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物质文明中呼唤精神力量的回归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i05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的安东尼亚》是美国20世纪初著名女作家维拉·凯瑟的代表作。这部作品的问世,使得维拉·凯瑟跻身于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列。小说中一个关键的主题是精神与道德的力量永远高于物质。本文通过对作者本人的介绍和这部作品及主人公的分析,来展示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宝藏即拓荒者的精神内核。同时,这部经典小说也为后人留下一个问题: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享乐主义日益盛行的当代社会,人类该如何传承精神的原动力。
  关键词: 维拉·凯瑟 小说《我的安东尼亚》 工业革命 拓荒精神
  
  出生于弗吉尼亚州的维拉·凯瑟(Willa Cather)(1873—1947)是20世纪初活跃于美国文坛,潜心描写美国中西部拓荒者生活的著名女性小说家。幼年时期维拉·凯瑟随家迁居到美国中南部内布拉斯加州大平原地区。在内布拉斯加大学接受了正规的大学教育并在《匹兹堡每日导报》任数年编辑之后,1905年她受邀成为纽约《麦克鲁尔杂志》的主编。1912年她辞去编辑职务成为职业作家。1918年出版的《我的安东尼亚》奠定了她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于1923年以战争小说《我们中的一个》获得普利策文学奖之后,她的文学生涯一直持续到晚年。
  一
  内布拉斯加州大平原地区欧洲移民真实的拓荒生活和西部草原迷人的风景是维拉·凯瑟大部分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和背景素材。她的作品语言自然流畅,风格宁静典雅,充满怀旧气息,观点鲜明执著。在几部以西部为背景的小说,如《啊!拓荒者》(O Pioneers!)、《云雀之歌》(The Song of the Lark)、《我的安东尼亚》(My Antonia)及《迷途的女人》(A Lost Lady)的创作中,维拉·凯瑟向读者展示了美国西部草原的原始风貌,辽阔无垠却又苍凉悲壮,一片静穆之下却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力。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拓荒者们,开垦着土地,也开拓着自己生活的疆界。他们的物质生活虽然相对贫乏,为了生计而艰难地奋斗着,但他们精神世界里的那种质朴、真实、勇敢和坚强,如同钻石一样闪着耀眼的光芒。与美国东部城市快速发展的物质社会中的拜金、堕落、颓废和混乱形成鲜明的反差。维拉·凯瑟在她的作品中反复强调了一个主题即现代工业的过分物质化侵蚀着人类自然、纯朴、崇高的精神世界。
  二
  小说《我的安东尼亚》通过描述女主人公安东尼亚的艰辛奋斗历程,讴歌了20世纪初在工业化和物质化的洪流中被人们渐渐淡忘的美国精神,即那种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勇敢拼搏,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实现自我价值的开拓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和眷恋,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和无奈。
  故事发生在作者早年生活过的内布拉斯加州大草原,故事以女主人公儿时的伙伴吉姆·伯登(Jim Burden)的回忆为线索展开叙述,着重描述了欧洲移民中的女性拓荒者安东尼亚·谢默尔达(Antonia Shimerda)一生的坎坷经历。男主人公吉姆出生于弗吉尼亚州,在他十岁时父母因病去世,于是他投奔远在内布拉斯加州大平原上的祖父母。途中他邂逅了从捷克移民来到美国的谢默尔达一家,他们也同样是在去往草原的路上。在草原上定居下来后,吉姆与谢默尔达家的孩子们成为很好的伙伴,尤其是其中的安东尼亚,他被安东尼亚的纯真和美丽所吸引。可是悲剧突然降临到谢默尔达一家,安东尼亚的父亲因贫困和绝望而自杀。在吉姆的帮助和鼓励下,安东尼亚终于走出阴影。吉姆在高中毕业后移居城市,一路追求学业和事业的成功。从哈佛法学院毕业后,经过20年的努力,最终成为纽约市一名颇有成就的律师。而安东尼亚却命运多舛,她进城做工,由于没有受过教育、轻信他人,最终遭未婚夫抛弃。心碎的安东尼亚回到草原,生下一个女儿。日后的安东尼亚以女性特有的坚韧和顽强的毅力在苍茫荒凉的草原上开拓出自己的生活,开垦出一片希望。她嫁给了一个和自己有同样移民背景的农夫,养育了几个可爱的儿女,生活平淡而充实。故事的结尾,描述了吉姆与安东尼亚20年后在内布拉斯加州大草原上重逢。吉姆虽在美国东部城市事业有成,却感到精神上真实的空虚,过度物质化的生活使他的精神世界里已经丧失了原有的纯朴和真诚,回到草原他才重新找回逝去的自我。而安东尼亚在草原上的生活虽然艰苦却充满盼望,在艰辛的拓荒生活中,她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她坚强、乐观,拥有着真实的幸福。令人遗憾的是吉姆·伯登永远也回不到过去了。
