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大学生在经历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个体价值观与集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现实价值观冲突之后,形成不同与以往的冲突与整合的新局面。面对这一形势,德育观念应相应的转变、更新,树立科学新观念,使之与大学生价值观的转型保持同步前进。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 冲突与整合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1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冲突与整合的具体表现
1.1 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与整合
改革开放以前,以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单一化为特征的社会结构,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单一绝对性的特点,可以说是以一元价值观为特征的。这种一元价值观具体表现为“集体主义”,或表现为“理想主义”、“精神至上主义”等。而其他价值观处于绝对的边缘地位,甚至其存在被剥夺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①因此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是一种纯粹化、机械式的整合,也就不可能发生价值观的冲突。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这必然导致具有强烈政治性的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发生冲突。一般说来人们在价值观上呈现多样的态势是一种正常现象,但由于高速转型的社会中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大学生面对社会上存在的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形成了不同程度的追求单纯物质性和感官快乐性的及时行乐倾向,面对与人类利益相关的社会秩序、生活秩序及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表现出无可奈何的压抑感和烦恼。②人们意见不一的看待价值多元化,到底该如何评价一元价值与多元价值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彻底向多元化转变了?
总的来说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游戏需要规则、社会需要规范。规则、规范就是一元价值。行为的共同规范就是社会秩序的保证、语言的通用性是人际交流的保证。多元价值合理性的依据在于多样性使大自然丰富多彩、富有生机;思想的自由有利于增强社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价值多元并没有否定一元共同价值的存在.既然如此,如果认为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是从一元转变为多元,那就必然有意无意地否认一元价值观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其实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不可能有纯粹的一元价值观转变为多元价值观。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必然有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和一元价值与多元价值间的互动,若这种互动是在相互宽容理解的基础上,即便之间发生小的碰撞,仍是有利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首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看待大学生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与整合。
1.2 个体价值观与整体价值观的冲突与整合
中国传统社会以整体主义为价值核心,强调整体大于个人,特别在计划经济时代过分强调“大”和“共”的不适当集中统一,破坏了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社会主义集体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往往忽视个人权利和利益。这就与宣传的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相差甚远,给人以虚假的印象。这种情况虽不普遍但影响却是严重的。当代大学生自主、独立意识普遍增强,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准则、条文多会站在“个人”或“我”的立场出发和评价,对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所倡导的个人服从集体,集体利益远高于个人利益理解起来有困难,易产生排斥的心理,再看到社会当前不正之风以及腐败现象行,共产党所提倡的集体主义在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方面,不过是个人主义的幌子。加上西方思潮的涌入,他们开始重新审视个人主义,并对其有了赞同的论调。造成这种现象的一重要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没对个人主义做准确的说明和不符合实际的生硬批判,这势必造成思想上的混乱。这种混乱在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中就表现为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价值观的冲突。我们不能简单笼统的评价这种冲突是好还是坏,关键是要看其朝哪个方向发展。那首先就要对个人主义价值观做一个科学公正的解释,才能因势利导,引导其往正规渠道上发展。
在西方社会中,个人主义价值观意味着强调个人尊严,捍卫个性独立自由发展等,这些内容显然不应否定。但也并不是就完全肯定了个人主义,我们还要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弊端有着清醒的认识。法国政治评论家托克维尔指出个人主义“是每个人遇事总是想到自己,而最后完全陷入内心的孤寂。”并进一步指出个人主义向利己主义方向发展的这种规律性,“利己主义可使一切美德的幼芽枯死,而个人主义首先会使公德的源泉干涸。但久而久之,个人主义也会打击和破坏其他一切美德,最后沦为利己主义。”这也是个人主义的实质。③
当代大学生对过去集体主义的叛逆也好,对个性和权力的呼唤也好,尽管这种呼唤有些变形,但主体还是积极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与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矛盾对立方,本身也会在相互博弈的过程中吸取有利于自己的因素,并向其对立面转化。集体主义所表现出的协作精神、大局意识,个人主义富含的反对依附的自立、对等意识和首创精神等都是值得大学生借鉴的。然而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是集体主义,学校德育也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当两种对立价值观共同作用于当代大学生,并且只能择其一时,就必然引起价值观上的混乱。处理不当就容易造成价值观的迷失,反之则会有折衷的结果,但这种折衷、妥协就迫切需要德育工作者做出理性的引导。
