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对中医护理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从中医护理学的一般护理来阐述该书蕴含的护理学思想。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中医护理;一般护理
《伤寒杂病论》(现存为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系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其成书标志着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也开创了中医护理辨证施护的先河。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的研读,从中医护理的一般护理来阐述该书对中医护理学的贡献。
中医护理学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两大特点[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在《黄帝内经》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曰:“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2]”指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是整体观念的具体体现。如《伤寒论》中的太阳病篇据体质虚实分为中风和伤寒,用桂枝汤治疗中风证,服汤剂后需饮热粥护理;用麻黄汤治疗伤寒证,不需饮粥护理,则体现了其辨证施护的特点。中医一般护理主要包括病情观察、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生活起居护理和情志护理等,这些在《伤寒杂病论》中都有充分体现。
一、病情观察
病情观察是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的前提,主要包括神志、形态、舌脉、寒热、汗出、饮食和二便等基本情况的观察及主要症状的观察。张仲景对这些都很重视,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曰:“伤感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3]”《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和《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分别曰:“小便微则愈”“大汗出者愈”[2]。
二、用药护理
药物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病方法,护理人员掌握中药汤剂的煎煮法及不同剂型的服药法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伤寒杂病论》有多处记载了药物的煎煮方法、服药温度、服药量多少及用药后饮食禁忌等关于用药的护理方法。如在《伤寒论》桂枝汤后有“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3]”指出了煎药用水量、火候,服药温度、药量。“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3]”指出服药时的饮食护理当喝热稀粥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3]”服药后应覆被,即强调了生活起居护理,同时强调要密切观察病情,全身微汗出为最佳,不可致大汗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还不出汗,半天左右服完三升……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3]”明确了因病施护、因人施护及服药程度,强调对病重者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3]”指出了服药后的饮食禁忌。另在《金匮要略》中已有很多记载,如《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曰:“凡煮药饮汁,以解毒者,虽云救急,不可热饮,诸毒病得热更甚,宜冷饮之。[2]”特别强调服药温度对疾病预后的影响。《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记载九痛丸的服药方法:“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2]”《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十枣汤方的服药方法:“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服之。[2]”指出了不同体质服用不同的药量及服药时间。
三、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是应用食物来预防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的一种护理方法。《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曰:“酸味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2]”以过食酸味和咸味为例,明确五味摄入有所偏好势必对身体产生损害,强调了五味摄入均衡的重要性。《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中明确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益则益体,害则成疾。[2]”又如在《伤寒论》十枣汤后有“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3]”指出了服用十枣汤得下后,损失了脾胃之气,应用糜粥养护胃气。五苓散方后有“多饮暖水,汗出愈”。指出了用五苓散助阳化气以利水,同时用“多饮暖水”以防利水伤津液,利用“暖”以助阳,能“汗”说明水可被气化同时津液没用受伤,故“汗出愈”,进一步说明了饮食护理的重要性。
四、生活起居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主要包括衣着护理、病室环境、活动与休息护理等。如在《伤寒论》的葛根汤方和麻黄汤方后皆有“覆,取微似汗”,指出了服药后盖被取汗以与药物共同达到祛病的目的。
五、情志护理
人的情志活动对健康的维护和疾病康复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情志过极可导致疾病,如《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曰:“病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2]”因此,调畅情志十分重要。
《伤寒杂病论》中除了蕴含一般护理内容,还有大量关于护理技能的论述。如灌肠法的创立则始于张仲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曰:“阳明病……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3]”这是世界最早的灌肠法。另《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记载救自缢时曰:“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无不活也。[2]”这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心肺复苏术最清晰、详细的记载。[4]另有熏洗法如“苦参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2]”有艾灸法如“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3]”有针刺法如“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他、风府。[3]”有搐鼻法如“菖蒲屑纳鼻两孔吹之”等等。
传统中医是集医、药、护于一身,具有“医中有护、医护合一”的特点,《伤寒杂病論》中虽然没有专篇阐述中医护理学的内容,但纵观全书,其蕴含着丰富的护理学思想,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华,徐桂华.《伤寒杂病论》对中医护理学发展贡献[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1):133-135.
[2]董正华,杨轶.金匮要略全注全译[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0.