  三
  维拉·凯瑟所处的是时代是美国内战后从一个农村化的共和国变为城市化国家的转型时期,既是拓荒时代的尾声,又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急剧扩张的序幕。美国的拓荒时代开始于19世纪初,数以千计的拓荒者越过阿帕拉契山脉,向西进发。有些开拓者移居到美国的边界,甚至深入墨西哥腹地,以及介于阿拉斯加与加利福尼亚的俄勒冈地区。这个时代持续了几十年,直至19世纪下半叶美国南北战争前后。因此拓荒精神成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内核之一,它包含着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艰苦创业的勤劳和进取,以及精神高于物质的意识导向。美国的工业化也同样开始于19世纪初期,而真正步入成熟阶段是南北战争之后。在从内战结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几十年间,机器代替了手工,工业产品大量增加,铁道网遍布全国,产品得以快速流通。随着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系统的应用,美国率先由蒸汽时代跨入电器时代,钢铁厂钢花四溅,火车轮船汽笛长鸣,大型机器轰轰作响……故从1890年到1917年的近30年间被称为所谓美国的“进步时期”。
  而就在这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冷静的作家们看到,在现代物质文明的车轮高速转动、人们疯狂追求财富和成功的同时人类的精神世界日渐空虚和迷失。人们不再注重精神的崇高,而更多以财富的多寡衡量一个人本身的价值。人类被前所未有地物质化。在维拉·凯瑟的笔下,看似繁华的现代都市却是一片精神的荒原,而看似荒凉的草原却是一片精神的沃土。在1918年出版的经典之作《我的安东尼亚》中,作者塑造了吉姆·伯登和安东尼亚·谢默尔达两位主人公分别象征这两种境况。
  小说主人公吉姆·伯登作为回忆录的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自身的形象和其他人物角色。他对现实生活中早已逝去的内布拉斯加州大草原和他年轻时的同伴所表达的深深的眷恋之情是如此真实,令人回味,富有诗意。小说中,吉姆的年龄跨度由十岁直至中年,由一个害羞的孤儿成长为一名纽约市铁路公司的律师,其间在内布拉斯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接受了正规的教育。尽管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风格。他经常是一位冷静的旁观者,去洞察表象背后的本质。当然,吉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与他安东尼亚之间的友谊,而在小说中他却让自己与安东尼亚整整分别了20年。这20年中他随着社会变革的浪潮,竭力追求着学业和事业的成功,在不惑之年终于名利双收。但安东尼亚一直在他的心底,并在他的意识中早已成为往昔拓荒精神的化身,是他永远不可能回复的精神乐园。对安东尼亚的回忆总带着日益强烈的怀旧情结。
  这20年正逢美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人类被从自然的怀抱中连根拔起,投置于林立的工厂和轰鸣的机器中间。人类的精神世界里充满了对物质的欲望、对名利的追逐和对享乐的崇尚。吉姆与安东尼亚分别的20年也象征着当时的美国人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却逐渐背离早期移民的拓荒精神的20年。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血腥和战乱使得自美国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传统社会精神和道德秩序被完全摧毁,人类的精神失去了归宿。
  小说的另一位主人公就是平凡而伟大的女性拓荒者——安东尼亚·谢默尔达。[3]从安东尼亚出现在吉姆充满伤感怀旧气息的回忆录中开始,她的形象逐渐清晰,最终成为一个令人信服的而且独立的人物角色。在小说的结尾,相对于吉姆而言,她给读者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美丽、活泼、慷慨的安东尼亚使吉姆着迷,即便20年后在他们重逢时,安东尼亚已是十个孩子的母亲,而她身上那种自然纯朴的气息依然感动着吉姆。在整部小说中,安东尼亚本性乐观,但她不得不去面对迁居来到美国,父亲自杀身亡后极端困苦的生活现实。同时欧美文化的差异困扰着她,使她觉得自己永远是一个异客。由于家里缺少食物,她进城去做女仆;由于喜爱跳舞,受到社区里一些人的严厉对待;由于未婚夫的背叛,不得不独自抚养孩子。[3]但安东尼亚内心的仁慈善良和自立的拓荒精神却从未失落。她总是勇敢地面对困境,竭尽全力去工作,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但同时她绝不会以牺牲自己的独立性为代价。例如,她宁可为脾气恶劣的维克·卡特(Wick Cutter)工作,也没有听从哈特林先生(Mr.Hartling)的命令而停止跳舞。
