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了多年的语文课,仔细想来,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单纯地注重课堂教学不行,还得多分析学生、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相应的引导,尤其是针对“学困生”。这些学生虽然有缺点,但也有优点,只是成绩稍差,属于“学困生”,更应该得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富有人文性的课程,关注学困生,摒弃“批评+教育”的方式,多给予他们帮助和引导,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更加有效。
一、多给予鼓励,培养其自信
所谓“学困生”并不等同于“差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困生”是指在某一学科学习过程中因兴趣、习惯等多种因素而导致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并不等同于“差生”,应该理解为“后进生”。因概念不清,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习惯把“学困生”看成“差生”,对他们较为冷漠,容易让“学困生”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学困生”是和普通学生有一定差距的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没有发展的学生,我们不能拿“尖子生”“优生”的标尺去看待他们,而要客观地看待他们所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从习惯、自主性等方面去予以引导,让他们在此前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进步。
都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虽然这话有失偏颇,但也道出了鼓励的重要性。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困生”多少会有些进步,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多去发现他们的进步,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若某生之前写作文总是不会分段,在一次作文中该生尝试了分段记叙,在点评中对其进行鼓励,此后,该生逐渐学会了分段,作文进步很大。
鼓励学生并不是随时都用“好”“不错”等简单的鼓励语来对学生进行语言鼓励,而是要结合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表扬和激励。如某生平时语文成绩就较差,课堂上也不喜欢回答问题,而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学习中,该生表现得较为积极,尤其是谈到“我”在百草园的生活时,该生更是说得头头是道,此时给予该生表扬,鼓励其以后也要大胆发言。结果发现,该生受到教师的激励后,在语文课上变得较为积极。可见,在语文课中,要多结合学生表现给予激励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二、多给予关心,培养其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一些学生小学阶段基础没有打牢,进入初中后,随着识字量、阅读量、写作难度的提升,这些学生学习起来会表现得更吃力,尤其是阅读方面,往往抓不住材料的重点。同时,兴趣丧失,积极性不高也是导致“学困生”出现的一大原因。本来“学困生”的基础就较为薄弱,兴趣就不高,而一些教师每当考试后,对此类学生多是批评,很少看到他们的进步,这也致使这类学生丧失了学習自信。在语文学习中,他们多表现为课前不会预习,课堂中不主动,课后练习不认真。
结合对“学困生”成因的分析,他们大多有着复杂的家庭背景,性格也较多变,平时多数“学困生”缺乏自信,对老师较怕。多给予他们关心,就是要多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生活习惯等,要多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需求,给予他们关心和呵护,这样才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困生”不再怕老师,从而喜欢老师,逐渐喜欢上语文。
同时,在课堂中要注重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提倡合作探究模式,多采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如,《背影》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出现过几次背影,再围绕每一次背影而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如车站送别时父亲为“我”买橘子,先引导学生勾画父亲爬月台时的动作,再引导学生从“我”的角度去分析当时心里的想法,体会父子情深。
三、多给予引导,培养其能力
语文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以课前预习为例,“学困生”不知道要做什么时,要明确具体的预习任务,生字词要查字典,段落大意可以尝试梳理等。如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实词和虚词,要引导他们分开识记,学会用工具书,不仅要弄清翻译,还要对文言文的含义进行理解。同时,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学会把遇到的问题都解决掉,这样才能让他们不断进步。
在语文课中,要切实结合教学目标,以活动、任务、问题等多种方式来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以《苏州园林》为例,先以问题“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来组织学生阅读探究,弄清其主要特点(一幅完美的图画),接着追问“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追求“苏州园林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他们如何去做的?”(四个讲究)“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如此,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层层深入阅读讨论,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兴趣很高。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所要做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学困生”身上有很多的不足,这是现实,也是需要我们去客观面对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放平心态,客观对待“学困生”,多帮他们找找学习困难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给予他们关心、鼓励和引导,让他们通过努力获得点点的进步,这样,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才能得到彰显,学生也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陆桥中学(214425)
一、多给予鼓励,培养其自信
所谓“学困生”并不等同于“差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困生”是指在某一学科学习过程中因兴趣、习惯等多种因素而导致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并不等同于“差生”,应该理解为“后进生”。因概念不清,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习惯把“学困生”看成“差生”,对他们较为冷漠,容易让“学困生”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学困生”是和普通学生有一定差距的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没有发展的学生,我们不能拿“尖子生”“优生”的标尺去看待他们,而要客观地看待他们所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从习惯、自主性等方面去予以引导,让他们在此前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进步。
都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虽然这话有失偏颇,但也道出了鼓励的重要性。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困生”多少会有些进步,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多去发现他们的进步,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若某生之前写作文总是不会分段,在一次作文中该生尝试了分段记叙,在点评中对其进行鼓励,此后,该生逐渐学会了分段,作文进步很大。
鼓励学生并不是随时都用“好”“不错”等简单的鼓励语来对学生进行语言鼓励,而是要结合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表扬和激励。如某生平时语文成绩就较差,课堂上也不喜欢回答问题,而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学习中,该生表现得较为积极,尤其是谈到“我”在百草园的生活时,该生更是说得头头是道,此时给予该生表扬,鼓励其以后也要大胆发言。结果发现,该生受到教师的激励后,在语文课上变得较为积极。可见,在语文课中,要多结合学生表现给予激励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二、多给予关心,培养其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一些学生小学阶段基础没有打牢,进入初中后,随着识字量、阅读量、写作难度的提升,这些学生学习起来会表现得更吃力,尤其是阅读方面,往往抓不住材料的重点。同时,兴趣丧失,积极性不高也是导致“学困生”出现的一大原因。本来“学困生”的基础就较为薄弱,兴趣就不高,而一些教师每当考试后,对此类学生多是批评,很少看到他们的进步,这也致使这类学生丧失了学習自信。在语文学习中,他们多表现为课前不会预习,课堂中不主动,课后练习不认真。
结合对“学困生”成因的分析,他们大多有着复杂的家庭背景,性格也较多变,平时多数“学困生”缺乏自信,对老师较怕。多给予他们关心,就是要多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生活习惯等,要多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需求,给予他们关心和呵护,这样才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困生”不再怕老师,从而喜欢老师,逐渐喜欢上语文。
同时,在课堂中要注重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提倡合作探究模式,多采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如,《背影》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出现过几次背影,再围绕每一次背影而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如车站送别时父亲为“我”买橘子,先引导学生勾画父亲爬月台时的动作,再引导学生从“我”的角度去分析当时心里的想法,体会父子情深。
三、多给予引导,培养其能力
语文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以课前预习为例,“学困生”不知道要做什么时,要明确具体的预习任务,生字词要查字典,段落大意可以尝试梳理等。如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实词和虚词,要引导他们分开识记,学会用工具书,不仅要弄清翻译,还要对文言文的含义进行理解。同时,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学会把遇到的问题都解决掉,这样才能让他们不断进步。
在语文课中,要切实结合教学目标,以活动、任务、问题等多种方式来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以《苏州园林》为例,先以问题“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来组织学生阅读探究,弄清其主要特点(一幅完美的图画),接着追问“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追求“苏州园林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他们如何去做的?”(四个讲究)“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如此,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层层深入阅读讨论,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兴趣很高。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所要做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学困生”身上有很多的不足,这是现实,也是需要我们去客观面对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放平心态,客观对待“学困生”,多帮他们找找学习困难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给予他们关心、鼓励和引导,让他们通过努力获得点点的进步,这样,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才能得到彰显,学生也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陆桥中学(21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