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大宗商品的运输对区域乃至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港口行业处在全球经济运行的关键物流节点上,而国有港口企业在行业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国有港口企业作为传统重资产行业,如何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分析了国有港口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剖析了企业普遍存在的内部管理模式粗放、内控制度设计不合理、全员参与程度不高以及财务管理理念滞后等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国有港口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措施
企业内部控制是为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达到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而由企业管理层、经营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管理活动。利用企业内部各岗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规范各部门、各节点控制职能,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国有港口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做大做强港口产业,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使企业获得可持续發展,是国有港口企业的重要历史使命。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风险防控能力的强弱,关键在于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完善,制度执行是否有力。
国有港口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和完善,有利于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有利于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保障企业业务的健康发展,为建立企业全面风险防控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国有港口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管理模式粗放
国有港口企业属于传统产业,从业人员总体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职业技能单一、人员信息化操作能力弱。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受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内部管理模式粗放。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重组、转型、战略调整等,成为国有港口企业焕发新生的必由之路,但也容易造成企业在快速扩张时,重视企业发展战略要远高于对内部控制的关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已远远不能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匹配,亟需得到改善。
(二)内部控制制度全员参与度不高
很多国有港口企业往往也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实际执行时常浮于表面,部分员工对于内部控制的具体内容不了解,或是只停留在制度层面,没有形成全员贯彻执行的良好氛围。制度执行的严肃性不够,怕得罪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不良风气,严重阻碍了制度的执行。
(三)内控制度设计不合理,脱离实际
国有港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合理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制度覆盖的范围不全面
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做到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全覆盖,没有做到各项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全覆盖,没有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2.制度设计没有突出重点
内部控制制度全覆盖不一定代表大而全,不贯彻重要性原则,必定会牺牲效益,影响效率。首先,重要资产管控工作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国有港口企业一般为重资产企业,资产管理决不能轻视;其次,关键控制点偏离,重要风险点未能纳入内控制度,没有遵循不相容岗位要分离的原则。
3.制度设计与实际脱节
内部控制制定后经年不变,脱离了实际的要求,职责与责任不明确,实用性不强,没有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经营业务的调整而对内部控制制度作相应的改进和完善。
(四)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财务管理理念滞后
有些国有港口企业存在对会计管理工作不重视、会计机构设置不合理、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财务人员风险防控意识不强、财务管理系统落后等问题。
三、国有港口企业内部控制解决措施
(一)加强内控制度的宣贯
国有港口企业加强内控制度的起点应该着眼于制度的宣贯,宣贯的目的是做到全员皆知、全员遵守。内控制度宣贯的思路是要让全员明确加强内控制度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实现的目标以及实现的方式。宣贯可采取集中学习、知识竞赛、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要多样化,要讲求实效,切忌流于形式。各单位领导层是宣贯的关键,如果一个单位领导层没有高度重视制度宣贯,那必定会导致执行力缺失,内控制度不管制定得多好,都将沦为一纸空文或一场空谈。
(二)加强企业精细化管理
在港口规模不断扩大,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国有港口企业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那就一定要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精细化管理以提高效能为目标,以明确量化标准为手段,要真正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就必须做到“三提升”,即提升管理队伍素质,提升制度建设力度,提升资源整合力度。
(三)做好内部控制设计工作
1.全面倡导业财融合观念
