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规模超过历届的全国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在天津落下帷幕。作为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科报会,集中反映了2007年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以来全国高校体育工作者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探索高校体育理论和实践问题所取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进展。
作为国家级高校体育科研最高学术平台,大运会科报会受到了全国高校体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据统计,从2011年10月开始,至2012年5月止,共征集到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报送的论文总计3086篇。三千多篇论文的研究主题,涉及了学校体育、体育理论、社会体育、体育管理、体育史等21个学科。
为了保证论文评审的公开、公平、公正,大运会组委会专门成立了科报会论文评审委员会,分两个阶段,即网络匿名评审和会议匿名评审,对论文进行了严格评审。经过学术委员会审核,科报会共评选出论文902篇,其中,获得一等奖的分会报告论文61篇,获得二等奖的墙报交流论文239篇,获得三等奖的书面交流论文602篇。入选论文占报送论文总数的29.2%。
对本届科报会进行认真分析发现,高校体育科研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与以往科报会相比较,特别是将科研与当前高校体育实际结合起来分析,本届大运会科报会出现的许多问题更值得关注。
一、本届科报会的主要进展
与以往科报会相比,本届科报会,在论文数量、研究队伍和论文选题角度等方面,都取得很大的进展。
从数量上看,由于大学体育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持续提高,报送满额论文(150篇)的省、区、市超过历届,有12个省级单位报满了150篇,比上届增加2个省;西部地区报送情况比往届有明显改善,西部(含西南部)12个省市区(陕西、云南、四川、重庆、广西、内蒙、甘肃、宁夏、青海、贵州、新疆、西藏)报送论文的数量比上届有显著的提高。
事实上,本次大会投稿论文数量要远超3086篇,因为许多省、市,如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湖南、湖北、重庆等地,由于有名额限制,上报的150篇论文是经过初审后择优报送的。
从研究队伍看,按照第一作者的年龄进行分类,入选论文的作者年龄分布情况是:年龄小于或等于40岁的青年教师539名,接近所有入选论文作者总数的60%。并且,青年教师中,大部分作者具有硕士以上学历。
研究队伍年轻化,显示高校体育科研进步和繁荣的未来。
与上届科报会相比较,本届科报会的论文,选题的视野有所拓展。近五年来比较沉寂的或很少涉及的研究领域,如政治变迁背景下的国民体育、社会分层与体育公平、体育慈善行为、体育伤害法律归责、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的体育、体育“云技术”应用等,论文上报量比上届有明显增加。对这些领域问题的透彻研究,要依托新的学科知识和能力。
从本届科报会征集的论文看,除了以往涉及到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21个传统学科外,许多论文运用的学科理论比以往更加丰富、更加广泛,有的论文还以学科综合的方法展开研究。
二、本届科报会存在的典型问题
1.学术浮躁之气明显,研究者的科研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本届科报会论文征集总数尽管超过历届,但是,其中大部分论文的质量有所下降,集中表现在学术浮躁倾向和研究能力不足两个方面。
首先是低水平重复研究多,这本来可以避免,但事实上,本届科报会上,这类论文占相当一部分比例。
其次,在论文规范性上存在明显不足。会议评审发现,本次科报会论文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选题庞大内容不足——“大而空”;题目与内容不符——“文不对题”;研究深度不够——“蜻蜓点水”;方法无创新——“陈旧单一”;论文格式不规范——“五花八门”。
另外,综合分析看出,许多论文在研究设计的合理性、方法选择的适当性、论证分析的严密性、研究结论的可靠性等方面,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2.学风问题和学术不端行为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为了树立良好的学风,防止学术不端甚至学术腐败的发生,本届科报会专门建设了网络评审平台进行匿名网络评审,从“评审端”杜绝不良学风问题的发生。
在“论文端”,也采取了有力措施。本届科报会对初步人选的论文进行了查重、查伪。1890篇论文中,共查出文章重复率超过25%的论文690篇,数量之多,超出预见。
在论文评审过程中发现,有的论文,存在大量的重合文本且不加任何注明,有的甚至连原文的“链接”也一并照搬。还有的论文,存在明显漏洞和不规范,如有的论文,研究方法中列出了实验法,但研究实施中,对研究对象、施加因素、实验指标测试、条件控制等都未加以说明,就得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数据。
这些情况,绝不单纯是科研能力问题,而是学风问题。
3.研究选题明显脱离高校体育实际,脱离大学生实际,需要积极引导
分析入选论文的研究主题,不难发现,高校科研,存在明显的脱离高校体育实际,回避高校体育教育、大学生生活等焦点、热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本届科报会,涌现一批“回顾、反思”式的研究,这些研究,从“百年高校”为研究对象,总结、探索中国高校体育的发展经验和道路,这当然是需要肯定的,但是,本届科报会,对于中国当前高校体育的困惑,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的高校质量问题,却很少有研究,有少量的研究,也是一般的理论探索。
