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改2011版的解读可知,本学科的课程性质为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必需课程。新课改要求强调初中生对生活的认识及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堂中设立与提出问题相关的情境,使学生置身情境之中,切身体会,培养其思维逻辑能力。借助情境教学法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以新课改背景下情境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为研究课题,希望通过借助这种教学方法更好的引导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新课改;情境教学;思想品德课;应用研究
长期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因枯燥机械的传统“填鸭式教学”,课堂上教师成为绝对的主体,繁重的应试教育模式等原因,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厌倦情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提到“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境教学以形象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为主体,与具体的课程内容相结合,从而调动学生体验情境的欲望和学习新知的兴趣。
一、情境教学法概述
所谓的情境教学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有情绪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从而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并发展学生心理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鲜明的直观性。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视觉、听觉甚至是触觉上形成合力对学生产生多维度的冲击效果,以“动态学习”取代“静态学习”,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脱离出单调紧张的学习氛围。
二、运用情境教学所遵循的原则
1.构建情境引导性原则。牢牢抓住初中生思维特点,情绪和情感丰富而强烈但不稳定具有两极性,教师在构建情境时应当特别注意,在创设问题上力求新颖、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兴趣催生欲望,欲望升华为追求。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珍爱生命讲到必备的求生知识,以学生自身遇到某一种危险情况下采取的自救措施为导入,逐步引导学生说出呼救信号“SOS”、熟悉急救、报警及消防电话,这些常识就在生活当中却容易被忽视,加强学生在发生灾害时进行自救,施救他人的意识和能力。
2.情境教学的多样性。情境教学不应该被限定为某一种固定的模式来在课堂中大规模地复制,只要是能够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方式,在不背离课程改革要求的前提下都可以使用。既可以采用展示——模拟——讨论的方式,可以采用演示——讨论——再现的方式,抑或是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在创设情境过程中尽量贴近实际生活,便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情境背后的理论知识。讲到相亲相爱一家人,学生可以分饰不同的人物角色,角色扮演的过程实质就是体验情境的过程;再如,竞争合作,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一项任务完成后将原小组成员打乱重新分组再分配任务,学生就在不同角色转换间体会和同一对象在竞争、合作关系中的感受,明白竞争与合作是不能单独孤立开的。情境学习方法可以探究、辩论、比较和自学,在形式上切忌僵化呆板。
3.设置情境的发展性。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处于两个不同的阶段,其一是目前所处的水平或者能力,其二是需要借助帮助、引导才能达到的水平或者能力。以适当的难度设置有悬念的情境,部分突出的学生可以获得展示能力、提升自我的机会,同时要注意设置情境的层次性,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获取知识的愉悦。
4.设置情境的全面性、科学性。刘勰的《文心雕龙》其中《物色篇》有一句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教师在设置教学情境时应当注重已经的广度,要理顺思路把握住情感线索。合理运用情境绝不在于只是为了向学生传道授业,单纯讲授知识这么简单,从整体、全局的角度着眼,兼顾学生的情感、意志培养,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统筹发展。
教师设置情境的科学性是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行动指南,除此之外,正确处理教学活动本身与设置情境这种方法之间的关系,明确采用的形式要符合教学内容,情境教学法是为教学内容要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情境中必须体现教学内容,不能本末倒置。
情境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被广泛应用,学生在不同的情境当中积累经验,激活思维。情境教学体现教学主要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立足实际且将广大学生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将轻松且愉悦的一个政治课的学习氛围予以学生,引导初中生对各项社会实践的活动积极参与,在生活与学习中感受政治课的价值以及意义。为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将情境教学同其他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形成互补优势,通过一次次情境展示使学生的道德意识有所提高,在积累的基础上,将道德意识逐渐转化为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刘岩,金祥林.中学教育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
[3]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4]陈开和.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J].中国政治教学参考,2011(2):121~124.
【关键词】新课改;情境教学;思想品德课;应用研究
长期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因枯燥机械的传统“填鸭式教学”,课堂上教师成为绝对的主体,繁重的应试教育模式等原因,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厌倦情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提到“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境教学以形象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为主体,与具体的课程内容相结合,从而调动学生体验情境的欲望和学习新知的兴趣。
一、情境教学法概述
所谓的情境教学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有情绪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从而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并发展学生心理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鲜明的直观性。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视觉、听觉甚至是触觉上形成合力对学生产生多维度的冲击效果,以“动态学习”取代“静态学习”,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脱离出单调紧张的学习氛围。
二、运用情境教学所遵循的原则
1.构建情境引导性原则。牢牢抓住初中生思维特点,情绪和情感丰富而强烈但不稳定具有两极性,教师在构建情境时应当特别注意,在创设问题上力求新颖、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兴趣催生欲望,欲望升华为追求。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珍爱生命讲到必备的求生知识,以学生自身遇到某一种危险情况下采取的自救措施为导入,逐步引导学生说出呼救信号“SOS”、熟悉急救、报警及消防电话,这些常识就在生活当中却容易被忽视,加强学生在发生灾害时进行自救,施救他人的意识和能力。
2.情境教学的多样性。情境教学不应该被限定为某一种固定的模式来在课堂中大规模地复制,只要是能够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方式,在不背离课程改革要求的前提下都可以使用。既可以采用展示——模拟——讨论的方式,可以采用演示——讨论——再现的方式,抑或是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在创设情境过程中尽量贴近实际生活,便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情境背后的理论知识。讲到相亲相爱一家人,学生可以分饰不同的人物角色,角色扮演的过程实质就是体验情境的过程;再如,竞争合作,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一项任务完成后将原小组成员打乱重新分组再分配任务,学生就在不同角色转换间体会和同一对象在竞争、合作关系中的感受,明白竞争与合作是不能单独孤立开的。情境学习方法可以探究、辩论、比较和自学,在形式上切忌僵化呆板。
3.设置情境的发展性。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处于两个不同的阶段,其一是目前所处的水平或者能力,其二是需要借助帮助、引导才能达到的水平或者能力。以适当的难度设置有悬念的情境,部分突出的学生可以获得展示能力、提升自我的机会,同时要注意设置情境的层次性,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获取知识的愉悦。
4.设置情境的全面性、科学性。刘勰的《文心雕龙》其中《物色篇》有一句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教师在设置教学情境时应当注重已经的广度,要理顺思路把握住情感线索。合理运用情境绝不在于只是为了向学生传道授业,单纯讲授知识这么简单,从整体、全局的角度着眼,兼顾学生的情感、意志培养,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统筹发展。
教师设置情境的科学性是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行动指南,除此之外,正确处理教学活动本身与设置情境这种方法之间的关系,明确采用的形式要符合教学内容,情境教学法是为教学内容要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情境中必须体现教学内容,不能本末倒置。
情境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被广泛应用,学生在不同的情境当中积累经验,激活思维。情境教学体现教学主要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立足实际且将广大学生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将轻松且愉悦的一个政治课的学习氛围予以学生,引导初中生对各项社会实践的活动积极参与,在生活与学习中感受政治课的价值以及意义。为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将情境教学同其他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形成互补优势,通过一次次情境展示使学生的道德意识有所提高,在积累的基础上,将道德意识逐渐转化为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刘岩,金祥林.中学教育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
[3]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4]陈开和.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J].中国政治教学参考,2011(2):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