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参议会,参政会,会议地点,纪念瓷碗,票选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09—0050—03
一、人教版“参政会”均系“参议会”之误
抗战时期建立的国民参政会和参议会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两大重要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历史教材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第七单元第3课,对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召开的有关情况和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职责等进行了介绍,这是学习近代民主实践的题中之意。遗憾的是,该教材对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有关情况的介绍,出现多处硬伤。错误主要有三处,具体如下:
一是课文讲“1943年1月,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政会在河北省平山县城南庄召开”;二是课文有一幅“碗”的插图,插图的名称写成了“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政会选举用的碗”;三是该插图的介绍文字说“这个碗就是选举时使用的。碗的直径为19厘米,上面烧有‘民主团结’和‘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政会民国三十二年一月’的字样”。
上述文字的硬伤,主要有三:一是三处“参政会”都是“参议会”之误;二是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开会地点不是在平山县城南庄,而是在阜平县城南庄;三是该碗的用途、直径以及碗上烧制的文字都介绍有误。笔者认为,这些错误中,以第一点,即将三处“参议会”写成“参政会”,最为意外而不可理解,因为历史教材的编写者毕竟都是历史专业人士。
二、参议会和国民参政会是“两会”
参议会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设立的地方性代议机构。国统区和中共抗日根据地都建立了各级参议会,但它们建立的时间和职责不尽相同。国统区,如当时陪都重庆市参议会(含临时参议会)的基本情况是:1939年8月成立临时参议会,历时两届;1946年1月重庆市参议会正式成立,历时一届;重庆解放后,1949年12月该会发表声明,宣告自动解散。重庆参议会共存在了10年。抗日根据地,如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基本情况是:1939年1月17日在延安成立,1950年1月19日宣告结束,历时11年。国统区的参议会仅仅是民意机关,而不是权力机关,它只具有对国民党的各级政府提出建议的功能,而不具备其他的权力。抗日根据地的参议会则不仅是民意机关,而且是最高的权力机关,不仅由它选举产生各级政府,而且由它监督乃至罢免各级政府工作人员。
国民参政会,简称“参政会”,则是“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为集思广益,团结全国力量起见”而设立的一个中央政治机构。它从1938年7月6日在汉口举行第一届第一次会议到1948年3月在南京宣告结束,历时9年又8个月,开过4届13次会议,其中除第一届第一次和第四届第三次会议分别在汉口和南京召开外,其余的11次会议都是在重庆召开的。关于国民参政会的性质,学界目前虽然有“咨询机关”“民意机关”“咨议机关”等多种不同的看法,但其绝不是“权力机关”。
可以说,无论是从起止时间、政治地位,还是从职责、性质来看,参议会和国民参政会是两种有着明显区别的机构。
三、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名称、
开会地点及瓷碗问题
1
会议的名称只能是“参议会”。
从上文可以看出,晋察冀边区不可能成立国民参政会,国民参政会也不可能在晋察冀边区召开。从课文介绍中“会议选举产生了边区政府的领导机构”,据此可以推测,当时召开的应该是“参议会”。因为在抗日根据地中,具有选举产生各级政府职能的机构也只有参议会。也许是这次参议会比较重要,抗日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份以照片为主的新闻摄影画报——《晋察冀画报》1943年第2期,用将近一半的篇幅报道了这次参议会的实况。该期画报封面照片系大会的现场,主席台上方的横幅文字清晰可见,为“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第11页发表了邓拓以萧斯为笔名的文章《记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第17页发表了燕京大学英国籍教授班威廉夫妇的文章《晋察冀边区参议会观感》。
所以,当时召开的是“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而不是“第一届参政会”。
2
开会地点为“阜平县城南庄”。
据“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该馆名由薄一波题写)官方网站对“晋察冀边区政府”的介绍,1938年1月11日至15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阜平县城第一高小的大北堂隆重召开,代表们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边区政府——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刚成立时称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国民政府1月底批准后即去掉“临时”字样)。从1940年秋到1943年春,因反“扫荡”的需要,晋察冀边区政府曾数次在阜平、平山、灵寿等县之间转移,到1943年春,边区政府迁回阜平。1943年1月15日(边区政府成立五周年),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在阜平县城南庄乡的温塘村召开。1948年5月,晋察冀边区政府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合并成立华北政府,迁往平山县。另,《聂荣臻回忆录》也明确说“参议会是在阜平县温塘村召开的”。会议期间,聂荣臻作了《边区当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并当选为新的边区行政委员会委员,其回忆录应该是可信的。其他的史学著作也持这一说法。