本届科报会选题指南中专门设定了“学校体育理论”的研究领域,目的是引导中国特色学校体育理论的探索。本届科报会共征集这类论文156篇,数量不少,但是,无论是宏观的理论探索,还是微观的理念论证,都有所欠缺,许多研究是引进一个国外的“某某理论”、“某某效应”来考察中国体育的现象,距离所期待的中国特色的高校体育理论创立,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大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降问题,是高校体育面临的最大的实际和挑战,这本应该是高校体育科研最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但是总体上,有关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研究,大部分论文还停留在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一般性描述,对体质健康常规调研的数据分析、比较,和对导致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原因笼统的分析探讨,缺乏实实在在的健康管理研究和政策、行为干预研究。 高校校园体育,不仅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但是,本届科报会中,有关运动训练和竞赛的研究,重点关注的是占少数的大学生运动员群体,服务于“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培养;更多的研究关注的是优秀运动员的选拔、训练与培养,关注高端体育赛事的组织、裁判和管理。
有关运动生理生化、运动医学等方面的研究是运动人体科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本届科报会,这一类论文,科学规范、设计严谨、技术应用先进,从基础研究层面上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目前国内运动科学领域研究的前沿水平。但是,从选题情况看,更多是动物研究,对“大鼠”的研究远远多于对人体的研究,并且,这类研究大部分设计为“极致”的运动状态,而非“常态”。显然,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不能为高校体育的现实直接服务。
有关体育经济与管理的研究,广泛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以体育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体育领域的经济和管理问题。体育管理类的研究,偏重于体育的法律和政策研究;体育经济类论文,大部分从体育经济价值和体育投资及其经济收益的角度,研究了体育产权问题、体育产业问题和体育投资问题,还有部分论文的研究涉及了体育消费问题。这类论文,明显地缺乏对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的研究。
有关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领域的论文,更多地是以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为背景,主要是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对社会体育的多个领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进行了研究。有的论文,从不同侧面,如区域经济发展、城市规划设计、地方旅游资源挖掘、体育俱乐部设置等角度,研究社会体育发展的新模式、新方向,预测了中国社会体育发展趋势和将面临的困难。这部分论文,缺失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社会体育生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等研究,远离高校体育的教育现实。
三、对科报会典型问题的分析
1.不能妥善处理好学术功利化和学术自觉的关系
从2001年第六届大运会开始,科报会评审结果被列入各代表团团体总成绩,并在运动会闭幕式上宣布并颁奖,这种做法已历三届,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形式,是制度创新。这种形式,借助行政的力量,可引起对学校体育科研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事实上,部分省市、院校已经将推进高校体育科研纳入行政管理工作,在激励手段上,将“科报会论文获奖”与“运动会竞赛拿牌”同等对待。有的省规定,将大运会论文获奖作为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条件。这大大鼓舞了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观了高校体育科研的局面。
但是,科研毕竟是自觉的行为,是思想自由的表现,从严格意义上讲,科研不应该承担过度的外部压力,也不应该受行政的干预。本届科报会出现为数不少的低水平、不规范论文,也许就是源自对本来不必要的行政压力和功利的考量。
2.不能处理好为现实服务和为社会服务的关系
高校人才汇聚,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摇篮,因此,高校服务体育事业发展,成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策源地、动力源,本来也是高校体育教师的责任。但是,作为高校体育教师,无视身边的现实,无视学生的需求,一味追求研究的“新意”“出奇”或者所谓的“精深”,其实是一种“学术讨巧”,也是功利化的一种表现,是“为学术而学术”,更是逃避教师责任的做法,远离了学术“求真”的宗旨。
