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互动媒体技术也逐渐发展起来,并引领着课堂教学数字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如何利用互动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其优势、提升体育教学发展水平是探讨的主要问题。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相关资料,提出一瞥之见,希冀对体育教学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 键 词] 互动媒体;体育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0-0052-02
一、前言
近年来,数字科技发展迅速,并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运用。21世纪初期,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凭借内容的丰富和趣味性,当仁不让地成为当前我国普及程度最广、实现程度最高的互动媒体教学手段。2013年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被引入我国,以其颠覆性的创新能力在教育领域打开了新的篇章。2015年,“互联网+”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重要战略的同时,也将“慕课”这一新的互动媒体教学模式提升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和焦点位置。如何将教学产业与“互联网+”带来的“云、网、端”多位一体的教学机遇有效结合成为当前体育教学方法研究的新重点。
如今,互动媒体的不断发展依然引领着课堂数字技术发展的新时代和新方向。这不仅是一项教学革新,也是当前技术发展背景下一场顺应时代的革新和对教育工作者严峻的考验。技术本身并不会影响整体教学效果,重要的是其在课堂教学中被运用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紧抓新时代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实现技术、学生、老师和教育内容等元素的有机整合,掌握并应用好人、环境、教学内容之间的交互机制,才能真正做到革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二、互动媒体概念及特征
互动媒体(Interactive Media)又称互动多媒体、互动式多媒体。它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加入了互动功能,通过交互行为并以多种感官来呈现信息的一种崭新的媒体形式。
互动媒体具备一些鲜明的特征:互动媒体以计算机和网络作为技术基础,数字化作为信息存储和传播的基点;互动媒体强调多种信息内容体系和系统化的物化数字设备的有机组合;互动媒体侧重使用者、内容和环境之间的协作与深度交互,强调彼此间的信息反馈与影响。互动媒体的优势主要体现为更强的互动性、多样性、整合性。
三、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交互要素和结构
互动媒体相关技术孕育了交互课堂。互联网技术使教学不再受制于时间、空间,各种优质体育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学生在从被动的教学信息接受方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学习者,学习中相关困惑和建议能够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针对性地加强教学中难点的指导,从而有效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与效率。学生则可以提高自我的学习兴趣、管控及自我评价能力,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从而为下一步学习目标的制定和完成提供明确的方向,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一)互动媒体支撑下课堂交互的要素
互动媒体环境下的课堂与以往的课堂有着诸多的差异,以往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而互动媒体课堂则具有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信息处理的智能化以及教学环境的虚拟化等特征。互动媒体课堂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交流和反馈的手段和渠道。互动媒体课堂交互环境要素比以往课堂要多,而且更加复杂多变。在互动媒体交互要素研究领域,拉斯韦尔和德弗勒两位学者的理论影响比较大。
拉斯韋尔的“5W”模式是当前对信息传播过程分析与理解较为全面的理论模式。他认为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主要有传播者、信息本身、传播媒介、接受者和传播效果五个要素组成,并且主张在信息传播中要进行内容、媒介、受众、效果等方面的控制和分析。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比拉斯韦尔的“5W”模式研究更加细致,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其突出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它克服了拉斯韦尔的单向直线信息传播的缺点,补充了传播渠道的内涵、作用和信息反馈等要素,使传播过程更接近于人类的信息传播互动特征。此外,他还首次提出噪声的概念,强调噪音在信息传播交互过程中的影响。
(二)互动媒体支撑下课堂交互的结构
通过拉斯韦尔和德弗勒的理论,我们可以将其要素分为两大类,即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整个互动媒体交互下的课堂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人的要素即教师与学生,物的要素即教学信息和互动媒体环境。由此我们可以构建如下图所示的互动媒体交互课堂结构模型。
运动技能复杂多样是体育学科的特征,每项运动的技术要求与关键步骤往往是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而综合各种网络体育资源进行全面、细致、科学的教学内容(优质教学视频)、创造管理与服务教学平台,就必须集网络技术开发人员、专业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相应的体育项目资料、影响、声音、图形进行复位、汇总和选优,多角度进行再整合和处理。例如,在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赛事中寻找有关视频资料,收集顶尖运动员扣球、移步、接发球等关键技术提供可分解、慢放、反复学习的视频资料,选优后上传网络教学平台或教学APP,供选课学生在课余时间揣摩、模仿和操练。
四、互动媒体支撑下的体育课堂要素之间的重构
互动媒体在体育课堂的运用,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交互手段和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交互终究是“以人为本”的交互活动。在新课标教学理念与互动媒体支持下,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人员结构更为多变。为了充分发挥互动媒体的优势,有效提高信息化教学质量和效率,对课堂人际交互结构进行梳理十分必要。 (一)互动媒体支撑下体育课堂要素中人际角色重构
