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点扫描】
一、 考纲解读
内容概括与分析,2016年江苏《考试说明》将其归类于古代诗文阅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能力层级为C级。本考点包括分析和综合两个层面,细化为三个方面:(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内容概括与分析”今后仍是高考热点之一。自2014年首次将该主观题型引入高考试卷开始,江苏《考试说明》一直将归纳内容要点作为考点,所以“内容概括与分析”仍应该加以关注,考生对分析与概括能力的培养和运用切不可大意。从考查内容来看,考生必须对所考查的文言文全文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重点考查内容要点的筛选、分析和归纳。从考查题型来看,都是以主观题为主。赋值4分。
【学法导航】
了解该题型的常见命题角度:(1)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2)某件事情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3)某个论点及其论据;(4)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等。
一、 审明题意,确定范围
(一) 找准区域,画明出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凌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使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馀。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问题] 文中说“见公之作,知公之志”,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韦使君之“志”。
[解析]
1. 根据题意,发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源自第四段,可确定答题区域。(找准区域)
2. 从第四段可画出各答案要点出处:“因俗以成化”“除残而佑仁”“废贪而立廉”“家抚而户晓”。(画明出处)
3.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述。
[参考答案] 顺应民俗而教化百姓、铲除恶徒保护良民、除却贪污而提倡廉洁(建立廉政的风气)、抚慰百姓使百姓富饶。
(二) 联系全文,概括全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樂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祜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问题] 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解析]
1. 审明题意可知,文中人物的特点可能是多方面的,考生只需要找出人物某一方面即治学方面的特点即可。
2. 通读全文,发现欧阳发在治学方面的特点并未集中在某一区域,需要联系全文,从而找明出处:
“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第1段)
“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第2段)
“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第2段)
3.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述。
[参考答案] 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二、 审透题目,答准所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朴且率,自信,无少矫厉。师河南穆伯长。伯长性庄严寡合,虽挺之亦频在诃怒中。挺之事先生益谨。尝与参校柳文者累月,卒能受《易》。
②挺之初为卫州获嘉县主簿,权共城令。所谓康节先生邵尧夫者,时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菜食,且躬爨以养其父。挺之叩门上谒劝其习性命之学。康节谨拜,悉受业。世所谓康节先生之《易》者,实受之挺之。 ③挺之器大,难于识者,栖迟久不调。或惜之,则曰:“宜少贬以荣进。”友人石曼卿独曰:“时不足以容君,君盍不弃之隐去?”再调孟州司法参军。时范忠献公守孟,亦莫之知也。忠献初建节钺守延安,送者不用故事,出境外。挺之独别近郊。或病之,谢曰:“故事也。”居顷之,忠献谪安陆,独挺之见之洛阳。前日远境之客,无一人来者。忠献于是乎恨知挺之之晚。
④友人尹师鲁以书荐挺之于叶舍人道卿,因石曼卿致之曰:“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吾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颇无仕进意,人罕能知之。其才又达世务,使少用于世,必过人远甚。幸其贫无赀,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曼卿报师鲁曰:“今之业文好古之士至鲜,且不张,苟遗若人,其学益衰矣,是师鲁当尽心以成之者也。吾素不喜屈谒贵仕,以挺之书,凡四五至道卿之门,通焉而后已。道卿且乐荐之,以是不悔。”挺之遂得应铨新格,改大理寺丞。会曼卿与龙图阁直吴学士遵路调兵河东,辟挺之泽州佥署判官。于是泽人刘仲更从挺之受历法,世称刘仲更之历,远出古今。在泽,转殿中丞,丁母忧。甫除丧,暴卒于怀州守舍。时友人尹子渐守怀也,子渐哭挺之过哀感疾,不逾月亦卒。挺之葬青社。
[问题] 第④段中,尹师鲁、石曼卿竭力推荐李挺之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
[解析]
1. 该题是表面上要大家思考:为什么尹师鲁、石曼卿要竭力推荐李挺之?
