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联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规律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课程的兴趣。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多。
关键词: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课程
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紧相连,要使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可以灵活运用知识,而不是呆板地学习书本上的文字。当学生深刻理解了数学知识,且自觉地从数学方面探索其中的奥妙以及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时,他们将会终身受益。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能力呢?
一、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数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内容与生活情境越相似,主动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努力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使数学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环境。
例如,小青坐在教室的第3行第4列,请用数对表示,并在网格纸上描出来。在同样的规则下,小明坐在教室的第1行第3列应当怎样表示?笔者就此导入坐标内容,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位置。先请第3行第4列的学生站起来,结果有且只有一位学生;这就说明用两个量就可以确定平面上事物的位置。再让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有的学生说“第3行第4列”,有的说“3和4”,有的说“3,4”,还有的说“(3,4)”。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其他学生也纷纷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这样,在整个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感兴趣的事情,以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
二、结合实际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学习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把现实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境,并与日常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使静态的数学概念变为动态的生活感受,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对学习材料进行组合。
例如,学习有理数时,向东走2米,记作“+2米”,那么向西走2米怎么记?有学生说“负2米”,还有说“-2米”,等等。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问题需要数学知识去解决,此时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再引入负数显得很从容。如果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知的事物引出数学新知识,理解起来更容易,掌握也就相当牢固了。
再如,打靶运动员每次打靶打中10环的可能性有多大?通过试验,打1000次打准10环有98次,2000次打准202次,以此统计得出打准10环的概率接近于1/10。这需要大量的验证。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学生所熟知的情境,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使学生了解到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数学离不开生活。这样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以致用把数学应用于生活
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新课程标准(2011)》明确提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体会数学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价值。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践性数学问题,同时也从生活中学习课本上学不到的实践知识。
例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例题:一架长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低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梯子的低端向右滑动几米?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问题来源于熟悉的生活,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激发起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将生活问题数学化。
实践是了解知识的源泉。通过日常实践,可以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不仅要在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日常实际生活问题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课程
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紧相连,要使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可以灵活运用知识,而不是呆板地学习书本上的文字。当学生深刻理解了数学知识,且自觉地从数学方面探索其中的奥妙以及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时,他们将会终身受益。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能力呢?
一、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数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内容与生活情境越相似,主动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努力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使数学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环境。
例如,小青坐在教室的第3行第4列,请用数对表示,并在网格纸上描出来。在同样的规则下,小明坐在教室的第1行第3列应当怎样表示?笔者就此导入坐标内容,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位置。先请第3行第4列的学生站起来,结果有且只有一位学生;这就说明用两个量就可以确定平面上事物的位置。再让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有的学生说“第3行第4列”,有的说“3和4”,有的说“3,4”,还有的说“(3,4)”。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其他学生也纷纷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这样,在整个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感兴趣的事情,以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
二、结合实际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学习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把现实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境,并与日常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使静态的数学概念变为动态的生活感受,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对学习材料进行组合。
例如,学习有理数时,向东走2米,记作“+2米”,那么向西走2米怎么记?有学生说“负2米”,还有说“-2米”,等等。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问题需要数学知识去解决,此时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再引入负数显得很从容。如果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知的事物引出数学新知识,理解起来更容易,掌握也就相当牢固了。
再如,打靶运动员每次打靶打中10环的可能性有多大?通过试验,打1000次打准10环有98次,2000次打准202次,以此统计得出打准10环的概率接近于1/10。这需要大量的验证。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学生所熟知的情境,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使学生了解到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数学离不开生活。这样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以致用把数学应用于生活
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新课程标准(2011)》明确提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体会数学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价值。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践性数学问题,同时也从生活中学习课本上学不到的实践知识。
例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例题:一架长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低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梯子的低端向右滑动几米?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问题来源于熟悉的生活,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激发起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将生活问题数学化。
实践是了解知识的源泉。通过日常实践,可以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不仅要在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日常实际生活问题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