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着学校思维导学的东风,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一系列不成熟的探索,现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 “小切口 大问题”全新角度解读文言文】
我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比较古板,不愿意用多媒体,不用学生照本宣科,只有唯一的方法:1、学生课本批注;2、上课前黑板抄原文3、课上学生讨论、继续批注。4、黑板讨论后批注原文5、其他同学落实;6、学生讲解点评7、教师点拨。实际上,我感到很无奈,这是我能做到的对于实词与句式落实的最好的方法。
王教授的几次培训对我的启发很大。前几次的培训,王教授都是教我们“备教材”,研究教材、走进教材“寻找小切口”,以求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刚才说了《劝学》的课堂操作,接下来也说一说《劝学》的导学案设计。《劝学》是名篇,结构清晰,语言逻辑性强。论点鲜明,所以,在备课组集体讨论时,我主张把学案分成两张,一张只有原文而无注释,下面以习题的形式进行考察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一张是通读全文后,以“学不可以已”为小切口,引导学生从结构入手,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语文教师最关心的字词和句式等基础知识的落实,在课堂的组织过程当中因势利导即可。
《蜀道难》不仅是文言文,还是诗歌,而且是浪漫主义的。语言艰涩,如果以文言的形式去解读诗歌,就会破坏语言的美感,找不到诗歌的韵味了。我就设计了一个思考题:“本文中李白三次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作者反复的感叹蜀道难,难在何处?反复的感慨有什么作用?”
学生如果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文章的结构,接着要搞清楚各部分的内容,这样,小切口、大问题的形式就呈现出来了,学生没有割裂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当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后,学生就解决这首诗歌中绝大部分的问题,而一些基础内容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多样的课堂组织结构穿插解决,这节课并没有涉及到字词和语法,学生依然能够读懂并进行赏析,应该说这个学案的组织方法是有效的。当然,操作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关键。
【改变学案编制思维,突出思维导引】
对于学案的修改与发展,是语文备课中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因为学案要直接呈现给学生,语文备课组在学案的编制过程中下了很大的功夫。最终明确“学案应强调思维主线,挖掘思维要点,突出亮点,不拘小节”的编制思路。
再以《登高》为例,从“八悲”入手,解读“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作者实际身世入手,在了解了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还能拓展到作者的身世,写作时期的特征,写作的“抑扬顿挫”等写作特点。
包括在上面【全新角度解读文言文】中强调思维引导的学案样式也是一样的,只有抓住《劝学》的核心点“学不可以已”才能对全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而《蜀道难》则要从情感变化入手,强调文章的整体性,学生才能有良好的文章切入口。
还有王教授提到的《棒打洪教头》中,各人对洪教头的“称谓”也是很好的切入点。文言文兴趣导学案《崔护》中,是不是崔护杀了窈窕淑女入手等切入点都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还有很多课题就不一一列举了。
现在想想,过去确实是走马观花似的研究教材了。摆正心态,继续研究,发现教授的这个问题很有诱导性,以辩论的形式展开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困惑我们的难题迎刃而解。
此事过后,语文组的每个人都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体会到“研究教材”永远都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无论何时都会给你新的发现,无论哪篇文章都存在“四两拨千斤”的“小切口”,只有真正用心研究教材,你才会真正地走进教材,寻找到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出口,为成功的课改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切口、大问题”的提出,促使我们大板块的整合、深挖教材,学生的个性和共性,同时也要关注教材的个性和共性。如果能够对教材有了个性的理解,那么陈腐的教材也会生动起来。
通过这些,我想告诉学生和同仁,语文就是生活,就来自生活,有悲伤,有欢乐。而每个老师都能找到自己对语文的个性理解,就能让学生爱上语文。毕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总结】
