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山红叶祭千秋
山西中条山脉因自然四季转换生成一道“历山红叶”胜景,是当地宝贵的自然旅游资源;这道景观绵延数十公里,团团簇簇的红叶织成一只环山花篮,一年一度映入眼帘,仿佛凭吊英烈,仿佛无言呐喊。
血浸中条
1941年,侵华日军发动大规模多兵种的中条山战役。守军为国民党第一战区,人数近20万,战区长官卫立煌。由于中条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日军为“南进北侵桥头堡”之战,做了充分的战略安排,包括制造假象蒙蔽守军。
日军首先集结重武器装备与兵力。从豫东、苏北,赣北、晋西抽调编制临时战斗团队,总数超十万人;组织抽调关东军飞行团170架战机集结运城、新乡机场。
其次,日军提前封锁中方增派援军的各处要津要道,截断守军与外界的联系。
第三,利用英法在欧洲的战事失利,封锁中国东南沿海,诱逼英法两国封锁香港口岸、滇越铁路、滇缅公路。
第四,日军利用汉奸和媒体频造谣言,释放虚假信息,蒙蔽沉浸在“上高大捷”的南京政府,暗地却调兵遣将布置中条山周边兵力。
第五,日军利用黄昏突袭式地拉开进攻帷幕,借助空军和地面重炮优势快速对中条山守军发起猛攻,使守军猝不及防迅速溃退。
战役持续一月有余,惨烈血腥毋庸置疑。最终以日军极小代价大败中国守军。
民族战争大都缘于一方的恃强凌弱。这个“强”不单是人多或兵多,主要指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人口素质方面的综合实力。当年20万守军惨败于10万日军的结果,恰恰印证出这一结论。
中条山战役被蒋介石称之为“抗战以来之最大耻辱!”
国弱民殃
日军取得中条山战场胜利后并不满足,又在绵延170里,纵深50里的中条山脉安插140多个据点,反复“蓖梳式”式清剿。清剿中又极其卑劣地残酷杀戮5000余名中国人。
中条山是华夏民族祖先发祥地,是陕西潼关、河南洛阳的天然屏障,是华北西北与中原地区衔接枢纽,是钳制敌军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
自1938年以来,日军为固华北、抑洛阳、慑西安的战略目的,先后13次围剿中条山,均未得逞。
中条山战役失败有几个因素不能不说。
守军严重的轻敌隋绪。由于日军13次围剿中条山均未得手,守军中广泛传唱“中条山高又高,飞机炸不倒,大炮轰不垮…一”的歌词。
守军装备及其落后,飞机重炮严重短缺。日方参战75毫米重炮500门,守军每师仅有一门;日军升空战机170架,守军为零架。空中优势日军占尽,以致守军需要封锁日军进攻没有力量对峙,需要打破日军反封锁进行突围时没有强火力阻拦,加之通讯交通出入渡口被日军牢牢守控。
日军多兵种参战,常常顺风扔放毒气弹,守军无法及时防范,大都失去与敌周旋的能力。
1941年4月,何应钦总参谋长到中条山阵地巡视并安排防范部署,但卫立煌总司令战前缺位,使下属各军群龙无首,无法捏拢。加之守军地位待遇差别,开始作战缺乏协调诚意,终致横尸沟壑血流成河的惨痛!
