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过年的民俗现象足以形成一个庞大的民俗事象群,其意义和实质自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于农业文明的年俗,在走向工业文明与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对于年俗的许多的礼仪禁忌的理解在内容与表现的形式上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本文旨在综合查阅传统年俗与结合自身过年经历的基础上,对年俗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系列变化进行探讨。
关键字:民俗;传统社会;现代化
正文:
一、民俗学现象下的“年”
近些年来,每到春节期间,几千万的民工返乡、返城,造成严重的交通的拥堵,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虽然政府主管部门每年三番五次的呼吁民工不要集中在这段时间返家,但是收效确实甚微,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民工一年到头辛辛苦苦赚点钱不容易,为什么非要选择在交通费用最贵的时候回家?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在交通最拥挤的时候回家,花钱买罪受?
从常理上是无法解释的,要追问其根本性的原因,我认为就只能归因于广大的人民群众在传统的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一种自发的自为的民俗行为,这一民俗行为或民俗现象的形成,并没有严格的法律或是制度的规定,但它本身所具有的约束力却比任何法律都要强大。
二、S省YC市J县地区的“年”
本文所谓的“过年”,指的是从前一年腊月下旬祭灶起,经过除夕,延至元宵节(一般是到正月十七日)为止的一段日子。从小年到除夕,在J县的俗语中是这样忙过年的:“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贴对联,三十儿捏饺子。”在大年初一,进行“拜年”。正月初二,女儿女婿回娘家的日子,俗称“迎婿日”。正月初五,在这天则有“过破五”和“送穷”习俗。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叫“元宵”,元宵节是春节欢乐的顶点,在这一天的晚上,各个村里都会组织放烟花的活动,人们往往都会聚集在一起看那漫天的烟花。 春节的整个活动一般到此结束,新一年的生产劳动将从此开始。
J县,县区南北高中间低,是运城盆地的一部分。中部有汾河,两岸为河谷平原是该县主要粮棉产区,工业主要有纺织、机械加工、化肥、农产品加工等主要服务于第一产业的行业。J县的经济结构主要以第一产业和服务于第一产业的第二产业为主。现如今的J县,在乡村地区,除了少部分的人们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外,大部分的青壮年人员都在外务工,春节时,在外务工的人们,必定会回来与家人团聚。在县城当中,受限于自己经济条件的影响,现在人们基于家庭的经济条件实现了居住的区域分化,在春节时与平时日常生活中一样,人们往往与自己的邻居没有太多的接触,人们往往更多的会与自己的同事、自己的同学等业缘群体聚在一起来庆贺新春。
三、对J县年俗变迁的思考
(一)物质期待转向休闲放松
记得小的时候, 有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每逢过年的时候周围的景象总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从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门神、福字、年画、窗花、灯笼,到街面和庙市上摆各式各样的年货,从小孩子穿上整洁的衣服,满街乱跑放鞭炮,到成年人的舞狮耍龙,夜晚的礼花、戏曲表演等,都营造着欢乐的节日气氛。这中间,饱含着人们期盼幸福的心理,也表达着集体团结向上的精神。所有这些,不仅是平日里难以见到的,而且与平日的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状态。而现在的过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极大的丰富,平时的日常穿着、及饮食与节日期间反差已经不那么明显了。现在天天像是过年,人们对于春节在物质享用上没有了太大的期待,转而追求休闲娱乐等精神上的放松。
(二)拜年由人情化走向功利化
