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特别是低年级的作文教学,应该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做到以“趣”激发,以“趣”教学,以“趣”追求个性……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进而调动其写作积极性呢?下面的教学案例分析也许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并让我们的学生作文妙笔生辉。
一、激发课堂之“趣”
案例一:有一位学生在一篇《我的梦想是……》命题作文中写道:爸爸出差去外地了,他临走时对我说,儿子,你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做个科学家。妈妈却对我说,你要当个警察,这样谁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更不想当警察。我的理想是变成神奇无比的腰带,永远拴在妈妈的腰上。因为妈妈很孤单,很胆小,所以我想永远陪着她……
孩子的语文老师看完作文以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作文读了一遍,还说这个同学“胸无大志”,这么大的男孩黏着母亲,长大也没出息。听到这样的批评,这个孩子把头垂得低低的。老师的语言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使他对作文丧失了兴趣和自信。如果教师能从另一个角度去进行品读,孩子的童心是善良的,他想永远保护自己的母亲,这样能叫“胸无大志”吗?能叫没出息吗?如果叫,那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青少年这一代可能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课堂上教师无意的一句话,也会使这个孩子永远讨厌作文,永远做一个“懦夫”。课堂上对学生作文的批改不应该是整个作文的最后一个程序,而应是激发学生再次创作的加油站,为学生第二次创作服务。因此,我们在课堂上批阅作文时,应渗透学生的童言童心之“趣”,去激发他们创作的兴趣。多用鼓励性评价性语言,让学生的作文在课堂中得到肯定,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作文创作之“趣”。
二、发掘生活之“趣”
案例二:我们学校离“桃花涧”比较近,步行也就十多分钟。星期五的时候,我带领孩子去春游。活动结束以后,我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春游的习作。等到星期一班长收来了一大摞作文稿纸。我打开作文稿纸慢慢看,结果真让我喜出望外。
由于是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每个人的习作侧重点都不一样:有的侧重写走路时所想,到了景点之后所看;有的侧重写全班同学的心情和景点的美丽;有的侧重写在山上摘野菊菜、捉蝴蝶的快乐……我放下手中批阅的笔,低下头深思:每个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是不一样的,只要教师善于引导,让学生抓住生活中独特的、属于自己的珍贵体验,学生的作文就会有感而发,是富于激情的佳作。深入挖掘学生生活中体验到的乐趣,并引导孩子对这份“乐趣”细细感悟,再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作文之趣与生活之趣就能合二为一。
关于游记类的作文,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让学生有感而发,捕捉生活中的“浪花”,凭着小学生的眼光,只要他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是那么的丰富多彩。要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保证游记的完整性不再是难题了。
作文教学就是发掘出每个学生自己的生活之趣,引导学生通过作文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作文才是发自内心、回归真实的。在阅读学生的作文时,教师要有保护意识,要俯下身子用孩子的眼光去读小学生的作文,站在孩子的角落去揣摩孩子的心理。以这个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体验自己的生活之趣,远比死板教条的硬搬,苦口婆心的废话强得多。
三、追求个性之“趣”
案例三: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我应该感到自豪》一课时,我布置了家庭作业:续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没有具体要求,只要想象合理就行。第二天收来学生的小练笔让我惊喜,很多学生作文充满个性和想象,少了平时的词缺理穷。有的写小红马和小骆驼相遇,来到沙漠进行生存大比拼,结果小骆驼赢了;有的写小红马推荐好的美容院,让小骆驼去整形,结果被小骆驼严肃批评;还有的写小红马知道了小骆驼身体的“特异”功能,重新认识了什么是美……通过这次习作,意外的放手,收获了许多个性创作之宝。因为作文本身就是个性化极强的东西,它应该展示学生自己的想法,传输学生自己的心声,流淌学生自己真实的情感。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出相应的小练笔,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创新能力。