现居云南昆明的卢一通先生,今年89岁。战役打响那年,他16岁,在官阳村务农。他家离黄河不到三百米。他说,战役一打响,每天都能见到不抵抗就撤退的中央军,一批一批渡河到对岸。有些随军女眷、女兵怕鬼子追上,多半等不得渡船到来就跳入黄河……
卢一通自小喝黄河水长大。他说,这个时期河水不能喝了,每天都有顺河漂来尸体顺河又漂下去,黄河水变成血河水……
卢一通说,鬼子修据点时,本家爷爷卢小虎,被鬼子抓住当人靶活活刺死。堂哥卢小杜只因修碉堡捡了一只吃剩的罐头筒舔舔,就被鬼子放出狼狗活活咬死。大嫂当年还是一个年轻媳妇,被日本鬼子抢进炮楼。全家人四处借钱借鸡借蛋,好不容易把大嫂赎回来。鬼子又一把火烧了有十四户人家官阳村,害得全村百姓流离失所逃到新安……
山西垣曲陈村石怀然老人88岁。他也记得,中条山战役打响后,鬼子的飞机大炮轰炸声不绝于耳,为避免炸伤,全家六口人只能长时间躲避在不通风的黑漆漆的地窑中。鬼子进村抓劳工修炮楼,父亲石学刚和大哥石欣然都被抓去做苦力。少年时期的石怀然,每天都要和小伙伴一起去炮楼给家人送饭。由于饥饿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父亲石学刚累倒在工地……
凤凰卫视采访过一些当年见证事实的老人。
文王全老人当时才十多岁,裹在俘虏群里哆哆嗦嗦跟着走,乘鬼子没注意,悄悄钻到一块大石头后面才免遭屠戮。他说,鬼子用机枪疯狂扫射俘虏把他的耳朵都震聋了,而杀完俘虏的鬼子却能说笑着离开杀戮现场。
山西夏县祁家河镇村民段钱娥证实,鬼子当年把中国俘虏拉过来一按,一剁,推到坡下,人头一排排,尸骨一堆堆,惨不忍睹……见过的百姓没法正常生活,大都迁徙逃难离开家乡走了。
冯忠诚是翼城县岭沟村村民。他说,地没法种了,妇女不敢到地里干活,害怕啊……
王雅斋是中条山战役死里逃生为数很少的士兵之一。他说,战争打了一个多月,士兵们没吃没喝很难以坚持……当地百姓想尽办法,悄悄把馍馍送给他们吃,百姓们太好了,那时大家都没有吃的。
王建武是山西垣曲县居民。他说,日本鬼子爱摔跤,不管人家愿不愿意,见到中国小伙子就摔,不管你有劲没劲,也不敢与他对抗,就只能让他摔翻。
仅山西夏县,当年被鬼子刀砍、辣椒灌、军犬咬、奸淫、火烧死的就有三万余人,致残的四万五千佘人,抢夺牲口上万头,烧毁民房—万八千多间,抢走粮食八万多吨……
人怂被欺,国弱被辱。
1.李根源(1879年6月6日——1965年7月6日)字即泉、雪生,别号高黎贡山人,云南腾冲县人。国民党元老,是辛亥革命昆明重九起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云南陆军讲武堂创办人。参加反袁世凯“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迭任国民党政府中央、地方军政要职,官至农商总长兼署国务总理。抗日战争期间,曾出任云贵监察使,为云南滇西抗战做出过重要贡献。 2.1941年5月殉难于山西中条山——云南省腾冲县人,国民党第十二师师长寸性奇中将生前照。
3.1941年5月殉难于山西中条山一一云南省江川县人,国民党第三军军长上将唐淮源生前照,这是抗日战争牺牲的国民党4上将之一。
英魂还乡
1941年6月,国民党云贵总督、云南籍李根源先生在得知两位同乡捐躯中条山国噩耗后,疾书写下诗词:
百战捐躯寸与唐,
中条山色暗无光,
伤心最是黄河水,
日夜奔腾吊国殇。
“寸”即寸性奇,“唐”即唐淮源。这两位云南籍将领同是李根源云南讲武堂的高足。国难当头,用人之际,先生痛失两位高足捐躯而悲愤。
1942年1月4日,《云南日报》为悼念唐将军寸将军发表了真诚感人的社论。《哀痛悼忠魂》说:“回忆五年来之战史,如中条山之能坚守四年之久者有几?能以寡敌众,在械劣,粮缺、弹乏(人疲)险恶之条件下屡挫敌锋,数度实施反扫荡而均获成功者有几?高级将领能身先士卒,杀身成仁者又有几……”
《云南日报》还敬奉了“气壮中条吞倭寇,血染黄河留千秋”的挽联。
唐将军在云南老家素有苦读博学、儒雅多才、质朴孝顺的口碑;寸性奇也有立志高远、才智过人的传说。家乡人民当即为两位将军在老家修建衣冠冢,供乡人瞻仰怀念。
唐将军殉国后,活着的士兵在他口袋中找到一封血书,才知道这是军长遗体。士兵哭着哀求当地乡亲—定把军长埋了,以免鬼子“侮尸”。
山西夏县张海珠的父亲,正是当年主持掩埋将军遗体的老乡。张海珠说,“那些士兵对父亲说,求求你,请把他埋了’我们和他的家里人以后都会感谢你!”
