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所以,它突破了以往教法唯智主义的框框,在教学实践中显示出很大的优势。
一、导入新课,创设思维情境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得好,便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在新课导入中精心创设思维情境显得非常重要。
1.温故而知新
用这种方法引入新课,既巩固旧知识,又能把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有利于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自然流畅,促进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讲《合并同类项》一节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同类项”的定义,有理数加减法则和乘法分配律,再问:两个苹果加三个苹果等于几个苹果?学生们便会跃跃欲试,这时便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根据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进行分析后,点明课题,同时也使同类项的合并方法在学生头脑中有了一定的理解。
2.从趣味中激发
在新课导入上利用带有趣味性的数学故事、古今算诗、典故等创设思维情境来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谁知道,自行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稍加思考,就有学生马上提出:“车轮做成其他形状的,如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行吗?”学生的这一质疑激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这种强烈的认知冲突触发了学生想弄懂其中的原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研究探讨、列举验证,明白了“圆”、“圆心”、“直径”、“半径”等有关的概念及性质。
3.从生活中提炼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思维的源泉。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素材为载体,创设思维情境导入新课,能使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从而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如讲《一元一次方程》时,首先提问:“请同学们在心里把自己的年龄乘以2,再减去5后说出自己的得数,我会立即知道你的岁数。”学生听后会半信半疑,开始议论纷纷,待正确报出几名同学的年龄后,大家便会思考老师是怎么猜到的,这时引入新课“方程”,学生便会对方程的知识产生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课,创设学习情境
教学中巧妙地创设各种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动手操作、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尽快地建立实际生活情境与学生思维发展的联系,能较好地促使学生由旧的认知结构向新的认知结构转变。
1.激发兴趣,创设悬念情境
学习兴趣是学生形成稳固的学习内驱力的前提和条件,枯燥沉闷的气氛与满堂灌的教法只能使学生趣味索然,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唤起求知欲的根本途径。教学中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由旧引新,由浅入深,层层铺垫、层层设疑,为学生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2.展示过程,创设探索情境
数学课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现成的结论,还包括结论的形成过程。只有展示给学生这些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才能让学生“知”,使学生由“学会”提高到“会学”的层次。因此,在教学中暴露思维过程,创设探索情境必不可少。如在《生活中的数学》一节的教学中,先用一个长方形框框出日历表中任意三个数,让学生说出这三个数的特点,若用n表示中间的一个数,那么另两个数怎么表示?则有n-1,n+1,或n-7,n+7,再换一个“十”字框框出日历表中的五个数,让学生探索出这五个数的关系。这样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体验数学知识,经历探索过程,逐步学会学习和思考。
3.提供机会,以身体语言演示情境
身体语言指自身的行为、动作、表情等。为避免更多的语言解释,在讲解一些数学知识时,可以用动作、表情、手势等为学生讲解。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平移》时,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开关推窗、拉动校服拉链、一组同学向右移动两步、手拿三角板上下左右移动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平移的定义及平移的特征,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课堂练习,创设探究情境
课堂练习是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化过程,也是巩固、深化、提高的过程,所以有目的、有选择地选编课堂练习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其题型的设置一是通过纠错找原因、创设思维情境,二是选编式题或一题多解题,使学生在不同情境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选编开放性、探索性、综合性的题型,让学生去猜想、探究、归纳,提供展示思维能力的平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数学课教学中,恰当巧妙地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使之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导入新课,创设思维情境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得好,便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在新课导入中精心创设思维情境显得非常重要。
1.温故而知新
用这种方法引入新课,既巩固旧知识,又能把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有利于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自然流畅,促进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讲《合并同类项》一节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同类项”的定义,有理数加减法则和乘法分配律,再问:两个苹果加三个苹果等于几个苹果?学生们便会跃跃欲试,这时便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根据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进行分析后,点明课题,同时也使同类项的合并方法在学生头脑中有了一定的理解。
2.从趣味中激发
在新课导入上利用带有趣味性的数学故事、古今算诗、典故等创设思维情境来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谁知道,自行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稍加思考,就有学生马上提出:“车轮做成其他形状的,如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行吗?”学生的这一质疑激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这种强烈的认知冲突触发了学生想弄懂其中的原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研究探讨、列举验证,明白了“圆”、“圆心”、“直径”、“半径”等有关的概念及性质。
3.从生活中提炼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思维的源泉。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素材为载体,创设思维情境导入新课,能使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从而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如讲《一元一次方程》时,首先提问:“请同学们在心里把自己的年龄乘以2,再减去5后说出自己的得数,我会立即知道你的岁数。”学生听后会半信半疑,开始议论纷纷,待正确报出几名同学的年龄后,大家便会思考老师是怎么猜到的,这时引入新课“方程”,学生便会对方程的知识产生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课,创设学习情境
教学中巧妙地创设各种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动手操作、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尽快地建立实际生活情境与学生思维发展的联系,能较好地促使学生由旧的认知结构向新的认知结构转变。
1.激发兴趣,创设悬念情境
学习兴趣是学生形成稳固的学习内驱力的前提和条件,枯燥沉闷的气氛与满堂灌的教法只能使学生趣味索然,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唤起求知欲的根本途径。教学中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由旧引新,由浅入深,层层铺垫、层层设疑,为学生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2.展示过程,创设探索情境
数学课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现成的结论,还包括结论的形成过程。只有展示给学生这些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才能让学生“知”,使学生由“学会”提高到“会学”的层次。因此,在教学中暴露思维过程,创设探索情境必不可少。如在《生活中的数学》一节的教学中,先用一个长方形框框出日历表中任意三个数,让学生说出这三个数的特点,若用n表示中间的一个数,那么另两个数怎么表示?则有n-1,n+1,或n-7,n+7,再换一个“十”字框框出日历表中的五个数,让学生探索出这五个数的关系。这样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体验数学知识,经历探索过程,逐步学会学习和思考。
3.提供机会,以身体语言演示情境
身体语言指自身的行为、动作、表情等。为避免更多的语言解释,在讲解一些数学知识时,可以用动作、表情、手势等为学生讲解。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平移》时,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开关推窗、拉动校服拉链、一组同学向右移动两步、手拿三角板上下左右移动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平移的定义及平移的特征,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课堂练习,创设探究情境
课堂练习是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化过程,也是巩固、深化、提高的过程,所以有目的、有选择地选编课堂练习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其题型的设置一是通过纠错找原因、创设思维情境,二是选编式题或一题多解题,使学生在不同情境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选编开放性、探索性、综合性的题型,让学生去猜想、探究、归纳,提供展示思维能力的平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数学课教学中,恰当巧妙地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使之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