高校体育科研,如果不能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不能为高校体育实践服务;高校体育科研,如果不能突破高校体育发展瓶颈,不能为高校体育发展提供智慧服务和智力支持,那么,这样的科研必然是不可持续的,已经到了必须予以纠偏的时刻。
作为国家级高校体育科研最高学术平台,大运会科报会受到了全国高校体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据统计,从2011年10月开始,至2012年5月止,共征集到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报送的论文总计3086篇。三千多篇论文的研究主题,涉及了学校体育、体育理论、社会体育、体育管理、体育史等21个学科。
为了保证论文评审的公开、公平、公正,大运会组委会专门成立了科报会论文评审委员会,分两个阶段,即网络匿名评审和会议匿名评审,对论文进行了严格评审。经过学术委员会审核,科报会共评选出论文902篇,其中,获得一等奖的分会报告论文61篇,获得二等奖的墙报交流论文239篇,获得三等奖的书面交流论文602篇。入选论文占报送论文总数的29.2%。
对本届科报会进行认真分析发现,高校体育科研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与以往科报会相比较,特别是将科研与当前高校体育实际结合起来分析,本届大运会科报会出现的许多问题更值得关注。
一、本届科报会的主要进展
与以往科报会相比,本届科报会,在论文数量、研究队伍和论文选题角度等方面,都取得很大的进展。
从数量上看,由于大学体育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持续提高,报送满额论文(150篇)的省、区、市超过历届,有12个省级单位报满了150篇,比上届增加2个省;西部地区报送情况比往届有明显改善,西部(含西南部)12个省市区(陕西、云南、四川、重庆、广西、内蒙、甘肃、宁夏、青海、贵州、新疆、西藏)报送论文的数量比上届有显著的提高。
事实上,本次大会投稿论文数量要远超3086篇,因为许多省、市,如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湖南、湖北、重庆等地,由于有名额限制,上报的150篇论文是经过初审后择优报送的。
从研究队伍看,按照第一作者的年龄进行分类,入选论文的作者年龄分布情况是:年龄小于或等于40岁的青年教师539名,接近所有入选论文作者总数的60%。并且,青年教师中,大部分作者具有硕士以上学历。
研究队伍年轻化,显示高校体育科研进步和繁荣的未来。
与上届科报会相比较,本届科报会的论文,选题的视野有所拓展。近五年来比较沉寂的或很少涉及的研究领域,如政治变迁背景下的国民体育、社会分层与体育公平、体育慈善行为、体育伤害法律归责、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的体育、体育“云技术”应用等,论文上报量比上届有明显增加。对这些领域问题的透彻研究,要依托新的学科知识和能力。
从本届科报会征集的论文看,除了以往涉及到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21个传统学科外,许多论文运用的学科理论比以往更加丰富、更加广泛,有的论文还以学科综合的方法展开研究。
二、本届科报会存在的典型问题
1.学术浮躁之气明显,研究者的科研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本届科报会论文征集总数尽管超过历届,但是,其中大部分论文的质量有所下降,集中表现在学术浮躁倾向和研究能力不足两个方面。
首先是低水平重复研究多,这本来可以避免,但事实上,本届科报会上,这类论文占相当一部分比例。
其次,在论文规范性上存在明显不足。会议评审发现,本次科报会论文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选题庞大内容不足——“大而空”;题目与内容不符——“文不对题”;研究深度不够——“蜻蜓点水”;方法无创新——“陈旧单一”;论文格式不规范——“五花八门”。
另外,综合分析看出,许多论文在研究设计的合理性、方法选择的适当性、论证分析的严密性、研究结论的可靠性等方面,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2.学风问题和学术不端行为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为了树立良好的学风,防止学术不端甚至学术腐败的发生,本届科报会专门建设了网络评审平台进行匿名网络评审,从“评审端”杜绝不良学风问题的发生。
在“论文端”,也采取了有力措施。本届科报会对初步人选的论文进行了查重、查伪。1890篇论文中,共查出文章重复率超过25%的论文690篇,数量之多,超出预见。
在论文评审过程中发现,有的论文,存在大量的重合文本且不加任何注明,有的甚至连原文的“链接”也一并照搬。还有的论文,存在明显漏洞和不规范,如有的论文,研究方法中列出了实验法,但研究实施中,对研究对象、施加因素、实验指标测试、条件控制等都未加以说明,就得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数据。
这些情况,绝不单纯是科研能力问题,而是学风问题。
3.研究选题明显脱离高校体育实际,脱离大学生实际,需要积极引导
分析入选论文的研究主题,不难发现,高校科研,存在明显的脱离高校体育实际,回避高校体育教育、大学生生活等焦点、热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本届科报会,涌现一批“回顾、反思”式的研究,这些研究,从“百年高校”为研究对象,总结、探索中国高校体育的发展经验和道路,这当然是需要肯定的,但是,本届科报会,对于中国当前高校体育的困惑,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的高校质量问题,却很少有研究,有少量的研究,也是一般的理论探索。