张海珠的父亲,当时也不知道这是国名党上将第三军军长唐淮源的遗体,但同为中国人,老人伸出援手。张海珠说:“第三天五点多,父亲召集村里十几个人来抬棺材。先在家做好准备,乡亲们从这个岭爬到那个岭顶上,当时没有这树啊,光光的,抬上来,就埋到这块地里”。
1942:年2月2日,国民政府追赠褒奖唐将军为上将,并将其生平事迹存备史馆。
1942年6月6日,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举行抗日英烈追悼会,省长龙云主祭并向英灵敬献花圈。
1942年6月16日,国民党第三军在陕西城固县民众教育馆召开追悼会,毛泽东、朱德代表共产党向守军英烈敬献花圈。朱德委员长与唐淮源将军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是同班同学。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唐将军为革命烈士。
1986年寸性奇先生遗骨回到腾冲,安落于忠魂相伴的腾冲国殇墓园。
1989年9月28日,唐将军遗骸在山西省夏县找到,云南省江川县民政局随后将唐将军骨灰安葬于江川县革命烈士陵园,立“陆军上将抗日烈士唐淮源之墓”碑。
1990年5月1日,云南省腾冲县人民政府为寸性奇将军立“抗日烈士寸性奇之墓”碑。
将近半个世纪,两位将军的忠魂总算安归故里。而那些随将军远征山西的无数的云南籍官兵的英魂,却永远化作中条红叶'留在遥远的山西……
威武不屈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中条山战役至今还原起来,心痛的感觉不仅没在时间中磨去,反而在日本近年来的不断挑衅中常常被勾起,锥心之痛来得更深刻!
中条山战役打得“耻辱”,国民政府避而不提。美国作家布赖恩·克罗泽为蒋介石书写传记时,甚至只字未提这场“耻辱之役”。
其实,中华民族的成长旅程中,类似“耻辱”印记并不少见。我们没有必要隐瞒或篡改耻辱带来的伤痛,相反,应该在“耻辱”打ST获得重生,这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
八年抗日,最终打赢日本人,我们靠什么?靠的就是中华民族传统中“威武不屈”的精神!
1917年,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时任云南总督唐继尧为扩充势力而积极响应。当即组建靖国联军与北洋军阀抗衡。再后来这只联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在朱培德领导下参加北伐,后又参与中条山抗日战役。在抵御外侮中,云南有着光荣的传统。
看看云南腾冲保卫战,传颂着的那些威武不屈的抗日英勇故事。在两年多的艰苦卓绝战斗中,腾冲出现过文绉绉的“抗日县长”张问德先生,出现过26万人齐心协力消灭鬼子的故事……
腾冲保卫战持续时间之长,是八年抗战中少有的;百姓参加之多,是其它战场少见的;腾冲人民付出之巨大,也是历历可数的。两年多的时间,日本人用活埋、烧煮、枪杀等手段害死腾冲百姓五万多人,烧毁民房24000间,抢夺大牲口五万多头,抢夺粮食6000多万斤……。
从腾冲保卫战一名远征军士兵留下的日记中,我们看到当年腾冲收复,就是我们战士寸土必争地踏着自己弟兄和敌人尸首争回来的,我军之惨重牺牲无不在日军之下,真是一寸河山一寸血,寸土寸尸。战后,腾冲满目疮痍,片瓦无存。走在城中已无法分辨何处是街道,更勿论住户之门开向何方,只剩下一片颓垣,只有尸臭和城外跑来的野犬,凄凉景象非身临其境实难以想象。一位198师营长说,(县城)没有一片树叶上没有两个以上的弹孔,没有一栋房子可供人临时避雨之用。
昨天的事实,变成今天的传说。苦难过去了,这些还会重新来过吗?
