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双证”课程体系建设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行“双证”制度的必然要求。高职茶艺专业“双证”课程体系建设是指以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为导向,围绕“双证”课程的设计和建设,对相关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其兼具职业性、学历性两种属性。“双证”课程体系建设旨在推行“双证”制度,从而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
关键词:高职;茶艺专业;“双证”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1-0036-02
实行“双证”制度,使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是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建设“双证”课程体系,以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为突破口,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笔者以高职茶艺专业为个案,探讨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理念指导下,发挥国家职业标准的就业导向作用,推动高职茶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到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轨道上来,旨在通过高职茶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普遍可行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途径,进而推动宏观层面的职业教育改革,构建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模式。
高职茶艺专业实行“双证”制度的必要性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我国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满足了劳动力市场有序化运行和管理的需要,满足了人力资本投入获得社会认可的需要,起到了职业培训成果质量检验的作用,搭建了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推动了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2009年2月20日,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要求“积极开展工作,切实落实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高职院校要把相关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其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在颁发专业学历证书前,努力使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双证”制度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
推行“双证”制度的本质是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关键是使学校教学计划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有机结合。高职教育教学必须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前提下,研究国家职业标准、课程体系、技能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等。在确保“应知”、“应会”的专业教学内容能够覆盖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的全部知识点和技能要求的前提下,通过职业资格认证管理机构组织的专家认证,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或毕业时能够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减轻其考证负担,免除全部或部分考试。
各地高职院校在实施“双证”制度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少数高职院校实施了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改革试点,即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毕业时不用参加由职业技能鉴定部门举行的资格考核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而是在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后可直接获得相关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制度是今后高职院校实行“双证”制度的改革方向,值得大力推广、普及。
高职茶艺专业是一门新兴职业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茶艺、茶文化、茶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能在茶馆、茶企业、酒店、宾馆、学校等从事茶艺编创与服务、茶席设计与茶会组织、茶馆经营与管理、茶叶加工与审评、茶叶营销与贸易、茶艺教学与推广等工作的技术型和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茶艺专业对应的职业为茶艺师,茶艺师是一种新兴的现代职业工种,劳动部于2004年颁布了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因此,在高职茶艺专业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充分发挥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对学校教育的指导作用非常必要。要将实施“双证”制度作为高职茶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使其在促进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就业及与就业准入对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05年,安徽农业大学经安徽省劳动厅批准,建立了挂靠在职业技术学院的职业技能鉴定所,并在茶艺专业开始试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安徽农业大学高职茶艺专业2007、2008届毕业生90%以上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
高职茶艺专业“双证”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双证”课程就是根据国家行业部门、教育部门对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格,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制定“双证”培养方案,经教育、劳动部门审查通过后,在学校实施并安排在教学计划内完成,并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课程。在安排相关课程的教学培训时,必须做到不延长学制、不加重学生课外负担、不额外收取培训费。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向学生收取的唯一费用是鉴定考试费用。这样的做法免除了学生参加多次培训、考试的经济负担和学习负担,对减轻学生负担、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实行“双证”制度,关键在于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内容要涵盖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将那些对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具有实际意义的国家职业标准引入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之中,从而建立“双证”课程体系。就高职茶艺专业而言,应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以确保专业教学内容能够涵盖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调整教学计划,确定专业教学内容,在专业教学内容中融入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
(一)“双证”课程设置原则
开发适合的“双证”课程,使新的课程体系既符合学校的教学要求,又能使学生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是推行“双证”制度的关键。
