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7年《读书》第二期的一篇文章《诸子学与现代学生研究》中读到这样一段话,对我们解读文本也许有启发。“朱子主张‘熟读精思’就是把阅读与思考紧密联系起来的最好说明;‘熟’与‘精’二字,即表示对于‘读’与‘思’的重视与讲求。‘熟’是熟悉,熟悉不是背诵的意思,而是对文本十分深入地掌握,可以了解文本最为精微的意思与道理。怎么能做到呢?一定要用思考,要尽量进入作者书写这一段文字时的心理过程。要尽量设法把作者的思考重演一次。所以,如果只是像鹦鹉学人语一样,复诵书中文句,一定不是朱熹所说‘熟读’的原意。”王荣生在2007年第三期《语文学习》上发表了“《世间最美的坟墓》课例评议”一文。关于散文的理解,他说:“散文是真人真事的抒写,不联系到被写的人与事,就谈不上散文的理解;散文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离开了写的这个人,也谈不上散文的理解。于是,就有了时间和空间。散文是即情即事的产物,脱离了具体的时间、空间,就只能把作品当作言辞的技巧,犹如我们许多语文课所做的那样。于是,我们的目光再次留驻文章,留心它的言辞、它的表述。它何以说这些,它何以这么说,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由这样的人说着这样的人与事?而言辞与表述有两种把握的途径。一种是文内的,在上下文语境中;一种文外的,在具体的时间、空间语境中,联系着写的人和被写的人与事。”
看到这样的文字,我感觉太亲切了。因为,在和老师们一起备课、研究教材时,我常常说这样一句话:研究教材就是研究人,研究人就要研究人的心。言为心声。这个人心是通过语言表露出来的。任何语言都是人的表达。都是人心的表露。不管这种表露是直白的,曲折的。还是隐晦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应用文也是这样。书信不用说是人的心意的表达。留言条是通过语言留下人的意思。即便最适用的广告,也是人要传达的意思,而且还要通过这种传达去打动人的心。所以,研究教材又归结到研究语言。由语言而人心再到语言。由语言到形象再到语言,由语言到情思再到语言,等等。这个“人”有文章中写到的人,还有写文章的那个人。而这个写文章的人是我们容易忽略的。他的心思、意图更是我们容易忽略的。因此,文本解读。就是在语言的丛林里追思、发现,就是一个由语言追思人、追思人心,又由人、人心再追思语言的过程。
《爱如茉莉》,除了关注爸爸妈妈,还要关注写这篇文章的人——爸爸妈妈的女儿。文章不仅写了夫妻间淡淡而又真切的爱,还写了女儿对这种爱的感悟。也许,这个女儿正经历着一场爱,一场玫瑰般热烈的爱,但她却明白并感叹于一种茉莉一样的爱。注意了文中的人,注意了写文章的人,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语言。
文本解读,还要由语言读出“这一个”人。《爱如茉莉》、《番茄太阳》、《给家乡孩子的信》都是写爱。抽象地说,都是一样的爱。但具体的爱是各不相同的。《爱如茉莉》是淡雅温馨的,这种爱是需要感受的;《番茄太阳》中的爱,却伴随着艰辛,这种爱是会相互感染的,好心人帮小姑娘,小姑娘也要做好心人,也要帮助别人。快乐也是相互感染的,我灰暗的心就是被明明一家人的快乐所感染而快乐了;《给家乡孩子的信》则表现了一位老人的赤子之心,爱是老人坦露的心迹。由每篇文章独特的视角,去探寻语言,就会对语言有真切的感悟,就会读出与众不同的“这一个”人。《爱如茉莉》的爱是要感受的,作者是怎么感受的呢?是从语言的细致描写中逐步感受到的。《番茄太阳》的爱是相互感染的,作者是怎么受到感染的呢?她看到了那一幕,她感受到了。明明父亲对自己失明的女儿的耐心告诉作者应该如何面对灾难。《给家乡孩子的信》的爱是一个人老来心迹的自然流露,“今天回顾过去,说不上失败,也谈不上成功”,这样的语言就不是谦虚所能概括的。当一个人年轻时,他可以不谈成败吗?只有一个即将走完生命历程的老人,才能如此看淡一切。
解读文本,我们关注了人,关注了人心,由此去理解、感受语言,这样的理解和感受就是具体而富有情感的,这样理解、感受的语言就是有生命的活生生的语言。学生这样去学习语言,就能全面地吸收语言的营养,语感的形成和情操的熏陶相得益彰。
看到这样的文字,我感觉太亲切了。因为,在和老师们一起备课、研究教材时,我常常说这样一句话:研究教材就是研究人,研究人就要研究人的心。言为心声。这个人心是通过语言表露出来的。任何语言都是人的表达。都是人心的表露。不管这种表露是直白的,曲折的。还是隐晦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应用文也是这样。书信不用说是人的心意的表达。留言条是通过语言留下人的意思。即便最适用的广告,也是人要传达的意思,而且还要通过这种传达去打动人的心。所以,研究教材又归结到研究语言。由语言而人心再到语言。由语言到形象再到语言,由语言到情思再到语言,等等。这个“人”有文章中写到的人,还有写文章的那个人。而这个写文章的人是我们容易忽略的。他的心思、意图更是我们容易忽略的。因此,文本解读。就是在语言的丛林里追思、发现,就是一个由语言追思人、追思人心,又由人、人心再追思语言的过程。
《爱如茉莉》,除了关注爸爸妈妈,还要关注写这篇文章的人——爸爸妈妈的女儿。文章不仅写了夫妻间淡淡而又真切的爱,还写了女儿对这种爱的感悟。也许,这个女儿正经历着一场爱,一场玫瑰般热烈的爱,但她却明白并感叹于一种茉莉一样的爱。注意了文中的人,注意了写文章的人,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语言。
文本解读,还要由语言读出“这一个”人。《爱如茉莉》、《番茄太阳》、《给家乡孩子的信》都是写爱。抽象地说,都是一样的爱。但具体的爱是各不相同的。《爱如茉莉》是淡雅温馨的,这种爱是需要感受的;《番茄太阳》中的爱,却伴随着艰辛,这种爱是会相互感染的,好心人帮小姑娘,小姑娘也要做好心人,也要帮助别人。快乐也是相互感染的,我灰暗的心就是被明明一家人的快乐所感染而快乐了;《给家乡孩子的信》则表现了一位老人的赤子之心,爱是老人坦露的心迹。由每篇文章独特的视角,去探寻语言,就会对语言有真切的感悟,就会读出与众不同的“这一个”人。《爱如茉莉》的爱是要感受的,作者是怎么感受的呢?是从语言的细致描写中逐步感受到的。《番茄太阳》的爱是相互感染的,作者是怎么受到感染的呢?她看到了那一幕,她感受到了。明明父亲对自己失明的女儿的耐心告诉作者应该如何面对灾难。《给家乡孩子的信》的爱是一个人老来心迹的自然流露,“今天回顾过去,说不上失败,也谈不上成功”,这样的语言就不是谦虚所能概括的。当一个人年轻时,他可以不谈成败吗?只有一个即将走完生命历程的老人,才能如此看淡一切。
解读文本,我们关注了人,关注了人心,由此去理解、感受语言,这样的理解和感受就是具体而富有情感的,这样理解、感受的语言就是有生命的活生生的语言。学生这样去学习语言,就能全面地吸收语言的营养,语感的形成和情操的熏陶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