1.3 理想价值观与现实价值观的冲突与整合
理想是对现实存在的批判和否定,是一种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只有人才有理想,理想以其独特的方式把人从一个实然的向度引领到应然向度。④但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开始转向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价值观。理想价值观几乎没了踪影。大学生不再整日思考社会理想,而是给个人职业生涯做好规划,读书期间利用尽可能的机会锻炼自己。毕业后能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还算不错的收入,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多为目前大学生的现实理想。因此,就有人质疑现在的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只会打自己个人的小算盘。这种说法是不切合实际的。
一方面,理想价值观与现实价值观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矛盾对立关系。并不是当前大学生更多持务实态度就一定排斥理想价值观,尽管其中有些冲突的地方,但一个个具体现实价值观的實现恰恰是为达到理想价值观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即使在大学校园甚至整个社会,现实价值观非常盛行,但人们对社会理想和终极理想的追求是比可能停止和消失的。诚如雨果指出:“人有了现实物质才能生存,有了远大理想才能生活。”
2 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德育新观念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价值观念是人品德要素中的核心部分。培育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一直都是德育的中心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这一时代特点原有的一些德育观念显得不合时宜,德育应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冲突与整合中受到启发,尽快树立起科学和时代特点的新观念。
2.1 树立主体意识的观念
主体意识表现为对主体的自我定位和自我意识,是构成价值观念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我国的价值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往往遭到忽视。个体的人是属于某个团体或单位,对自己生活方式的选择很多体现的是道德权力主体对生活方式的选择。社会及教育者认为“正确的”价值一定要通过灌输给受教育者,却很少关心他们是否真正认同。然而每个人因受到的教育、生活方式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也是千差万别。因而说价值观是个人的、相对的,并通过主体的认知、态度、评价表现出来。价值观的形成靠单单的灌输非但不能解决问题,有时恰恰达到相反的效果。
在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下,大学生更加主张个体本位,倡导个性发展,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教育应是一种“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建构”。⑤这并不是指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不负责任,而是引导其获得价值认识、确定价值标准、进行价值选择。通过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自主能动的建构,不能是强制销售。
2.2 树立服务意识观念
德育应树立服务的意识,就是说面对大学生多元的价值观,其主要着力点是帮助大学生适宜、适用与其人生发展以及与社会发展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应结合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倾向,在方法上不能采取生硬的形式进行。特别是当两种对立价值观共同作用于当代大学生,并只能择其一时,容易引起价值观上的混乱,处理不当就容易造成价值观的迷失,反之则会有折衷的结果,但这种折衷就迫切需要德育工作者树立服务意识,从简单说教转向理性的引导,这也是人文精神在德育中的集中体现。德育在服务意识指导下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从大学生贴身利益出发,尊重他们正当的价值选择,允许差异的存在。使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有机统一起来。
2.3 树立核心价值与多元价值相协调的观念
面对时代价值选择,大学生长处在价值判断和选择之中,学校德育应视为正常,采取宽容的态度。一味阻扰非核心价值观念形成,则会导致价值观念上更大的冲突。采取宽容態度并不等于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上就像社会生活那样走多元化道路。宽容是有限度的,否则很容易走上道德虚无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德育首先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核心价值在基本价值取向上具有整体性、理想性,是对多元价值、个体价值的概括与整合。利用核心价值的主导地位使学生形成共同的社会理想,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下的精神;在职业道德中做到忠与职守、清正廉洁,反对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核心价值体系在引领与整合发挥主导性的同时并不排斥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的特点。这种包容性实质就是承认价值多元性、并存性。⑥让大学生认识到个体活动对自身生存发展积极作用的同时促使他们向外积极追求社会价值的实现,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上把核心价值的实现作为总的价值目标。德育在促进大学生多元价值与核心价值相协调的过程中,要敢于正视学生多元的价值观,采用民主说服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积极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注释
①廖小平,成海鹰.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念变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6).
②鲁洁.德育新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③[法]托克维尔.论美国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刷馆,1988.
