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教学设计需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如以学生为本、语文学习本质是一个言语实践活动等;还需要学科的基本知识,如排比这种修辞是怎么回事,其结构有哪些类型,又如散文有哪些类型,不同类型的散文该用怎样的方式阅读等;更需要一些基本的设计技能与方法,如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反馈等。下面就选择其中几个关键点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要领。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设计
众所周知,备好课是教好学的重要一环,其中教学设计是重中之重,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明确课程标准,其次要分析学情,并确立好教学目标才能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与要领。
一、明确课程标准,吃透教材
以往,教学设计常常是教师对某一篇独立的文章教学点和教学流程的理解。近年来,有关教学设计的讨论有了新变化,许多研究者和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不应该只是针对一篇文章或一次作文的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走向课程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至少要考虑并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教师是否知道这个阶段(如初中阶段、高中阶段,或一个学年、一个学期、一个单元)的语文课程目标由哪些关键点构成?这些关键点是如何排列的?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我选择的目标相对集中吗?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教什么”的问题。教师想通过哪些学习活动来落实这个关键点,使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达成设定的某个目标?这些学习活动之间、这些活动与学习目标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吗?学习目标的达成是不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怎么教”的问题。学生的言语技能、思维等是否受到这节课的影响,在这堂课上可能有哪些收获?这些收获与教材所隐含的主要价值与教师课堂设计的出发点是否一致?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是不是有较高的效率?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教得怎么样”的问题。如果一个教师在上课之前仔细考虑了这些问题,并有了自己的初步答案,上课过程中能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在课后反思中,能经得起这些问题的检核,这说明他基本上具有了课程意识,已经达到了在课程层面上的专业自觉。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达到专业自觉不是指一般的教师素养有多高,如对学生有爱心,掌握了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能背得出教育学、心理学的概念,对各类文章有敏感的判断力,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以及对课堂的控制能力等。而是应该对语文课程内容和实施过程具有理解、判断和把握的能力。唯其如此,他那些语文知识表达能力才会有用武之地。反之,如果没有一个课程层面的自觉,他熟记的那些理论、概念、语文知识提问技巧,可能就是一些华丽的碎片,单看起来炫人眼目,放在一堂课中则可能暗淡无光,有时还会互相冲突,起到相反的作用。课标、教材、学生、教师等诸因素应该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成为一个支撑整体。
二、真诚接纳,营造对话氛围
对话不是简单的思想交换,也不能将一方的思想强加于或储存于另一方,对话是一个创造性的行动,因此对话双方应该相对平等,相互尊重,彼此接纳。只有教师放下自己的“权威”,以开放的心态,真诚地接纳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接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接纳他们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反应,接纳他们看似怪异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时,课堂才能真正被学生接纳,成为师生安全而自由的对话环境,师生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这样,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共同发展才有实现的可能。
三、教学目标要确定
教学目标定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什么”,这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元素。也正是在这点上许多教师无所适从,导致语文课“少慢差费”的现象依旧严重存在着。总的说来,当前语文教学目标的错位,甚至目标的错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还是存在的。例如有教师教鲁迅的《风筝》,开个“何为好的教育”的辩论会,或者展示一些工艺精美的风筝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放风筝、看风筝的情景,这显然更是远离了文本。更有甚者,教《愚公移山》要来个愚公很愚的批斗会,全然不管这是一篇寓言故事。教学目标大而空,也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一大问题。华东师大教育系曾对一所重点中学所展出的35份教案作过一次统计:“发现5份无目标陈述,其余30份陈述目标常使用的词语是‘掌握’、‘了解’、‘培养’、‘理解’,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教学意图是含糊的。”教学目标多而杂,是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另一个问题。一般来说,一堂课最好有一个集中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利于学生集中学习和掌握。有老师从三个维度来撰写教学目标,每一个维度写3~4点,合计下来超过十点,试想,一节课40~45分钟,做一个简单的除法就知道这些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目标多了固然不行,目标杂了更不可能实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教学思路容易乱,学生也无所适从。当然,每一个教学板块可以设一个分目标,但这些小目标、分目标,都要围绕全课统一明确的贯穿线索,指向总的目标,共同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结构。
