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在课堂上问过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做什么事情?绝大部分学生没有作具体回答,但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我最喜欢做我最感兴趣的事。”虽是这么一句话,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说明“兴趣”是一个促使人去做事、做成事的动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只要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他们总是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因而,如果我们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兴趣激疑,以兴趣激思,将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无穷动力。地理课堂的主动权将会牢牢地掌握在我们的手中。那么,在实践中,我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在此谈谈这些年来的一点感受,仅供大家参考:
一、把当代社会的发展变革融入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深挖教材,将课本的资料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赋予学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现知识的价值,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例如:在上绪论课或各章的导言时,可引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讲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有一门新的科学技术大部门,那就是地理科学”。如今,地理科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己成为国土规划、合理布局工农业生产、政府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21世纪议程》所强调的协调人口和资源及环境的关系,也离不开地理科学。又如:讲交通运输时,可结合当前“路通、财通”的形势,来说明在现代经济建设中交通的重要性,我国刚建成的青藏铁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所学的知识有用,于是就有兴趣去学。
二、通过直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的教具或影像和形象的语言,往往可以把纷繁复杂的地理事物由近及远、由陌生变熟悉、由难于理解变得易于掌握,从而大大地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比如:我们上电教课,这种课型主要是结合课内的知识,给学生上地理景观录像课。在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地理景观方面,此课型可以起到独特的作用。这是一般讲述式无法与之相比的,因相当多的地理知识本身以景观的形式存在。“百闻不如一见”,这样就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兴趣,又强化了课本知识。如:我们在教学《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时,借助录像,把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展示在学生眼前,使南北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费更多的口舌去讲,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既掌握了文化知识,又得到了美的享受。
三、注重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培养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可根据该地区的地理特色提出一些启发思维、引起兴趣的问题。如:除石油之外,海湾战争背后还有哪些地理上的原因?日本在发展成为今日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过程中,是如何扬长避短,利用本国地理条件的?与日本相比美国的发展恰又得益于优越的地理条件,而这些条件又是什么呢?从发展中国家较成功的范例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和借鉴呢?……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很象推理小说中一个个悬念,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教师的指导,最后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使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继而又产生新的求知欲。这就使兴趣得到了发展。因为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激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这样,学生不仅体验到知识的力量、学习的乐趣,更有意义的是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大大深化了课本知识。
四、在掌握技能中实现知识迁移,进一步地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地理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而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则是运用的表现之一。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活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比如:在夏天,学生看了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后会问:为什么同纬度的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夏天的气温却存在很大的差别呢?书上没有现成答案,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边读图,一边回忆过去学过的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从而找到答案。这样,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极大地调动起他们追求知识的积极性。
总之,任何人做任何事的成功,都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应自觉地、积极地、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把当代社会的发展变革融入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深挖教材,将课本的资料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赋予学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现知识的价值,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例如:在上绪论课或各章的导言时,可引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讲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有一门新的科学技术大部门,那就是地理科学”。如今,地理科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己成为国土规划、合理布局工农业生产、政府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21世纪议程》所强调的协调人口和资源及环境的关系,也离不开地理科学。又如:讲交通运输时,可结合当前“路通、财通”的形势,来说明在现代经济建设中交通的重要性,我国刚建成的青藏铁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所学的知识有用,于是就有兴趣去学。
二、通过直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的教具或影像和形象的语言,往往可以把纷繁复杂的地理事物由近及远、由陌生变熟悉、由难于理解变得易于掌握,从而大大地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比如:我们上电教课,这种课型主要是结合课内的知识,给学生上地理景观录像课。在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地理景观方面,此课型可以起到独特的作用。这是一般讲述式无法与之相比的,因相当多的地理知识本身以景观的形式存在。“百闻不如一见”,这样就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兴趣,又强化了课本知识。如:我们在教学《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时,借助录像,把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展示在学生眼前,使南北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费更多的口舌去讲,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既掌握了文化知识,又得到了美的享受。
三、注重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培养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可根据该地区的地理特色提出一些启发思维、引起兴趣的问题。如:除石油之外,海湾战争背后还有哪些地理上的原因?日本在发展成为今日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过程中,是如何扬长避短,利用本国地理条件的?与日本相比美国的发展恰又得益于优越的地理条件,而这些条件又是什么呢?从发展中国家较成功的范例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和借鉴呢?……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很象推理小说中一个个悬念,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教师的指导,最后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使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继而又产生新的求知欲。这就使兴趣得到了发展。因为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激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这样,学生不仅体验到知识的力量、学习的乐趣,更有意义的是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大大深化了课本知识。
四、在掌握技能中实现知识迁移,进一步地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地理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而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则是运用的表现之一。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活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比如:在夏天,学生看了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后会问:为什么同纬度的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夏天的气温却存在很大的差别呢?书上没有现成答案,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边读图,一边回忆过去学过的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从而找到答案。这样,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极大地调动起他们追求知识的积极性。
总之,任何人做任何事的成功,都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应自觉地、积极地、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