所以,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开会地点不是教材所说的“平山县城南庄”,而是在“阜平县城南庄”。
3
关于瓷碗的用途等问题。
就笔者的了解,这次会议至少烧制了两种纪念瓷碗,中国国家博物馆各有一件实物藏品。教材选用的“碗(插图)”是其中的一件,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上这个碗的照片正好与教材选用的这个碗的照片角度相对(见图),大体上可以看到这个碗的全貌。 值得注意的是,教材关于这个碗的用途、直径以及碗上烧制的文字的介绍,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的介绍及有关史实,也有出入。
关于碗的用途,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把这个碗称为“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纪念瓷碗”,因为瓷碗的外壁明确烧有“民主团结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纪念民国三十二年一月制”,可见这个碗不是用于选举,而是用于纪念。这个碗是1959年2月中共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委员会交上来的。国博收藏的另一个碗也是纪念之碗,碗口直径14.5厘米,高7.8厘米,粗胎,釉呈淡红色,外壁烧有朱红色字样“民主团结1943·1”,是大会分发给每位与会代表作为饮食器皿的一只纪念瓷碗,见下图。这个碗是2007年阜平县开明绅士、参议员袁泮宫的子女捐赠给国家博物馆的。
关于晋察冀边区这次参议会的选举方式,并不是采取教材上所说的“豆选法”,而是采用了“票选法”。这从报道这次参议会实况的《晋察冀画报》1943年第2期上可以找到两个依据。第一个依据是,这期第6页关于选举场景有一幅照片,清晰可见,是会议代表正在向投票箱投票的情形,画报上该照片的介绍文字为:“上左:参议员,全边区人民的代表投票选举边区行政委员会(美光摄)”,照片见下图。第二个依据是,该期第17页发表了燕京大学英国籍教授班威廉夫妇的文章《晋察冀边区参议会观感》,这篇文章对大会选举也有一段观感文字:“这种民主政治的朝气,在选举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在很长的检票期间,大家都有极高的热情,精神一点也不松懈。选举的结果也是非常有意味的。”花很长时间检票,这是“票选法”的重要特点和环节,这也说明了这次会议实行的是“票选法”。
关于碗的直径,国博网站介绍碗口的直径是18.6厘米,而教材介绍为19厘米,略有出入。关于碗上烧制的文字,国博网站介绍碗的外壁烧有“民主团结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纪念民国三十二年一月制”字样,而教材介绍除了“民主团结”一样外,后面的介绍径自将“参议会”改成“参政会”,漏掉了“纪念”“制”等文字。
[责任编辑:任世江]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历史·选修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09—0050—03
一、人教版“参政会”均系“参议会”之误
抗战时期建立的国民参政会和参议会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两大重要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历史教材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第七单元第3课,对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召开的有关情况和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职责等进行了介绍,这是学习近代民主实践的题中之意。遗憾的是,该教材对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有关情况的介绍,出现多处硬伤。错误主要有三处,具体如下:
一是课文讲“1943年1月,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政会在河北省平山县城南庄召开”;二是课文有一幅“碗”的插图,插图的名称写成了“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政会选举用的碗”;三是该插图的介绍文字说“这个碗就是选举时使用的。碗的直径为19厘米,上面烧有‘民主团结’和‘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政会民国三十二年一月’的字样”。
上述文字的硬伤,主要有三:一是三处“参政会”都是“参议会”之误;二是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开会地点不是在平山县城南庄,而是在阜平县城南庄;三是该碗的用途、直径以及碗上烧制的文字都介绍有误。笔者认为,这些错误中,以第一点,即将三处“参议会”写成“参政会”,最为意外而不可理解,因为历史教材的编写者毕竟都是历史专业人士。
二、参议会和国民参政会是“两会”
参议会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设立的地方性代议机构。国统区和中共抗日根据地都建立了各级参议会,但它们建立的时间和职责不尽相同。国统区,如当时陪都重庆市参议会(含临时参议会)的基本情况是:1939年8月成立临时参议会,历时两届;1946年1月重庆市参议会正式成立,历时一届;重庆解放后,1949年12月该会发表声明,宣告自动解散。重庆参议会共存在了10年。抗日根据地,如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基本情况是:1939年1月17日在延安成立,1950年1月19日宣告结束,历时11年。国统区的参议会仅仅是民意机关,而不是权力机关,它只具有对国民党的各级政府提出建议的功能,而不具备其他的权力。抗日根据地的参议会则不仅是民意机关,而且是最高的权力机关,不仅由它选举产生各级政府,而且由它监督乃至罢免各级政府工作人员。
