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不仅仅表现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更是学生与数学本质的一种对话——这才是触及学科本质的有效交流。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课堂交流现状如何呢?以下是我执教三年级(下册)《统计——求平均数》一课,我先进行了如下设计:
[片段一]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小明。
让我们一起跟随小明去山脚下的池塘边玩一玩吧!
(多媒体显示: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我身高145厘米,下水游泳有危险吗?)小朋友,请你从数学的角度替它想一想。
教室里先是一片安静。渐渐地有学生发言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没有危险。两三个学生认为有危险。
我接着问:你认为有危险,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它上面写的只是平均水深。所以还是有危险的。
我又接着他的话,说道:那么到底有没有危险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了……
反思:这样一问一答式的师生交流有效么?真正导入的作用发挥了么?孩子们似乎被我的问题“将”住了。原本的设计意图在于,先揭示这节课要解决的教学难点,了解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水平,然后在最后的练习中再次出现解决问题,首尾呼应达到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而实际上,这一环节给所有听课老师的感觉是,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调动起来,显得过于“冷”。
很显然,这个问题需要理解平均数意义才能解决,它出现在导入部分合适吗?把关于教学难点的问题放在导入,以期望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显得过于急了。不但不能突破重点,反而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导人应起到激发学习兴趣,为新知铺垫渗透。
再教设计:
小朋友,咱们男生和女生来一场飞镖比赛,好吗?(师拿出两副镖盘,并出示飞镖成绩统计表)
两队各4名选手,还有两名小裁判。老师当计录员。比赛开始……
师:比赛结束了。这场比赛,哪一队获得胜利?
生:男生队。
师:你从哪里知道男生队获胜?
生1:每个男生都比女生分数多。
师:你是一一对应比的,也可以。还有其他比法吗?
生2:比总得分。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一一对应地比或者比总分,得出男生队获胜让我们把掌声送给男生。这是人数相等的情况。如果人数不相等,又该比什么。咱们再去看一场套圈比赛。仔细看,哪两队比赛?
生:男生队和女生队比赛。
师:这是套圈成绩统计表。老师还制成了条形统计图。仔细观察,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生1:李小钢和陈晓杰套得一样多。
生2:刘晓娟和沈明芳套得一样多,是所有选手中套得最少的。
生3:吴燕套得最多。
生4:男生4人,女生5人。
师:这一场比赛,你认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再反思:学生首先参与一场飞镖比赛,解决问题的热情明显高涨,然后再设计去看一场套圈比赛,由此得出比赛成绩统计表,让学生再次经历从图表中搜集数学信息的过程,将这一问题的数学味变得更浓厚了。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交流,才能让数学成为一种愉快的学习体验。进而,学生会发现,用比总分或者一一对应比的方法都解决不了问题,那么又该比什么,从而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而开始的理解平均数意义的问题,放在巩固练习中解决。
[片段二]
师引导观察:男生套圈的平均数7个,和实际每人套中的个数相比,我们发现比套中最多的个数要?比最少的个数要?也就是在几到几之间?
提问:根据这个发现,谁来猜想一下: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在什么范围之内?
生:4~10之间。
师:谁来大胆地估计一下,到底是多少个呢?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合作。可以利用学具板,也可以把想法写在作业纸上。比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快。
反思:最初设想,让学生在接触平均数的同时,就要学会估计平均数的范围——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以此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似乎又显得操之过急了。学生是在教师一个又一个高密度的问题下,思维空间非常狭小。虽有所悟,实际上,学生的感受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一层次。。
修改:我把这一环节去掉。在练习的最后一题中:求出6名同学的平均体重是26千克后,我接着设疑,平均体重会不会是50千克呢?生:不可能的,因为最重的也就是30千克。那么会不会是18千克呢?生:也不可能,最轻的是20千克。18千克跑外面去了。那么你觉得平均数应当在什么范围内呢?
教后感:虽然同样经过了教师的一翻引导,但是有了对平均数的充分感知,学生的表达明显主动、积极多了。
回顾先后两次的两个教学环节,我再次体会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舍得给学生花时间交流,并选择合适的问题交流,让交流真正有效。交流是一种方式,而交流方式更多的应当是多维互动,而非单向的。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路,两旁景致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同样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也要引领学生慢慢走,一路欣赏课堂交流生成的智慧之美。(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经济开发区柴湾小学)责任编辑 杨博
[片段一]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小明。
让我们一起跟随小明去山脚下的池塘边玩一玩吧!