我是个年轻教师,之所以敢大言不惭的谈思维导学,与学校对年轻教师的大力培养分不开,与备课组的全员支持分不开。我的很多说法其实都是备课组长期摸索的经验。走在课改之路上,没有绝对的错误,只不过是距离的远近而已,而保证个人的个性比较重要。
【 “小切口 大问题”全新角度解读文言文】
我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比较古板,不愿意用多媒体,不用学生照本宣科,只有唯一的方法:1、学生课本批注;2、上课前黑板抄原文3、课上学生讨论、继续批注。4、黑板讨论后批注原文5、其他同学落实;6、学生讲解点评7、教师点拨。实际上,我感到很无奈,这是我能做到的对于实词与句式落实的最好的方法。
王教授的几次培训对我的启发很大。前几次的培训,王教授都是教我们“备教材”,研究教材、走进教材“寻找小切口”,以求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刚才说了《劝学》的课堂操作,接下来也说一说《劝学》的导学案设计。《劝学》是名篇,结构清晰,语言逻辑性强。论点鲜明,所以,在备课组集体讨论时,我主张把学案分成两张,一张只有原文而无注释,下面以习题的形式进行考察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一张是通读全文后,以“学不可以已”为小切口,引导学生从结构入手,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语文教师最关心的字词和句式等基础知识的落实,在课堂的组织过程当中因势利导即可。
《蜀道难》不仅是文言文,还是诗歌,而且是浪漫主义的。语言艰涩,如果以文言的形式去解读诗歌,就会破坏语言的美感,找不到诗歌的韵味了。我就设计了一个思考题:“本文中李白三次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作者反复的感叹蜀道难,难在何处?反复的感慨有什么作用?”
学生如果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文章的结构,接着要搞清楚各部分的内容,这样,小切口、大问题的形式就呈现出来了,学生没有割裂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当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后,学生就解决这首诗歌中绝大部分的问题,而一些基础内容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多样的课堂组织结构穿插解决,这节课并没有涉及到字词和语法,学生依然能够读懂并进行赏析,应该说这个学案的组织方法是有效的。当然,操作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关键。
【改变学案编制思维,突出思维导引】
对于学案的修改与发展,是语文备课中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因为学案要直接呈现给学生,语文备课组在学案的编制过程中下了很大的功夫。最终明确“学案应强调思维主线,挖掘思维要点,突出亮点,不拘小节”的编制思路。
再以《登高》为例,从“八悲”入手,解读“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作者实际身世入手,在了解了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还能拓展到作者的身世,写作时期的特征,写作的“抑扬顿挫”等写作特点。
包括在上面【全新角度解读文言文】中强调思维引导的学案样式也是一样的,只有抓住《劝学》的核心点“学不可以已”才能对全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而《蜀道难》则要从情感变化入手,强调文章的整体性,学生才能有良好的文章切入口。
还有王教授提到的《棒打洪教头》中,各人对洪教头的“称谓”也是很好的切入点。文言文兴趣导学案《崔护》中,是不是崔护杀了窈窕淑女入手等切入点都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还有很多课题就不一一列举了。
现在想想,过去确实是走马观花似的研究教材了。摆正心态,继续研究,发现教授的这个问题很有诱导性,以辩论的形式展开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困惑我们的难题迎刃而解。
此事过后,语文组的每个人都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体会到“研究教材”永远都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无论何时都会给你新的发现,无论哪篇文章都存在“四两拨千斤”的“小切口”,只有真正用心研究教材,你才会真正地走进教材,寻找到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出口,为成功的课改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切口、大问题”的提出,促使我们大板块的整合、深挖教材,学生的个性和共性,同时也要关注教材的个性和共性。如果能够对教材有了个性的理解,那么陈腐的教材也会生动起来。
通过这些,我想告诉学生和同仁,语文就是生活,就来自生活,有悲伤,有欢乐。而每个老师都能找到自己对语文的个性理解,就能让学生爱上语文。毕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总结】
我是个年轻教师,之所以敢大言不惭的谈思维导学,与学校对年轻教师的大力培养分不开,与备课组的全员支持分不开。我的很多说法其实都是备课组长期摸索的经验。走在课改之路上,没有绝对的错误,只不过是距离的远近而已,而保证个人的个性比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