国有港口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部门都要共同参与,尤其是业务、财务部门,要共同配合梳理岗位及业务流程的风险点,实现财务与业务的信息共享。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相互融通,可以为业务决策提供依据,改善财务管理滞后的问题,有利于为公司的生产经营提供战略性的参考,有利于增强财务风险意识,提升财务管理效果。
将业财融合嵌入组织架构、嵌入关键控制活动中,能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又丰富了内部控制的手段,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倡导业财融合观念,其实就是要求内部控制在制度层面、在控制流程层面实现企业各管理层级、各岗位、各个员工的全覆盖。
2.强化内部控制流程设计
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在于能有效执行,国有港口企业传统的内控制度往往发布了一大堆的规章制度,却忽视了执行层面的实际要求。我们要做的就是保障规章制度简洁、高效,实施流程要丰满、要细化,要让所有的经营管理活动,都能找到适当的内部控制流程,便于执行、便于监督、便于评价。
完善的实施流程设计要便于在流程中设置控制点,便于企业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时对目标和方向进行实时调整,更好地防范经营风险。 3.强化风险导向意识
国有港口企业内部控制设计时,一定要贯彻以风险防控为导向的原则,对企业原有的风险评估体系要及时进行升级和优化,对内部管理的各环节要进行全面的风险辨识,对重要环节进行重点控制。
(四)树立全员财务管理理念
财务管理主要着眼于企业管理的量化标准,内部控制则侧重于对企业管理质量的保障,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国有港口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时,没有财务的专业指导,建立的内控体系肯定不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也肯定无法起到防范财务风险的目的。
国有港口企业很多管理层,总是将财务管理定位在传统“记账”的层面上,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国有企业管理要求的提升,财务管理不单单是财务一个部门的责任,也不是一个部门就能真正实现管理要求。“大财务”概念于是应运而生,所谓“大财务”其实就是树立全员财务管理的理念,促使财务管理延伸成为从事前、事中到事后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进一步发挥财务管理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五)加大内部控制执行力度
国有港口企业内控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内部控制真正执行到位,是内控体系运行是否正常、风险防控是否有效的关键。
1.国有港口企业内部控制要有效顺利实施,必须设立相对独立和相对有效的内部控制机构,配备专门人员、专职进行内部控制管理活动。设立的专职内部控制机构,需要熟悉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不能与业务脱节,与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部门的关联性要低。人员要进行专门培训,以提升业务素质,增强责任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
2.国有港口企业作为传统的重资产企业,实物资产(固定资产、存货、材料及低值易耗品等)在总资产的占比较高,内部控制要引起高度重视,管控需做细做实,存货和固定资产至少每年要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与处置,要确保申请与审批、审批与执行等各岗位之间的独立性,切实贯彻不相容岗位要分离的原则。
3.国有港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流动量往往很大,货币资产(银行存款、现金、其他货币资金、有价票据等)控制的重要节点要多加关注,资金要加强集中管理、合理调度,加强大额资金管控流程的监管力度,持续跟踪监测、预警资金内部控制流程中发生的异动情况,加强对银行账户和网银的监管。
4.要经常组织对重点岗位、重点领域进行重点风险点的排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控制措施。主要的风险点包括:制度体系的重点风险,道德素质的重点风险,岗位职责的重点风险,业务流程的重点风险。
(六)加强内部控制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用
国有港口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信息化管理体系,有利于提升内部控制管理及整体流程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加强风险管理。采用内控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将内部控制和流程管理无缝对接、紧密结合起来,以往的手工流程可以被信息系统所取代,大量业务流程可以被自动化执行,减少人工干预,降低主客观出错风险,使企业内部控制从静态的文档跟踪管理转化为动态的业务流程跟踪管理。
(七)加大内部控制执行的监管力度
加大国有港口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监管力度的主要内容为:首先,要通过内控执行和反馈,发现和修正内控制度的系统性缺陷,并加以完善;其次,要加强内控执行督导,建立问责机制,对内控执行中的出现的主观性问题,及时进行问责。
国有港口企业要勇于改革现有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实现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的统一。定期或不定期对内控执行进行穿透测试,能较为直观的发现存在的问题,建立风险管控清单,可以进一步分析问题是系统性的,还是执行层面的,找出制度设计缺陷和重要风险点,并加以完善。
四、结束语
随着国有港口企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建立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国有港口企业内外部发展的共同要求,有赖于企业管理理念的提升、内控制度设计的完善、内控制度执行的强化、内控制度监督力度的加大。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对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提升市场竞争力、保障企业稳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武林.国有企业构建风险管理及内控体系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 28(27):198-199.
[2]官红波.港口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J].商讯,2019(16):72-73.
[3]王玉莉.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及优化對策研究[J].会计师,2020(15): 58-59.