国民参政会,简称“参政会”,则是“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为集思广益,团结全国力量起见”而设立的一个中央政治机构。它从1938年7月6日在汉口举行第一届第一次会议到1948年3月在南京宣告结束,历时9年又8个月,开过4届13次会议,其中除第一届第一次和第四届第三次会议分别在汉口和南京召开外,其余的11次会议都是在重庆召开的。关于国民参政会的性质,学界目前虽然有“咨询机关”“民意机关”“咨议机关”等多种不同的看法,但其绝不是“权力机关”。
可以说,无论是从起止时间、政治地位,还是从职责、性质来看,参议会和国民参政会是两种有着明显区别的机构。
三、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名称、
开会地点及瓷碗问题
1
会议的名称只能是“参议会”。
从上文可以看出,晋察冀边区不可能成立国民参政会,国民参政会也不可能在晋察冀边区召开。从课文介绍中“会议选举产生了边区政府的领导机构”,据此可以推测,当时召开的应该是“参议会”。因为在抗日根据地中,具有选举产生各级政府职能的机构也只有参议会。也许是这次参议会比较重要,抗日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份以照片为主的新闻摄影画报——《晋察冀画报》1943年第2期,用将近一半的篇幅报道了这次参议会的实况。该期画报封面照片系大会的现场,主席台上方的横幅文字清晰可见,为“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第11页发表了邓拓以萧斯为笔名的文章《记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第17页发表了燕京大学英国籍教授班威廉夫妇的文章《晋察冀边区参议会观感》。
所以,当时召开的是“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而不是“第一届参政会”。
2
开会地点为“阜平县城南庄”。
据“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该馆名由薄一波题写)官方网站对“晋察冀边区政府”的介绍,1938年1月11日至15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阜平县城第一高小的大北堂隆重召开,代表们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边区政府——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刚成立时称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国民政府1月底批准后即去掉“临时”字样)。从1940年秋到1943年春,因反“扫荡”的需要,晋察冀边区政府曾数次在阜平、平山、灵寿等县之间转移,到1943年春,边区政府迁回阜平。1943年1月15日(边区政府成立五周年),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在阜平县城南庄乡的温塘村召开。1948年5月,晋察冀边区政府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合并成立华北政府,迁往平山县。另,《聂荣臻回忆录》也明确说“参议会是在阜平县温塘村召开的”。会议期间,聂荣臻作了《边区当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并当选为新的边区行政委员会委员,其回忆录应该是可信的。其他的史学著作也持这一说法。
所以,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开会地点不是教材所说的“平山县城南庄”,而是在“阜平县城南庄”。
3
关于瓷碗的用途等问题。
就笔者的了解,这次会议至少烧制了两种纪念瓷碗,中国国家博物馆各有一件实物藏品。教材选用的“碗(插图)”是其中的一件,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上这个碗的照片正好与教材选用的这个碗的照片角度相对(见图),大体上可以看到这个碗的全貌。 值得注意的是,教材关于这个碗的用途、直径以及碗上烧制的文字的介绍,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的介绍及有关史实,也有出入。
关于碗的用途,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把这个碗称为“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纪念瓷碗”,因为瓷碗的外壁明确烧有“民主团结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纪念民国三十二年一月制”,可见这个碗不是用于选举,而是用于纪念。这个碗是1959年2月中共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委员会交上来的。国博收藏的另一个碗也是纪念之碗,碗口直径14.5厘米,高7.8厘米,粗胎,釉呈淡红色,外壁烧有朱红色字样“民主团结1943·1”,是大会分发给每位与会代表作为饮食器皿的一只纪念瓷碗,见下图。这个碗是2007年阜平县开明绅士、参议员袁泮宫的子女捐赠给国家博物馆的。
关于晋察冀边区这次参议会的选举方式,并不是采取教材上所说的“豆选法”,而是采用了“票选法”。这从报道这次参议会实况的《晋察冀画报》1943年第2期上可以找到两个依据。第一个依据是,这期第6页关于选举场景有一幅照片,清晰可见,是会议代表正在向投票箱投票的情形,画报上该照片的介绍文字为:“上左:参议员,全边区人民的代表投票选举边区行政委员会(美光摄)”,照片见下图。第二个依据是,该期第17页发表了燕京大学英国籍教授班威廉夫妇的文章《晋察冀边区参议会观感》,这篇文章对大会选举也有一段观感文字:“这种民主政治的朝气,在选举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在很长的检票期间,大家都有极高的热情,精神一点也不松懈。选举的结果也是非常有意味的。”花很长时间检票,这是“票选法”的重要特点和环节,这也说明了这次会议实行的是“票选法”。
关于碗的直径,国博网站介绍碗口的直径是18.6厘米,而教材介绍为19厘米,略有出入。关于碗上烧制的文字,国博网站介绍碗的外壁烧有“民主团结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纪念民国三十二年一月制”字样,而教材介绍除了“民主团结”一样外,后面的介绍径自将“参议会”改成“参政会”,漏掉了“纪念”“制”等文字。
[责任编辑:任世江]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历史·选修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