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都讲“赏识教育”、“快乐教育”,讲“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表扬和奖赏作为肯定孩子行为的正面教育手段被家长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但是有的家长认为,对孩子的表扬太多,容易让孩子滋生虚荣、自负的心理;以物质作为激励孩子的手段会使孩子过分片面地追求外界的奖励,而失去内心自觉奋发向上的动力。这种观点究竟正不正确呢?如果实施赏识教育,该怎样把握技巧和“度”?
支持
“高帽子”和适当的物质奖励,能让孩子体验成功,增加自信。
“高帽子”和奖赏能给孩子树立努力的目标,使孩子更加进步。
质疑
给孩子“戴高帽”会使孩子不能客观评价自己,使孩子滋生虚荣、自负的心理。
物质奖励会损害孩子自发向上的动力。
专家怎么说:
胡雅茹
台湾广翰思惟国际教育机构教育长,成都广谕妇幼健康(坐月子)服务有限公司母婴护育总监,曾任Brainmax企管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资深讲师;台北市公务员人力训练中心讲师;台北市万华区小区大学讲师;台北县新庄市小区发展中心讲师。作品曾获2007(北京)中国教育学会一等奖,个人著作有《超强学习力训练法》《一个月读50本书的秘密-全脑式速读练习簿》(均由台湾晨星出版社出版)。
请问什么是赏识教育?
近几年大陆兴起的“赏识教育”与过去台湾所推广的“爱的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建议父母不要再用“恨铁不成钢”的打骂教育方式去“管”孩子,而是要“欣赏”孩子的不同优缺点,来“引导”孩子修正行为。
您赞同赏识教育吗?
孩子是一张空白的纸,教育观念是父母的画笔,教育方式是父母的颜料,使用什么样的画笔、颜料已经决定了80%会呈现图画的表现方式——是水彩或是水墨?剩下的20%就是绘画技巧的展现空间(父母与孩子互动的结果)。
赏识教育强调用奖赏代替惩罚,用欣赏代替不满意,这是一种从人性出发的教育方式。人人都喜欢听好的评价,喜欢被认同的感觉,喜欢有归属的感觉,进而产生自信感。惩罚与打骂虽然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却在人的心理上产生疏离、不被接受的自卑情绪。这是赏识教育优于打骂教育之处。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的七情六欲构成人人不同的个性与智慧,赏识教育强调欣赏孩子的不同之处,不同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标准去鼓励,而非把孩子当成一个模型做出来的机器人。
赏识教育等于“戴高帽”吗?
不可讳言,即便是同样的教育方式,碰上不同气质的孩子,也会像同样的河流遇上不同大小的石头那样激出不同的水花。赏识教育并非要父母就放弃自己的教育准则,一味地给孩子戴高帽。赞美与惩罚孩子就像医生用药一样,必须适可而止,用错方法与时机,非但收不到预期效果,有时还可能导致不堪想像的后果。
怎样赞美才是正确的?
父母运用赞美的时候,要注意几点:真心实意、不敷衍;针对孩子努力的过程与行为,不要针对孩子品性与人格;注意孩子的进步之处,而非最后结果;不要“买”孩子的心;告诉孩子脑力是可以被训练的;请其他长辈帮忙,具体地赞美孩子;不要忽视孩子。
具体的做法是:
★真心的,不敷衍——小美:“妈妈,你看我捏的娃娃!”妈妈:“很好,先让让,我把桌子收拾干净。” 这样心口不一的赞美方式,让孩子感受不到爱意,还容易产生一种自己是一种阻碍、作品没有价值的感觉。孩子以后可能还会不断做出各种试探父母爱意的行为(缺少自信心的结果),希望建立归属感。
★针对孩子努力的过程与行为,不要针对孩子品性与人格——小华:“妈妈,老师说我今天帮同学擦桌子,说我今天很乖。”A妈妈:“你今天被老师赞美了,你好棒喔!”B妈妈:“我就知道你是最棒的孩子!你好棒!”A妈妈针对孩子已经有的成就进行赞美,让孩子将重心放在最后的结果(老师的赞美),而不是自己帮助别人的行为过程。B妈妈没有明确指出孩子好的行为是什么,容易让孩子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能力、才华是天生的,这样也会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但一旦受到挫折或挑战时,就变得害怕挑战,畏畏缩缩,因为他的信心建立在别人赞美的基础之上,一旦失去“你好棒”、“你最厉害”的赞美时,反而产生自己一点也不棒、一点也不聪明的自我批评,宁可选择逃避挑战,以保持原本的自信。所以,这两个妈妈的赞美都是不恰当的。
