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自京东方的消息只有两类,一类是筹钱,一类就是报亏。”一位不愿意公开姓名的业内学者告诉记者说:“对比一下世界上主要液晶面板厂商的财报,你会发现,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的厂商几乎都在大幅盈利,而京东方却是20多亿元的巨亏,让人触目惊心。”
面板,是中国显示行业摆脱无核心技术形象,向产业链上游探伸的尝试。然而这次尝试最终能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烧钱没头的行业
京东方(证券代码:000725)财报显示,2005年全年及2006年一季度的15个月,公司累计亏损额已逾20亿,受此影响,京东方股价一路走低,5月18日股价收于2.96元。
4月28日,京东方发布2006年上半年业绩预测公告:公司2006年第一季度已出现较大经营亏损,且TFT-LCD市场价格低迷延续至今,因此,预计2006年上半年仍将出现经营亏损。
从京东方的发展轨迹来看,其在2005年开始就一直陷于巨额亏损的境地,而且亏损数额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另一家内地主要的面板厂商上广电因为不是上市公司,财报无从查看。“京东方都亏成这样,上广电更不用提了,肯定也是亏的。”一位分析师这样告诉记者。
一面巨亏,一面却是巨大的资金缺口。4月18日,京东方董事会做出了一个决定,定向增发A股15亿股(面值为1.00元人民币)。 新募集的资金将用于第5代液晶屏生产线的扩能和新建彩色滤光片生产线,总投资额超过32.45亿元。
动辄几十个亿的融资额度,面板的胃口怎么这样难填?烧钱何时是个头?
记者从专业人士那里得到的答案是:这个行业烧钱没头,需要不断的投资。这是一个考验融资能力的行业。
记者得到的进一步分析是:世界范围内,面板厂商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为了保持技术的领先以及成本竞争优势,面板厂商需要不停地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而每改革一次就需要20亿~40亿美元的投入,内地厂商要融到这么多的钱简直太难了。而且这种产业变革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一步跟不上就马上失去竞争资格。
对台湾省的厂商来说,其民间投资很活跃,他们给面板厂商注入了不少的资金。另外台湾省的厂商股市融资也非常顺畅,台湾省的银行也比较乐意贷款给面板厂商。比如奇美今年融资额本来定为1000亿台币,却有银行答应借给他们2000亿台币,而内地银行要做到这点简直太难了。
而内地面板厂商还存在着另一个致命的缺憾,即产业配套不完备。像京东方这样的面板厂商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处于中游地位,需要上游厂商提供关键零部件,包括玻璃、彩色滤光片、灯管、偏光板等等。目前,京东方要从国外进口这些部件,导致成本加大,市场竞争力降低,最终难逃亏损厄运。而对于台湾省面板厂商来说,他们所处的集团公司的体系内部就能够生产这些关键零部件。
建立完备的产业配套链条势在必行但难度颇大,京沪对康宁的激烈争夺成为最明显的体现,而康宁最终能带给京东方哪些实质性的推动,现在业界对此褒贬不一。
持续报亏,股市显然已经对京东方失去信心,京东方的融资渠道也必须拓宽,据了解,今年2月,京东方出现在进京洽谈国有产权转让的温州财团投资名单中,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还邀请温州财团参观了位于北京亦庄的科技园,并希望温州财团给京东方提供资金支持。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平板电视时代即将爆发,国内电视厂商核心技术不足的局面备受国人诟病。目前中国内地所有家电厂的液晶电视面板,几乎都是向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的面板厂商采购,最大的供货商为LG-飞利浦(LPL)与奇美,其次为三星与友达。但目前的形势是上游面板厂商在面板上做全电路的意图越来越明显,如果这种趋势形成事实的话,彩电厂商能做的只是为面板装一个外壳,贴一个牌子,其技术含量将比DIY电脑还低。
而由CRT转向平板电视,市场蕴含的巨大商机刺激着每个厂商,内地厂商做面板的冲动也得以全面释放。
2006年1月23日,TCL、创维、康佳、长虹四家彩电巨头与深圳市深超科技投资公司成立深圳聚龙光电公司,宣布上马TFT-LCD6代线; 龙腾光电项目在江苏昆山正式启动,预计2006年投入生产,产能为3万片;深圳天马与大股东深圳中航实业及上海张江集团等五家公司也在上海合资组建上海天马微电子,规划投资31亿元人民币,建设一条4.5代TFT-LCD生产线; 而山东胜达光电甚至宣称要规划建设国内首条6代生产线。