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中,信息交互的参与者只有教师和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传授者”的双重角色,而学生则扮演着“受制者”和“知识接受者”的角色。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很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在交互中只能认真遵从、聆听,师生之间存在一些被动而紧张的气氛。
在互动媒体环境支持下的体育课堂与传统课堂有所不同。课堂信息的交互出现了新的变化,除传统课堂特征外,向着多元化教学交互方向发展,课堂交互因素增加,交互方式变化、交互渠道和手段丰富。在互动媒体支撑下的体育课堂,出现了独立学习的个体,他们利用自己配有的媒体介质进行自主学习;学习小组围绕同一个知识点或目标,利用媒体介质共同主动搜集知识信息。此外,课堂上也出现了课堂外的专家、学习伙伴等新角色,他们也一起参与到体育教学之中,有效地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效率,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交互结构,使得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课堂上各个角色之间的信息交互关系也丰富起来,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场内外之间等。
与此同时,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并未被否定。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转变为主导者,师生之间的交互还占据着核心地位。
由此可见,在多媒体交互支撑下的体育课堂,师生之间构建了一种引导与被引导关系,是一种学习伙伴关系。他们一起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很大程度上契合了新课标对师生人际关系的定位。
(二)互动媒体支撑下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互关系的重构
师生之间的交互在所有的课堂信息交互中都是核心与主体部分。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有所研究,代表性国外学者有利比特(R.Lippitt)、凯勒温(K.Lewin)、艾斯丽(B.J.A ssley)等。国内的研究者如李宁玉、亢晓梅、吴康宁等,他们提出了自己的师生交互分类标准和方式。结合以上国内外学者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体育课堂师生交互过程应该以技术和环境作为中介,按照主导者分为“师导”和“生导”。
互动媒体支撑下的“师导”型师生交互与传统有所不同,同样是由教师发起,但是要求学生借助多媒体来搜集、整理一些与体育教学有关的信息、影像资料等。教师在课堂的交互中也要利用互动媒体对学习者进行及时的指导评价,提出调整建议,加强技巧的练习。
“生导”型师生交互是由学生积极发起,要求教师或者课堂场外的专家利用相关的媒体技术进行科学、准确的解答。如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对教学问题提出疑问,教师和场外的专家可以利用媒体手段进行及时的“解惑”。
由此观之,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更加活跃,人机之间的交互也得到了极大的利用,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三)互动媒体支撑下体育课堂教学中生生之间的交互关系重构
学生是教学交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动媒体下,学生之间的交互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上生生之间的交互。学生利用互动媒体,建立大小不一,内容各异的交互群体,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互动媒体体育课堂的教学中,按照交互的学习者人数来说,可以分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互、个体与学习小组之间的交互、个体与集体之间的交互、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互、小组与集体之间的交互、个人与场外的交互、小组与场外的交互、集体与场外的交互等,它们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网状交互结构。
与此同时,按照学习者间交互的策略,可以分为竞争式交互、互助式交互、协同式交互等。按照交互的内容可分为球类学习内容交互、田径类学习内容交互等。
这种大小不一、内容各异、策略不同的学习者交互,使学习的目标更明确,信息接收渠道更宽广,接触的方法更多、更丰富,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各类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进而提高了学习者的体育课堂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媒体在师生之间扮演着中介的角色。充分利用当前的各种媒体介质,如网络技术、移动终端等,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形式,转变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对学生进行启发和信息刺激,对体育教学的效率提高有重大的意义。未来,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飞度发展,新的媒体介质还会陆续出现,还将会对体育课堂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转变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宗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展望:未来教室、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教育[R].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2011.
[2]第十战略专题调研组,闵维方,陈国良.教育发展保障条件与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10(7):58-62.
[3]張新明,何文涛.支持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型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8):20-24.
[4]田健,阳嵘莎,杨改学.基于信息化课堂的教学交互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9(13).
[5]江卫华.协同学习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互动设计、分析与评价[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6]刘慧兰.用行动研究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J].中国成人教育,2007(17):134-137.