“双证”课程是指将职业标准与学校日常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学校教育课程。从宏观上看,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主要目的组织起来的“专业课程系统”的统称。从微观上看,是专业课程中与国家职业标准中的一个或几个相关职业(岗位)知识和能力直接对应、紧密联系的一系列课程。“双证”课程将职业教育与相应的职业培训相结合,可以为培养既有学历证书,又有职业资格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奠定基础,突出职业教育的学历性与职业性。
“双证”课程是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要目的的课程,其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职业化。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需要解决好职业核心能力、特定能力及行业通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双证”课程建设必须遵循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导向,为更好地发挥其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指导作用,需要开发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体系,在统一的职业技能鉴定平台上,为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提供合适的教育技术支持。
“双证”课程设置主要应考虑行业(企业)需要,根据行业(企业)的需要,将教学内容按照教育规律加以系统化。“双证”课程自身应具有完整课程体系的特点,必须在学校教学计划内安排,而不是模块拼凑。围绕着“双证”课程的新体系,一系列有关课程也要相应地进行改革。
从考核鉴定的角度看,“双证”课程资源应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院校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机制(包括“双不免”、“单免”、“双免”等各种实施方式)。要重点考查“双证”课程资源是否能提供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接口,是否能提供认证课程的师资培训和考评人员培训,是否有配套教材等。
教育主管部门与劳动部门还可以合作建立“双证”互换的试点,由学校、培训及鉴定机构、企业共同参与,探索建立深层次的“双证”融通的教学体系与评价体系。无论采取哪种方法,最终都绕不过课程设计这个关键,课程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高职茶艺专业“双证”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1.“双证”课程体系设置
高职茶艺专业“双证”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原则,对企业的岗位(群)进行筛选、归纳,确定本专业所面对的典型岗位(群),再对典型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技术和操作能力,对掌握技术和操作能力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进行梳理,并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确定本专业需要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支撑课程及相关课程,构成课程体系。
与茶艺专业直接对应的国家职业工种是茶艺师,相关的职业工种还有茶叶加工工、评茶员、插花员等。为了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在茶艺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是按照学科的系统性要求,而是按照职业能力与知识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基础理论课按专业学习的基本要求设置,不求全,也不求专业系统性。理论教学虽然离不开学科知识,但所涉及的内容并不仅仅着眼于某一领域的学科知识,而是按照培养岗位能力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学有关学科知识,特别强调所学基础理论知识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要加大实验、实习、实训环节占整个教学的比例,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完成上岗前的实践训练。要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通过互相配合为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服务。实践训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实验、实习,不是为了验证理论,而是要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掌握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茶艺师》的基本要求和工作要求,结合专业教学,设置相应的“双证”课程,确定各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
我们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茶艺师》第二部分“基本要求”中的职业道德、食品与茶叶营养卫生、法律法规知识、茶文化基本知识、茶叶知识、科学饮茶知识、茶具知识、品茗用水知识、茶艺基本知识等内容,设置了《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茶文化概论》、《中华茶史》、《中华茶道》、《茶学概论》、《茶叶加工》、《茶叶审评》、《茶具鉴赏》等课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茶艺师》第三部分“工作要求”中的接待、准备与演示、服务与销售、茶艺馆布局设计、茶会组织、茶艺创新、管理与培训等方面的要求,设置了《服务礼仪》、《中华茶艺》、《茶席设计和茶会组织》、《茶馆经营与管理》、《茶叶市场营销》、《插花艺术》、《茶艺实用英语》等课程。另外,还开设了《中国文化概论》、《美学概论》、《消费心理学》、《形体训练》等必修课,开设了《服装概论》、《音乐欣赏》、《美术鉴赏》、《茶叶营养与保健》、《茶文学艺术》、《外国茶文化》、《茶文化经典选读》、《茶叶贸易学》、《茶叶经营管理》、《茶叶包装与贮运》、《茶点和茶食》等选修课。可以说,改革后的茶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涵盖了茶艺师的全部职业知识与技能。由于开设了《茶叶加工》、《茶叶审评》、《插花艺术》等课程,茶艺专业的学生还可以对应申请茶叶加工工、评茶员、插花员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
2.“双证”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在“双证”课程体系建设中,编写一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适应,能用于职业院校课堂教学,满足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鉴定需要的教学用书是关键。由于高职茶艺专业是新专业,国内尚无相关专业教材。因此,我们与安徽教育出版社合作,联合有关高职高专院校,着手编写出版高职茶艺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与骨干课程教材。已经出版的有《中华茶道》、《中华茶史》、《中华茶艺》等,正在编写的有《中华茶具》、《茶席设计与茶会组织》、《中华茶文学艺术》、《外国茶文化》等,即将编写的有《中华茶文化概论》、《茶馆经营与管理》、《中华茶文化典籍导读》、《茶艺实用英语》等。其他的课程,如《服务礼仪》、《茶叶市场营销学》、《插花艺术》、《茶文化概论》、《茶学概论》、《茶叶加工学》、《茶叶审评与检验》等,茶学及相关专业已有现成教材可以使用,待今后时机成熟时,再考虑编写适合高职茶艺专业的教材。
“双证”课程的开设试行,打通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渠道,安徽农业大学高职茶艺专业的两届毕业生,普遍在毕业前和毕业时获得了茶艺师、评茶员、插花员中的一项或两三项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率连续两年达到100%。
由于高职院校实施“双证”制度只有几年的时间,加上高职茶艺专业办学时间不长,学校自身运行机制还不够成熟,外部环境中影响“双证”制度实施的深层次问题较多,所以,在“双证”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改革与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刘育锋.论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3,(22).
[2]耿献文.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5,(10).
[3]刘晓欢,向丽.高职教育的“双证”课程及其开发策略[J].职教论坛,2008,(3).
