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这样论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是值得我们倡导和推广。
一、中学生语文探究的理解
新课程语文探究是指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交流的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探究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探究性具有以下特点:(1)目标性,即围绕一定问题展开交流探讨;(2)研究性,即探究一定的观念和在一定假设指导下的研究活动;(3)过程性,即探究需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活动;(4)创新性,即语文探究活动应该在探究基础上有所拓展和延伸。
二、中学生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
1.依据教材文本内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文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质疑的参照物。文本内容的可圈可点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灵感,培养他们正确的语文思维。学生质疑有利于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由局限到全方位的转变。学生的这种全面辩证的思维方式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课堂教学中可运用如下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1)平等交流对话。教师应将学生视为学习探究的朋友,鼓励他们大胆探索质疑。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课文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问题。(2)设置多重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深入挖掘隐含其中的内涵。学生在一连串的问题指引下必然会有所感悟,有所积累,这种设疑的方式也为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3)设置反复追问。反复追问是在学生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也会在反复的追问中探寻出他们的所需知识。
2.激活学生学习潜能,鼓励学生自我探究和发展
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一些子问题,分解难点,引导学生由解决子问题逐步过渡到解决重点问题,如果只从一个角度透视语文教学,所见必然有限,长此以往必然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创新。
教师应深入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做多维透视,使其深刻了解文章内涵。只有这样认识才会随着探究活动的开展走向个性化、走向深刻。如分析《项链》一文,许多同学根据提示,认为“文章批判了资产阶级妇女的虚荣心”,“玛蒂尔德遭到享乐主义的惩罚”,“结尾打击了她的虚荣心,加深了讽刺意味……”但从审美的角度看,美丽的玛蒂尔德梦想有精美的饰品,过上优裕的生活,是人之常情,我们不应去指责她,相反她为还项链不惜以十年青春为代价,她的诚实品德令人敬佩,她的意外遭遇令人同情。学生在这样的思维指引下必然对“人与生活关系”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感悟。
3.创设多元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提倡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要使学生从旧框框(指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模式)本本中走出来,敢于否定、敢于提问、敢于超越、敢于创意,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会学生向未知领域探索。例如,笔者在讲授《花未眠》一文时,就让学生欣赏了一盆自然栽种的花和一盆插花,通过比较,激发学生对美的欣赏潜力。然后,笔者让学生到教室外去寻找,引发他们美的触发点。结果,从学生的作文中笔者发现:一片枯叶也能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学生只有在不断地探究过程中才会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才会有所发现创新。
语文教师应充分地挖掘课堂教学资源,不断地优化学习资源,探寻适合学生学习发展需要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开绿灯”,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积极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观、讲座、社会调查、阅读课外读物等。这样可以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中学生语文探究能力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要创设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下进行探究。
(2)注意学生潜能的激发,增强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以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点滴进步,鼓励他们不断的发展提高。
(3)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提高探究的有效性。教师要改变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的动态发展中不断进步。
总之,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地融入探究活动中,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汪显丽.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6).
[2] 陆桂明.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百色学院学报,2006,(S1).
一、中学生语文探究的理解
新课程语文探究是指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交流的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探究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探究性具有以下特点:(1)目标性,即围绕一定问题展开交流探讨;(2)研究性,即探究一定的观念和在一定假设指导下的研究活动;(3)过程性,即探究需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活动;(4)创新性,即语文探究活动应该在探究基础上有所拓展和延伸。
二、中学生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
1.依据教材文本内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文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质疑的参照物。文本内容的可圈可点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灵感,培养他们正确的语文思维。学生质疑有利于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由局限到全方位的转变。学生的这种全面辩证的思维方式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课堂教学中可运用如下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1)平等交流对话。教师应将学生视为学习探究的朋友,鼓励他们大胆探索质疑。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课文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问题。(2)设置多重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深入挖掘隐含其中的内涵。学生在一连串的问题指引下必然会有所感悟,有所积累,这种设疑的方式也为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3)设置反复追问。反复追问是在学生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也会在反复的追问中探寻出他们的所需知识。
2.激活学生学习潜能,鼓励学生自我探究和发展
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一些子问题,分解难点,引导学生由解决子问题逐步过渡到解决重点问题,如果只从一个角度透视语文教学,所见必然有限,长此以往必然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创新。
教师应深入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做多维透视,使其深刻了解文章内涵。只有这样认识才会随着探究活动的开展走向个性化、走向深刻。如分析《项链》一文,许多同学根据提示,认为“文章批判了资产阶级妇女的虚荣心”,“玛蒂尔德遭到享乐主义的惩罚”,“结尾打击了她的虚荣心,加深了讽刺意味……”但从审美的角度看,美丽的玛蒂尔德梦想有精美的饰品,过上优裕的生活,是人之常情,我们不应去指责她,相反她为还项链不惜以十年青春为代价,她的诚实品德令人敬佩,她的意外遭遇令人同情。学生在这样的思维指引下必然对“人与生活关系”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感悟。
3.创设多元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提倡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要使学生从旧框框(指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模式)本本中走出来,敢于否定、敢于提问、敢于超越、敢于创意,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会学生向未知领域探索。例如,笔者在讲授《花未眠》一文时,就让学生欣赏了一盆自然栽种的花和一盆插花,通过比较,激发学生对美的欣赏潜力。然后,笔者让学生到教室外去寻找,引发他们美的触发点。结果,从学生的作文中笔者发现:一片枯叶也能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学生只有在不断地探究过程中才会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才会有所发现创新。
语文教师应充分地挖掘课堂教学资源,不断地优化学习资源,探寻适合学生学习发展需要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开绿灯”,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积极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观、讲座、社会调查、阅读课外读物等。这样可以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中学生语文探究能力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要创设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下进行探究。
(2)注意学生潜能的激发,增强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以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点滴进步,鼓励他们不断的发展提高。
(3)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提高探究的有效性。教师要改变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的动态发展中不断进步。
总之,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地融入探究活动中,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汪显丽.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6).
[2] 陆桂明.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百色学院学报,2006,(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