苦难的价值
今天,无论山西还是云南,知道历史真相的人渐渐少了,年轻一代很少谈论这场战争。在山西垣曲沿途问起来,人们很少知道,或是不愿谈及。路人说:好像有这事,具体不知道……,在云南向路人打听唐淮源将军家乡的事,回答也大致如此。
历史真相已经渐渐湮没在时空中……
没有战争,远离战争,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幸福!没有战争,中国军队也会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没有战争,中国百姓也会男耕女织,渔舟唱晚。
没有战争,唐淮源将军就是一位儒雅乡绅,他会举力办学,会成为一位受人尊重的老师。他从小生活在贫寒中,母亲苦节抚孤的艰辛他知道。他孝心很重。他回乡不爱穿军装,爱穿一袭藏青长袍。1939年4月,生母姚氏辞世。他请假奔丧,在村头遇见幼年资助过他的胡岐山老师,立马跪拜,回赠大洋70元,报答先生的育人之恩。母亲丧事办完后,他将离家去抗日,将军自知此别难,再回乡更难。他在乡亲面前留诗明志: 万里乘风来复去,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全诗含悲忍泪却铁骨铮铮。
没有战争,张问德(1880-1957)县长会在腾冲老家含饴弄孙,享天伦之乐。
可是,腾冲1942年7)q10日沦陷了。原县长弃职携印逃跑,张县长临危受命,在腾冲县界头正式成立抗日政府,以63岁之高龄出任“抗日”县长一职。
教书出生的张县长,随身携带“我有雪耻之气,杀上高黎贡山,临死噬敌咬牙关,魂如日月经天”的抗日旗帜,成为“中国最有骨气的读书人”。
他说,我们民族缺乏一种咬住敌人死不松口的狠劲,帝国主义才将我们看得一钱不值!
正是这位皓首长髯的张县长,在两年四个月又四天的时间中,以63岁高龄8次徒步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高黎贡山,组织全县人民艰苦抗日。有这样的县长,就有这样的人民!腾冲之收复,远征将士用命力摧强寇,腾冲民众全力后勤保障。在真刀真枪大炮轰鸣的战场中,腾冲百姓助威呐喊,铜锣铜盆满山敲响,中国官兵与鬼子肉搏滚下山坡时,大胆的百姓冲去帮忙,抠住鬼子的眼,扯住鬼子的耳,其他人高喊“中国士兵万岁!勇敢万岁!”鬼子6000)k闻风丧胆,一个不留的消灭在腾冲(见《华夏地理》1999第三期)。
读一读这些解恨的场景,你就会理解,苦难不仅带来奴颜媚骨,苦难也会带来振奋的爱国激情!
如果没有战争,寸性奇将军不会战死山西。他会继承腾冲耕读传家的习俗,潜心侍奉父母,做一个不远游的孝子。可是,寸将军战死中条的英魂尚未回到家乡,日本人就占领了腾冲。将军父亲寸大进得知日寇占领腾冲消息后,八十余岁的身躯已不能再上前线为儿雪耻,他端坐家门“雷打树”(当地百姓信奉的神树)下,怒视腾冲方向,直到自绝饮食而亡。
苦难铸就雪恨。寸大进头年得知儿子殉国中条山哀讯时滴泪未下,悲苦全部藏于心底。在大敌当前时,用不同的殉国方式,谱写与儿相同的抗日英雄史诗。
李根源先生与寸性奇将军同为腾冲老乡,为此题诗:
中条战死有贤郎,老父围城绝食亡。
故国遗黎还几辈,一回凶问一心伤。
正是这些民族英灵,在苦难中激励国民的坚强斗志。
今天,我们把“国耻”告诉子孙,并非示弱,而是提高民族自信心。警钟长鸣。中国有一个危险的邻居,70多年过去了,侵略者的幽灵又在四处游荡!
泪眼望历山红叶,侧耳听黄河咆哮,我们不该忘记国之哀痛!
