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则故事,引人深思。
一个村庄里,有二人是邻居,他们同时得到了酿造“绝世美酒”的秘方。
秘方这样写道:将端阳那天收割的硕米和冰雪初融时的泉水调和在一起,注入千年紫砂土铸成的陶瓮,再用初夏第一张见阳光的新荷覆紧,密闭四十九天,直到鸡叫三遍后方可启封。
于是,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找齐所有材料,调和、覆紧、密封,等待启封的时刻。
第四十九天终于到了。两人彻夜未眠,等待着鸡鸣。
远远地,第一声鸡鸣传来。
紧接着,第二声鸡鸣响起。
第三声鸡鸣,什么时候来?
其中一人左等右等,终于等不住了,于是打开陶瓮,发现里面只有一汪水,像醋一样酸。
于是,他失望地把水洒在了地上。
而另一人咬着牙,一直坚持到三遍鸡鸣响彻天际才打开陶瓮,因此收获了绝世美酒。
事实上,第二声鸡鸣与第三声鸡鸣只间隔了15分钟。
然而,“酒”与“水”之间,却是“质”的区别。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项目,一个工程,一个产业,“最后一公里”的努力往往攸关成败;而一旦懈怠或操之过急,就会让所有付出付诸东流。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职能部门对民营经济的帮扶。
对民营企业来说,政策落地就是帮扶的“最后一公里”——没有这“最后一公里”的通畅,再好再完备的帮扶政策都等于“0”。
截至2018年6月, 重庆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0.5%,对整体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5.2%。
能取得“半壁江山”的成绩,当然离不开营商政策的支持。
然而,一些民营企业反映:过去各级帮扶政策虽然不少,落实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有的地方和部门,热衷于制定政策,认为政策数量等于帮扶效果,结果导致落实效果不好;有的部门,抱着侥幸心理,认为执行走样、落地打折无伤大雅,结果让民营企业急需的帮扶“悬在空中”,可望而不可及……
这种疏于再细化一遍,疲于再扎实一轮,懒于再强化一次的心态和作风,渐渐催生出一个问题:帮扶政策,只是“看上去很美”。
针对这个问题,如何才能让帮扶政策不仅“看上去很美”,而且还得让民营经济“用起来也很美”?
市委书记陈敏尔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强调,抓政策落实,加强政策落实第三方评估,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增强民营企业的获得感。
这再次揭示了一个道理:民营经济好不好,要看企业获得感多不多;企业获得感多不多,要看帮扶政策实不实。
笔者认为,要真正让帮扶政策“用起来很美”,至少应该从三个方面着力:
要兼顾“顶层”和“基層”——“顶层设计”和“落地推动”,在落实中查找差距、梳理做法、总结经验,反馈问题,不断针对民营经济具体需求调整设计。
要完善“评估”和“奖惩”——即对接保障和帮扶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针对相关职能部门科学订立考核制度,完善检验帮扶政策效果的科学评估方法。通过强化“过程”和“结果”来督导执行,以此减少和抑制极少数职能部门干部的懈怠情绪,真正形成让帮扶政策“用起来也很美”的制度体系。
要建好“堡垒”和搭好“桥梁”——通过加强非公党建,实现党组织对民营经济的有效覆盖,提升党组织的协调沟通功能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党和政府帮扶政策与民营经济发展实际的对接。
如此,相信帮扶政策就能发挥最大化效用,让广大民营企业“用起来也很美”。
一个村庄里,有二人是邻居,他们同时得到了酿造“绝世美酒”的秘方。
秘方这样写道:将端阳那天收割的硕米和冰雪初融时的泉水调和在一起,注入千年紫砂土铸成的陶瓮,再用初夏第一张见阳光的新荷覆紧,密闭四十九天,直到鸡叫三遍后方可启封。
于是,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找齐所有材料,调和、覆紧、密封,等待启封的时刻。
第四十九天终于到了。两人彻夜未眠,等待着鸡鸣。
远远地,第一声鸡鸣传来。
紧接着,第二声鸡鸣响起。
第三声鸡鸣,什么时候来?
其中一人左等右等,终于等不住了,于是打开陶瓮,发现里面只有一汪水,像醋一样酸。
于是,他失望地把水洒在了地上。
而另一人咬着牙,一直坚持到三遍鸡鸣响彻天际才打开陶瓮,因此收获了绝世美酒。
事实上,第二声鸡鸣与第三声鸡鸣只间隔了15分钟。
然而,“酒”与“水”之间,却是“质”的区别。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项目,一个工程,一个产业,“最后一公里”的努力往往攸关成败;而一旦懈怠或操之过急,就会让所有付出付诸东流。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职能部门对民营经济的帮扶。
对民营企业来说,政策落地就是帮扶的“最后一公里”——没有这“最后一公里”的通畅,再好再完备的帮扶政策都等于“0”。
截至2018年6月, 重庆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0.5%,对整体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5.2%。
能取得“半壁江山”的成绩,当然离不开营商政策的支持。
然而,一些民营企业反映:过去各级帮扶政策虽然不少,落实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有的地方和部门,热衷于制定政策,认为政策数量等于帮扶效果,结果导致落实效果不好;有的部门,抱着侥幸心理,认为执行走样、落地打折无伤大雅,结果让民营企业急需的帮扶“悬在空中”,可望而不可及……
这种疏于再细化一遍,疲于再扎实一轮,懒于再强化一次的心态和作风,渐渐催生出一个问题:帮扶政策,只是“看上去很美”。
针对这个问题,如何才能让帮扶政策不仅“看上去很美”,而且还得让民营经济“用起来也很美”?
市委书记陈敏尔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强调,抓政策落实,加强政策落实第三方评估,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增强民营企业的获得感。
这再次揭示了一个道理:民营经济好不好,要看企业获得感多不多;企业获得感多不多,要看帮扶政策实不实。
笔者认为,要真正让帮扶政策“用起来很美”,至少应该从三个方面着力:
要兼顾“顶层”和“基層”——“顶层设计”和“落地推动”,在落实中查找差距、梳理做法、总结经验,反馈问题,不断针对民营经济具体需求调整设计。
要完善“评估”和“奖惩”——即对接保障和帮扶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针对相关职能部门科学订立考核制度,完善检验帮扶政策效果的科学评估方法。通过强化“过程”和“结果”来督导执行,以此减少和抑制极少数职能部门干部的懈怠情绪,真正形成让帮扶政策“用起来也很美”的制度体系。
要建好“堡垒”和搭好“桥梁”——通过加强非公党建,实现党组织对民营经济的有效覆盖,提升党组织的协调沟通功能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党和政府帮扶政策与民营经济发展实际的对接。
如此,相信帮扶政策就能发挥最大化效用,让广大民营企业“用起来也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