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国际推广,离不开留学生教育。2016年来华留学生总数超44万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约4.9万余人,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近11.07%。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对留学生扩大规模与提高层次具有历史性的积极意义,始终处于无可替代的特殊地位,肩负着国家战略发展的使命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责任。
为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发展与世界各国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教育部委托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招生录取和管理等工作。目前有279所大学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培养任务。学科门类覆盖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学、哲学、艺术学等。中国政府奖学金主要有七大项目:国别双边项目、中国高校自主招生项目、长城奖学金项目、中国—欧盟学生交流项目、中国—东盟(AUN)奖学金项目、太平洋岛国论坛项目、世界气象组织项目。“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国际化的重要战略。中国政府奖学金同样采取了这一战略,并且充分体现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融合的独特传播模式。本文试对中国政府奖学金特殊的对外传播模式及重要意义进行探讨。
“引进来”的对外传播模式
为进一步吸引海外人才来华学习和交流,为提高各地区国际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中国政府奖学金在引进及培养优质留学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政府奖学金的七大项目显示了全方位、多角度、分区域、分层次“引进来”的传播模式。这七大项目在资助对象、申请方法、资助类别、期限、额度等方面有所差异,大体分为三类:
“国别双边项目”是根据中国与有关国家政府、机构、学校及国际组织等签订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协议或达成的共识提供的全额或部分奖学金。申请人向所在国留学生派遣部门提出申请。资助类别包括本、硕、博及普通进修生和高级进修生。目前中国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教育交流协议,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用于促进中国和外国政府间的交流互换活动。
“中国高校自主招生项目”是中国政府向中国部分省、自治区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分中国高校提供的全额奖学金,用于部分中国高校直接遴选和招收优秀的外国学生来华学习。仅招收硕、博生。由申请人向承担此项目的中国高校提出申请。高校自主招生项目给了高校更多的资源和自主权,可以招收更多外国优秀青年,也可以巩固与现有国外高校开展国际教育合作项目,有效提升了高校的国际化建设,激发了各高校的积极性。
针对不同区域的奖学金,包括长城奖学金项目、中国—欧盟学生交流项目、中国—东盟奖学金项目、太平洋岛国论坛项目、世界气象组织项目。长城奖学金项目是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全额奖学金,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学生、学者来华学习和研究,仅招普通和高级进修生。中国—欧盟学生交流项目是向欧盟成员国学生提供的全额奖学金,旨在鼓励欧盟成员国学生来华,增进相互了解和交流。招收本、硕、博生、普通和高级进修生。中国—东盟奖学金项目是向东盟组织(AUN)提供的全额奖学金,旨在鼓励东盟成员国青年学生、教师、学者来华学习,增进了解和友谊,只招收硕士、博士。太平洋岛国论坛项目是向太平洋地区的岛屿国家学生提供的全额奖学金。世界气象组织项目是向世界气象组织提供的部分奖学金(提供学费、住宿费和综合医疗保险),旨在鼓励有志于气象学科方面研究的世界各国学生来华学习和研究,只招本、硕、博。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在跨越国界、民族和文化的国际背景下进行多边交流、合作与援助。要培养出国际型人才,增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就必须让学生到相关国家去了解该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参与该国的生活,这样才能真正深入理解对方。中国政府奖学金正是积极向各国开放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将国外高素质人才“引进来”,让他们有机会来华,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感知真实的中国,增进相互理解,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友谊,培养中国情结,使学生深刻理解多元文化,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知华、友华、爱华国际友人。
“走出去”的对外传播模式
在国际传播活动中,最具丰富性和吸引力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重要的国家文化战略,它既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长远规划,也是运用文化力量推动发展的一种策略。留学生教育是一个国家抢占教育市场和扩大国际影响的重要阵地。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是留学生的中坚力量。培养大批知华、爱华、友华、亲华的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是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更提供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有效载体。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便担负着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任。我们要建立适合国际传播的传播模式。
在“走出去”的传播模式中,传播主体也就是传播者是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他们会带着中国的标准和价值观及所接受的训练和思想返回自己的国家,成为一张张海外宣传中国的活名片,会不自觉地以多样化的方式来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即使有的奖学金生毕业后不回国而是留在中国发展,他们也必然与母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不同侧面向母国传递中国的讯息,传播中国文化,架起一座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桥粱,这无形中也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成了中国向世界解释自身行为的重要支點。这不仅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竞争力和影响力,也能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来华留学,形成良性循环。传播客体也就是受众,是奖学金生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人,包括所有的亲朋好友及工作伙伴等。传播主体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中国文化、中国的价值观传播到受众心里。
在传播内容方面,奖学金生因曾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支持完成学业,必然有着深厚的中国情节。他们不仅传播一个真实客观的中国,更能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传播一个积极的中国。能够从客观积极的视角去理解中国,并将这种视角与理解传播出去,这才是传播中国声音的内涵。应该说,传播中国声音是知华友华的最高境界。
在传播效果方面,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贮备的大量对中国和中国政府心存理解和善意的支持者,无时无刻不在宣传中国、传播中国文化。他们既是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对象,也是对外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通过他们的“走出去”,才能更好地介绍和叙述中国历史,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更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他们成为宣传中国的骨干力量。
中国要成为世界大国,就必须加强教育“软实力”建设。以中国政府奖学金为依托的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可以有效提升软实力。教育外交软实力主要体现在人才资源、文化价值观、语言文化的国际推广等方面。中国政府奖学金是拓展我国教育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于促进世界认知和理解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基础性、综合性、长久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作用,是扩大我国教育影响的重要途径,在“软实力”外交工作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培养现状及满意度调查研究”、2015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面上项目“基于满意度视角的中国政府奖学金调查研究”及“广东省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传播研究基地”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分别为:DIA160322、2015XMS22)