在年俗中,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人们之间的相互拜年。这是人们相互之间加强交流的方式之一,而今这一方式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在正月初二这一天,在J县农村里必须的活动便是“拜年”,每一家的第二代当家人将会带着自己家族的男性的儿孙们,到各个亲朋好友家去拜年。这种形式的拜年是为了加强和邻里之间的人际关系,感谢邻里一年来对自己家人的帮助,并希望今后能够继续加强这种互助的邻里关系。传统性的拜年,往往主要是是基于地缘或是血缘因素而进行的。在同一个地方的乡亲父老或是家族内部人员之间是一个熟人的社会,人们在过年期间,在同一个时间内大家相互的“串门”都会道一声“新年快乐”。这是一种,面对面的加强人际关系的方式。近年来,中国电讯事业发展很快,电话开始普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人们,便转用既快捷又省事的电话或是短信形式的拜年手段,人们在过年时的拜年形式越来越走向了现代化。而且由于现代城市社区分化与个人主义的盛行,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人的自由化与功利化,于是出现了现代形式的拜年主要是基于业缘群体——如同一单位的人相互性拜年、或是同一单位的人统一组织起来向领导去拜年,大家都有着长远的利益打算。
(三)由庆丰与礼仪禁忌向利益化转变
在传统年俗中,人们十分的注重各种各样的祭祀及礼仪禁忌。如在家乡农村当中初五这一天有“过破五”和“送穷”习俗。但在现代社会中,过节的重点更加偏向于人们为了未来的提升或是为了商业的销售,在现代化的趋势下,春节这一民俗事项也逐步地由“为庆贺丰收而行”变为“简单的为逐利而行”,节日给人以物质消费和精神享受的这层含义不断地增长着,而原先的祭祀祷祝性质则日益呈现淡化趋势。
(四)民俗力量的衰弱
现在,J县每逢过年的时候,年轻人群体越来越喜欢追求自己家的过年特色。譬如,人们不再相信以前所讲究的过年期间必须敬神,必须给包括灶神、财神、福神在内等神仙磕头的民俗,不再需要遵守不能下午到亲戚家拜年的民俗约定。在传统的春节习俗中,从腊月初八即腊八粥的准备开始,人们就进入了春节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才结束,冗长的节日,在农业社会中是典型的冬闲时的需求。而自从进入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中,人们的时间观念在不断的增强,由于现实的工作的需要,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提前结束自己的春节假期。
注释
1引自黄景春,《中国新年礼俗》[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2引自邹明华,安德明,吕微;,安心,《春节民俗面面观》[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3年1月
参考文献
[1]乐其麟,《过年》[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年
[2]董晓萍,《现代民俗学讲演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关键字:民俗;传统社会;现代化
正文:
一、民俗学现象下的“年”
近些年来,每到春节期间,几千万的民工返乡、返城,造成严重的交通的拥堵,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虽然政府主管部门每年三番五次的呼吁民工不要集中在这段时间返家,但是收效确实甚微,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民工一年到头辛辛苦苦赚点钱不容易,为什么非要选择在交通费用最贵的时候回家?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在交通最拥挤的时候回家,花钱买罪受?
从常理上是无法解释的,要追问其根本性的原因,我认为就只能归因于广大的人民群众在传统的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一种自发的自为的民俗行为,这一民俗行为或民俗现象的形成,并没有严格的法律或是制度的规定,但它本身所具有的约束力却比任何法律都要强大。
二、S省YC市J县地区的“年”
本文所谓的“过年”,指的是从前一年腊月下旬祭灶起,经过除夕,延至元宵节(一般是到正月十七日)为止的一段日子。从小年到除夕,在J县的俗语中是这样忙过年的:“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贴对联,三十儿捏饺子。”在大年初一,进行“拜年”。正月初二,女儿女婿回娘家的日子,俗称“迎婿日”。正月初五,在这天则有“过破五”和“送穷”习俗。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叫“元宵”,元宵节是春节欢乐的顶点,在这一天的晚上,各个村里都会组织放烟花的活动,人们往往都会聚集在一起看那漫天的烟花。 春节的整个活动一般到此结束,新一年的生产劳动将从此开始。
