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5-000-02
摘 要 为客观地认识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投融资模式的创新,找到投融资模式与场馆赛后运营管理的契合点,实现场馆运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加强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与开发,在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的基本情况及投融资模式进行了分析与归纳,主要包括完全政府财政拨款模式、政府背景国资企业投资模式以及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在总结现有投融资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对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赛后运营管理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提出对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投融资模式选择及赛后运营的相关建议,主要包括实现投融资模式与赛后运营的无缝对接以及体育场馆的多元化运营,加强大型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与运营,合理配置场馆专业管理人才,大型体育场馆赛后运营需在规划设计阶段予以考虑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 运营模式 上海市 大型体育场馆
一、引言
随着我国上海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体育功能的多元开发,上海投资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大型体育场馆,这些场馆建设不但使得上海体育场馆的整体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也对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科研事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相当数量的场馆项目设施达到国际水平,但其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远未达到国际水准,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的开发利用、运营管理、高额维护费用的解决、场馆使用率和经营效益的提高以及如何有效解决“有馆难用”等一系列问题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
二、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基本情况
(一)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规划建设总体情况
截至2012年底,上海市所拥有的各类体育场馆有2700余个,总面积432万m2,现有大型体育场馆80余个,据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体育场地总数达14425个,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71平方米[1]。
(二)目前上海市承办各类大型体育赛事体育场馆的基本情况
目前,上海可承办国际性赛事的特大型综合体育场馆有上海体育场(座位数60000个)、上海体育馆(座位数12000个)、上海东方体育中心综合体育馆(座位数18000个,在建),可承办全国性赛事的大型综合体育场馆有松江大学园体育馆(座位数8000个)、闵行上海交大体育馆(座位数7500个)和浦东源深体育馆(座位数6000个)。
三、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投融资模式分析
目前,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前期投资建设资金几乎都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如政府财政拨款、政府补贴、体育彩票公益金等,其中以地方政府投资为主,为了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投融资模式,笔者对上海市六个大型体育场馆的投融资模式以及在赛事之后的运营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完全政府财政拨款模式
上海作为近代体育的发祥地,政府财政拨款一直以来是上海体育场馆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政府财政拨款占了绝大比例。政府全额投资模式不仅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而且必然导致场馆赛后运营出现产权不清、政企不分、管办分离等矛盾,结果是每建成一项社会事业项目,政府财政压力就越来越大。体育场馆这类大型设施为国家投资建设,属于完全的国有资产,由政府部门完全自主经营合法合理,但是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政府部门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财政负担,这种体育场馆靠政府拨款维持的局面函需改革。
(二)政府背景国资企业投资模式
政府背景的国资企业投资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半官方的商业融资模式,主要是依靠中央及地方各个政府部门的直属单位提供雄厚的资金以保证项目场馆的建设。这种模式虽然采取了市场化融资模式,由市场主体参与大型体育场馆的投融资,但上海市政府以及具有上海市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在各大型体育场馆的融资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部分仍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
(三)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
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主要是指地方政府与企业及其他私营部门对公共服务领域投融资体制和管理方式上进行的创新,是一种项目融资方式。该模式以上海虹口足球场为代表,即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合作各方可以得到比单独行动更有利的结果,同时在参与场馆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私人企业,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有效实现财政资金和民间资本的融合,缓解政府的财政负担,提高体育场馆的后期运营水平,充分发挥其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投融资模式引发的赛后运营现实问题
赛后运营是每一个体育场馆都要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纵观上海各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运营,盈利成难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场馆普遍面临着投资成本回收周期长和运营成本高昂等问题。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建设融资与赛后运营是密切相关的。融资模式虽然不一一对应于运用模式,但两者之间确实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的关系与场馆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有不可割裂的联系。首先,完全政府财政拨款模式:商业性与公益性如何取得平衡;其次,政府背景国资企业投资模式:赛场功能单一、经营范围狭窄,巨大压力中行进;再次,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赛后运营成本过高,专业运营团队与人才缺乏,冗员过多。
五、关于投融资模式选择及赛后运营的五点建议
客观地评价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的投融资模式选择,规避其对赛后运营的不利影响和对于未来上海其他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实现投融资模式与赛后运营的无缝对接
政府应当适度地给予业主单位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为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运营创造宽松的环境和良性的约束机制[2],使运营单位能在短时期内尽快地收回成本并实现利润。反之,如果按照目前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或者具有政府背景的国资企业投资模式以及上海不成熟的政府企业合作模式,将直接影响社会资金或民间资本参与公益性体育场馆建设的积极性。同时也需要对目前大型体育场馆进行市场化的深入探索,实现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实现体育场馆的多元化运营