  安东尼亚这个人物角色的原型是作者维拉·凯瑟童年的伙伴,一位名叫安妮·波瓦卡(Annie Pavelka)的姑娘。她有同安东尼亚一样的移民背景,父亲同样是自杀身亡,也是在城市的最底层打拼自己的生活。凯瑟欣赏安妮内心的乐观和独立的精神,这些特质在安东尼亚身上都可以找到。
  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作者通过安东尼亚这个人物角色的塑造,使小说的核心思想得以体现和扩展。安东尼亚所居住内布拉斯加州大草原的象征着一个已经渐渐远去的拓荒时代,一个人类对大自然寄予深切情感的时代。安东尼亚的经历也是早期移民和内布拉斯加州大草原上拓荒者真实生活的缩影。
  在故事的尾声,阔别草原20年的吉姆决定回到故土去看望儿时的伙伴安东尼亚。作者通过这个情结的描述,向读者说明了当时的美国人在经过几十年的工业革命后,在目睹现代物质文明极速膨胀给人性带来的种种扭曲现象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精神世界,关注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和谐,想要找回失落已久的拓荒者传统价值的内核和曾经的精神家园。
  最后在吉姆准备从布拉斯加州大草原返回纽约的前夜,当他置身于草原宁静的夜色中,仰望满天的群星,回首草原上的小路,他觉得生活如同一个轮回,他又回到了生活的起点。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再也回不到过去,他为此深深地感伤。与此同时作者对往日时光和旧时朋友由衷的怀念和眷恋之情也给读者留下了隽永、深沉的回味。
  小说主人公吉姆的人生经历与作者维拉·凯瑟本人的经历极为相似。他们都出生在弗吉尼亚州,幼年时移居到布拉斯加州大平原,都在布拉斯加州大学接受正规教育,毕业后前往纽约谋职,都亲身经历了工业革命、电器时代和物质生活给纽约社会带来的巨变,给传统秩序结构带来的冲击,对传统价值观造成的影响,从而导致传统美国精神的缺失。维拉·凯瑟通过对吉姆这个人物角色刻画,以最直接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纵观整部小说,两位主人公安东尼亚·谢默尔达和吉姆·伯登分别象征了维拉·凯瑟对于处在转型时期的美国社会的自我矛盾心理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她笃信拓荒者那种纯朴、真实、自然的生活方式,西部边疆的草原在作者的意识中就是崇高精神的象征。另一方面,她虽然对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在人类与自然、社会及人类本身的关系中所造成的无法弥补的裂痕而感到痛心,但同时,又无法割舍东部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日益多样化的物质和文化的享受。和吉姆·伯登一样,无论维拉·凯瑟对过去是如何的思念追忆和恋恋不舍,她最终还是回到了东部,用她终身热爱的文学创作缅怀那个已成为历史片段的拓荒时代,呼唤着在困境中不失勇气且能乐观面对的拓荒精神重新回归到国民的主流意识当中。
  四
  掩卷沉思,拓荒精神是没有民族和国家界限的,它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拓荒的历史。拓荒之“荒”,不单指荒凉的自然环境,还指从未涉及的崭新领域,更是指渴望升华的内心世界。在我国,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民生活的日益改善,人们更多追求的是物质享受,拓荒精神在许多人的心中渐渐淡化。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更为多元化的国际社会和具有更多挑战的未来,我们应当以更加诚实勤恳、坚韧不拔、充满自信的力量和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使“拓荒精神”在民族的进步和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代代传承。问世于上个世纪的经典之作《我的安东尼亚》,其中所包含的崇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及其不朽的文学魅力穿越时空,给予今天的读者历久弥新的启迪。
  
  参考文献:
  [1]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http://baike.baidu.com/view/14030.htm.
  [3]http://www.sparknotes.com/lit/antonia/summary.html.