山西中条山脉因自然四季转换生成一道“历山红叶”胜景,是当地宝贵的自然旅游资源;这道景观绵延数十公里,团团簇簇的红叶织成一只环山花篮,一年一度映入眼帘,仿佛凭吊英烈,仿佛无言呐喊。
血浸中条
1941年,侵华日军发动大规模多兵种的中条山战役。守军为国民党第一战区,人数近20万,战区长官卫立煌。由于中条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日军为“南进北侵桥头堡”之战,做了充分的战略安排,包括制造假象蒙蔽守军。
日军首先集结重武器装备与兵力。从豫东、苏北,赣北、晋西抽调编制临时战斗团队,总数超十万人;组织抽调关东军飞行团170架战机集结运城、新乡机场。
其次,日军提前封锁中方增派援军的各处要津要道,截断守军与外界的联系。
第三,利用英法在欧洲的战事失利,封锁中国东南沿海,诱逼英法两国封锁香港口岸、滇越铁路、滇缅公路。
第四,日军利用汉奸和媒体频造谣言,释放虚假信息,蒙蔽沉浸在“上高大捷”的南京政府,暗地却调兵遣将布置中条山周边兵力。
第五,日军利用黄昏突袭式地拉开进攻帷幕,借助空军和地面重炮优势快速对中条山守军发起猛攻,使守军猝不及防迅速溃退。
战役持续一月有余,惨烈血腥毋庸置疑。最终以日军极小代价大败中国守军。
民族战争大都缘于一方的恃强凌弱。这个“强”不单是人多或兵多,主要指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人口素质方面的综合实力。当年20万守军惨败于10万日军的结果,恰恰印证出这一结论。
中条山战役被蒋介石称之为“抗战以来之最大耻辱!”
国弱民殃
日军取得中条山战场胜利后并不满足,又在绵延170里,纵深50里的中条山脉安插140多个据点,反复“蓖梳式”式清剿。清剿中又极其卑劣地残酷杀戮5000余名中国人。
中条山是华夏民族祖先发祥地,是陕西潼关、河南洛阳的天然屏障,是华北西北与中原地区衔接枢纽,是钳制敌军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
自1938年以来,日军为固华北、抑洛阳、慑西安的战略目的,先后13次围剿中条山,均未得逞。
中条山战役失败有几个因素不能不说。
守军严重的轻敌隋绪。由于日军13次围剿中条山均未得手,守军中广泛传唱“中条山高又高,飞机炸不倒,大炮轰不垮…一”的歌词。
守军装备及其落后,飞机重炮严重短缺。日方参战75毫米重炮500门,守军每师仅有一门;日军升空战机170架,守军为零架。空中优势日军占尽,以致守军需要封锁日军进攻没有力量对峙,需要打破日军反封锁进行突围时没有强火力阻拦,加之通讯交通出入渡口被日军牢牢守控。
日军多兵种参战,常常顺风扔放毒气弹,守军无法及时防范,大都失去与敌周旋的能力。
1941年4月,何应钦总参谋长到中条山阵地巡视并安排防范部署,但卫立煌总司令战前缺位,使下属各军群龙无首,无法捏拢。加之守军地位待遇差别,开始作战缺乏协调诚意,终致横尸沟壑血流成河的惨痛!