为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发展与世界各国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教育部委托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招生录取和管理等工作。目前有279所大学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培养任务。学科门类覆盖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学、哲学、艺术学等。中国政府奖学金主要有七大项目:国别双边项目、中国高校自主招生项目、长城奖学金项目、中国—欧盟学生交流项目、中国—东盟(AUN)奖学金项目、太平洋岛国论坛项目、世界气象组织项目。“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国际化的重要战略。中国政府奖学金同样采取了这一战略,并且充分体现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融合的独特传播模式。本文试对中国政府奖学金特殊的对外传播模式及重要意义进行探讨。
“引进来”的对外传播模式
为进一步吸引海外人才来华学习和交流,为提高各地区国际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中国政府奖学金在引进及培养优质留学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政府奖学金的七大项目显示了全方位、多角度、分区域、分层次“引进来”的传播模式。这七大项目在资助对象、申请方法、资助类别、期限、额度等方面有所差异,大体分为三类:
“国别双边项目”是根据中国与有关国家政府、机构、学校及国际组织等签订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协议或达成的共识提供的全额或部分奖学金。申请人向所在国留学生派遣部门提出申请。资助类别包括本、硕、博及普通进修生和高级进修生。目前中国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教育交流协议,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用于促进中国和外国政府间的交流互换活动。
“中国高校自主招生项目”是中国政府向中国部分省、自治区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分中国高校提供的全额奖学金,用于部分中国高校直接遴选和招收优秀的外国学生来华学习。仅招收硕、博生。由申请人向承担此项目的中国高校提出申请。高校自主招生项目给了高校更多的资源和自主权,可以招收更多外国优秀青年,也可以巩固与现有国外高校开展国际教育合作项目,有效提升了高校的国际化建设,激发了各高校的积极性。
针对不同区域的奖学金,包括长城奖学金项目、中国—欧盟学生交流项目、中国—东盟奖学金项目、太平洋岛国论坛项目、世界气象组织项目。长城奖学金项目是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全额奖学金,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学生、学者来华学习和研究,仅招普通和高级进修生。中国—欧盟学生交流项目是向欧盟成员国学生提供的全额奖学金,旨在鼓励欧盟成员国学生来华,增进相互了解和交流。招收本、硕、博生、普通和高级进修生。中国—东盟奖学金项目是向东盟组织(AUN)提供的全额奖学金,旨在鼓励东盟成员国青年学生、教师、学者来华学习,增进了解和友谊,只招收硕士、博士。太平洋岛国论坛项目是向太平洋地区的岛屿国家学生提供的全额奖学金。世界气象组织项目是向世界气象组织提供的部分奖学金(提供学费、住宿费和综合医疗保险),旨在鼓励有志于气象学科方面研究的世界各国学生来华学习和研究,只招本、硕、博。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在跨越国界、民族和文化的国际背景下进行多边交流、合作与援助。要培养出国际型人才,增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就必须让学生到相关国家去了解该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参与该国的生活,这样才能真正深入理解对方。中国政府奖学金正是积极向各国开放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将国外高素质人才“引进来”,让他们有机会来华,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感知真实的中国,增进相互理解,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友谊,培养中国情结,使学生深刻理解多元文化,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知华、友华、爱华国际友人。
“走出去”的对外传播模式
在国际传播活动中,最具丰富性和吸引力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重要的国家文化战略,它既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长远规划,也是运用文化力量推动发展的一种策略。留学生教育是一个国家抢占教育市场和扩大国际影响的重要阵地。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是留学生的中坚力量。培养大批知华、爱华、友华、亲华的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是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更提供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有效载体。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便担负着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任。我们要建立适合国际传播的传播模式。
在“走出去”的传播模式中,传播主体也就是传播者是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他们会带着中国的标准和价值观及所接受的训练和思想返回自己的国家,成为一张张海外宣传中国的活名片,会不自觉地以多样化的方式来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即使有的奖学金生毕业后不回国而是留在中国发展,他们也必然与母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不同侧面向母国传递中国的讯息,传播中国文化,架起一座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桥粱,这无形中也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成了中国向世界解释自身行为的重要支點。这不仅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竞争力和影响力,也能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来华留学,形成良性循环。传播客体也就是受众,是奖学金生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人,包括所有的亲朋好友及工作伙伴等。传播主体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中国文化、中国的价值观传播到受众心里。
在传播内容方面,奖学金生因曾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支持完成学业,必然有着深厚的中国情节。他们不仅传播一个真实客观的中国,更能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传播一个积极的中国。能够从客观积极的视角去理解中国,并将这种视角与理解传播出去,这才是传播中国声音的内涵。应该说,传播中国声音是知华友华的最高境界。
在传播效果方面,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贮备的大量对中国和中国政府心存理解和善意的支持者,无时无刻不在宣传中国、传播中国文化。他们既是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对象,也是对外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通过他们的“走出去”,才能更好地介绍和叙述中国历史,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更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他们成为宣传中国的骨干力量。
中国要成为世界大国,就必须加强教育“软实力”建设。以中国政府奖学金为依托的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可以有效提升软实力。教育外交软实力主要体现在人才资源、文化价值观、语言文化的国际推广等方面。中国政府奖学金是拓展我国教育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于促进世界认知和理解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基础性、综合性、长久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作用,是扩大我国教育影响的重要途径,在“软实力”外交工作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培养现状及满意度调查研究”、2015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面上项目“基于满意度视角的中国政府奖学金调查研究”及“广东省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传播研究基地”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分别为:DIA160322、2015XMS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