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高等教育工作者也积极利用“互联网+教育”探讨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未来“互联网+教育”成为教育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选择。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探讨了地方转型本科院校如何创新性的发展互联网教育模式,在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教育内核基础上应用互联网这一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把教育的影响力和价值更好的传播。
关键词:转型 互联网教育 信息化 层次分析法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了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结合。在这一背景下,“互联网+教育”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2016年6月,中国互联网大会首届互联网教育专场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新篇章。与此同时,第一批转为应用技术型的地方本科高校也迎来了实质性转型关键期,“互联网+教育”的提出,为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提供了发展的新思路。
一、“互联网+教育”发展的现状
1.“互联网+教育”市场前景一片大好。目前,“互联网+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为互联网教育的广泛普及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在“互联网+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以外语培训、IT技能、会计考试等比较成熟的企业发展遥遥领先,可见“互联网+教育”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教育形式呈现出互动化、多媒体化,形成了全新的学习方式和知识传播模式。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互联网教育行业的投融资事件共计288起,而到2016年上半年互联网教育行业完成的融资事件就有109起。互联网教育已是大势所趋,教育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更好地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现代高等教育中。
2.互联网教育能够促进社会公平。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院士指出,未来社会教育的主渠道必定还是以学校为核心。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它使教育关系得以重生,教学活动也不再仅限于三尺讲堂。目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已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看视频代替上课,在课堂上则更多是老师的答疑解惑、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练习。慕课、微课等新型的教学模式也受到教育界的欢迎。可见通过互联网的发展,让过去很难接受教育的各方面人群都享受了教育;借助互联网的发展,使教育资源可以跨越校园、地区、国家,覆盖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最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二、转型高校推进“互联网+教育”的有效措施实证分析
将各种措施按照轻重缓急有效推进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利用层次分析法来判断出各种措施的权重。层次分析法是对复杂问题做出决策的一种简易的新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进行分析的复杂问题。层次分析法解决的就是如何将定性关系转化为定量计算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1.分析与建模。将问题所包含的因素分层,划分为最高层、中间层和最低层,最高层表示要解决的问题,中间层表示实现总目標而采取的各种政策,一般分有策略层、约束层或准则层。最低层是用于解决问题的各种措施、方案等。地方转型本科院校有效推进互联网教育的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由权值可以看出要使地方转型本科院校有效推进互联网教育,政府支持占53.1%,寻找合作单位占25.1%,引进设备占21.8%。
从世界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为了适应经济发展规律,培养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推进人才培养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协同发展,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是转型发展首要动力;其次,地方转型本科院校要把握好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机,积极寻找合作单位,最后,做好信息化建设。
三、地方转型本科高校推进“互联网+教育”的有效途径
1.健全校园信息化建设。在传统教学中,教室、实训室、工作岗位三者在时空上、教学资源的组织上都是相互独立的,如今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应在实际教学中被充分应用,实现教学资源的重组。在地方高校转型中推进互联网教育,能够缩小各校和各区域之间资源配置的差距,进而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转型高校应该认真仔细研究新形势下的资源开发模式,整合地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已有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突破传统、实现创新,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全面建设数字化校园,为地方转型高校有效推进互联网教育提供保障。
2.加强科研管理工作。在地方高校转型关键期,保证高校科研的健康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上,转型时期的地方高校,更要利用互联网教育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科研特色,这样才能在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在互联网时代,各方优质资源都实现了共享,科研更要挖掘和吸引外部资源为我所用,积极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以及国际合作,积极吸取同类院校甚至是世界著名大学的科研发展经验,建设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
3.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地方转型高校推进互联网教育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同样很重要。应用型大学提出要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而且要加快提高管理人员、学校领导以及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迅速转变管理方式和教学方式。支持教师考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进而来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青年教师主动到企业或生产一线进行培训或挂职工作等,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要打破年纪大教师的一些保守的传统的观点,在院校转型中实现他们的价值。学校应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激励青年教师走出校门进修学习,可以到著名高校、甚至出国深造,从而来提高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在培养本校教师的同时,也要试图通过引进新教师、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的方式来壮大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尹合栋,陈军.“互联网+”环境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构想[J].重庆高教研究,2015,(3).
[2]梁丹,徐涵.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研究现状及思考[J].职教体系,2015.
[3]武昊然.“互联网+”战略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6,(32).