[4]钟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商论,2020(04):155-156.
[5]汪敏.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9(27):99-100.
[6]徐春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9(01):49-51.
关键词:国有港口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措施
企业内部控制是为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达到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而由企业管理层、经营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管理活动。利用企业内部各岗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规范各部门、各节点控制职能,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国有港口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做大做强港口产业,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使企业获得可持续發展,是国有港口企业的重要历史使命。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风险防控能力的强弱,关键在于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完善,制度执行是否有力。
国有港口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和完善,有利于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有利于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保障企业业务的健康发展,为建立企业全面风险防控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国有港口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管理模式粗放
国有港口企业属于传统产业,从业人员总体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职业技能单一、人员信息化操作能力弱。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受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内部管理模式粗放。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重组、转型、战略调整等,成为国有港口企业焕发新生的必由之路,但也容易造成企业在快速扩张时,重视企业发展战略要远高于对内部控制的关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已远远不能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匹配,亟需得到改善。
(二)内部控制制度全员参与度不高
很多国有港口企业往往也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实际执行时常浮于表面,部分员工对于内部控制的具体内容不了解,或是只停留在制度层面,没有形成全员贯彻执行的良好氛围。制度执行的严肃性不够,怕得罪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不良风气,严重阻碍了制度的执行。
(三)内控制度设计不合理,脱离实际
国有港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合理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制度覆盖的范围不全面
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做到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全覆盖,没有做到各项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全覆盖,没有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2.制度设计没有突出重点
内部控制制度全覆盖不一定代表大而全,不贯彻重要性原则,必定会牺牲效益,影响效率。首先,重要资产管控工作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国有港口企业一般为重资产企业,资产管理决不能轻视;其次,关键控制点偏离,重要风险点未能纳入内控制度,没有遵循不相容岗位要分离的原则。
3.制度设计与实际脱节
内部控制制定后经年不变,脱离了实际的要求,职责与责任不明确,实用性不强,没有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经营业务的调整而对内部控制制度作相应的改进和完善。
(四)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财务管理理念滞后
有些国有港口企业存在对会计管理工作不重视、会计机构设置不合理、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财务人员风险防控意识不强、财务管理系统落后等问题。
三、国有港口企业内部控制解决措施
(一)加强内控制度的宣贯
国有港口企业加强内控制度的起点应该着眼于制度的宣贯,宣贯的目的是做到全员皆知、全员遵守。内控制度宣贯的思路是要让全员明确加强内控制度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实现的目标以及实现的方式。宣贯可采取集中学习、知识竞赛、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要多样化,要讲求实效,切忌流于形式。各单位领导层是宣贯的关键,如果一个单位领导层没有高度重视制度宣贯,那必定会导致执行力缺失,内控制度不管制定得多好,都将沦为一纸空文或一场空谈。
(二)加强企业精细化管理
在港口规模不断扩大,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国有港口企业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那就一定要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精细化管理以提高效能为目标,以明确量化标准为手段,要真正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就必须做到“三提升”,即提升管理队伍素质,提升制度建设力度,提升资源整合力度。
(三)做好内部控制设计工作
1.全面倡导业财融合观念
国有港口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部门都要共同参与,尤其是业务、财务部门,要共同配合梳理岗位及业务流程的风险点,实现财务与业务的信息共享。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相互融通,可以为业务决策提供依据,改善财务管理滞后的问题,有利于为公司的生产经营提供战略性的参考,有利于增强财务风险意识,提升财务管理效果。
