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物理模型教学存在学生缺乏建模意识与思想、缺乏对模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要想提升模型教学质量,需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与模型思想,培养学生对物理信息的抽象能力,重视对物理模型形成过程的讲解,重视开展物理实验教学。
关键词:高中物理;模型教学;模型意识;模型思想;抽象能力;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29-0019-01
面对教育体制改革与教学观念转变的新形势,高中物理教师应该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转变教学观念,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模型特点,形成模型意识与模型思想,能够利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建模思想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思想,也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提升高中物理模型教学质量,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为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打好基础。本文在分析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提升物理模型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新形势下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模型教学中的不足逐渐浮出水面,物理教师在模型教学方面一直很难突破瓶颈,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认识到制约学生建模能力提高的因素。制约学生建模能力提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学生缺乏模型意识。建模思想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据突出地位。物理学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题多解、灵活运用知识,模型在很多物理解题过程中都可以通用,但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习惯运用公式解题,没有养成寻找模型关系的习惯,也就无法形成模型意识。其二,学生缺乏模型思想。科学的模型教学方法应该是建立在物理思想方法基础上的,而现阶段高中物理模型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学生物理思想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建模中的学习质量很难提升。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对物理模型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影响物理学习的兴趣,这一点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其三,学生缺乏对模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模型,而是提高学生对模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建模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学生对模型的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就会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能合理地运用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新形势下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1.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与模型思想
模型意识与模型思想的养成,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事半功倍,教师对此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运用模型方法进行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的一题多解思维与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同时,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模型思想,如在某一道题的解题过程中,可让学生尝试将物理文字转化为图形的形式,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养成建模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模型解题能力。
2.培养学生对物理信息的抽象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抽象能力的培养,而物理模型的建立就是对物理知识进行抽象和概括的过程。所以,教师应锻炼学生从物理主题的相关信息和关键条件中抽象出基本物理模型,并让学生运用已有物理知识和物理模型储备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正反两面将问题进行化归,有利于学生更加顺利地解决问题。解答物理难题时,教师要树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与模型思想,远远比教授学生一种解题方法重要得多。
3.重视对物理模型形成过程的讲解
模型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为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物理模型,教师应重视对物理模型形成过程的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构建,将模型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抽象模型,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增强学生对模型形成过程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讲解中加入生活事例,将复杂的、理论性强的模型生活化,促进学生对物理模型的掌握与内化。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发现与模型相关联的事件,而且可以让学生运用模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建立物理模型的過程,是学生掌握物理研究方法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思维和科学抽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重视开展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助推物理模型的建立,因为物理实验是具体的、形象的、真实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在物理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从感性知识入手,再了解实验原理,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数据处理,感受模型和实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例如,在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电流表的接线方式有两种。教师可建立内接法和外接法模型,并对这两种模型进行剖析,同时引导学生仔细思考。为提高物理模型教学质量,教师还应该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完善,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三、结语
模型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它对高中生的物理学习有重要影响。教师只有让学生啃下这个“硬骨头”,学生才能建立学好高中物理的信心。教师开展模型教学的时候,应该根据物理模型的特点、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提高物理模型教学质量,让学生具备模型意识和模型思想。
参考文献:
[1]黄国清.物理模型教学的实践研究概述[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3(05).
[2]贺凯祥.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的构建与运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高中物理;模型教学;模型意识;模型思想;抽象能力;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29-0019-01
面对教育体制改革与教学观念转变的新形势,高中物理教师应该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转变教学观念,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模型特点,形成模型意识与模型思想,能够利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建模思想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思想,也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提升高中物理模型教学质量,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为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打好基础。本文在分析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提升物理模型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新形势下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模型教学中的不足逐渐浮出水面,物理教师在模型教学方面一直很难突破瓶颈,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认识到制约学生建模能力提高的因素。制约学生建模能力提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学生缺乏模型意识。建模思想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据突出地位。物理学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题多解、灵活运用知识,模型在很多物理解题过程中都可以通用,但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习惯运用公式解题,没有养成寻找模型关系的习惯,也就无法形成模型意识。其二,学生缺乏模型思想。科学的模型教学方法应该是建立在物理思想方法基础上的,而现阶段高中物理模型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学生物理思想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建模中的学习质量很难提升。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对物理模型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影响物理学习的兴趣,这一点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其三,学生缺乏对模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模型,而是提高学生对模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建模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学生对模型的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就会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能合理地运用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新形势下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1.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与模型思想
模型意识与模型思想的养成,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事半功倍,教师对此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运用模型方法进行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的一题多解思维与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同时,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模型思想,如在某一道题的解题过程中,可让学生尝试将物理文字转化为图形的形式,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养成建模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模型解题能力。
2.培养学生对物理信息的抽象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抽象能力的培养,而物理模型的建立就是对物理知识进行抽象和概括的过程。所以,教师应锻炼学生从物理主题的相关信息和关键条件中抽象出基本物理模型,并让学生运用已有物理知识和物理模型储备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正反两面将问题进行化归,有利于学生更加顺利地解决问题。解答物理难题时,教师要树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与模型思想,远远比教授学生一种解题方法重要得多。
3.重视对物理模型形成过程的讲解
模型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为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物理模型,教师应重视对物理模型形成过程的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构建,将模型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抽象模型,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增强学生对模型形成过程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讲解中加入生活事例,将复杂的、理论性强的模型生活化,促进学生对物理模型的掌握与内化。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发现与模型相关联的事件,而且可以让学生运用模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建立物理模型的過程,是学生掌握物理研究方法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思维和科学抽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重视开展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助推物理模型的建立,因为物理实验是具体的、形象的、真实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在物理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从感性知识入手,再了解实验原理,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数据处理,感受模型和实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例如,在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电流表的接线方式有两种。教师可建立内接法和外接法模型,并对这两种模型进行剖析,同时引导学生仔细思考。为提高物理模型教学质量,教师还应该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完善,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三、结语
模型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它对高中生的物理学习有重要影响。教师只有让学生啃下这个“硬骨头”,学生才能建立学好高中物理的信心。教师开展模型教学的时候,应该根据物理模型的特点、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提高物理模型教学质量,让学生具备模型意识和模型思想。
参考文献:
[1]黄国清.物理模型教学的实践研究概述[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3(05).
[2]贺凯祥.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的构建与运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