J县,县区南北高中间低,是运城盆地的一部分。中部有汾河,两岸为河谷平原是该县主要粮棉产区,工业主要有纺织、机械加工、化肥、农产品加工等主要服务于第一产业的行业。J县的经济结构主要以第一产业和服务于第一产业的第二产业为主。现如今的J县,在乡村地区,除了少部分的人们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外,大部分的青壮年人员都在外务工,春节时,在外务工的人们,必定会回来与家人团聚。在县城当中,受限于自己经济条件的影响,现在人们基于家庭的经济条件实现了居住的区域分化,在春节时与平时日常生活中一样,人们往往与自己的邻居没有太多的接触,人们往往更多的会与自己的同事、自己的同学等业缘群体聚在一起来庆贺新春。
三、对J县年俗变迁的思考
(一)物质期待转向休闲放松
记得小的时候, 有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每逢过年的时候周围的景象总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从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门神、福字、年画、窗花、灯笼,到街面和庙市上摆各式各样的年货,从小孩子穿上整洁的衣服,满街乱跑放鞭炮,到成年人的舞狮耍龙,夜晚的礼花、戏曲表演等,都营造着欢乐的节日气氛。这中间,饱含着人们期盼幸福的心理,也表达着集体团结向上的精神。所有这些,不仅是平日里难以见到的,而且与平日的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状态。而现在的过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极大的丰富,平时的日常穿着、及饮食与节日期间反差已经不那么明显了。现在天天像是过年,人们对于春节在物质享用上没有了太大的期待,转而追求休闲娱乐等精神上的放松。
(二)拜年由人情化走向功利化
在年俗中,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人们之间的相互拜年。这是人们相互之间加强交流的方式之一,而今这一方式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在正月初二这一天,在J县农村里必须的活动便是“拜年”,每一家的第二代当家人将会带着自己家族的男性的儿孙们,到各个亲朋好友家去拜年。这种形式的拜年是为了加强和邻里之间的人际关系,感谢邻里一年来对自己家人的帮助,并希望今后能够继续加强这种互助的邻里关系。传统性的拜年,往往主要是是基于地缘或是血缘因素而进行的。在同一个地方的乡亲父老或是家族内部人员之间是一个熟人的社会,人们在过年期间,在同一个时间内大家相互的“串门”都会道一声“新年快乐”。这是一种,面对面的加强人际关系的方式。近年来,中国电讯事业发展很快,电话开始普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人们,便转用既快捷又省事的电话或是短信形式的拜年手段,人们在过年时的拜年形式越来越走向了现代化。而且由于现代城市社区分化与个人主义的盛行,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人的自由化与功利化,于是出现了现代形式的拜年主要是基于业缘群体——如同一单位的人相互性拜年、或是同一单位的人统一组织起来向领导去拜年,大家都有着长远的利益打算。
(三)由庆丰与礼仪禁忌向利益化转变
在传统年俗中,人们十分的注重各种各样的祭祀及礼仪禁忌。如在家乡农村当中初五这一天有“过破五”和“送穷”习俗。但在现代社会中,过节的重点更加偏向于人们为了未来的提升或是为了商业的销售,在现代化的趋势下,春节这一民俗事项也逐步地由“为庆贺丰收而行”变为“简单的为逐利而行”,节日给人以物质消费和精神享受的这层含义不断地增长着,而原先的祭祀祷祝性质则日益呈现淡化趋势。
(四)民俗力量的衰弱
现在,J县每逢过年的时候,年轻人群体越来越喜欢追求自己家的过年特色。譬如,人们不再相信以前所讲究的过年期间必须敬神,必须给包括灶神、财神、福神在内等神仙磕头的民俗,不再需要遵守不能下午到亲戚家拜年的民俗约定。在传统的春节习俗中,从腊月初八即腊八粥的准备开始,人们就进入了春节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才结束,冗长的节日,在农业社会中是典型的冬闲时的需求。而自从进入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中,人们的时间观念在不断的增强,由于现实的工作的需要,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提前结束自己的春节假期。
注释
1引自黄景春,《中国新年礼俗》[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2引自邹明华,安德明,吕微;,安心,《春节民俗面面观》[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3年1月
参考文献
[1]乐其麟,《过年》[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年
[2]董晓萍,《现代民俗学讲演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