(多媒体显示: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我身高145厘米,下水游泳有危险吗?)小朋友,请你从数学的角度替它想一想。
教室里先是一片安静。渐渐地有学生发言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没有危险。两三个学生认为有危险。
我接着问:你认为有危险,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它上面写的只是平均水深。所以还是有危险的。
我又接着他的话,说道:那么到底有没有危险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了……
反思:这样一问一答式的师生交流有效么?真正导入的作用发挥了么?孩子们似乎被我的问题“将”住了。原本的设计意图在于,先揭示这节课要解决的教学难点,了解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水平,然后在最后的练习中再次出现解决问题,首尾呼应达到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而实际上,这一环节给所有听课老师的感觉是,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调动起来,显得过于“冷”。
很显然,这个问题需要理解平均数意义才能解决,它出现在导入部分合适吗?把关于教学难点的问题放在导入,以期望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显得过于急了。不但不能突破重点,反而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导人应起到激发学习兴趣,为新知铺垫渗透。
再教设计:
小朋友,咱们男生和女生来一场飞镖比赛,好吗?(师拿出两副镖盘,并出示飞镖成绩统计表)
两队各4名选手,还有两名小裁判。老师当计录员。比赛开始……
师:比赛结束了。这场比赛,哪一队获得胜利?
生:男生队。
师:你从哪里知道男生队获胜?
生1:每个男生都比女生分数多。
师:你是一一对应比的,也可以。还有其他比法吗?
生2:比总得分。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一一对应地比或者比总分,得出男生队获胜让我们把掌声送给男生。这是人数相等的情况。如果人数不相等,又该比什么。咱们再去看一场套圈比赛。仔细看,哪两队比赛?
生:男生队和女生队比赛。
师:这是套圈成绩统计表。老师还制成了条形统计图。仔细观察,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生1:李小钢和陈晓杰套得一样多。
生2:刘晓娟和沈明芳套得一样多,是所有选手中套得最少的。
生3:吴燕套得最多。
生4:男生4人,女生5人。
师:这一场比赛,你认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再反思:学生首先参与一场飞镖比赛,解决问题的热情明显高涨,然后再设计去看一场套圈比赛,由此得出比赛成绩统计表,让学生再次经历从图表中搜集数学信息的过程,将这一问题的数学味变得更浓厚了。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交流,才能让数学成为一种愉快的学习体验。进而,学生会发现,用比总分或者一一对应比的方法都解决不了问题,那么又该比什么,从而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而开始的理解平均数意义的问题,放在巩固练习中解决。
[片段二]
师引导观察:男生套圈的平均数7个,和实际每人套中的个数相比,我们发现比套中最多的个数要?比最少的个数要?也就是在几到几之间?
提问:根据这个发现,谁来猜想一下: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在什么范围之内?
生:4~10之间。
师:谁来大胆地估计一下,到底是多少个呢?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合作。可以利用学具板,也可以把想法写在作业纸上。比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快。
反思:最初设想,让学生在接触平均数的同时,就要学会估计平均数的范围——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以此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似乎又显得操之过急了。学生是在教师一个又一个高密度的问题下,思维空间非常狭小。虽有所悟,实际上,学生的感受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一层次。。
修改:我把这一环节去掉。在练习的最后一题中:求出6名同学的平均体重是26千克后,我接着设疑,平均体重会不会是50千克呢?生:不可能的,因为最重的也就是30千克。那么会不会是18千克呢?生:也不可能,最轻的是20千克。18千克跑外面去了。那么你觉得平均数应当在什么范围内呢?
教后感:虽然同样经过了教师的一翻引导,但是有了对平均数的充分感知,学生的表达明显主动、积极多了。
回顾先后两次的两个教学环节,我再次体会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舍得给学生花时间交流,并选择合适的问题交流,让交流真正有效。交流是一种方式,而交流方式更多的应当是多维互动,而非单向的。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路,两旁景致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同样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也要引领学生慢慢走,一路欣赏课堂交流生成的智慧之美。(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经济开发区柴湾小学)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