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切实可行地在职业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一直是广大高职教师在教学中的研究目标。本文探讨了“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教学思路在高职C语言教学中的实施,通过在教学中的实践,总结出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同时,也对该课题的设置、进行过程等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职业教育;C语言教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各地区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致使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很多中小学都在实施研究性学习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作为国家未来大力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借鉴基础教育的成功经验,把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思路引入教学之中,我们对这个课题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实践情况
从以往的经验看,C语言教学往往将内容重点放在C 语言语法知识点上,结果使学生陷入众多繁杂的语法中,产生畏学情绪。这样的教学方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因而必须针对课程不断探索,进行课改。为此我们首先进行了学生座谈、其他学校课改观摩、校内相关教师及学术委员会的讨论会等调研举措,通过一系列的前期准备,我们在新的C语言教学中采取了“课内与课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在教学中开设两个课时列入课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由指定的教师上课,另外把课余和课外分散进行的研究活动时间作为两个课时。课内由指定的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和指导,主要讲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性质、基础知识、目的要求、如何选题、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撰写结题报告等,并指导学生选题和开展课题研究;课外则鼓励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学等方式进行课题研究,并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学习进展。另外,从学校教学的实际出发,我们认为采取把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渗透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课程与学习方式结合,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针对C语言课程特点,我们的研究性学习结合小型项目开发,教师选定的课题要尽量有趣味性、含知识点、难易适度,便于课下学生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资料,完成课题任务。
具体教学设计分为如下的三个阶段:
1.基础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语言表达以及结构设计。方法上主要是通过一些教学案例来加强语法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开阔学生编程的思路。在此阶段,教师的功能是对结构设计提供多种思路、对语法点进行归纳总结、对上机情况进行指导、对基础相差大的同学可采用分层教学。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还要确定学生的选题方向和范围。
课时安排:课内两课时由教师完成基本知识点介绍、选题介绍以及上机指导;课外学时由学生自学课上未覆盖的相关知识,拓展程序设计思路。
2.设计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学生最后要完成设计的难点、技术点进行准备工作。在此阶段,教师以“导师”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参与到项目中,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侧重检查项目完成情况,并要适时为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编程技巧和语法知识。其中对学生参与项目的引导不是简单地布置任务,而是通过一些相关程序的演练使学生能够动手实现,不能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
课时安排:课内两课时由教师完成答疑、总结;课外学时由学生通过研究自行完成复杂案例的分析和理解。
3.自主研究和设计阶段
目标是通过项目大作业对整个学习进行一个巩固、测试和验收。这一阶段的学习以学生小组的自主研究和自主开发为主,促使学生自觉利用互联网、图书馆来辅助课程的学习。学生小组应提供完整的项目文档,并对项目进行
答辩。
课时安排:课内两课时由学生按组汇报近期任务进展情况;课外学时由学生自行安排。
二、实践效果
通过一个学期“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我们总结了很多经验和不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性学习的益处
(1)课程的开放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水平。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选题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提出问题;第二步是确定课题。问题的提出来自于学生对周围世界和生活的好奇与兴趣,从这些思考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具有多层面、多角度、多领域的特点,而这些特点的形成正是发散性思维的重组过程。学生在选择课题时,必须考虑课题研究的时间性、小组成员的个人兴趣和特长、获取信息的可靠性、研究方式的可行性等,这就要求他们在众多的问题中有所取舍,有“问题”的“研究”定位。
(2)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研究性学习是转变学习方式的有效手段之一,这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高层次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身边的许多小事入手,选择了许许多多感兴趣的研究专题。
(3)通过协作性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协作学习是指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同一协作小组内各个成员或不同协作小组之间针对研究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任务分工,担任不同的角色,协作交流,最终形成研究成果。协作学习的目的是使每个小组成员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成为一个更强的个体,而个人责任是确保这点的关键。
2.本次实践的不足
(1)对学生学习评价的重心尚未完全扭转。尽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也采取了多形式的评价。但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没有真正纳入学生整体评价体系中,没有摆上与其他学科同等的地位。另外,学校、老师、家长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观念还没有根本改变。
(2)教师队伍建设有待于加强。研究性学习课程倡导的是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要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要在课程的实施中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增值,使学生在课程的实施中真正受益。目前,学校在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教师的配置还存在很大问题,教师的教学工作重心还主要在学科教学上。因此,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战场还是在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
(3)学生思想上对改革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学生得知本门课程为课程改革实验课之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认为“实验课”没必要像正规课程那么严谨。在以后的课改过程中教师必须对这种思想进行正确引导。
此外,由于时间相对紧张,加上教师本身经验不足,在课改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及时总结,争取在以后的改革中能提高效率、少走弯路。