[7]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7-65.
◎编辑 张 慧
[关 键 词] 互动媒体;体育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0-0052-02
一、前言
近年来,数字科技发展迅速,并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运用。21世纪初期,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凭借内容的丰富和趣味性,当仁不让地成为当前我国普及程度最广、实现程度最高的互动媒体教学手段。2013年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被引入我国,以其颠覆性的创新能力在教育领域打开了新的篇章。2015年,“互联网+”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重要战略的同时,也将“慕课”这一新的互动媒体教学模式提升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和焦点位置。如何将教学产业与“互联网+”带来的“云、网、端”多位一体的教学机遇有效结合成为当前体育教学方法研究的新重点。
如今,互动媒体的不断发展依然引领着课堂数字技术发展的新时代和新方向。这不仅是一项教学革新,也是当前技术发展背景下一场顺应时代的革新和对教育工作者严峻的考验。技术本身并不会影响整体教学效果,重要的是其在课堂教学中被运用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紧抓新时代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实现技术、学生、老师和教育内容等元素的有机整合,掌握并应用好人、环境、教学内容之间的交互机制,才能真正做到革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二、互动媒体概念及特征
互动媒体(Interactive Media)又称互动多媒体、互动式多媒体。它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加入了互动功能,通过交互行为并以多种感官来呈现信息的一种崭新的媒体形式。
互动媒体具备一些鲜明的特征:互动媒体以计算机和网络作为技术基础,数字化作为信息存储和传播的基点;互动媒体强调多种信息内容体系和系统化的物化数字设备的有机组合;互动媒体侧重使用者、内容和环境之间的协作与深度交互,强调彼此间的信息反馈与影响。互动媒体的优势主要体现为更强的互动性、多样性、整合性。
三、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交互要素和结构
互动媒体相关技术孕育了交互课堂。互联网技术使教学不再受制于时间、空间,各种优质体育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学生在从被动的教学信息接受方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学习者,学习中相关困惑和建议能够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针对性地加强教学中难点的指导,从而有效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与效率。学生则可以提高自我的学习兴趣、管控及自我评价能力,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从而为下一步学习目标的制定和完成提供明确的方向,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一)互动媒体支撑下课堂交互的要素
互动媒体环境下的课堂与以往的课堂有着诸多的差异,以往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而互动媒体课堂则具有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信息处理的智能化以及教学环境的虚拟化等特征。互动媒体课堂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交流和反馈的手段和渠道。互动媒体课堂交互环境要素比以往课堂要多,而且更加复杂多变。在互动媒体交互要素研究领域,拉斯韦尔和德弗勒两位学者的理论影响比较大。
拉斯韋尔的“5W”模式是当前对信息传播过程分析与理解较为全面的理论模式。他认为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主要有传播者、信息本身、传播媒介、接受者和传播效果五个要素组成,并且主张在信息传播中要进行内容、媒介、受众、效果等方面的控制和分析。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比拉斯韦尔的“5W”模式研究更加细致,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其突出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它克服了拉斯韦尔的单向直线信息传播的缺点,补充了传播渠道的内涵、作用和信息反馈等要素,使传播过程更接近于人类的信息传播互动特征。此外,他还首次提出噪声的概念,强调噪音在信息传播交互过程中的影响。
(二)互动媒体支撑下课堂交互的结构
通过拉斯韦尔和德弗勒的理论,我们可以将其要素分为两大类,即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整个互动媒体交互下的课堂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人的要素即教师与学生,物的要素即教学信息和互动媒体环境。由此我们可以构建如下图所示的互动媒体交互课堂结构模型。
运动技能复杂多样是体育学科的特征,每项运动的技术要求与关键步骤往往是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而综合各种网络体育资源进行全面、细致、科学的教学内容(优质教学视频)、创造管理与服务教学平台,就必须集网络技术开发人员、专业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相应的体育项目资料、影响、声音、图形进行复位、汇总和选优,多角度进行再整合和处理。例如,在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赛事中寻找有关视频资料,收集顶尖运动员扣球、移步、接发球等关键技术提供可分解、慢放、反复学习的视频资料,选优后上传网络教学平台或教学APP,供选课学生在课余时间揣摩、模仿和操练。
四、互动媒体支撑下的体育课堂要素之间的重构
互动媒体在体育课堂的运用,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交互手段和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交互终究是“以人为本”的交互活动。在新课标教学理念与互动媒体支持下,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人员结构更为多变。为了充分发挥互动媒体的优势,有效提高信息化教学质量和效率,对课堂人际交互结构进行梳理十分必要。 (一)互动媒体支撑下体育课堂要素中人际角色重构
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中,信息交互的参与者只有教师和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传授者”的双重角色,而学生则扮演着“受制者”和“知识接受者”的角色。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很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在交互中只能认真遵从、聆听,师生之间存在一些被动而紧张的气氛。