上海大部分新建体育场馆投融资的市场化运作是可行的,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投资运作体制。基于此,上海市政府更应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建立社会化的投融资机制,有效地控制政府投入,实现场馆经营内容的多元化和运营模式的多元化。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其面积较大,数以万计的看台使其拥有大面积的看台下空间和大量的附属空间及各种功能用房需要开发与利用。这部分空间的开发与利用不同于大型体育场馆的多功能利用,因受到空间形态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其开发利用一般以餐饮、酒吧、住宿、商业、健身等多元化的休闲娱乐服务为主,这部分空间的开发利用既可以提高大型体育场馆较大面积的余裕空间的使用率,又可以对大型体育场馆的多功能利用起到一定的支持与服务作用。
(三)加强大型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与运营
大力开发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通过大型体育场馆的广告发布权开发获得与同类竞争实体相比更多元化的受众,冠名权开发,极大贴补了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的开支,冠名权转让挖掘潜力,提升场馆运营经济效益已成为当前大型体育场馆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
(四)合理配置场馆专业管理人才
有关教育机构应积极鼓励建设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专业,上海市政府应当在有条件的高校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开设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或场馆市场开发方向的研究生专业,为上海市提供中高级大型体育场馆专业管理人才。在体育场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培养掌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基本理论与技术,了解国际体育产业运作规则与规范的高级应用型人才[3]。
(五)大型体育场馆赛后运营需在规划设计阶段予以考虑
随着人们对大型体育场馆赛后运营问题认识的深入,逐步意识到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运营问题不是赛后才予以考虑的,而应是在规划设计阶段就予以考虑,通过完善规划设计方案,将赛后运营方案与思路融入规划设计,以便于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的运营。
六、结论
本文从系统科学的视角,运用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服务理论等理论对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进行了典型分析与归纳,并对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投融资模式的选择及赛后运营管理模式的优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体育局.上海体育年鉴[M].2012.
[2] 杜长亮,吴广亮,谢云.关于体育产业发展与政府行为界入问题的思辨[J].首都体育学院.2009.21(1):32-34.
[3] 王子朴,梁蓓,陈元欣.梳理与借鉴:奥运场馆投融资模式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4):425-433.
[4] 李国庆.F1中国大奖赛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
[5] 王子朴,梁金辉,杨小燕.北京新建奥运场(馆)投融资模式创新与赛后运营探讨[J].体育科学.2012.32(3):7-8.
[6] 曹可强.上海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22(4):7-9.
[7] 徐文强,陈元欣,张洪武,王健等.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现状及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
摘 要 为客观地认识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投融资模式的创新,找到投融资模式与场馆赛后运营管理的契合点,实现场馆运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加强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与开发,在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的基本情况及投融资模式进行了分析与归纳,主要包括完全政府财政拨款模式、政府背景国资企业投资模式以及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在总结现有投融资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对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赛后运营管理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提出对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投融资模式选择及赛后运营的相关建议,主要包括实现投融资模式与赛后运营的无缝对接以及体育场馆的多元化运营,加强大型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与运营,合理配置场馆专业管理人才,大型体育场馆赛后运营需在规划设计阶段予以考虑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 运营模式 上海市 大型体育场馆
一、引言
随着我国上海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体育功能的多元开发,上海投资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大型体育场馆,这些场馆建设不但使得上海体育场馆的整体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也对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科研事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相当数量的场馆项目设施达到国际水平,但其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远未达到国际水准,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的开发利用、运营管理、高额维护费用的解决、场馆使用率和经营效益的提高以及如何有效解决“有馆难用”等一系列问题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
二、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基本情况
(一)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规划建设总体情况
截至2012年底,上海市所拥有的各类体育场馆有2700余个,总面积432万m2,现有大型体育场馆80余个,据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体育场地总数达14425个,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71平方米[1]。
(二)目前上海市承办各类大型体育赛事体育场馆的基本情况
目前,上海可承办国际性赛事的特大型综合体育场馆有上海体育场(座位数60000个)、上海体育馆(座位数12000个)、上海东方体育中心综合体育馆(座位数18000个,在建),可承办全国性赛事的大型综合体育场馆有松江大学园体育馆(座位数8000个)、闵行上海交大体育馆(座位数7500个)和浦东源深体育馆(座位数6000个)。
三、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投融资模式分析
目前,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前期投资建设资金几乎都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如政府财政拨款、政府补贴、体育彩票公益金等,其中以地方政府投资为主,为了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投融资模式,笔者对上海市六个大型体育场馆的投融资模式以及在赛事之后的运营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完全政府财政拨款模式
