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bn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教育业越来越得到重视,因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因此,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是经济进步的保证。而教育想要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出发.研究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相关的特征,并且对如今的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做出了说明,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结合地理教学的实践,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了初步研究。这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也更使社会走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自主学习培养
  一、问题的产生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注重学生的学习的能力,并且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它要求学生可以很好的进行终身学习,有一定的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方法。新一轮的教育课程不在是一味的强调知识的传授的,它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且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态度上有所改变,要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对待。“在课程实施中学生应该是主体,并不是向传统的教育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在这种课程教育下,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主体,他们会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会积极的思考问题,对于一些实践性的课程他们应该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有利于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对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促进作用,当然,通过这样的课程学生可以很好的获取新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所以,自主学习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二、自主学习及其基本特征
  “自主学习”的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探索性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使自身的素质得到优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理论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的基础上,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协调发展.再反过来促进教师更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这便形成了一个“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机制。从已有理论的研究成果中我认为自主学习的特征有:主体性、能动性、反思性、实践性、发展性、创造性。
  三、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式
  (一)巧设情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进行地理课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了,并且对地理感兴趣,才能更好的学习,有更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应该想尽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支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程度。
  1.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的求知欲增强。
  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学习相关的地理知识。这对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很大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学习季风概念,可以让学生亲自观察与体验珠三角地带的冬夏季节风向的差异。通过这些方面的学习,学生会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这对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有很大促进作用。
  2.教学手段灵活多样,这样学生才会学而不厌。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不一样,它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性,挂图、模型等这些传统的比较直观的教具在课程中会出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可取的.这样可以让把学生的思维有一个跳跃性的发展,说趣闻、讲故事、引用俗语或者是解释典故等方式对于扩展学生思路也是有很大帮助的。比如,在叙述“欧洲”时,如果仅仅是通过文字讲述,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难以显示。个性的表现与创造自然就少了。然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课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通过多媒体可以展示了欧洲独特文化的图片。通过视频来播放欧洲得独特的风景,这时学生就会更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得到了提升。
  (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主观能动性
  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观察能力。
  因为学生的自主性一直都受到压抑,这就导致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佳。死记硬背是学生的一贯作风。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案就应该有所改变,教师应该通过一些问题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有目的的去学习。因为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会带着问题去学习,这也会改变学生的一些学习习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有促进作用。对学生的引导应该是科学合理的,这样学生才能加强对地理事物进行观察,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观察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升。
  2.学生思维判断能力的培养。
  就学生自主学习这一角度而言。教师的语言起到一个关键性的作用,语言的合理可以让学生兴趣更高,因为只有学生爱听、会听、听准课程才能发挥其作用,再好的课程如果教师在语言上有缺陷也是功亏一簣的,因为学生更本就没听进去,所以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毫无帮助的。因此,教师的语言是很关键的。那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直观性的语言相对而言它的趣味性更强,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听课的欲望;然而启发性语言不同于直观性的语言,它更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品质有赖于规范性的语言。
  (三)注重培养问题意识,锻炼学生质疑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同样的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教师需要做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对于研究现实未知问题有很大促进作用.学生在能够自主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的完美结合。在学习中学生应该学会学习,知道怎样才会达到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秦桂玲 浅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地理教学[期刊论文]-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7)
  [2]刘春梅 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几个特点分析[期刊论文]-大理学院学报2007,6(2)
  [3]吴教红 浅议高一地理教学困境及其突破途径[期刊论文]-科教导刊2009(24)
  [4]李洪龙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双主体-互动"模式初探[期刊论文]-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25(1)
其他文献
在中学地理教学课堂上,传统的方法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学的内容、进程等一般都是由教师掌控的,教师为此也事先做了准备。在教师准备的教学方案以及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预设的,也都有标准答案。这样的结果是老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主动的提问与思考,地理学习也就成了学生被动的接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多数学生认为学习地理就是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式大大地制约
【摘要】本文从自己从教二十余年的实际情况出发,简要谈了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引起这些问题的一些原因,最后说了一些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思考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这几年中,初中地理教学从质到量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特别是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先进的教育理念促进了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然而,特殊的教育环境致使诸多问题也日益彰显,让农村初中地理教师感到困惑。本
【摘要】历史故事是历史的重要载体,合理应用历史故事能够有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本文结合实例,就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故事教学  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十分突出,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还能帮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此同时,新课改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教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应重视历史人物及事件的讲解,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