现居云南昆明的卢一通先生,今年89岁。战役打响那年,他16岁,在官阳村务农。他家离黄河不到三百米。他说,战役一打响,每天都能见到不抵抗就撤退的中央军,一批一批渡河到对岸。有些随军女眷、女兵怕鬼子追上,多半等不得渡船到来就跳入黄河……
卢一通自小喝黄河水长大。他说,这个时期河水不能喝了,每天都有顺河漂来尸体顺河又漂下去,黄河水变成血河水……
卢一通说,鬼子修据点时,本家爷爷卢小虎,被鬼子抓住当人靶活活刺死。堂哥卢小杜只因修碉堡捡了一只吃剩的罐头筒舔舔,就被鬼子放出狼狗活活咬死。大嫂当年还是一个年轻媳妇,被日本鬼子抢进炮楼。全家人四处借钱借鸡借蛋,好不容易把大嫂赎回来。鬼子又一把火烧了有十四户人家官阳村,害得全村百姓流离失所逃到新安……
山西垣曲陈村石怀然老人88岁。他也记得,中条山战役打响后,鬼子的飞机大炮轰炸声不绝于耳,为避免炸伤,全家六口人只能长时间躲避在不通风的黑漆漆的地窑中。鬼子进村抓劳工修炮楼,父亲石学刚和大哥石欣然都被抓去做苦力。少年时期的石怀然,每天都要和小伙伴一起去炮楼给家人送饭。由于饥饿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父亲石学刚累倒在工地……
凤凰卫视采访过一些当年见证事实的老人。
文王全老人当时才十多岁,裹在俘虏群里哆哆嗦嗦跟着走,乘鬼子没注意,悄悄钻到一块大石头后面才免遭屠戮。他说,鬼子用机枪疯狂扫射俘虏把他的耳朵都震聋了,而杀完俘虏的鬼子却能说笑着离开杀戮现场。
山西夏县祁家河镇村民段钱娥证实,鬼子当年把中国俘虏拉过来一按,一剁,推到坡下,人头一排排,尸骨一堆堆,惨不忍睹……见过的百姓没法正常生活,大都迁徙逃难离开家乡走了。
冯忠诚是翼城县岭沟村村民。他说,地没法种了,妇女不敢到地里干活,害怕啊……
王雅斋是中条山战役死里逃生为数很少的士兵之一。他说,战争打了一个多月,士兵们没吃没喝很难以坚持……当地百姓想尽办法,悄悄把馍馍送给他们吃,百姓们太好了,那时大家都没有吃的。
王建武是山西垣曲县居民。他说,日本鬼子爱摔跤,不管人家愿不愿意,见到中国小伙子就摔,不管你有劲没劲,也不敢与他对抗,就只能让他摔翻。
仅山西夏县,当年被鬼子刀砍、辣椒灌、军犬咬、奸淫、火烧死的就有三万余人,致残的四万五千佘人,抢夺牲口上万头,烧毁民房—万八千多间,抢走粮食八万多吨……
人怂被欺,国弱被辱。
1.李根源(1879年6月6日——1965年7月6日)字即泉、雪生,别号高黎贡山人,云南腾冲县人。国民党元老,是辛亥革命昆明重九起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云南陆军讲武堂创办人。参加反袁世凯“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迭任国民党政府中央、地方军政要职,官至农商总长兼署国务总理。抗日战争期间,曾出任云贵监察使,为云南滇西抗战做出过重要贡献。 2.1941年5月殉难于山西中条山——云南省腾冲县人,国民党第十二师师长寸性奇中将生前照。
3.1941年5月殉难于山西中条山一一云南省江川县人,国民党第三军军长上将唐淮源生前照,这是抗日战争牺牲的国民党4上将之一。
英魂还乡
1941年6月,国民党云贵总督、云南籍李根源先生在得知两位同乡捐躯中条山国噩耗后,疾书写下诗词:
百战捐躯寸与唐,
中条山色暗无光,
伤心最是黄河水,
日夜奔腾吊国殇。
“寸”即寸性奇,“唐”即唐淮源。这两位云南籍将领同是李根源云南讲武堂的高足。国难当头,用人之际,先生痛失两位高足捐躯而悲愤。
1942年1月4日,《云南日报》为悼念唐将军寸将军发表了真诚感人的社论。《哀痛悼忠魂》说:“回忆五年来之战史,如中条山之能坚守四年之久者有几?能以寡敌众,在械劣,粮缺、弹乏(人疲)险恶之条件下屡挫敌锋,数度实施反扫荡而均获成功者有几?高级将领能身先士卒,杀身成仁者又有几……”
《云南日报》还敬奉了“气壮中条吞倭寇,血染黄河留千秋”的挽联。
唐将军在云南老家素有苦读博学、儒雅多才、质朴孝顺的口碑;寸性奇也有立志高远、才智过人的传说。家乡人民当即为两位将军在老家修建衣冠冢,供乡人瞻仰怀念。
唐将军殉国后,活着的士兵在他口袋中找到一封血书,才知道这是军长遗体。士兵哭着哀求当地乡亲—定把军长埋了,以免鬼子“侮尸”。
山西夏县张海珠的父亲,正是当年主持掩埋将军遗体的老乡。张海珠说,“那些士兵对父亲说,求求你,请把他埋了’我们和他的家里人以后都会感谢你!”