作者简介:
丁以寿(1963—),男,安徽无为人,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茶文化研究、教育与教学工作。
胡启涛(1971—),男,安徽金寨人,硕士,安徽农业大学职业技术与成人教育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关键词:高职;茶艺专业;“双证”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1-0036-02
实行“双证”制度,使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是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建设“双证”课程体系,以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为突破口,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笔者以高职茶艺专业为个案,探讨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理念指导下,发挥国家职业标准的就业导向作用,推动高职茶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到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轨道上来,旨在通过高职茶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普遍可行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途径,进而推动宏观层面的职业教育改革,构建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模式。
高职茶艺专业实行“双证”制度的必要性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我国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满足了劳动力市场有序化运行和管理的需要,满足了人力资本投入获得社会认可的需要,起到了职业培训成果质量检验的作用,搭建了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推动了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2009年2月20日,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要求“积极开展工作,切实落实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高职院校要把相关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其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在颁发专业学历证书前,努力使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双证”制度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
推行“双证”制度的本质是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关键是使学校教学计划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有机结合。高职教育教学必须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前提下,研究国家职业标准、课程体系、技能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等。在确保“应知”、“应会”的专业教学内容能够覆盖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的全部知识点和技能要求的前提下,通过职业资格认证管理机构组织的专家认证,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或毕业时能够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减轻其考证负担,免除全部或部分考试。
各地高职院校在实施“双证”制度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少数高职院校实施了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改革试点,即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毕业时不用参加由职业技能鉴定部门举行的资格考核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而是在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后可直接获得相关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制度是今后高职院校实行“双证”制度的改革方向,值得大力推广、普及。
高职茶艺专业是一门新兴职业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茶艺、茶文化、茶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能在茶馆、茶企业、酒店、宾馆、学校等从事茶艺编创与服务、茶席设计与茶会组织、茶馆经营与管理、茶叶加工与审评、茶叶营销与贸易、茶艺教学与推广等工作的技术型和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茶艺专业对应的职业为茶艺师,茶艺师是一种新兴的现代职业工种,劳动部于2004年颁布了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因此,在高职茶艺专业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充分发挥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对学校教育的指导作用非常必要。要将实施“双证”制度作为高职茶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使其在促进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就业及与就业准入对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05年,安徽农业大学经安徽省劳动厅批准,建立了挂靠在职业技术学院的职业技能鉴定所,并在茶艺专业开始试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安徽农业大学高职茶艺专业2007、2008届毕业生90%以上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
高职茶艺专业“双证”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双证”课程就是根据国家行业部门、教育部门对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格,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制定“双证”培养方案,经教育、劳动部门审查通过后,在学校实施并安排在教学计划内完成,并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课程。在安排相关课程的教学培训时,必须做到不延长学制、不加重学生课外负担、不额外收取培训费。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向学生收取的唯一费用是鉴定考试费用。这样的做法免除了学生参加多次培训、考试的经济负担和学习负担,对减轻学生负担、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实行“双证”制度,关键在于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内容要涵盖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将那些对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具有实际意义的国家职业标准引入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之中,从而建立“双证”课程体系。就高职茶艺专业而言,应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以确保专业教学内容能够涵盖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调整教学计划,确定专业教学内容,在专业教学内容中融入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
(一)“双证”课程设置原则
开发适合的“双证”课程,使新的课程体系既符合学校的教学要求,又能使学生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是推行“双证”制度的关键。
“双证”课程是指将职业标准与学校日常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学校教育课程。从宏观上看,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主要目的组织起来的“专业课程系统”的统称。从微观上看,是专业课程中与国家职业标准中的一个或几个相关职业(岗位)知识和能力直接对应、紧密联系的一系列课程。“双证”课程将职业教育与相应的职业培训相结合,可以为培养既有学历证书,又有职业资格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奠定基础,突出职业教育的学历性与职业性。
