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就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切实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这一主体通过参与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切身感受略陈管见。
一、目标——让学生明确
明确的学习目标就像醒目的路标,为教学指明了方向,不但老师知道,而且学生也应当非常明确。这就要求教师应及时、明确地把它交给学生,激发出学生对目标追求的强烈欲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能自我检测阶段性的学习效果。当然学习目标的给出应因课而定,有的目标可由教师提出直接告诉学生,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直接出示学习目标:①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三角形面积。②利用旧知识来求出三角形面积。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④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逐步揭示明确。而有的目标可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整理归纳得出。
二、问题——让学生提出
“提问”是教学创新的重要标志。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彻底解放思想,敢于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问题的发现,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提供最佳的环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导”的作用,采用分组讨论、辩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学生学了以后会质疑以下问题:如果长方形竖放,长、宽各是哪条边?如果对边相等,有一个角不是直角,这个图形是长方形吗等等。大胆质疑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探索精神,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主动性、思维的灵活与创造性、语言表达个性等都得到发展。
三、疑难——让学生剖析
教材中的疑点、难点和重点,学生理解比较吃力,这要求教师除必要的精讲点拨以外,应辅之以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通过主动学习去理解吸收。这就要求我们掌握时机和分寸,因势利导,如激发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认真剖析,做到去伪存真、把握重点,及时攻克疑点和难点。例如: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先出示一组分数:1/2,1/3,1/4,1/5,1/6,1/7,1/8,1/9,1/10让学生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并分类,学生立即产生疑惑:“为什么要分类?”“这里有什么奥秘?”然后设问:(1)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它与分数的什么有关?(2)当分母是什么样的数时,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3)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提出后组织学生分组展开热烈讨论,共同探讨,教师在旁适时点拨点评,确定其结论。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参与解决问题的乐趣,而且提高了授课效率,使学生能真正准确地掌握重难点的内容。
四、过程——让学生参与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道的认识过程,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过程教学,引导学生沿着前人的研究、摸索的足迹再走一次,重复实践,再现这些知识被认知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除了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外,还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切实把握“导”的分寸。先直观感知,然后推理抽象。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可以设计如下程序:(1)动手操作,弄清基本关系:每排小方块个数、排数与总数的关系;(2)想象操作,弄清过渡关系:长与每排个数,宽与排数关系;(3)借助表象,弄清抽象关系: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关系。学生主动参与,有的学生大概猜想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从而找到自己探索和推理的思路。
五、思路——让学生探索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变更观念,在教学中要相信学生,用尽量少的时间把知识的重难点讲明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同学们讲解他们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过程,激励学生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学生思路,发挥“主导”作用,例如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把6/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为了让学生弄清算理,我采用先让学生自学教材,放手让学生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得出法则的教学思路。
六、反思——让学生进行
数学技能的形成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解题。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解题的能力,除了做好审题,制定解题的方案,解答检查外,解题后的反思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环节。数学家齐·坡利亚说过:“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重要的是解决之后的回顾。解决本身不是学习的目的,而是一种强有力的训练手段。
解题后的反思是从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一向多思等几个方向入手考虑的。
一、目标——让学生明确
明确的学习目标就像醒目的路标,为教学指明了方向,不但老师知道,而且学生也应当非常明确。这就要求教师应及时、明确地把它交给学生,激发出学生对目标追求的强烈欲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能自我检测阶段性的学习效果。当然学习目标的给出应因课而定,有的目标可由教师提出直接告诉学生,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直接出示学习目标:①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三角形面积。②利用旧知识来求出三角形面积。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④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逐步揭示明确。而有的目标可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整理归纳得出。
二、问题——让学生提出
“提问”是教学创新的重要标志。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彻底解放思想,敢于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问题的发现,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提供最佳的环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导”的作用,采用分组讨论、辩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学生学了以后会质疑以下问题:如果长方形竖放,长、宽各是哪条边?如果对边相等,有一个角不是直角,这个图形是长方形吗等等。大胆质疑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探索精神,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主动性、思维的灵活与创造性、语言表达个性等都得到发展。
三、疑难——让学生剖析
教材中的疑点、难点和重点,学生理解比较吃力,这要求教师除必要的精讲点拨以外,应辅之以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通过主动学习去理解吸收。这就要求我们掌握时机和分寸,因势利导,如激发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认真剖析,做到去伪存真、把握重点,及时攻克疑点和难点。例如: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先出示一组分数:1/2,1/3,1/4,1/5,1/6,1/7,1/8,1/9,1/10让学生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并分类,学生立即产生疑惑:“为什么要分类?”“这里有什么奥秘?”然后设问:(1)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它与分数的什么有关?(2)当分母是什么样的数时,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3)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提出后组织学生分组展开热烈讨论,共同探讨,教师在旁适时点拨点评,确定其结论。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参与解决问题的乐趣,而且提高了授课效率,使学生能真正准确地掌握重难点的内容。
四、过程——让学生参与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道的认识过程,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过程教学,引导学生沿着前人的研究、摸索的足迹再走一次,重复实践,再现这些知识被认知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除了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外,还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切实把握“导”的分寸。先直观感知,然后推理抽象。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可以设计如下程序:(1)动手操作,弄清基本关系:每排小方块个数、排数与总数的关系;(2)想象操作,弄清过渡关系:长与每排个数,宽与排数关系;(3)借助表象,弄清抽象关系: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关系。学生主动参与,有的学生大概猜想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从而找到自己探索和推理的思路。
五、思路——让学生探索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变更观念,在教学中要相信学生,用尽量少的时间把知识的重难点讲明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同学们讲解他们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过程,激励学生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学生思路,发挥“主导”作用,例如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把6/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为了让学生弄清算理,我采用先让学生自学教材,放手让学生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得出法则的教学思路。
六、反思——让学生进行
数学技能的形成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解题。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解题的能力,除了做好审题,制定解题的方案,解答检查外,解题后的反思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环节。数学家齐·坡利亚说过:“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重要的是解决之后的回顾。解决本身不是学习的目的,而是一种强有力的训练手段。
解题后的反思是从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一向多思等几个方向入手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