将业财融合嵌入组织架构、嵌入关键控制活动中,能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又丰富了内部控制的手段,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倡导业财融合观念,其实就是要求内部控制在制度层面、在控制流程层面实现企业各管理层级、各岗位、各个员工的全覆盖。
2.强化内部控制流程设计
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在于能有效执行,国有港口企业传统的内控制度往往发布了一大堆的规章制度,却忽视了执行层面的实际要求。我们要做的就是保障规章制度简洁、高效,实施流程要丰满、要细化,要让所有的经营管理活动,都能找到适当的内部控制流程,便于执行、便于监督、便于评价。
完善的实施流程设计要便于在流程中设置控制点,便于企业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时对目标和方向进行实时调整,更好地防范经营风险。 3.强化风险导向意识
国有港口企业内部控制设计时,一定要贯彻以风险防控为导向的原则,对企业原有的风险评估体系要及时进行升级和优化,对内部管理的各环节要进行全面的风险辨识,对重要环节进行重点控制。
(四)树立全员财务管理理念
财务管理主要着眼于企业管理的量化标准,内部控制则侧重于对企业管理质量的保障,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国有港口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时,没有财务的专业指导,建立的内控体系肯定不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也肯定无法起到防范财务风险的目的。
国有港口企业很多管理层,总是将财务管理定位在传统“记账”的层面上,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国有企业管理要求的提升,财务管理不单单是财务一个部门的责任,也不是一个部门就能真正实现管理要求。“大财务”概念于是应运而生,所谓“大财务”其实就是树立全员财务管理的理念,促使财务管理延伸成为从事前、事中到事后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进一步发挥财务管理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五)加大内部控制执行力度
国有港口企业内控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内部控制真正执行到位,是内控体系运行是否正常、风险防控是否有效的关键。
1.国有港口企业内部控制要有效顺利实施,必须设立相对独立和相对有效的内部控制机构,配备专门人员、专职进行内部控制管理活动。设立的专职内部控制机构,需要熟悉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不能与业务脱节,与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部门的关联性要低。人员要进行专门培训,以提升业务素质,增强责任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
2.国有港口企业作为传统的重资产企业,实物资产(固定资产、存货、材料及低值易耗品等)在总资产的占比较高,内部控制要引起高度重视,管控需做细做实,存货和固定资产至少每年要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与处置,要确保申请与审批、审批与执行等各岗位之间的独立性,切实贯彻不相容岗位要分离的原则。
3.国有港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流动量往往很大,货币资产(银行存款、现金、其他货币资金、有价票据等)控制的重要节点要多加关注,资金要加强集中管理、合理调度,加强大额资金管控流程的监管力度,持续跟踪监测、预警资金内部控制流程中发生的异动情况,加强对银行账户和网银的监管。
4.要经常组织对重点岗位、重点领域进行重点风险点的排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控制措施。主要的风险点包括:制度体系的重点风险,道德素质的重点风险,岗位职责的重点风险,业务流程的重点风险。
(六)加强内部控制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用
国有港口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信息化管理体系,有利于提升内部控制管理及整体流程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加强风险管理。采用内控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将内部控制和流程管理无缝对接、紧密结合起来,以往的手工流程可以被信息系统所取代,大量业务流程可以被自动化执行,减少人工干预,降低主客观出错风险,使企业内部控制从静态的文档跟踪管理转化为动态的业务流程跟踪管理。
(七)加大内部控制执行的监管力度
加大国有港口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监管力度的主要内容为:首先,要通过内控执行和反馈,发现和修正内控制度的系统性缺陷,并加以完善;其次,要加强内控执行督导,建立问责机制,对内控执行中的出现的主观性问题,及时进行问责。
国有港口企业要勇于改革现有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实现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的统一。定期或不定期对内控执行进行穿透测试,能较为直观的发现存在的问题,建立风险管控清单,可以进一步分析问题是系统性的,还是执行层面的,找出制度设计缺陷和重要风险点,并加以完善。
四、结束语
随着国有港口企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建立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国有港口企业内外部发展的共同要求,有赖于企业管理理念的提升、内控制度设计的完善、内控制度执行的强化、内控制度监督力度的加大。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对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提升市场竞争力、保障企业稳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武林.国有企业构建风险管理及内控体系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 28(27):198-199.
[2]官红波.港口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J].商讯,2019(16):72-73.
[3]王玉莉.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及优化對策研究[J].会计师,2020(15): 58-59.
[4]钟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商论,2020(04):155-156.
[5]汪敏.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9(27):99-100.
[6]徐春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9(0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