张海珠的父亲,当时也不知道这是国名党上将第三军军长唐淮源的遗体,但同为中国人,老人伸出援手。张海珠说:“第三天五点多,父亲召集村里十几个人来抬棺材。先在家做好准备,乡亲们从这个岭爬到那个岭顶上,当时没有这树啊,光光的,抬上来,就埋到这块地里”。
1942:年2月2日,国民政府追赠褒奖唐将军为上将,并将其生平事迹存备史馆。
1942年6月6日,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举行抗日英烈追悼会,省长龙云主祭并向英灵敬献花圈。
1942年6月16日,国民党第三军在陕西城固县民众教育馆召开追悼会,毛泽东、朱德代表共产党向守军英烈敬献花圈。朱德委员长与唐淮源将军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是同班同学。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唐将军为革命烈士。
1986年寸性奇先生遗骨回到腾冲,安落于忠魂相伴的腾冲国殇墓园。
1989年9月28日,唐将军遗骸在山西省夏县找到,云南省江川县民政局随后将唐将军骨灰安葬于江川县革命烈士陵园,立“陆军上将抗日烈士唐淮源之墓”碑。
1990年5月1日,云南省腾冲县人民政府为寸性奇将军立“抗日烈士寸性奇之墓”碑。
将近半个世纪,两位将军的忠魂总算安归故里。而那些随将军远征山西的无数的云南籍官兵的英魂,却永远化作中条红叶'留在遥远的山西……
威武不屈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中条山战役至今还原起来,心痛的感觉不仅没在时间中磨去,反而在日本近年来的不断挑衅中常常被勾起,锥心之痛来得更深刻!
中条山战役打得“耻辱”,国民政府避而不提。美国作家布赖恩·克罗泽为蒋介石书写传记时,甚至只字未提这场“耻辱之役”。
其实,中华民族的成长旅程中,类似“耻辱”印记并不少见。我们没有必要隐瞒或篡改耻辱带来的伤痛,相反,应该在“耻辱”打ST获得重生,这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
八年抗日,最终打赢日本人,我们靠什么?靠的就是中华民族传统中“威武不屈”的精神!
1917年,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时任云南总督唐继尧为扩充势力而积极响应。当即组建靖国联军与北洋军阀抗衡。再后来这只联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在朱培德领导下参加北伐,后又参与中条山抗日战役。在抵御外侮中,云南有着光荣的传统。
看看云南腾冲保卫战,传颂着的那些威武不屈的抗日英勇故事。在两年多的艰苦卓绝战斗中,腾冲出现过文绉绉的“抗日县长”张问德先生,出现过26万人齐心协力消灭鬼子的故事……
腾冲保卫战持续时间之长,是八年抗战中少有的;百姓参加之多,是其它战场少见的;腾冲人民付出之巨大,也是历历可数的。两年多的时间,日本人用活埋、烧煮、枪杀等手段害死腾冲百姓五万多人,烧毁民房24000间,抢夺大牲口五万多头,抢夺粮食6000多万斤……。
从腾冲保卫战一名远征军士兵留下的日记中,我们看到当年腾冲收复,就是我们战士寸土必争地踏着自己弟兄和敌人尸首争回来的,我军之惨重牺牲无不在日军之下,真是一寸河山一寸血,寸土寸尸。战后,腾冲满目疮痍,片瓦无存。走在城中已无法分辨何处是街道,更勿论住户之门开向何方,只剩下一片颓垣,只有尸臭和城外跑来的野犬,凄凉景象非身临其境实难以想象。一位198师营长说,(县城)没有一片树叶上没有两个以上的弹孔,没有一栋房子可供人临时避雨之用。
昨天的事实,变成今天的传说。苦难过去了,这些还会重新来过吗?