作者简介:方佳敏(1978—)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会计学院副教授,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会计规范与应用。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度高教科研课题《地方转型本科院校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研究》.
关键词:转型 互联网教育 信息化 层次分析法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了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结合。在这一背景下,“互联网+教育”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2016年6月,中国互联网大会首届互联网教育专场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新篇章。与此同时,第一批转为应用技术型的地方本科高校也迎来了实质性转型关键期,“互联网+教育”的提出,为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提供了发展的新思路。
一、“互联网+教育”发展的现状
1.“互联网+教育”市场前景一片大好。目前,“互联网+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为互联网教育的广泛普及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在“互联网+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以外语培训、IT技能、会计考试等比较成熟的企业发展遥遥领先,可见“互联网+教育”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教育形式呈现出互动化、多媒体化,形成了全新的学习方式和知识传播模式。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互联网教育行业的投融资事件共计288起,而到2016年上半年互联网教育行业完成的融资事件就有109起。互联网教育已是大势所趋,教育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更好地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现代高等教育中。
2.互联网教育能够促进社会公平。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院士指出,未来社会教育的主渠道必定还是以学校为核心。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它使教育关系得以重生,教学活动也不再仅限于三尺讲堂。目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已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看视频代替上课,在课堂上则更多是老师的答疑解惑、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练习。慕课、微课等新型的教学模式也受到教育界的欢迎。可见通过互联网的发展,让过去很难接受教育的各方面人群都享受了教育;借助互联网的发展,使教育资源可以跨越校园、地区、国家,覆盖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最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二、转型高校推进“互联网+教育”的有效措施实证分析
将各种措施按照轻重缓急有效推进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利用层次分析法来判断出各种措施的权重。层次分析法是对复杂问题做出决策的一种简易的新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进行分析的复杂问题。层次分析法解决的就是如何将定性关系转化为定量计算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1.分析与建模。将问题所包含的因素分层,划分为最高层、中间层和最低层,最高层表示要解决的问题,中间层表示实现总目標而采取的各种政策,一般分有策略层、约束层或准则层。最低层是用于解决问题的各种措施、方案等。地方转型本科院校有效推进互联网教育的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由权值可以看出要使地方转型本科院校有效推进互联网教育,政府支持占53.1%,寻找合作单位占25.1%,引进设备占21.8%。
从世界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为了适应经济发展规律,培养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推进人才培养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协同发展,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是转型发展首要动力;其次,地方转型本科院校要把握好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机,积极寻找合作单位,最后,做好信息化建设。
三、地方转型本科高校推进“互联网+教育”的有效途径
1.健全校园信息化建设。在传统教学中,教室、实训室、工作岗位三者在时空上、教学资源的组织上都是相互独立的,如今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应在实际教学中被充分应用,实现教学资源的重组。在地方高校转型中推进互联网教育,能够缩小各校和各区域之间资源配置的差距,进而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转型高校应该认真仔细研究新形势下的资源开发模式,整合地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已有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突破传统、实现创新,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全面建设数字化校园,为地方转型高校有效推进互联网教育提供保障。
2.加强科研管理工作。在地方高校转型关键期,保证高校科研的健康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上,转型时期的地方高校,更要利用互联网教育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科研特色,这样才能在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在互联网时代,各方优质资源都实现了共享,科研更要挖掘和吸引外部资源为我所用,积极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以及国际合作,积极吸取同类院校甚至是世界著名大学的科研发展经验,建设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
3.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地方转型高校推进互联网教育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同样很重要。应用型大学提出要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而且要加快提高管理人员、学校领导以及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迅速转变管理方式和教学方式。支持教师考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进而来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青年教师主动到企业或生产一线进行培训或挂职工作等,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要打破年纪大教师的一些保守的传统的观点,在院校转型中实现他们的价值。学校应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激励青年教师走出校门进修学习,可以到著名高校、甚至出国深造,从而来提高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在培养本校教师的同时,也要试图通过引进新教师、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的方式来壮大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尹合栋,陈军.“互联网+”环境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构想[J].重庆高教研究,2015,(3).
[2]梁丹,徐涵.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研究现状及思考[J].职教体系,2015.
[3]武昊然.“互联网+”战略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6,(32).
作者简介:方佳敏(1978—)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会计学院副教授,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会计规范与应用。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度高教科研课题《地方转型本科院校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