  [4]汤民.“拓荒精神”永放光芒.光明日报,2010-01-28.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学生因阅读倾向不得当,阅读计划似有若无,阅读习惯有读无记,知识空乏、视野狭窄。语文教师应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本文提出以下引导学生加强阅读的对策:设立明确的阅读目标;开具阅读书目,明辨读物种类;开辟多种阅读途径;组织搞记和练笔工作;引导个性阅读。  关键词: 中学生 课外阅读 原因 引导对策    自从踏上讲台,至今已历数个春秋。在这数个春秋的耕耘中,我常常喟叹学生知识的贫乏、视野
摘 要: 与日本传统“私小说”追求小说的客观性不同,大江健三郎的作品具有超越现实的深广度,本文拟以《个人的体验》为例,从对怪诞的人物、理性化的结局和梦的描写三个方面探讨其作品的这一特性。  关键词: 大江健三郎 《个人的体验》    自1968年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大江健三郎成为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前者以日本古典美征服世界,后者则是日本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为一个早期受西方
摘 要: 元末明初,以奢香夫人与明德夫人为代表的彝族妇女积极参与政治,登上了政治舞台。她们主政一方,实施善政,安邦兴民,推动了贵州尤其是彝族聚居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教育的繁荣。在此过程中,她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得到部众的认同。  关键词: 元末明初 贵州彝族妇女 社会生活 地位和作用    元末明初,贵州与中原王朝的联系日益加强。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
摘 要: 学生给老师起绰号的现象广泛存在于中学校园里,主要包括姓名演绎、个性特征、灵感顿悟、潮汕方言等类型。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不到位、家庭管教不当、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和中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所导致的。为此,家长应加强孩子的道德修养,培养其文明用语的习惯;教师应正确对待绰号现象,把握机会教育学生;学校应加强监管力度,提倡语言文明。  关键词: 中学校园 教师绰号 产生原因 应对措
摘 要: 救世主虽说遥远,但《遥远的救世主》的作者还是试图把丁元英塑造成“进不去,出不来”的高人形象、救世主的形象,但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如果一定要讲救世主的话,那么符合和代表客观规律的文化——强势文化才是救世主。丁元英所做的只是认清并且遵循规律和法则,如此而已。  关键词: 《遥远的救世主》 丁元英 强势文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北方小城——古城女刑警芮晓丹受好友
一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男女平等思想的进一步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到了博士的行列,“女博士”这个词早已不是中国社会的新鲜事物。然而,由于中国传统的男权思想的影响,现阶段人们对女博士群体或多或少有一些偏见或误解。最为常见的莫过于将女博士称之为“第三种人”。女博士之所以能成为博士,必定有一定的原因,其中,成长经历就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以叙事研究的方法对一位在读女博士研究生的成长经历进行
摘 要: 在张承志的小说里,自然、生命一直是一个醒目的存在,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张承志的这些小说文本显然没有达到所谓生态文学的标准。关于自然、关于生命、关于人的认识在他的小说里常常是互相矛盾、冲突的。正是这些矛盾和冲突破坏了他的小说的和谐美,留下了一些遗憾。  关键词: 张承志小说 生态批评 自然 人道 矛盾和冲突    张承志曾经深情与自豪地说:“我是蒙古草原的义子,黄
摘 要: 中职班主任工作艰难,这是中职班主任的普遍感受。随着近些年国家日趋重视中职教育,中职班主任的工作显得更加艰巨和重要。文章作者结合多年的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工作实践,分析影响班主任工作的因素,就做好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 中职班主任 班级管理 中职生    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少为应试教育下的弱者或称失败者,更需要班主任的引导、关心和帮助,并且这些孩子们的成
摘 要: 作者通过对大学生涯规划的含义及我校现状调查分析,阐述了本院大学生涯规划存在问题和改善的途径。大学生涯规划对学生人生道路的发展,对学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引导学生立志成才。  关键词: 个性化教育 大学生涯规划 存在问题 改善途径    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历经十二年的磨砺,走过残酷的黑“六月”,莘莘学子
摘 要: 近年来中学生作文水平下降明显,学生作文或“东拉西扯”,或泛泛而谈。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生活积淀和思想认识水平的局限之外,与学生不会运用聚焦思维方式思考和分析问题有重要关系。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聚焦思维,聚焦一点,以小见大,以此来帮助学生踏上作文成功之路。  关键词: 作文构思 聚焦思维 聚焦方式    千字以内的应试作文,要表现较为深刻的思想,就必须学会运用聚焦思维。正所谓“一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