④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⑤于俊如,史加华.改革开放以来的学生价值观的变迁及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9(1) .
⑥张雷生,王炳权.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9(7).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 冲突与整合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1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冲突与整合的具体表现
1.1 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与整合
改革开放以前,以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单一化为特征的社会结构,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单一绝对性的特点,可以说是以一元价值观为特征的。这种一元价值观具体表现为“集体主义”,或表现为“理想主义”、“精神至上主义”等。而其他价值观处于绝对的边缘地位,甚至其存在被剥夺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①因此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是一种纯粹化、机械式的整合,也就不可能发生价值观的冲突。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这必然导致具有强烈政治性的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发生冲突。一般说来人们在价值观上呈现多样的态势是一种正常现象,但由于高速转型的社会中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大学生面对社会上存在的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形成了不同程度的追求单纯物质性和感官快乐性的及时行乐倾向,面对与人类利益相关的社会秩序、生活秩序及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表现出无可奈何的压抑感和烦恼。②人们意见不一的看待价值多元化,到底该如何评价一元价值与多元价值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彻底向多元化转变了?
总的来说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游戏需要规则、社会需要规范。规则、规范就是一元价值。行为的共同规范就是社会秩序的保证、语言的通用性是人际交流的保证。多元价值合理性的依据在于多样性使大自然丰富多彩、富有生机;思想的自由有利于增强社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价值多元并没有否定一元共同价值的存在.既然如此,如果认为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是从一元转变为多元,那就必然有意无意地否认一元价值观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其实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不可能有纯粹的一元价值观转变为多元价值观。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必然有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和一元价值与多元价值间的互动,若这种互动是在相互宽容理解的基础上,即便之间发生小的碰撞,仍是有利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首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看待大学生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与整合。
1.2 个体价值观与整体价值观的冲突与整合
中国传统社会以整体主义为价值核心,强调整体大于个人,特别在计划经济时代过分强调“大”和“共”的不适当集中统一,破坏了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社会主义集体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往往忽视个人权利和利益。这就与宣传的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相差甚远,给人以虚假的印象。这种情况虽不普遍但影响却是严重的。当代大学生自主、独立意识普遍增强,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准则、条文多会站在“个人”或“我”的立场出发和评价,对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所倡导的个人服从集体,集体利益远高于个人利益理解起来有困难,易产生排斥的心理,再看到社会当前不正之风以及腐败现象行,共产党所提倡的集体主义在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方面,不过是个人主义的幌子。加上西方思潮的涌入,他们开始重新审视个人主义,并对其有了赞同的论调。造成这种现象的一重要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没对个人主义做准确的说明和不符合实际的生硬批判,这势必造成思想上的混乱。这种混乱在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中就表现为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价值观的冲突。我们不能简单笼统的评价这种冲突是好还是坏,关键是要看其朝哪个方向发展。那首先就要对个人主义价值观做一个科学公正的解释,才能因势利导,引导其往正规渠道上发展。
在西方社会中,个人主义价值观意味着强调个人尊严,捍卫个性独立自由发展等,这些内容显然不应否定。但也并不是就完全肯定了个人主义,我们还要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弊端有着清醒的认识。法国政治评论家托克维尔指出个人主义“是每个人遇事总是想到自己,而最后完全陷入内心的孤寂。”并进一步指出个人主义向利己主义方向发展的这种规律性,“利己主义可使一切美德的幼芽枯死,而个人主义首先会使公德的源泉干涸。但久而久之,个人主义也会打击和破坏其他一切美德,最后沦为利己主义。”这也是个人主义的实质。③
当代大学生对过去集体主义的叛逆也好,对个性和权力的呼唤也好,尽管这种呼唤有些变形,但主体还是积极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与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矛盾对立方,本身也会在相互博弈的过程中吸取有利于自己的因素,并向其对立面转化。集体主义所表现出的协作精神、大局意识,个人主义富含的反对依附的自立、对等意识和首创精神等都是值得大学生借鉴的。然而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是集体主义,学校德育也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当两种对立价值观共同作用于当代大学生,并且只能择其一时,就必然引起价值观上的混乱。处理不当就容易造成价值观的迷失,反之则会有折衷的结果,但这种折衷、妥协就迫切需要德育工作者做出理性的引导。