★注意孩子的进步之处,而非最后结果。小可把玩具都收拾干净后,妈妈称赞:“小可,谢谢你,妈妈没有你的帮忙,该怎么办呢?”这样的赞美方式容易让孩子产生压力。不如具体告诉孩子:“你今天把地打扫得好干净,玩具也收拾得越来越整齐。”这样具体的赞美能让孩子知道自己独一无二之处,知道自己在进步。年龄较小的孩子是非观念发展尚未完全,会一再重复曾经被挨骂或被夸奖的事情,而且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好孩子、是对的,需要持续不断的赞美,才能产生“这样做才是好孩子”的意识,进而渐渐地发展出这些行为习惯,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良好行为,必须当场给予鼓励,而且不断地重复。
★不要“收买”孩子的心。妈妈:“小珍,如果这次你乖乖地去看牙医,妈妈就买娃娃给你。”“如果这次考试你能考前三名,我就带你出去旅游。”怕孩子不肯或是不尽全力做该做的事情,便用物质当成交换条件,这种方法如果能根据孩子的能力来定努力的目标时,有时是挺管用的。只是当父母越是爱用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做某些事情,孩子就越不易持久地进行该项行为,因为他的重心放在得到奖励品上,对行为本身反而失去了兴趣。同时,当孩子习惯了获得奖励品,就会产生凡事都要有目的才会去做的想法,反而会向父母提出给予奖励品的要求。
★告诉孩子脑力是可以被训练的——大脑的能力就像肌肉的力量一样可以通过训练而增强,让孩子知道大脑是可以被训练的,这样孩子就不会担心自己看起来是聪明的或是愚笨的。
★请其他长辈帮忙,具体地赞美孩子——间接的赞美更能使孩子们自然而然地相信,因此如果孩子从其他亲戚长辈、老师口中听到:“你爸爸妈妈跟我说了,他们都说你在家时会把玩具都收拾干净,我觉得你真是个好孩子耶!”时会加倍地相信和感到开心。
★不要忽视孩子——哥伦比亚大学的盖兹和匹斯兰德两位教授,曾经针对“奖惩在学习上的效果”做了一项心理实验,发现考试成绩依次是受奖励的孩子>受惩罚的孩子>不闻不问的孩子。虽然尚不能断定奖励的效果一定比惩罚的效果大,选择奖励或是惩罚必须根据孩子的天生气质来决定,但可以肯定的是,绝不能对孩子的表现不闻不问。
支持
“高帽子”和适当的物质奖励,能让孩子体验成功,增加自信。
“高帽子”和奖赏能给孩子树立努力的目标,使孩子更加进步。
质疑
给孩子“戴高帽”会使孩子不能客观评价自己,使孩子滋生虚荣、自负的心理。
物质奖励会损害孩子自发向上的动力。
专家怎么说:
胡雅茹
台湾广翰思惟国际教育机构教育长,成都广谕妇幼健康(坐月子)服务有限公司母婴护育总监,曾任Brainmax企管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资深讲师;台北市公务员人力训练中心讲师;台北市万华区小区大学讲师;台北县新庄市小区发展中心讲师。作品曾获2007(北京)中国教育学会一等奖,个人著作有《超强学习力训练法》《一个月读50本书的秘密-全脑式速读练习簿》(均由台湾晨星出版社出版)。
请问什么是赏识教育?
近几年大陆兴起的“赏识教育”与过去台湾所推广的“爱的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建议父母不要再用“恨铁不成钢”的打骂教育方式去“管”孩子,而是要“欣赏”孩子的不同优缺点,来“引导”孩子修正行为。
您赞同赏识教育吗?
孩子是一张空白的纸,教育观念是父母的画笔,教育方式是父母的颜料,使用什么样的画笔、颜料已经决定了80%会呈现图画的表现方式——是水彩或是水墨?剩下的20%就是绘画技巧的展现空间(父母与孩子互动的结果)。
赏识教育强调用奖赏代替惩罚,用欣赏代替不满意,这是一种从人性出发的教育方式。人人都喜欢听好的评价,喜欢被认同的感觉,喜欢有归属的感觉,进而产生自信感。惩罚与打骂虽然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却在人的心理上产生疏离、不被接受的自卑情绪。这是赏识教育优于打骂教育之处。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的七情六欲构成人人不同的个性与智慧,赏识教育强调欣赏孩子的不同之处,不同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标准去鼓励,而非把孩子当成一个模型做出来的机器人。
赏识教育等于“戴高帽”吗?