[3]熊曼琪.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4]陈佩仪.中医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
作者简介:李自灵,河北中医学院。
基金项目:河北中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NO 201714432060)。
(通讯作者:李付平)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中医护理;一般护理
《伤寒杂病论》(现存为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系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其成书标志着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也开创了中医护理辨证施护的先河。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的研读,从中医护理的一般护理来阐述该书对中医护理学的贡献。
中医护理学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两大特点[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在《黄帝内经》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曰:“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2]”指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是整体观念的具体体现。如《伤寒论》中的太阳病篇据体质虚实分为中风和伤寒,用桂枝汤治疗中风证,服汤剂后需饮热粥护理;用麻黄汤治疗伤寒证,不需饮粥护理,则体现了其辨证施护的特点。中医一般护理主要包括病情观察、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生活起居护理和情志护理等,这些在《伤寒杂病论》中都有充分体现。
一、病情观察
病情观察是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的前提,主要包括神志、形态、舌脉、寒热、汗出、饮食和二便等基本情况的观察及主要症状的观察。张仲景对这些都很重视,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曰:“伤感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3]”《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和《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分别曰:“小便微则愈”“大汗出者愈”[2]。
二、用药护理
药物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病方法,护理人员掌握中药汤剂的煎煮法及不同剂型的服药法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伤寒杂病论》有多处记载了药物的煎煮方法、服药温度、服药量多少及用药后饮食禁忌等关于用药的护理方法。如在《伤寒论》桂枝汤后有“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3]”指出了煎药用水量、火候,服药温度、药量。“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3]”指出服药时的饮食护理当喝热稀粥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3]”服药后应覆被,即强调了生活起居护理,同时强调要密切观察病情,全身微汗出为最佳,不可致大汗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还不出汗,半天左右服完三升……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3]”明确了因病施护、因人施护及服药程度,强调对病重者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3]”指出了服药后的饮食禁忌。另在《金匮要略》中已有很多记载,如《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曰:“凡煮药饮汁,以解毒者,虽云救急,不可热饮,诸毒病得热更甚,宜冷饮之。[2]”特别强调服药温度对疾病预后的影响。《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记载九痛丸的服药方法:“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2]”《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十枣汤方的服药方法:“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服之。[2]”指出了不同体质服用不同的药量及服药时间。
三、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是应用食物来预防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的一种护理方法。《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曰:“酸味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2]”以过食酸味和咸味为例,明确五味摄入有所偏好势必对身体产生损害,强调了五味摄入均衡的重要性。《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中明确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益则益体,害则成疾。[2]”又如在《伤寒论》十枣汤后有“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3]”指出了服用十枣汤得下后,损失了脾胃之气,应用糜粥养护胃气。五苓散方后有“多饮暖水,汗出愈”。指出了用五苓散助阳化气以利水,同时用“多饮暖水”以防利水伤津液,利用“暖”以助阳,能“汗”说明水可被气化同时津液没用受伤,故“汗出愈”,进一步说明了饮食护理的重要性。
四、生活起居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主要包括衣着护理、病室环境、活动与休息护理等。如在《伤寒论》的葛根汤方和麻黄汤方后皆有“覆,取微似汗”,指出了服药后盖被取汗以与药物共同达到祛病的目的。
五、情志护理
人的情志活动对健康的维护和疾病康复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情志过极可导致疾病,如《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曰:“病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2]”因此,调畅情志十分重要。
《伤寒杂病论》中除了蕴含一般护理内容,还有大量关于护理技能的论述。如灌肠法的创立则始于张仲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曰:“阳明病……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3]”这是世界最早的灌肠法。另《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记载救自缢时曰:“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无不活也。[2]”这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心肺复苏术最清晰、详细的记载。[4]另有熏洗法如“苦参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2]”有艾灸法如“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3]”有针刺法如“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他、风府。[3]”有搐鼻法如“菖蒲屑纳鼻两孔吹之”等等。
传统中医是集医、药、护于一身,具有“医中有护、医护合一”的特点,《伤寒杂病論》中虽然没有专篇阐述中医护理学的内容,但纵观全书,其蕴含着丰富的护理学思想,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华,徐桂华.《伤寒杂病论》对中医护理学发展贡献[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1):133-135.
[2]董正华,杨轶.金匮要略全注全译[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0.
[3]熊曼琪.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4]陈佩仪.中医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
作者简介:李自灵,河北中医学院。
基金项目:河北中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NO 201714432060)。
(通讯作者:李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