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心国粹 乐享蔡李佛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lida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俊豪先生
  蔡李佛拳术之大成者。他承祖辈之武者风骨,习刚中带柔之拳法。他潛心研究蔡李佛之精髓,练娴熟之武艺、塑崇高之武德。武术的形与魂,在他的身上相互辉映,武术的技与德,在他的经历中相得益彰。如今,为让此项中华国粹能夠发扬光大,他铭记门派宗旨,颂扬前贤传奇,传大气之武艺,续武者之情怀。
  传门派 德为重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武术深深扎根於民族文化的沃土里,经流芳岁月,发芽滋长、开枝散叶,开出不同的花朵、缔结出不同的果实,乃南北不同的武术派别。一代又一代的後人,因而能根据自身特徵,选择自己喜爱的门派,加以勤学苦练,终有所成。就如黄俊豪先生,他在祖父的熏陶下爱上了蔡李佛拳和狮艺,从而走上了习武的道路,终沉淀为个人对中华国粹矢志不渝的热爱。
  根据资料显示,“黄俊豪先生的祖父早拜李秋为师,1963年出任东方体育会国术教练,1967年任工团总会教练,並於1970年於屯门青砖围成立黄显舘授徒,门徒众多,一直为发扬门派拳术而不遗餘力。”可见,在黄俊豪先生早年的记忆中,来自祖父的影响处处可见,不仅是传授武艺及狮艺,在为人处世方面亦有引导。
  另外,香港习武风盛的环境,为黄俊豪先生的习武与成长带来众多助力因素。例如战乱时,这座包容的城市接纳了南下的各派武师、把众多武术门派带到了香港,再经过繁衍,至今日百花齐放之盛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香港先後出现的李小龙、成龙等众多功夫巨星,他们通过影视作品向世界推广了中华武术,也带动了社会上流行习武的风气。而黄俊豪先生在祖父的引导下对蔡李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坚持潛心修炼,忘卻寒暑更迭,终成娴熟武艺,成为今日蔡李佛之翘楚。
  兴趣使然、耐心修炼,再凝聚成了崇尚武德的精神,让黄俊豪先生在学习、练习蔡李佛拳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中华武学博大精深的内涵。他如其祖父一样,加入蔡李佛北胜总会,遵循门派的宗旨,以推广中华传统武术为己任,他力求传承武术、光耀门派;积极参与武林盛事及世界举办赛事;借着武术的交流,广结善缘,将行善积德等作为发展方向,活跃於社会各个活动中。
  “我们蔡李佛在武林中有比较大的影响力,不仅国内习者众多,很多国家都有传授蔡李佛拳的团体。”黄俊豪先生自豪地说,他有感今日的世界各国已变得日益紧密,各种文化经过磨合与融汇,正变得更为开放、包容。因此中华武术要有所进步,就要具备世界的眼光。这与黄俊豪先生发展蔡李佛拳的理念不谋而合,也让其开展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武术是不分国界的,众人推动,来帮助中华武术进入国际。”在这个基础上,黄俊豪先生正继续朝着心中的目标前进:“我想传承文化,将中华武术秉承的精神延续下去,让更多的人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提升心灵和境界。我欣赏祖父的武德,也欣赏门派宗师谭三的英雄气概,所以不仅自己学习蔡李佛拳,也希望徒弟们将其中的文化内涵用於生活、加以推广,让门派能夠薪火相传。”
  应时势 接世界
  目前,雖然中华武术已在世界上打响了名号,但因为门派和标準皆多,所以没有形成统一的标準,无法像空手道、跆拳道等武术以级别评判水平高低,亦不便於他人对中华武术形成递进式的认知。对此,黄俊豪先生提议,可以参考跆拳道一类运动,用颜色标识武者等级的高低,並配合段位制加以推广,可以给外国朋友们带来直观而简明的的认识。
  “创新中华传统武术是必须的,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是传承门派所应具有的精神。我们不能一直沿用以往的经验来教学,这样很容易故步自封陷入窘境。”黄俊豪先生提议,创新的同时,要保持谦虚平等的精神,要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学习有用的知识,摒棄固有的弊病,中华武术能发展得更加畅顺、快速:“创新时,我们要持有包容的态度,学习外界有用的知识和技巧,如西方搏击的推广方式可以激发人们学习的兴趣,鼓励练习者形成对学习的追求,如果中华武术可以借鉴於此,相信可以取得迅速的进步。”本着互学互通的精神,黄俊豪先生联合八位其他门派的名家参与创办了全球中国武术家联会,为詠春、洪拳、白鹤派、蔡李佛、北少林、八卦、白眉等门派定出段位,並积极吸纳会员。例如蔡李佛拳共有49套拳,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级。初级拳套包括:走生马四门桥、五轮马、五轮搥、小梅花、十字截虎拳、小十字拳等;中级拳套包括:平拳、十字扣打拳、铁箭拳、平争拳;高级包括:白毛拳、梅花八卦拳、达庭八卦、佛掌拳、虎形、鹤形、狮形、五形拳和十形拳等,即可作为国际化评级的参考。
  不过,给中华武术设计一套评级体系,並不意味要给门派发展设限,黄俊豪先生说:“习武最大的快乐,来自於不断发掘门派的乐趣。”各门各派,其实都有不同的亮点与精髓,值得练武者投入精力和时间,潛心深究。就如他在学习蔡李佛时,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宇宙,流动着无数的能量,自己要通过对武术的学习和修为,逐步提升精神的层面,进而去了解一个个的“秘密”。他希望习武者都能保持自己对武术持有的初心和兴趣,如同坚守信仰一样,以所属门派为荣,从而领悟到武者的精神、武学的灵魂:“一个人不需要学习太多的门派,朝着最适合自己的那门钻研下去就好。就如我通过学习蔡李佛,锻炼了身体、提高了修养,对其中的学术性问题产生了兴趣並致力探索,不断获得满足、获得快乐。”
