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分析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不断改进和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双语的教学模式,并将该学科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相互渗透;依托MOOC和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开展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训练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厚植爱国情怀,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不断改进和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双语的教学模式,并将该学科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相互渗透;依托MOOC和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开展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训练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厚植爱国情怀,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其他文献
大型仪器分析实验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属性,实验过程更接近于实际分析工作,有利于学生仪器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然而,传统方式无法实现大型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而虚拟仿真技术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却也造成学生对虚拟平台和仪器实物的认知和操作偏差。本文以透射电子显微镜实验为例,探讨了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将虚拟仿真技术与仪器实物教学有效地衔接,通过虚实结合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大型仪器分析综合能力。
设计了一个仪器分析实验,利用超高效合相色谱仪(Ultra Performance Convergence Chromatography,UPCC或UPC2)测定饮料中咖啡因的含量。该实验选取可乐、绿茶、乌龙茶三种饮料,样品用甲醇萃取,萃取液无需旋蒸,直接稀释定容后进样,测定其中咖啡因的含量。通过该实验学生不仅能巩固称量、定容、移液等基本操作,还能掌握UPC2的基本原理、操作及应用色谱软件处理数据的技能。本实验将新型色谱仪UPC2应用于基础实
推荐一个仪器分析创新实验——以市售邻苯二甲醛为底物采用光谱分析法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内容涉及溶液配制、光谱分析及核磁共振氢谱和高分辨质谱测试。通过对本实验的实施,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将其用于实际分析中;也可帮助他们了解科研前沿,培养科研能力和研究思路,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
设计开发了一个大学电化学综合实验,实验从电化学可逆波循环伏安图测定出发,采用滴涂法完成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制备,并利用Randles-Sevcik公式计算出修饰电极的有效面积,最终实现对维生素C的电催化检测,实验填补了大学化学综合实验中循环伏安电化学技术教学资源的不足,适合在大学本科综合实验中推广。
详细介绍了为适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我校应用化学(理科)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实施“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体验“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主动学习而采取的具体举措和思考。
分析化学实验是高等院校很多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分析化学实验一般开设时间较早,如何早期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具有重大影响。本文以络合滴定实验为例,介绍了中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在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对思政元素的挖掘,构建了相应的教学案例,体现了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
分析化学教材是本科生学习分析化学、激发创新热情、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编写符合这些要求的分析化学教材已成为分析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本文介绍了笔者在编写分析化学教材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以及所编写的《分析化学》教材的特色,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分析化学(定量化学分析部分)是一门重要基础课,传统课程体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记忆换运算”和“近似换简化”。大量公式不仅导致沉重的记忆负担,而且割裂了化学平衡理论的内在统一性,难以满足现阶段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提出分析化学“去公式化”新课程体系。新体系具有记忆负担轻、统一性强等优点,而且能够对化学平衡问题进行精确解析。从教研背景、体系特点、课程资源、考查考试和教学实践5个方面详细介绍新课程体系,为分析化学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为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探索了在多个平行班且单班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小组竞赛讨论教学模式在仪器分析课程中的实践情况。初期结果显示,该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加入基体改进剂是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中消除基体干扰常用的方法。但学生对于基体改进剂的选择和作用机理了解还仅停留在教科书层面。基于此,采用多元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通过文献调研、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及后续学生实验等方式,对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用于环境水样中重金属离子测定的基体改进剂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