儿童需要的不是束缚,而是解放。小学教师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要解放孩子的思想,解放孩子的心灵,放飞他们的想象。只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就能写出有个性的作文。
一、激发课堂之“趣”
案例一:有一位学生在一篇《我的梦想是……》命题作文中写道:爸爸出差去外地了,他临走时对我说,儿子,你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做个科学家。妈妈却对我说,你要当个警察,这样谁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更不想当警察。我的理想是变成神奇无比的腰带,永远拴在妈妈的腰上。因为妈妈很孤单,很胆小,所以我想永远陪着她……
孩子的语文老师看完作文以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作文读了一遍,还说这个同学“胸无大志”,这么大的男孩黏着母亲,长大也没出息。听到这样的批评,这个孩子把头垂得低低的。老师的语言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使他对作文丧失了兴趣和自信。如果教师能从另一个角度去进行品读,孩子的童心是善良的,他想永远保护自己的母亲,这样能叫“胸无大志”吗?能叫没出息吗?如果叫,那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青少年这一代可能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课堂上教师无意的一句话,也会使这个孩子永远讨厌作文,永远做一个“懦夫”。课堂上对学生作文的批改不应该是整个作文的最后一个程序,而应是激发学生再次创作的加油站,为学生第二次创作服务。因此,我们在课堂上批阅作文时,应渗透学生的童言童心之“趣”,去激发他们创作的兴趣。多用鼓励性评价性语言,让学生的作文在课堂中得到肯定,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作文创作之“趣”。
二、发掘生活之“趣”
案例二:我们学校离“桃花涧”比较近,步行也就十多分钟。星期五的时候,我带领孩子去春游。活动结束以后,我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春游的习作。等到星期一班长收来了一大摞作文稿纸。我打开作文稿纸慢慢看,结果真让我喜出望外。
由于是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每个人的习作侧重点都不一样:有的侧重写走路时所想,到了景点之后所看;有的侧重写全班同学的心情和景点的美丽;有的侧重写在山上摘野菊菜、捉蝴蝶的快乐……我放下手中批阅的笔,低下头深思:每个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是不一样的,只要教师善于引导,让学生抓住生活中独特的、属于自己的珍贵体验,学生的作文就会有感而发,是富于激情的佳作。深入挖掘学生生活中体验到的乐趣,并引导孩子对这份“乐趣”细细感悟,再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作文之趣与生活之趣就能合二为一。
关于游记类的作文,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让学生有感而发,捕捉生活中的“浪花”,凭着小学生的眼光,只要他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是那么的丰富多彩。要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保证游记的完整性不再是难题了。
作文教学就是发掘出每个学生自己的生活之趣,引导学生通过作文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作文才是发自内心、回归真实的。在阅读学生的作文时,教师要有保护意识,要俯下身子用孩子的眼光去读小学生的作文,站在孩子的角落去揣摩孩子的心理。以这个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体验自己的生活之趣,远比死板教条的硬搬,苦口婆心的废话强得多。
三、追求个性之“趣”
案例三: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我应该感到自豪》一课时,我布置了家庭作业:续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没有具体要求,只要想象合理就行。第二天收来学生的小练笔让我惊喜,很多学生作文充满个性和想象,少了平时的词缺理穷。有的写小红马和小骆驼相遇,来到沙漠进行生存大比拼,结果小骆驼赢了;有的写小红马推荐好的美容院,让小骆驼去整形,结果被小骆驼严肃批评;还有的写小红马知道了小骆驼身体的“特异”功能,重新认识了什么是美……通过这次习作,意外的放手,收获了许多个性创作之宝。因为作文本身就是个性化极强的东西,它应该展示学生自己的想法,传输学生自己的心声,流淌学生自己真实的情感。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出相应的小练笔,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创新能力。
儿童需要的不是束缚,而是解放。小学教师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要解放孩子的思想,解放孩子的心灵,放飞他们的想象。只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就能写出有个性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