商品。请你帮忙算一算,两位妈妈各应付款多少元?该问题让学生感到非常亲切,学习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展开交流学习。
  (三)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
  开放性问题情境主要是启迪学生的深层思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充分展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完成教学过程。如在教学“中点四边形”这一内容时,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1)当外部四边形是一般四边形时,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形状?(2)当外部四边形的形状发生变化时,中点四边形又发生什么变化?(3)你能得出哪些有趣的结论?这一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感到新奇,产生无限空间想象,发散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的。
  (四)利用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
  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是让学生先处在矛盾状态,以矛盾深深扣动学生的心弦,在发现矛盾、发现疑点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寻找答案。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对比、演绎、归纳、总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激起学生的思维,主动思索数学问题,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转换成“主动探究”。如在讲授“有理数乘法”时,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有理数的乘法:3+3+3+3=3×4,3×4就是4个3相加,接着提出问题:3×(-4)是什么意思呢?总不能说是负4个3相加吧,那又该如何理解呢?于是产生疑问,教师利用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思考,逐步诱导。前面已学过可用正负数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在学有理数加法时是在数轴上进行的,如向东走7米再向西走4米,两次一共向东走3米,即7+(-4)=3,那么,有理数的乘法是否也能在数轴上进行呢?这样,在悬疑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学习动力自然也就能带动起来了。
  
   三、问题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在情境的创设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实际、立足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符合教学实际的情境。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还要注意几个问题,才能更好地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首先,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目标要明确。情境创设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数学,提高教学效率,不能为了情境而脱离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在进入规定的情境之后,要及时将学生的思维引回,忌“流连忘返”。
  其次,只重趣味性,但问题肤浅,浮于表面,缺少思考价值。我们的数学课堂所需要的问题情境应对学生理解新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激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如有教师在讲解图形的轴对称性内容时,利用多媒体演示了大量的情境,但是对本质内容没有进行具体的分析,课堂上充满了趣味,但是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本质一知半解,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再次,情境的创设太陌生,学生难于理解。如一教师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平面一点需要一对有序实数对”时,利用神舟飞船来创设情境:GPS可以准确地测出返回舱降落地点的经度和纬度,通过经度和纬度这两个数据就可以确定平面内一个物体的位置。学生对于GPS以及它的工作原理太过于陌生,这样的情境很难让学生理解,最后还是要老师根据教材“照本宣科”,课堂教学效率没有体现出来。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来组织教学的方式很多,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创设什么样的情境,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数学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广大教师应秉承新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加强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的积极探索,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文军. 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之情境创设[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0).
  [2] 施福涛. 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J]. 教学与管理,2003(8).
  [3] 裴光亚. 数学教学的艺术[J]. 中学数学,2002(11).
  [4] 姚利民. 有效数学论[M].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5] 金英. 刍议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10):36.
其他文献
以张掖滨河新区湖区景观规划为例,探讨了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指出应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脉和地方自然特色,将历史、自然融入城市滨水景观规划中,以人为本,打造富于地方特色的、人
高职新生人生观、世界观还正处形成阶段,自律性相对较差,网络依恋程度高,加上网络言论的高度匿名性及虚拟性等,如何在其入学阶段就让广大新生得到全面的网络诚信教育,养成良
本文对图书馆界有学者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应从"读者第一"转变到"图书馆员第一"的观点提出质疑,并从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教育职能,读者与图书馆员所属范畴、图书
儒服分广义的儒化服饰与狭义的儒家服饰。狭义儒服并非虚无,也非学派制服,“孔子不知儒服”的实质是儒家对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辨证思考,体现了儒家的理性精神。它象征三代文化,是表
【摘 要】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有效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本文从“制造冲突,打破平衡”“操作质疑,寻因问果”“故设障碍,缜密思维”“巧设悬念,激发探密”四个方面例举说明了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几点做法。  【关 键 词】 问题;情境;思维;认知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
【摘 要】 以学定教,自主发展,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让每一个学生找到展示、表现、确立自己力量及创造力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在当前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大多教师虽较前些年逐步关注了学生的“学”,但相对于教师自身的教学设计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言,教师对学生的“学”仍然尊重得不够,仍然过分注重教师自身的“教”。学生在课堂上大多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路子走,学生在“教师设计好的路子”上并
和谐文化,是指以提倡和谐思想为内核的价值理念,而和谐的视野则是以和谐文化为主导的,具有一定前瞻性和方向性的视闪。和谐文化一方面营造了融合、宽容的外在的环境,另一方面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