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
【摘要】:实践证明:社会群体之间的人际关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现阶段,当代大学生们的个性越来越强,但他们对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处理却大不如前,这对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非常不利的。本文以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为研究对象,通过举例论证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对成都理工大学学生人际关系的个案调查为切入点,对我国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科学的构建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
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而且还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为其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如何科学理解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引导他们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成为了高校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深化对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这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对于大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们处于正处于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他们渴望被理解和认可,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也在无形之中促进了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其次是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与同学们的交往中,他们会在潜意识中比较自己与周边朋友之间的差距,并尽力弥补。从而对自己的能力和定位产生更加科学地认知。再次是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众所周知,在当代社会,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緊密,大学生不再是以前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是很早地就成为了社会的一份子,这对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有着重要的引导性。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应遵循的原则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应遵守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相互平等与尊重是人与人正常交往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们都是“天之骄子”,大部分都拥有相当强的自尊心,如果在交往中不能实现平等和相互尊重,那么这种关系无疑是不会正常持续的。其次是要理解宽容、学会换位思考。当代大学生们普遍都有非常强的自我意识,而且对于内心想法的表达也相对缺乏技巧,因此相互之间非常容易产生误会。在对成都理工大学的调查中,有46%的同学承认会经常与同学因为误会而引起摩擦,这些同学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之中。再次是要求同存异,以诚待人。当代大学的学生来源地非常广泛,他们不仅行为习惯存在差异,甚至在语言、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虽然在共同生活几年之后这些差异会渐渐同化,但是在相处初期这些差异无疑会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障碍。调查发现,有将近70%的学生将语言、生活习惯是否相近作为选择是否交往的重要依据,而这种纯主观的判断方式也势必会对其和谐人际交往的开展产生重要影响。
三、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同上世纪甚至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相比,大学生们的人际特点也产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现阶段大学生们人际交往的范围更广、自主性也更强,其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也更大。总体上来说,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交往的范围更广
当代大学生选择交往范围的拓展首先表现与异性同学的交往中。在过去,如果异性同学进行交往,就会被同学们认为是在“处对象”。在过去大学生们的思维中,很难“接受”男女之间正常的朋友关系。可是在当代,大学生们与异性交往成为了司空见惯的事情。调查显示,有85%的同学并不排斥与异性同学的正常交往,甚至有37%的女同学承认有“异性闺蜜”的存在,而且他们也认为异性朋友的正常交往并不会对其谈恋爱产生负面影响。其次表现在同社会人士的交往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阶段大学生与社会人士的互动变得愈加频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六成以上的学生通过 QQ、微信等方式经常与校外朋友联系。
(二)交往内容变得更加广泛
在过去的大学生交往中,内容主要是以交流感情、增长学识为主体。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大学生个性的张扬,当代大学生在成功考取大学之后,多半会选择将在高中学习期间压抑的感情尽情释放,对学习之外的事情产生强烈的兴趣,对社会上的各种热点话题也更加熱衷。调查显示:有大约87%的同学参加了学生会的社团并经常参与活动,有53%的同学加入了两个以上的社团。这种情况表明我国当代大学生们不论是在社会交往观还是个人发展观,同过去相比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在择友的过程中显得更加开放和主动,力争建立广泛、多样的人际关系网络。
四、结论
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们的人际交往已经成为其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所体现出的特点也与过去迥然不同,我们必须对之进行深入研究,加强引导,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东.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的实证分析[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01-105.
[2]秦海燕. 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改革与开放,2010,04:99.
[3]陈庆国.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与培养研究[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3:70-74.
【摘要】:实践证明:社会群体之间的人际关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现阶段,当代大学生们的个性越来越强,但他们对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处理却大不如前,这对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非常不利的。本文以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为研究对象,通过举例论证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对成都理工大学学生人际关系的个案调查为切入点,对我国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科学的构建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
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而且还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为其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如何科学理解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引导他们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成为了高校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深化对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这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对于大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们处于正处于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他们渴望被理解和认可,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也在无形之中促进了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其次是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与同学们的交往中,他们会在潜意识中比较自己与周边朋友之间的差距,并尽力弥补。从而对自己的能力和定位产生更加科学地认知。再次是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众所周知,在当代社会,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緊密,大学生不再是以前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是很早地就成为了社会的一份子,这对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有着重要的引导性。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应遵循的原则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应遵守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相互平等与尊重是人与人正常交往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们都是“天之骄子”,大部分都拥有相当强的自尊心,如果在交往中不能实现平等和相互尊重,那么这种关系无疑是不会正常持续的。其次是要理解宽容、学会换位思考。当代大学生们普遍都有非常强的自我意识,而且对于内心想法的表达也相对缺乏技巧,因此相互之间非常容易产生误会。在对成都理工大学的调查中,有46%的同学承认会经常与同学因为误会而引起摩擦,这些同学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之中。再次是要求同存异,以诚待人。当代大学的学生来源地非常广泛,他们不仅行为习惯存在差异,甚至在语言、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虽然在共同生活几年之后这些差异会渐渐同化,但是在相处初期这些差异无疑会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障碍。调查发现,有将近70%的学生将语言、生活习惯是否相近作为选择是否交往的重要依据,而这种纯主观的判断方式也势必会对其和谐人际交往的开展产生重要影响。
三、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同上世纪甚至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相比,大学生们的人际特点也产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现阶段大学生们人际交往的范围更广、自主性也更强,其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也更大。总体上来说,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交往的范围更广
当代大学生选择交往范围的拓展首先表现与异性同学的交往中。在过去,如果异性同学进行交往,就会被同学们认为是在“处对象”。在过去大学生们的思维中,很难“接受”男女之间正常的朋友关系。可是在当代,大学生们与异性交往成为了司空见惯的事情。调查显示,有85%的同学并不排斥与异性同学的正常交往,甚至有37%的女同学承认有“异性闺蜜”的存在,而且他们也认为异性朋友的正常交往并不会对其谈恋爱产生负面影响。其次表现在同社会人士的交往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阶段大学生与社会人士的互动变得愈加频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六成以上的学生通过 QQ、微信等方式经常与校外朋友联系。
(二)交往内容变得更加广泛
在过去的大学生交往中,内容主要是以交流感情、增长学识为主体。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大学生个性的张扬,当代大学生在成功考取大学之后,多半会选择将在高中学习期间压抑的感情尽情释放,对学习之外的事情产生强烈的兴趣,对社会上的各种热点话题也更加熱衷。调查显示:有大约87%的同学参加了学生会的社团并经常参与活动,有53%的同学加入了两个以上的社团。这种情况表明我国当代大学生们不论是在社会交往观还是个人发展观,同过去相比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在择友的过程中显得更加开放和主动,力争建立广泛、多样的人际关系网络。
四、结论
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们的人际交往已经成为其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所体现出的特点也与过去迥然不同,我们必须对之进行深入研究,加强引导,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东.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的实证分析[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01-105.
[2]秦海燕. 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改革与开放,2010,04:99.
[3]陈庆国.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与培养研究[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3: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