记者了解到,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已把液晶屏产业作为重大工程列入。北京、上海、深圳、佛山均把发展“液晶面板生产线”作为城市未来建设光电子基地的重点项目,计划建设的液晶屏生产线总数量在9~10条。
然而,让人担忧的是,面板产业是一个产业群落,需要上下游厂商的群集效应,才能达到规模生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相比中国内地来讲,中国台湾省和韩国在产业聚合方面则做得非常优秀,产业链配套非常好,通常一个厂商周围就会配一个水库保障企业用水需求。中国台湾省的中科、南科、竹科三大科技园区分别配有3~5个水库,而且每个科技园区内围绕着TFT-LCD产业的配套厂家特别齐全。其中,南科园区由奇美牵头,除了日本旭硝子和美国康宁入驻之外,还囊括了设备厂商,园区上下游整合,产业结构十分完整, TFT-LCD关键零组件自产率非常高,是全球产业链配套做得最好的科技园之一。
虽然京东方争取来了康宁落户,但是业内人士认为,康宁的项目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还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只不过是康宁产能的转移,因为目前全世界的玻璃基板的产量是过剩的。
京东方、上广电、龙腾光电,它们的任何一举一动都招致业内人士的质疑,内地面板厂商到底有没有未来,成为业内人士争论的焦点。
原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专业分会秘书长刘培政曾向媒体指出说,加大基础研究和民间资本引导力度,是TFT-LCD产业的希望。刘培政认为,从资金、人才、技术、产业链完善等方面来讲,我们投资液晶面板生产线的力量一定要集中,最好将投资集中在已有的生产线基础上。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李德杰认为,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和基础研究支持,并引导民间资本聚集在一起,形成合力进行投资才是惟一的出路。
一位不方便公开姓名的专业人士向记者说:中国面板行业所折射出来的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产业问题,事实远远比这个复杂得多。如果想要把面板行业做大做强,我们要改变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链接:2006年二季度全球面板行业可能供过于求
据外电报道,由于全球主要面板制造商友达光电公司、奇美电子公司和 LG飞利浦液晶显示器公司今年第一季度的面板存货过多,预期2006年第二季度全球面板行业可能将发生供过于求的现象。
据友达光电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它的面板的存货水平同比增长了18.4%,达到新台币148.7亿元。资金周转天数从28天增长至35天。与友达光电公司相比,奇美电子公司面临存货过多的压力更大,它的存货价值已经达到新台币214.9亿元,同比增长了44.8%。资金周转天数从前一季度的33天增长到45天。在内部存货中,有40%是完成的产品,35%是半成品。
由于第7.5代生产线开始大规模生产,今年第一季度LG-飞利浦液晶显示器公司的存货水平连续增长了三周,今年四月份这条生产线的生产率从二月份的20%~30%上升到70%~80%。
面板,是中国显示行业摆脱无核心技术形象,向产业链上游探伸的尝试。然而这次尝试最终能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烧钱没头的行业
京东方(证券代码:000725)财报显示,2005年全年及2006年一季度的15个月,公司累计亏损额已逾20亿,受此影响,京东方股价一路走低,5月18日股价收于2.96元。
4月28日,京东方发布2006年上半年业绩预测公告:公司2006年第一季度已出现较大经营亏损,且TFT-LCD市场价格低迷延续至今,因此,预计2006年上半年仍将出现经营亏损。
从京东方的发展轨迹来看,其在2005年开始就一直陷于巨额亏损的境地,而且亏损数额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另一家内地主要的面板厂商上广电因为不是上市公司,财报无从查看。“京东方都亏成这样,上广电更不用提了,肯定也是亏的。”一位分析师这样告诉记者。
一面巨亏,一面却是巨大的资金缺口。4月18日,京东方董事会做出了一个决定,定向增发A股15亿股(面值为1.00元人民币)。 新募集的资金将用于第5代液晶屏生产线的扩能和新建彩色滤光片生产线,总投资额超过32.45亿元。
动辄几十个亿的融资额度,面板的胃口怎么这样难填?烧钱何时是个头?