苦难的价值
今天,无论山西还是云南,知道历史真相的人渐渐少了,年轻一代很少谈论这场战争。在山西垣曲沿途问起来,人们很少知道,或是不愿谈及。路人说:好像有这事,具体不知道……,在云南向路人打听唐淮源将军家乡的事,回答也大致如此。
历史真相已经渐渐湮没在时空中……
没有战争,远离战争,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幸福!没有战争,中国军队也会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没有战争,中国百姓也会男耕女织,渔舟唱晚。
没有战争,唐淮源将军就是一位儒雅乡绅,他会举力办学,会成为一位受人尊重的老师。他从小生活在贫寒中,母亲苦节抚孤的艰辛他知道。他孝心很重。他回乡不爱穿军装,爱穿一袭藏青长袍。1939年4月,生母姚氏辞世。他请假奔丧,在村头遇见幼年资助过他的胡岐山老师,立马跪拜,回赠大洋70元,报答先生的育人之恩。母亲丧事办完后,他将离家去抗日,将军自知此别难,再回乡更难。他在乡亲面前留诗明志: 万里乘风来复去,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全诗含悲忍泪却铁骨铮铮。
没有战争,张问德(1880-1957)县长会在腾冲老家含饴弄孙,享天伦之乐。
可是,腾冲1942年7)q10日沦陷了。原县长弃职携印逃跑,张县长临危受命,在腾冲县界头正式成立抗日政府,以63岁之高龄出任“抗日”县长一职。
教书出生的张县长,随身携带“我有雪耻之气,杀上高黎贡山,临死噬敌咬牙关,魂如日月经天”的抗日旗帜,成为“中国最有骨气的读书人”。
他说,我们民族缺乏一种咬住敌人死不松口的狠劲,帝国主义才将我们看得一钱不值!
正是这位皓首长髯的张县长,在两年四个月又四天的时间中,以63岁高龄8次徒步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高黎贡山,组织全县人民艰苦抗日。有这样的县长,就有这样的人民!腾冲之收复,远征将士用命力摧强寇,腾冲民众全力后勤保障。在真刀真枪大炮轰鸣的战场中,腾冲百姓助威呐喊,铜锣铜盆满山敲响,中国官兵与鬼子肉搏滚下山坡时,大胆的百姓冲去帮忙,抠住鬼子的眼,扯住鬼子的耳,其他人高喊“中国士兵万岁!勇敢万岁!”鬼子6000)k闻风丧胆,一个不留的消灭在腾冲(见《华夏地理》1999第三期)。
读一读这些解恨的场景,你就会理解,苦难不仅带来奴颜媚骨,苦难也会带来振奋的爱国激情!
如果没有战争,寸性奇将军不会战死山西。他会继承腾冲耕读传家的习俗,潜心侍奉父母,做一个不远游的孝子。可是,寸将军战死中条的英魂尚未回到家乡,日本人就占领了腾冲。将军父亲寸大进得知日寇占领腾冲消息后,八十余岁的身躯已不能再上前线为儿雪耻,他端坐家门“雷打树”(当地百姓信奉的神树)下,怒视腾冲方向,直到自绝饮食而亡。
苦难铸就雪恨。寸大进头年得知儿子殉国中条山哀讯时滴泪未下,悲苦全部藏于心底。在大敌当前时,用不同的殉国方式,谱写与儿相同的抗日英雄史诗。
李根源先生与寸性奇将军同为腾冲老乡,为此题诗:
中条战死有贤郎,老父围城绝食亡。
故国遗黎还几辈,一回凶问一心伤。
正是这些民族英灵,在苦难中激励国民的坚强斗志。
今天,我们把“国耻”告诉子孙,并非示弱,而是提高民族自信心。警钟长鸣。中国有一个危险的邻居,70多年过去了,侵略者的幽灵又在四处游荡!
泪眼望历山红叶,侧耳听黄河咆哮,我们不该忘记国之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