本届科报会选题指南中专门设定了“学校体育理论”的研究领域,目的是引导中国特色学校体育理论的探索。本届科报会共征集这类论文156篇,数量不少,但是,无论是宏观的理论探索,还是微观的理念论证,都有所欠缺,许多研究是引进一个国外的“某某理论”、“某某效应”来考察中国体育的现象,距离所期待的中国特色的高校体育理论创立,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大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降问题,是高校体育面临的最大的实际和挑战,这本应该是高校体育科研最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但是总体上,有关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研究,大部分论文还停留在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一般性描述,对体质健康常规调研的数据分析、比较,和对导致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原因笼统的分析探讨,缺乏实实在在的健康管理研究和政策、行为干预研究。 高校校园体育,不仅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但是,本届科报会中,有关运动训练和竞赛的研究,重点关注的是占少数的大学生运动员群体,服务于“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培养;更多的研究关注的是优秀运动员的选拔、训练与培养,关注高端体育赛事的组织、裁判和管理。
有关运动生理生化、运动医学等方面的研究是运动人体科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本届科报会,这一类论文,科学规范、设计严谨、技术应用先进,从基础研究层面上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目前国内运动科学领域研究的前沿水平。但是,从选题情况看,更多是动物研究,对“大鼠”的研究远远多于对人体的研究,并且,这类研究大部分设计为“极致”的运动状态,而非“常态”。显然,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不能为高校体育的现实直接服务。
有关体育经济与管理的研究,广泛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以体育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体育领域的经济和管理问题。体育管理类的研究,偏重于体育的法律和政策研究;体育经济类论文,大部分从体育经济价值和体育投资及其经济收益的角度,研究了体育产权问题、体育产业问题和体育投资问题,还有部分论文的研究涉及了体育消费问题。这类论文,明显地缺乏对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的研究。
有关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领域的论文,更多地是以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为背景,主要是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对社会体育的多个领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进行了研究。有的论文,从不同侧面,如区域经济发展、城市规划设计、地方旅游资源挖掘、体育俱乐部设置等角度,研究社会体育发展的新模式、新方向,预测了中国社会体育发展趋势和将面临的困难。这部分论文,缺失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社会体育生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等研究,远离高校体育的教育现实。
三、对科报会典型问题的分析
1.不能妥善处理好学术功利化和学术自觉的关系
从2001年第六届大运会开始,科报会评审结果被列入各代表团团体总成绩,并在运动会闭幕式上宣布并颁奖,这种做法已历三届,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形式,是制度创新。这种形式,借助行政的力量,可引起对学校体育科研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事实上,部分省市、院校已经将推进高校体育科研纳入行政管理工作,在激励手段上,将“科报会论文获奖”与“运动会竞赛拿牌”同等对待。有的省规定,将大运会论文获奖作为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条件。这大大鼓舞了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观了高校体育科研的局面。
但是,科研毕竟是自觉的行为,是思想自由的表现,从严格意义上讲,科研不应该承担过度的外部压力,也不应该受行政的干预。本届科报会出现为数不少的低水平、不规范论文,也许就是源自对本来不必要的行政压力和功利的考量。
2.不能处理好为现实服务和为社会服务的关系
高校人才汇聚,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摇篮,因此,高校服务体育事业发展,成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策源地、动力源,本来也是高校体育教师的责任。但是,作为高校体育教师,无视身边的现实,无视学生的需求,一味追求研究的“新意”“出奇”或者所谓的“精深”,其实是一种“学术讨巧”,也是功利化的一种表现,是“为学术而学术”,更是逃避教师责任的做法,远离了学术“求真”的宗旨。
高校体育科研,如果不能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不能为高校体育实践服务;高校体育科研,如果不能突破高校体育发展瓶颈,不能为高校体育发展提供智慧服务和智力支持,那么,这样的科研必然是不可持续的,已经到了必须予以纠偏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