“双证”课程是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要目的的课程,其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职业化。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需要解决好职业核心能力、特定能力及行业通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双证”课程建设必须遵循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导向,为更好地发挥其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指导作用,需要开发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体系,在统一的职业技能鉴定平台上,为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提供合适的教育技术支持。
“双证”课程设置主要应考虑行业(企业)需要,根据行业(企业)的需要,将教学内容按照教育规律加以系统化。“双证”课程自身应具有完整课程体系的特点,必须在学校教学计划内安排,而不是模块拼凑。围绕着“双证”课程的新体系,一系列有关课程也要相应地进行改革。
从考核鉴定的角度看,“双证”课程资源应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院校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机制(包括“双不免”、“单免”、“双免”等各种实施方式)。要重点考查“双证”课程资源是否能提供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接口,是否能提供认证课程的师资培训和考评人员培训,是否有配套教材等。
教育主管部门与劳动部门还可以合作建立“双证”互换的试点,由学校、培训及鉴定机构、企业共同参与,探索建立深层次的“双证”融通的教学体系与评价体系。无论采取哪种方法,最终都绕不过课程设计这个关键,课程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高职茶艺专业“双证”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1.“双证”课程体系设置
高职茶艺专业“双证”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原则,对企业的岗位(群)进行筛选、归纳,确定本专业所面对的典型岗位(群),再对典型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技术和操作能力,对掌握技术和操作能力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进行梳理,并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确定本专业需要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支撑课程及相关课程,构成课程体系。
与茶艺专业直接对应的国家职业工种是茶艺师,相关的职业工种还有茶叶加工工、评茶员、插花员等。为了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在茶艺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是按照学科的系统性要求,而是按照职业能力与知识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基础理论课按专业学习的基本要求设置,不求全,也不求专业系统性。理论教学虽然离不开学科知识,但所涉及的内容并不仅仅着眼于某一领域的学科知识,而是按照培养岗位能力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学有关学科知识,特别强调所学基础理论知识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要加大实验、实习、实训环节占整个教学的比例,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完成上岗前的实践训练。要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通过互相配合为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服务。实践训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实验、实习,不是为了验证理论,而是要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掌握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茶艺师》的基本要求和工作要求,结合专业教学,设置相应的“双证”课程,确定各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
我们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茶艺师》第二部分“基本要求”中的职业道德、食品与茶叶营养卫生、法律法规知识、茶文化基本知识、茶叶知识、科学饮茶知识、茶具知识、品茗用水知识、茶艺基本知识等内容,设置了《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茶文化概论》、《中华茶史》、《中华茶道》、《茶学概论》、《茶叶加工》、《茶叶审评》、《茶具鉴赏》等课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茶艺师》第三部分“工作要求”中的接待、准备与演示、服务与销售、茶艺馆布局设计、茶会组织、茶艺创新、管理与培训等方面的要求,设置了《服务礼仪》、《中华茶艺》、《茶席设计和茶会组织》、《茶馆经营与管理》、《茶叶市场营销》、《插花艺术》、《茶艺实用英语》等课程。另外,还开设了《中国文化概论》、《美学概论》、《消费心理学》、《形体训练》等必修课,开设了《服装概论》、《音乐欣赏》、《美术鉴赏》、《茶叶营养与保健》、《茶文学艺术》、《外国茶文化》、《茶文化经典选读》、《茶叶贸易学》、《茶叶经营管理》、《茶叶包装与贮运》、《茶点和茶食》等选修课。可以说,改革后的茶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涵盖了茶艺师的全部职业知识与技能。由于开设了《茶叶加工》、《茶叶审评》、《插花艺术》等课程,茶艺专业的学生还可以对应申请茶叶加工工、评茶员、插花员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
2.“双证”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在“双证”课程体系建设中,编写一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适应,能用于职业院校课堂教学,满足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鉴定需要的教学用书是关键。由于高职茶艺专业是新专业,国内尚无相关专业教材。因此,我们与安徽教育出版社合作,联合有关高职高专院校,着手编写出版高职茶艺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与骨干课程教材。已经出版的有《中华茶道》、《中华茶史》、《中华茶艺》等,正在编写的有《中华茶具》、《茶席设计与茶会组织》、《中华茶文学艺术》、《外国茶文化》等,即将编写的有《中华茶文化概论》、《茶馆经营与管理》、《中华茶文化典籍导读》、《茶艺实用英语》等。其他的课程,如《服务礼仪》、《茶叶市场营销学》、《插花艺术》、《茶文化概论》、《茶学概论》、《茶叶加工学》、《茶叶审评与检验》等,茶学及相关专业已有现成教材可以使用,待今后时机成熟时,再考虑编写适合高职茶艺专业的教材。
“双证”课程的开设试行,打通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渠道,安徽农业大学高职茶艺专业的两届毕业生,普遍在毕业前和毕业时获得了茶艺师、评茶员、插花员中的一项或两三项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率连续两年达到100%。
由于高职院校实施“双证”制度只有几年的时间,加上高职茶艺专业办学时间不长,学校自身运行机制还不够成熟,外部环境中影响“双证”制度实施的深层次问题较多,所以,在“双证”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改革与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刘育锋.论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3,(22).
[2]耿献文.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5,(10).
[3]刘晓欢,向丽.高职教育的“双证”课程及其开发策略[J].职教论坛,2008,(3).
作者简介:
丁以寿(1963—),男,安徽无为人,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茶文化研究、教育与教学工作。
胡启涛(1971—),男,安徽金寨人,硕士,安徽农业大学职业技术与成人教育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