  怀着对中华武术一如既往的激情与热爱,黄俊豪先生在延续门派前辈的荣光时,也书写着自己的传奇。他坚定着自己传播中华武术的决心,並清楚地认识到武德的重要性。因此无论是从前、现在,还是未来的工作中,他将一如既往地以国粹作为载体,传播与人为善、服务社会的正能量。
其他文献
香港製造业有悠久的历史,惟直至1950年代後才有重大的发展,至1970年代初期到达顶峰,並且维持蓬勃发展至1980年代中期。19世纪,开埠不久的香港已经出现以造船为主的製造业,但由於英国殖民者在开埠初期对香港的发展主要以贸易转口经济为定位,再加上香港山多平地少、缺乏工业生产资源,故英国资本对造船业以外的工业投资並没有太大的兴趣。这样一来,香港开埠前期本土的其他工业领域就完全留給了华人资本进行开发。
期刊
11月23日,第2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厦门闭幕,第32届金鸡奖的各大奖项揭晓,最终,《流浪地球》获得最佳故事片;《地久天长》主演王景春和詠梅分获最佳男、女主角,这是两人在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男、女主角後,再次同时获奖;王志飞凭借《古田军号》中饰演朱德的精彩表演获得了最佳男配角;吳玉芳凭借《送我上青云》中的表演获得了最佳女配角;文牧野凭借《我不是药神》获得了最佳导演处女作;《风语咒》获得了最佳美术片;
期刊
黄文龙先生  是澳门著名食肆美心亨利餐厅的现任掌门人,作为一名生於斯、长於斯的本地人,糅合葡萄牙及中华美食精髓的澳门本地佳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便他到異乡发展,从事与餐饮无关的工作,但始终与家乡风味保持着长久的缘分。後来,当他接手父亲经营的餐厅,回归澳门餐饮界,餐厅的名气更伴随着本地美食的香味,飘向内地、香港、海外,吸引了各地的食客,为他们送去“美食之都”的风味与格调。  面向海内外 飨中葡共
期刊
严耀庭先生  进入澳门福建体育会已近二十五年,对体育会积淀下了深厚的情感。他参与了体育会的发展,同时体育会也见证了他的成长,在他心中,体育会就是一个团结而温暖的大家庭。一项项荣誉让他自豪,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让他感动,队员们的深情厚谊让他感到温暖,而体育会为社会为公益付出的大爱精神则让他倍感一种责任……他将所有情感都化为了实际行动,在担任总会理事长期间,走在前,做表率,以踏實负责的作风,凝心聚力,为
期刊
黄颂行先生  创办乐在棋中社会企业有限公司,藉此实现自己寓教於乐、以遊戏引导青年成长的服务理念。他与公司团队精心开发多款有趣的桌上遊戏,並在产品设计上融入了社会常识、安全知识、本地风情等丰富元素,让遊戏的参与者在消遣娱乐的同时,也可以有其他的收穫,这使得人们的思想和常识得以丰富。成功创办並运营社会企业,彰显其“商义兼行”的决心,也用新的方式展现出今日公益事业自由、包容的特点。  “我相信能通过有效
期刊
林万民博士  从事扎铁行业已经三十多年了,期间从未离开过。日复一日的坚守,积淀成了他对行业一往情深的情怀,他参与了香港扎铁行业的发展,行业也见证了他的成长。扎铁行业给予了他踏实稳重的性格,通过一路学习,步步为营,创下了自己的事业。而今,服务於香港建筑扎铁商会,他关注青年发展,响应行业创新号召,推动业界创新、可持续发展,不遗余力。  从前线工人到企业领导者,三十餘年扎铁情深  城市的繁荣离不开建筑工
期刊
陈晧民先生  是右軚汽车商会(香港)有限公司的会长。他至今已在行业里沉浸二十多年,逐步打造了集汽车维修、二手车买卖、汽车美容、保险代理等业务於一体的事业;同时他密切留意行业中发生的改变,並通过社团活动把时新的技术、信息、规范等分享给广大车友、同行,藉此反馈自己热爱的汽车行业,促其稳健发展。  转型,提升竞爭力  走在香港的街上,一些心细的内地遊客会发现,道路两旁的汽车往往被保养得锃亮又乾净,因而心
期刊
19世纪后半期,日本进行了著名的明治维新改革,与此同时,中国也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与百日维新改革。两国的变革对各自国家的教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对日中两国在教育改革中聘请外籍教师的问题作一比较分析,以揭示两国在教育理念革命理念与实际上的异同,进而为落后国家通过国际教育交流来实现国家强大提供必要的借鉴。
期刊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位居“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最崇尚的艺术。三千多年来,中国的文人弹琴、听琴、赏琴,更亲自造琴,给琴作款、取名、题字,珍藏传世。中国文人的造琴艺术,自古专称为“斲琴”,由琴人世代相传,技艺自晋代至今大致不变。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琴
期刊
何文汇先生  对粤音、诗词、周易等多项中华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研究,並为宣传“粤语正音”不遗余力。他通过香港电台的节目、香港中文大学的课程以及自己编写出版的书籍,向人们详细介绍了粤语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进而让香港市民重新认识自己每天都会使用的语言,以及促进他们对自己中国人的身份有更加準确的定位。  以文化增添城市的色彩  不久前,何文汇先生主持了黄文达、林湖奎、卢清远、罗志强四人“岭南艺苑”联展的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