总之,做好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设计,还需要作好教材分析、设计好学习环境、学习媒体等,除了系统性之外,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还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随着对学生学习反馈的了解,教学设计会在反复修改中更适合教学的实际。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设计
众所周知,备好课是教好学的重要一环,其中教学设计是重中之重,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明确课程标准,其次要分析学情,并确立好教学目标才能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与要领。
一、明确课程标准,吃透教材
以往,教学设计常常是教师对某一篇独立的文章教学点和教学流程的理解。近年来,有关教学设计的讨论有了新变化,许多研究者和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不应该只是针对一篇文章或一次作文的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走向课程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至少要考虑并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教师是否知道这个阶段(如初中阶段、高中阶段,或一个学年、一个学期、一个单元)的语文课程目标由哪些关键点构成?这些关键点是如何排列的?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我选择的目标相对集中吗?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教什么”的问题。教师想通过哪些学习活动来落实这个关键点,使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达成设定的某个目标?这些学习活动之间、这些活动与学习目标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吗?学习目标的达成是不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怎么教”的问题。学生的言语技能、思维等是否受到这节课的影响,在这堂课上可能有哪些收获?这些收获与教材所隐含的主要价值与教师课堂设计的出发点是否一致?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是不是有较高的效率?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教得怎么样”的问题。如果一个教师在上课之前仔细考虑了这些问题,并有了自己的初步答案,上课过程中能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在课后反思中,能经得起这些问题的检核,这说明他基本上具有了课程意识,已经达到了在课程层面上的专业自觉。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达到专业自觉不是指一般的教师素养有多高,如对学生有爱心,掌握了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能背得出教育学、心理学的概念,对各类文章有敏感的判断力,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以及对课堂的控制能力等。而是应该对语文课程内容和实施过程具有理解、判断和把握的能力。唯其如此,他那些语文知识表达能力才会有用武之地。反之,如果没有一个课程层面的自觉,他熟记的那些理论、概念、语文知识提问技巧,可能就是一些华丽的碎片,单看起来炫人眼目,放在一堂课中则可能暗淡无光,有时还会互相冲突,起到相反的作用。课标、教材、学生、教师等诸因素应该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成为一个支撑整体。
二、真诚接纳,营造对话氛围
对话不是简单的思想交换,也不能将一方的思想强加于或储存于另一方,对话是一个创造性的行动,因此对话双方应该相对平等,相互尊重,彼此接纳。只有教师放下自己的“权威”,以开放的心态,真诚地接纳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接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接纳他们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反应,接纳他们看似怪异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时,课堂才能真正被学生接纳,成为师生安全而自由的对话环境,师生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这样,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共同发展才有实现的可能。
三、教学目标要确定
教学目标定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什么”,这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元素。也正是在这点上许多教师无所适从,导致语文课“少慢差费”的现象依旧严重存在着。总的说来,当前语文教学目标的错位,甚至目标的错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还是存在的。例如有教师教鲁迅的《风筝》,开个“何为好的教育”的辩论会,或者展示一些工艺精美的风筝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放风筝、看风筝的情景,这显然更是远离了文本。更有甚者,教《愚公移山》要来个愚公很愚的批斗会,全然不管这是一篇寓言故事。教学目标大而空,也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一大问题。华东师大教育系曾对一所重点中学所展出的35份教案作过一次统计:“发现5份无目标陈述,其余30份陈述目标常使用的词语是‘掌握’、‘了解’、‘培养’、‘理解’,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教学意图是含糊的。”教学目标多而杂,是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另一个问题。一般来说,一堂课最好有一个集中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利于学生集中学习和掌握。有老师从三个维度来撰写教学目标,每一个维度写3~4点,合计下来超过十点,试想,一节课40~45分钟,做一个简单的除法就知道这些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目标多了固然不行,目标杂了更不可能实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教学思路容易乱,学生也无所适从。当然,每一个教学板块可以设一个分目标,但这些小目标、分目标,都要围绕全课统一明确的贯穿线索,指向总的目标,共同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结构。
总之,做好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设计,还需要作好教材分析、设计好学习环境、学习媒体等,除了系统性之外,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还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随着对学生学习反馈的了解,教学设计会在反复修改中更适合教学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