总之,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显性课程纳入课程计划,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必要举措。它的实施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必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树仁.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认识.中小学教材教学.2002(24).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职业教育;C语言教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各地区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致使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很多中小学都在实施研究性学习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作为国家未来大力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借鉴基础教育的成功经验,把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思路引入教学之中,我们对这个课题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实践情况
从以往的经验看,C语言教学往往将内容重点放在C 语言语法知识点上,结果使学生陷入众多繁杂的语法中,产生畏学情绪。这样的教学方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因而必须针对课程不断探索,进行课改。为此我们首先进行了学生座谈、其他学校课改观摩、校内相关教师及学术委员会的讨论会等调研举措,通过一系列的前期准备,我们在新的C语言教学中采取了“课内与课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在教学中开设两个课时列入课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由指定的教师上课,另外把课余和课外分散进行的研究活动时间作为两个课时。课内由指定的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和指导,主要讲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性质、基础知识、目的要求、如何选题、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撰写结题报告等,并指导学生选题和开展课题研究;课外则鼓励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学等方式进行课题研究,并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学习进展。另外,从学校教学的实际出发,我们认为采取把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渗透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课程与学习方式结合,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针对C语言课程特点,我们的研究性学习结合小型项目开发,教师选定的课题要尽量有趣味性、含知识点、难易适度,便于课下学生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资料,完成课题任务。
具体教学设计分为如下的三个阶段:
1.基础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语言表达以及结构设计。方法上主要是通过一些教学案例来加强语法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开阔学生编程的思路。在此阶段,教师的功能是对结构设计提供多种思路、对语法点进行归纳总结、对上机情况进行指导、对基础相差大的同学可采用分层教学。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还要确定学生的选题方向和范围。
课时安排:课内两课时由教师完成基本知识点介绍、选题介绍以及上机指导;课外学时由学生自学课上未覆盖的相关知识,拓展程序设计思路。
2.设计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学生最后要完成设计的难点、技术点进行准备工作。在此阶段,教师以“导师”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参与到项目中,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侧重检查项目完成情况,并要适时为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编程技巧和语法知识。其中对学生参与项目的引导不是简单地布置任务,而是通过一些相关程序的演练使学生能够动手实现,不能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
课时安排:课内两课时由教师完成答疑、总结;课外学时由学生通过研究自行完成复杂案例的分析和理解。
3.自主研究和设计阶段
目标是通过项目大作业对整个学习进行一个巩固、测试和验收。这一阶段的学习以学生小组的自主研究和自主开发为主,促使学生自觉利用互联网、图书馆来辅助课程的学习。学生小组应提供完整的项目文档,并对项目进行
答辩。
课时安排:课内两课时由学生按组汇报近期任务进展情况;课外学时由学生自行安排。
二、实践效果
通过一个学期“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我们总结了很多经验和不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性学习的益处
(1)课程的开放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水平。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选题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提出问题;第二步是确定课题。问题的提出来自于学生对周围世界和生活的好奇与兴趣,从这些思考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具有多层面、多角度、多领域的特点,而这些特点的形成正是发散性思维的重组过程。学生在选择课题时,必须考虑课题研究的时间性、小组成员的个人兴趣和特长、获取信息的可靠性、研究方式的可行性等,这就要求他们在众多的问题中有所取舍,有“问题”的“研究”定位。
(2)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研究性学习是转变学习方式的有效手段之一,这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高层次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身边的许多小事入手,选择了许许多多感兴趣的研究专题。
(3)通过协作性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协作学习是指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同一协作小组内各个成员或不同协作小组之间针对研究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任务分工,担任不同的角色,协作交流,最终形成研究成果。协作学习的目的是使每个小组成员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成为一个更强的个体,而个人责任是确保这点的关键。
2.本次实践的不足
(1)对学生学习评价的重心尚未完全扭转。尽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也采取了多形式的评价。但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没有真正纳入学生整体评价体系中,没有摆上与其他学科同等的地位。另外,学校、老师、家长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观念还没有根本改变。
(2)教师队伍建设有待于加强。研究性学习课程倡导的是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要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要在课程的实施中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增值,使学生在课程的实施中真正受益。目前,学校在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教师的配置还存在很大问题,教师的教学工作重心还主要在学科教学上。因此,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战场还是在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
(3)学生思想上对改革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学生得知本门课程为课程改革实验课之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认为“实验课”没必要像正规课程那么严谨。在以后的课改过程中教师必须对这种思想进行正确引导。
此外,由于时间相对紧张,加上教师本身经验不足,在课改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及时总结,争取在以后的改革中能提高效率、少走弯路。
总之,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显性课程纳入课程计划,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必要举措。它的实施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必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树仁.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认识.中小学教材教学.20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