记者从专业人士那里得到的答案是:这个行业烧钱没头,需要不断的投资。这是一个考验融资能力的行业。
记者得到的进一步分析是:世界范围内,面板厂商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为了保持技术的领先以及成本竞争优势,面板厂商需要不停地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而每改革一次就需要20亿~40亿美元的投入,内地厂商要融到这么多的钱简直太难了。而且这种产业变革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一步跟不上就马上失去竞争资格。
对台湾省的厂商来说,其民间投资很活跃,他们给面板厂商注入了不少的资金。另外台湾省的厂商股市融资也非常顺畅,台湾省的银行也比较乐意贷款给面板厂商。比如奇美今年融资额本来定为1000亿台币,却有银行答应借给他们2000亿台币,而内地银行要做到这点简直太难了。
而内地面板厂商还存在着另一个致命的缺憾,即产业配套不完备。像京东方这样的面板厂商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处于中游地位,需要上游厂商提供关键零部件,包括玻璃、彩色滤光片、灯管、偏光板等等。目前,京东方要从国外进口这些部件,导致成本加大,市场竞争力降低,最终难逃亏损厄运。而对于台湾省面板厂商来说,他们所处的集团公司的体系内部就能够生产这些关键零部件。
建立完备的产业配套链条势在必行但难度颇大,京沪对康宁的激烈争夺成为最明显的体现,而康宁最终能带给京东方哪些实质性的推动,现在业界对此褒贬不一。
持续报亏,股市显然已经对京东方失去信心,京东方的融资渠道也必须拓宽,据了解,今年2月,京东方出现在进京洽谈国有产权转让的温州财团投资名单中,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还邀请温州财团参观了位于北京亦庄的科技园,并希望温州财团给京东方提供资金支持。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平板电视时代即将爆发,国内电视厂商核心技术不足的局面备受国人诟病。目前中国内地所有家电厂的液晶电视面板,几乎都是向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的面板厂商采购,最大的供货商为LG-飞利浦(LPL)与奇美,其次为三星与友达。但目前的形势是上游面板厂商在面板上做全电路的意图越来越明显,如果这种趋势形成事实的话,彩电厂商能做的只是为面板装一个外壳,贴一个牌子,其技术含量将比DIY电脑还低。
而由CRT转向平板电视,市场蕴含的巨大商机刺激着每个厂商,内地厂商做面板的冲动也得以全面释放。
2006年1月23日,TCL、创维、康佳、长虹四家彩电巨头与深圳市深超科技投资公司成立深圳聚龙光电公司,宣布上马TFT-LCD6代线; 龙腾光电项目在江苏昆山正式启动,预计2006年投入生产,产能为3万片;深圳天马与大股东深圳中航实业及上海张江集团等五家公司也在上海合资组建上海天马微电子,规划投资31亿元人民币,建设一条4.5代TFT-LCD生产线; 而山东胜达光电甚至宣称要规划建设国内首条6代生产线。
记者了解到,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已把液晶屏产业作为重大工程列入。北京、上海、深圳、佛山均把发展“液晶面板生产线”作为城市未来建设光电子基地的重点项目,计划建设的液晶屏生产线总数量在9~10条。
然而,让人担忧的是,面板产业是一个产业群落,需要上下游厂商的群集效应,才能达到规模生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相比中国内地来讲,中国台湾省和韩国在产业聚合方面则做得非常优秀,产业链配套非常好,通常一个厂商周围就会配一个水库保障企业用水需求。中国台湾省的中科、南科、竹科三大科技园区分别配有3~5个水库,而且每个科技园区内围绕着TFT-LCD产业的配套厂家特别齐全。其中,南科园区由奇美牵头,除了日本旭硝子和美国康宁入驻之外,还囊括了设备厂商,园区上下游整合,产业结构十分完整, TFT-LCD关键零组件自产率非常高,是全球产业链配套做得最好的科技园之一。
虽然京东方争取来了康宁落户,但是业内人士认为,康宁的项目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还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只不过是康宁产能的转移,因为目前全世界的玻璃基板的产量是过剩的。
京东方、上广电、龙腾光电,它们的任何一举一动都招致业内人士的质疑,内地面板厂商到底有没有未来,成为业内人士争论的焦点。
原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专业分会秘书长刘培政曾向媒体指出说,加大基础研究和民间资本引导力度,是TFT-LCD产业的希望。刘培政认为,从资金、人才、技术、产业链完善等方面来讲,我们投资液晶面板生产线的力量一定要集中,最好将投资集中在已有的生产线基础上。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李德杰认为,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和基础研究支持,并引导民间资本聚集在一起,形成合力进行投资才是惟一的出路。
一位不方便公开姓名的专业人士向记者说:中国面板行业所折射出来的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产业问题,事实远远比这个复杂得多。如果想要把面板行业做大做强,我们要改变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链接:2006年二季度全球面板行业可能供过于求
据外电报道,由于全球主要面板制造商友达光电公司、奇美电子公司和 LG飞利浦液晶显示器公司今年第一季度的面板存货过多,预期2006年第二季度全球面板行业可能将发生供过于求的现象。
据友达光电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它的面板的存货水平同比增长了18.4%,达到新台币148.7亿元。资金周转天数从28天增长至35天。与友达光电公司相比,奇美电子公司面临存货过多的压力更大,它的存货价值已经达到新台币214.9亿元,同比增长了44.8%。资金周转天数从前一季度的33天增长到45天。在内部存货中,有40%是完成的产品,35%是半成品。
由于第7.5代生产线开始大规模生产,今年第一季度LG-飞利浦液晶显示器公司的存货水平连续增长了三周,今年四月份这条生产线的生产率从二月份的20%~30%上升到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