2. 透过题表,抓住隐含信息,实际上是让考生分析李挺之这个人物的特点,尤其是在尹师鲁、石曼卿眼中的特点。因此,思维转换一下,该题实际就是在问:在尹师鲁、石曼卿眼中,李挺之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
3. 如此一来,就可以化繁为简,答准所问,从文中第四节找准所要归纳的要点的出处:“安于卑位”“人罕能知之”“固足以蹈及前辈,非吾所敢品目”“其才又达世务”“且不张”。
[参考答案] 才华超众(有学问,有才干);人品好(安于卑位,不张扬);人罕能知之。
三、 迁移运用,准确作答
除了常考的角度——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某件事情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外,平时训练还需兼顾其他出题角度——某个论点及其论据和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等。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謙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问题] 作者在文中以孔子、孟子和扬雄、王通为例,意在证明什么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
1. 审清题意后发现,该题是从论述类文章的角度来出题的。
2. 理解了题意,就需要迁移运用论述类相关知识来答题。
3. 分析所举事例的特点,可以看出是从正反对比的角度举例的。
4. 根据事例与观点的关系,可以从文中画出所要证明的观点的出处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通过正反对比,意在证明“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自至”的观点,提倡要写好文章,应重视实践,重视道的追求。
一、 考纲解读
内容概括与分析,2016年江苏《考试说明》将其归类于古代诗文阅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能力层级为C级。本考点包括分析和综合两个层面,细化为三个方面:(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内容概括与分析”今后仍是高考热点之一。自2014年首次将该主观题型引入高考试卷开始,江苏《考试说明》一直将归纳内容要点作为考点,所以“内容概括与分析”仍应该加以关注,考生对分析与概括能力的培养和运用切不可大意。从考查内容来看,考生必须对所考查的文言文全文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重点考查内容要点的筛选、分析和归纳。从考查题型来看,都是以主观题为主。赋值4分。
【学法导航】
了解该题型的常见命题角度:(1)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2)某件事情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3)某个论点及其论据;(4)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等。
一、 审明题意,确定范围
(一) 找准区域,画明出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凌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使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馀。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问题] 文中说“见公之作,知公之志”,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韦使君之“志”。
[解析]
1. 根据题意,发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源自第四段,可确定答题区域。(找准区域)
2. 从第四段可画出各答案要点出处:“因俗以成化”“除残而佑仁”“废贪而立廉”“家抚而户晓”。(画明出处)
3.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述。
[参考答案] 顺应民俗而教化百姓、铲除恶徒保护良民、除却贪污而提倡廉洁(建立廉政的风气)、抚慰百姓使百姓富饶。
(二) 联系全文,概括全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樂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祜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问题] 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解析]
1. 审明题意可知,文中人物的特点可能是多方面的,考生只需要找出人物某一方面即治学方面的特点即可。
2. 通读全文,发现欧阳发在治学方面的特点并未集中在某一区域,需要联系全文,从而找明出处:
“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第1段)
“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第2段)
“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第2段)
3.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述。
[参考答案] 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二、 审透题目,答准所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朴且率,自信,无少矫厉。师河南穆伯长。伯长性庄严寡合,虽挺之亦频在诃怒中。挺之事先生益谨。尝与参校柳文者累月,卒能受《易》。
②挺之初为卫州获嘉县主簿,权共城令。所谓康节先生邵尧夫者,时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菜食,且躬爨以养其父。挺之叩门上谒劝其习性命之学。康节谨拜,悉受业。世所谓康节先生之《易》者,实受之挺之。 ③挺之器大,难于识者,栖迟久不调。或惜之,则曰:“宜少贬以荣进。”友人石曼卿独曰:“时不足以容君,君盍不弃之隐去?”再调孟州司法参军。时范忠献公守孟,亦莫之知也。忠献初建节钺守延安,送者不用故事,出境外。挺之独别近郊。或病之,谢曰:“故事也。”居顷之,忠献谪安陆,独挺之见之洛阳。前日远境之客,无一人来者。忠献于是乎恨知挺之之晚。
④友人尹师鲁以书荐挺之于叶舍人道卿,因石曼卿致之曰:“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吾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颇无仕进意,人罕能知之。其才又达世务,使少用于世,必过人远甚。幸其贫无赀,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曼卿报师鲁曰:“今之业文好古之士至鲜,且不张,苟遗若人,其学益衰矣,是师鲁当尽心以成之者也。吾素不喜屈谒贵仕,以挺之书,凡四五至道卿之门,通焉而后已。道卿且乐荐之,以是不悔。”挺之遂得应铨新格,改大理寺丞。会曼卿与龙图阁直吴学士遵路调兵河东,辟挺之泽州佥署判官。于是泽人刘仲更从挺之受历法,世称刘仲更之历,远出古今。在泽,转殿中丞,丁母忧。甫除丧,暴卒于怀州守舍。时友人尹子渐守怀也,子渐哭挺之过哀感疾,不逾月亦卒。挺之葬青社。
[问题] 第④段中,尹师鲁、石曼卿竭力推荐李挺之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
[解析]
1. 该题是表面上要大家思考:为什么尹师鲁、石曼卿要竭力推荐李挺之?
2. 透过题表,抓住隐含信息,实际上是让考生分析李挺之这个人物的特点,尤其是在尹师鲁、石曼卿眼中的特点。因此,思维转换一下,该题实际就是在问:在尹师鲁、石曼卿眼中,李挺之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
3. 如此一来,就可以化繁为简,答准所问,从文中第四节找准所要归纳的要点的出处:“安于卑位”“人罕能知之”“固足以蹈及前辈,非吾所敢品目”“其才又达世务”“且不张”。
[参考答案] 才华超众(有学问,有才干);人品好(安于卑位,不张扬);人罕能知之。
三、 迁移运用,准确作答
除了常考的角度——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某件事情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外,平时训练还需兼顾其他出题角度——某个论点及其论据和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等。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謙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问题] 作者在文中以孔子、孟子和扬雄、王通为例,意在证明什么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
1. 审清题意后发现,该题是从论述类文章的角度来出题的。
2. 理解了题意,就需要迁移运用论述类相关知识来答题。
3. 分析所举事例的特点,可以看出是从正反对比的角度举例的。
4. 根据事例与观点的关系,可以从文中画出所要证明的观点的出处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通过正反对比,意在证明“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自至”的观点,提倡要写好文章,应重视实践,重视道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