在互动媒体环境支持下的体育课堂与传统课堂有所不同。课堂信息的交互出现了新的变化,除传统课堂特征外,向着多元化教学交互方向发展,课堂交互因素增加,交互方式变化、交互渠道和手段丰富。在互动媒体支撑下的体育课堂,出现了独立学习的个体,他们利用自己配有的媒体介质进行自主学习;学习小组围绕同一个知识点或目标,利用媒体介质共同主动搜集知识信息。此外,课堂上也出现了课堂外的专家、学习伙伴等新角色,他们也一起参与到体育教学之中,有效地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效率,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交互结构,使得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课堂上各个角色之间的信息交互关系也丰富起来,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场内外之间等。
与此同时,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并未被否定。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转变为主导者,师生之间的交互还占据着核心地位。
由此可见,在多媒体交互支撑下的体育课堂,师生之间构建了一种引导与被引导关系,是一种学习伙伴关系。他们一起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很大程度上契合了新课标对师生人际关系的定位。
(二)互动媒体支撑下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互关系的重构
师生之间的交互在所有的课堂信息交互中都是核心与主体部分。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有所研究,代表性国外学者有利比特(R.Lippitt)、凯勒温(K.Lewin)、艾斯丽(B.J.A ssley)等。国内的研究者如李宁玉、亢晓梅、吴康宁等,他们提出了自己的师生交互分类标准和方式。结合以上国内外学者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体育课堂师生交互过程应该以技术和环境作为中介,按照主导者分为“师导”和“生导”。
互动媒体支撑下的“师导”型师生交互与传统有所不同,同样是由教师发起,但是要求学生借助多媒体来搜集、整理一些与体育教学有关的信息、影像资料等。教师在课堂的交互中也要利用互动媒体对学习者进行及时的指导评价,提出调整建议,加强技巧的练习。
“生导”型师生交互是由学生积极发起,要求教师或者课堂场外的专家利用相关的媒体技术进行科学、准确的解答。如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对教学问题提出疑问,教师和场外的专家可以利用媒体手段进行及时的“解惑”。
由此观之,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更加活跃,人机之间的交互也得到了极大的利用,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三)互动媒体支撑下体育课堂教学中生生之间的交互关系重构
学生是教学交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动媒体下,学生之间的交互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上生生之间的交互。学生利用互动媒体,建立大小不一,内容各异的交互群体,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互动媒体体育课堂的教学中,按照交互的学习者人数来说,可以分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互、个体与学习小组之间的交互、个体与集体之间的交互、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互、小组与集体之间的交互、个人与场外的交互、小组与场外的交互、集体与场外的交互等,它们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网状交互结构。
与此同时,按照学习者间交互的策略,可以分为竞争式交互、互助式交互、协同式交互等。按照交互的内容可分为球类学习内容交互、田径类学习内容交互等。
这种大小不一、内容各异、策略不同的学习者交互,使学习的目标更明确,信息接收渠道更宽广,接触的方法更多、更丰富,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各类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进而提高了学习者的体育课堂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媒体在师生之间扮演着中介的角色。充分利用当前的各种媒体介质,如网络技术、移动终端等,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形式,转变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对学生进行启发和信息刺激,对体育教学的效率提高有重大的意义。未来,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飞度发展,新的媒体介质还会陆续出现,还将会对体育课堂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转变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宗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展望:未来教室、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教育[R].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2011.
[2]第十战略专题调研组,闵维方,陈国良.教育发展保障条件与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10(7):58-62.
[3]張新明,何文涛.支持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型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8):20-24.
[4]田健,阳嵘莎,杨改学.基于信息化课堂的教学交互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9(13).
[5]江卫华.协同学习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互动设计、分析与评价[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6]刘慧兰.用行动研究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J].中国成人教育,2007(17):134-137.
[7]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7-65.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