不可讳言,即便是同样的教育方式,碰上不同气质的孩子,也会像同样的河流遇上不同大小的石头那样激出不同的水花。赏识教育并非要父母就放弃自己的教育准则,一味地给孩子戴高帽。赞美与惩罚孩子就像医生用药一样,必须适可而止,用错方法与时机,非但收不到预期效果,有时还可能导致不堪想像的后果。
怎样赞美才是正确的?
父母运用赞美的时候,要注意几点:真心实意、不敷衍;针对孩子努力的过程与行为,不要针对孩子品性与人格;注意孩子的进步之处,而非最后结果;不要“买”孩子的心;告诉孩子脑力是可以被训练的;请其他长辈帮忙,具体地赞美孩子;不要忽视孩子。
具体的做法是:
★真心的,不敷衍——小美:“妈妈,你看我捏的娃娃!”妈妈:“很好,先让让,我把桌子收拾干净。” 这样心口不一的赞美方式,让孩子感受不到爱意,还容易产生一种自己是一种阻碍、作品没有价值的感觉。孩子以后可能还会不断做出各种试探父母爱意的行为(缺少自信心的结果),希望建立归属感。
★针对孩子努力的过程与行为,不要针对孩子品性与人格——小华:“妈妈,老师说我今天帮同学擦桌子,说我今天很乖。”A妈妈:“你今天被老师赞美了,你好棒喔!”B妈妈:“我就知道你是最棒的孩子!你好棒!”A妈妈针对孩子已经有的成就进行赞美,让孩子将重心放在最后的结果(老师的赞美),而不是自己帮助别人的行为过程。B妈妈没有明确指出孩子好的行为是什么,容易让孩子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能力、才华是天生的,这样也会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但一旦受到挫折或挑战时,就变得害怕挑战,畏畏缩缩,因为他的信心建立在别人赞美的基础之上,一旦失去“你好棒”、“你最厉害”的赞美时,反而产生自己一点也不棒、一点也不聪明的自我批评,宁可选择逃避挑战,以保持原本的自信。所以,这两个妈妈的赞美都是不恰当的。
★注意孩子的进步之处,而非最后结果。小可把玩具都收拾干净后,妈妈称赞:“小可,谢谢你,妈妈没有你的帮忙,该怎么办呢?”这样的赞美方式容易让孩子产生压力。不如具体告诉孩子:“你今天把地打扫得好干净,玩具也收拾得越来越整齐。”这样具体的赞美能让孩子知道自己独一无二之处,知道自己在进步。年龄较小的孩子是非观念发展尚未完全,会一再重复曾经被挨骂或被夸奖的事情,而且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好孩子、是对的,需要持续不断的赞美,才能产生“这样做才是好孩子”的意识,进而渐渐地发展出这些行为习惯,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良好行为,必须当场给予鼓励,而且不断地重复。
★不要“收买”孩子的心。妈妈:“小珍,如果这次你乖乖地去看牙医,妈妈就买娃娃给你。”“如果这次考试你能考前三名,我就带你出去旅游。”怕孩子不肯或是不尽全力做该做的事情,便用物质当成交换条件,这种方法如果能根据孩子的能力来定努力的目标时,有时是挺管用的。只是当父母越是爱用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做某些事情,孩子就越不易持久地进行该项行为,因为他的重心放在得到奖励品上,对行为本身反而失去了兴趣。同时,当孩子习惯了获得奖励品,就会产生凡事都要有目的才会去做的想法,反而会向父母提出给予奖励品的要求。
★告诉孩子脑力是可以被训练的——大脑的能力就像肌肉的力量一样可以通过训练而增强,让孩子知道大脑是可以被训练的,这样孩子就不会担心自己看起来是聪明的或是愚笨的。
★请其他长辈帮忙,具体地赞美孩子——间接的赞美更能使孩子们自然而然地相信,因此如果孩子从其他亲戚长辈、老师口中听到:“你爸爸妈妈跟我说了,他们都说你在家时会把玩具都收拾干净,我觉得你真是个好孩子耶!”时会加倍地相信和感到开心。
★不要忽视孩子——哥伦比亚大学的盖兹和匹斯兰德两位教授,曾经针对“奖惩在学习上的效果”做了一项心理实验,发现考试成绩依次是受奖励的孩子>受惩罚的孩子>不闻不问的孩子。虽然尚不能断定奖励的效果一定比惩罚的效果大,选择奖励或是惩罚必须根据孩子的天生气质来决定,但可以肯定的是,绝不能对孩子的表现不闻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