上海作为近代体育的发祥地,政府财政拨款一直以来是上海体育场馆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政府财政拨款占了绝大比例。政府全额投资模式不仅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而且必然导致场馆赛后运营出现产权不清、政企不分、管办分离等矛盾,结果是每建成一项社会事业项目,政府财政压力就越来越大。体育场馆这类大型设施为国家投资建设,属于完全的国有资产,由政府部门完全自主经营合法合理,但是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政府部门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财政负担,这种体育场馆靠政府拨款维持的局面函需改革。
(二)政府背景国资企业投资模式
政府背景的国资企业投资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半官方的商业融资模式,主要是依靠中央及地方各个政府部门的直属单位提供雄厚的资金以保证项目场馆的建设。这种模式虽然采取了市场化融资模式,由市场主体参与大型体育场馆的投融资,但上海市政府以及具有上海市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在各大型体育场馆的融资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部分仍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
(三)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
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主要是指地方政府与企业及其他私营部门对公共服务领域投融资体制和管理方式上进行的创新,是一种项目融资方式。该模式以上海虹口足球场为代表,即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合作各方可以得到比单独行动更有利的结果,同时在参与场馆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私人企业,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有效实现财政资金和民间资本的融合,缓解政府的财政负担,提高体育场馆的后期运营水平,充分发挥其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投融资模式引发的赛后运营现实问题
赛后运营是每一个体育场馆都要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纵观上海各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运营,盈利成难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场馆普遍面临着投资成本回收周期长和运营成本高昂等问题。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建设融资与赛后运营是密切相关的。融资模式虽然不一一对应于运用模式,但两者之间确实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的关系与场馆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有不可割裂的联系。首先,完全政府财政拨款模式:商业性与公益性如何取得平衡;其次,政府背景国资企业投资模式:赛场功能单一、经营范围狭窄,巨大压力中行进;再次,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赛后运营成本过高,专业运营团队与人才缺乏,冗员过多。
五、关于投融资模式选择及赛后运营的五点建议
客观地评价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的投融资模式选择,规避其对赛后运营的不利影响和对于未来上海其他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实现投融资模式与赛后运营的无缝对接
政府应当适度地给予业主单位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为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运营创造宽松的环境和良性的约束机制[2],使运营单位能在短时期内尽快地收回成本并实现利润。反之,如果按照目前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或者具有政府背景的国资企业投资模式以及上海不成熟的政府企业合作模式,将直接影响社会资金或民间资本参与公益性体育场馆建设的积极性。同时也需要对目前大型体育场馆进行市场化的深入探索,实现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实现体育场馆的多元化运营
上海大部分新建体育场馆投融资的市场化运作是可行的,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投资运作体制。基于此,上海市政府更应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建立社会化的投融资机制,有效地控制政府投入,实现场馆经营内容的多元化和运营模式的多元化。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其面积较大,数以万计的看台使其拥有大面积的看台下空间和大量的附属空间及各种功能用房需要开发与利用。这部分空间的开发与利用不同于大型体育场馆的多功能利用,因受到空间形态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其开发利用一般以餐饮、酒吧、住宿、商业、健身等多元化的休闲娱乐服务为主,这部分空间的开发利用既可以提高大型体育场馆较大面积的余裕空间的使用率,又可以对大型体育场馆的多功能利用起到一定的支持与服务作用。
(三)加强大型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与运营
大力开发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通过大型体育场馆的广告发布权开发获得与同类竞争实体相比更多元化的受众,冠名权开发,极大贴补了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的开支,冠名权转让挖掘潜力,提升场馆运营经济效益已成为当前大型体育场馆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
(四)合理配置场馆专业管理人才
有关教育机构应积极鼓励建设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专业,上海市政府应当在有条件的高校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开设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或场馆市场开发方向的研究生专业,为上海市提供中高级大型体育场馆专业管理人才。在体育场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培养掌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基本理论与技术,了解国际体育产业运作规则与规范的高级应用型人才[3]。
(五)大型体育场馆赛后运营需在规划设计阶段予以考虑
随着人们对大型体育场馆赛后运营问题认识的深入,逐步意识到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运营问题不是赛后才予以考虑的,而应是在规划设计阶段就予以考虑,通过完善规划设计方案,将赛后运营方案与思路融入规划设计,以便于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的运营。
六、结论
本文从系统科学的视角,运用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服务理论等理论对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进行了典型分析与归纳,并对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投融资模式的选择及赛后运营管理模式的优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体育局.上海体育年鉴[M].2012.
[2] 杜长亮,吴广亮,谢云.关于体育产业发展与政府行为界入问题的思辨[J].首都体育学院.2009.21(1):32-34.
[3] 王子朴,梁蓓,陈元欣.梳理与借鉴:奥运场馆投融资模式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4):425-433.
[4] 李国庆.F1中国大奖赛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
[5] 王子朴,梁金辉,杨小燕.北京新建奥运场(馆)投融资模式创新与赛后运营探讨[J].体育科学.2012.32(3):7-8.
[6] 曹可强.上海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22(4):7-9.
[7] 徐文强,陈元欣,张洪武,王健等.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现状及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