1.3 理想价值观与现实价值观的冲突与整合
理想是对现实存在的批判和否定,是一种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只有人才有理想,理想以其独特的方式把人从一个实然的向度引领到应然向度。④但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开始转向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价值观。理想价值观几乎没了踪影。大学生不再整日思考社会理想,而是给个人职业生涯做好规划,读书期间利用尽可能的机会锻炼自己。毕业后能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还算不错的收入,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多为目前大学生的现实理想。因此,就有人质疑现在的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只会打自己个人的小算盘。这种说法是不切合实际的。
一方面,理想价值观与现实价值观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矛盾对立关系。并不是当前大学生更多持务实态度就一定排斥理想价值观,尽管其中有些冲突的地方,但一个个具体现实价值观的實现恰恰是为达到理想价值观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即使在大学校园甚至整个社会,现实价值观非常盛行,但人们对社会理想和终极理想的追求是比可能停止和消失的。诚如雨果指出:“人有了现实物质才能生存,有了远大理想才能生活。”
2 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德育新观念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价值观念是人品德要素中的核心部分。培育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一直都是德育的中心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这一时代特点原有的一些德育观念显得不合时宜,德育应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冲突与整合中受到启发,尽快树立起科学和时代特点的新观念。
2.1 树立主体意识的观念
主体意识表现为对主体的自我定位和自我意识,是构成价值观念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我国的价值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往往遭到忽视。个体的人是属于某个团体或单位,对自己生活方式的选择很多体现的是道德权力主体对生活方式的选择。社会及教育者认为“正确的”价值一定要通过灌输给受教育者,却很少关心他们是否真正认同。然而每个人因受到的教育、生活方式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也是千差万别。因而说价值观是个人的、相对的,并通过主体的认知、态度、评价表现出来。价值观的形成靠单单的灌输非但不能解决问题,有时恰恰达到相反的效果。
在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下,大学生更加主张个体本位,倡导个性发展,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教育应是一种“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建构”。⑤这并不是指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不负责任,而是引导其获得价值认识、确定价值标准、进行价值选择。通过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自主能动的建构,不能是强制销售。
2.2 树立服务意识观念
德育应树立服务的意识,就是说面对大学生多元的价值观,其主要着力点是帮助大学生适宜、适用与其人生发展以及与社会发展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应结合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倾向,在方法上不能采取生硬的形式进行。特别是当两种对立价值观共同作用于当代大学生,并只能择其一时,容易引起价值观上的混乱,处理不当就容易造成价值观的迷失,反之则会有折衷的结果,但这种折衷就迫切需要德育工作者树立服务意识,从简单说教转向理性的引导,这也是人文精神在德育中的集中体现。德育在服务意识指导下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从大学生贴身利益出发,尊重他们正当的价值选择,允许差异的存在。使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有机统一起来。
2.3 树立核心价值与多元价值相协调的观念
面对时代价值选择,大学生长处在价值判断和选择之中,学校德育应视为正常,采取宽容的态度。一味阻扰非核心价值观念形成,则会导致价值观念上更大的冲突。采取宽容態度并不等于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上就像社会生活那样走多元化道路。宽容是有限度的,否则很容易走上道德虚无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德育首先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核心价值在基本价值取向上具有整体性、理想性,是对多元价值、个体价值的概括与整合。利用核心价值的主导地位使学生形成共同的社会理想,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下的精神;在职业道德中做到忠与职守、清正廉洁,反对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核心价值体系在引领与整合发挥主导性的同时并不排斥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的特点。这种包容性实质就是承认价值多元性、并存性。⑥让大学生认识到个体活动对自身生存发展积极作用的同时促使他们向外积极追求社会价值的实现,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上把核心价值的实现作为总的价值目标。德育在促进大学生多元价值与核心价值相协调的过程中,要敢于正视学生多元的价值观,采用民主说服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积极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注释
①廖小平,成海鹰.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念变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6).
②鲁洁.德育新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③[法]托克维尔.论美国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刷馆,1988.
④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⑤于俊如,史加华.改革开放以来的学生价值观的变迁及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9(1) .
⑥张雷生,王炳权.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