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意义的黑洞与“肉薄”虚妄

来源 :学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guoqi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草》是鲁迅整理自我的产物.串联《过客》《死后》《影的告别》《求乞者》《失掉的好地狱》《希望》《颓败线的颤动》《复仇》《复仇其二》《墓碣文》《这样的战士》诸篇什,所见乃一无所逃于天地亦无所逃于生死的个体,漫无目的地存在,只能以过程为目的.唯黑暗和虚无乃是实有,希望和绝望同归虚妄,意义的寂灭产生"肉薄虚妄"的行动哲学.最后归于向庸众和自己的"复仇".由此可见,鲁迅是以"我"之"必无"所生成的行动,期之于"他者"之"可有"所唤发的行动,和合而成反抗的力量.而他临死之际的"夜记",则更说明这是贯穿其一生的结构.
其他文献
后期维特根斯坦所做出的最为独特的哲学贡献是将理由与原因严格地区别开来.正是基于这个区分,他对遵守规则现象及语言现象的本性做出了独特的说明.此区分不仅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居于核心的位置,而且也在当代哲学特别是道德哲学和行动哲学的讨论中占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维特根斯坦是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地做出这种区别的哲学家.不过,这个断言与一些哲学史家的观点相背.著名康德专家艾利森声称,康德在其著名的理知因致性学说或自由学说中就已经做出了-至少应该做出了-维特根斯坦意义上的理由与原因之分.这种解读是错误的.
随着自然科学革命的推进和传统人文领域的式微,精神科学的奠基逐渐被提上日程.精神科学、人文科学有没有自身的逻辑和方法论?这是19世纪下半叶以来哲学面临的重大问题,并在当今学术语境中依然显示出紧迫性.人文科学最初由维柯奠基,以诗性逻辑阐明人文知识的合法性,却忽略了知识的起源和有效性之区分;狄尔泰通过建构描述心理学和诠释学的方法论,在精神科学的奠基与证成上迈出关键的一步,不过他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认识论的框架;在精神科学的自我确证之路上,伽达默尔接力前行,其哲学诠释学证明了精神科学与理解的本质关系,确立理解的对话结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书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中国奇迹".中国式赶超增长和结构转型是一个庞大的叙事,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基于中国式赶超增长与结构转型的特征事实,提炼和总结其中的规律性成果和原创性理论,既展现了本土特征,又具有与西方发展经济学相洽的学理.以要素解放和配置效率提升以及兼顾公平为逻辑主线回答中国式赶超增长和结构转型成功的原因,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
基于宏观、历史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范式,我们尝试建立一种理解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发展视角.在这一视角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是适应农业农村农民职能定位历史性变迁的制度重构过程;是适应中国发展阶段、发展方式和集体经济职能转型,重塑国家、集体和农民关系的过程;是对发展过程中农村土地双重职能动态演变的适应性调整过程;是包含农村土地产权的实现机制,在发展基础上通过配套改革实现从法律权利到经济权利转变的系统演进过程.在对发展的解释上,西方产权理论的核心观点-私有产权有效论和公有产权
工具理性作为多元理性的一种范式,其意是指通过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精细的科学计算来实现效率或效用的最大化.自由政治浪漫主义力图通过制度的移植、设计、建构和完善,以保障公民个体民主、自由权利的实现.在自由政治浪漫主义形态形成的进程中,工具理性中的制度理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工具理性的立论基础引领了自由政治浪漫主义的价值方向;工具理性的制度关切奠定了自由政治浪漫主义的希冀偏好;工具理性的思维特征形塑了自由政治浪漫主义的认知理路;工具理性的核心主张助推了自由政治浪漫主义的行为模式.
西方现代哲学的整个发展历程表明,重要的议题不是不要黑格尔,而恰恰是如何与黑格尔展开有意义的对话.伽达默尔公开表示要继承黑格尔的遗产,他的哲学解释学本质上是一种"新黑格尔主义".在伽达默尔眼中,形而上学是黑格尔的重要思想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庙宇中的至圣神.致力于恢复辩证法的名誉,这是伽达默尔解释学的郑重承诺,他赞美黑格尔的辩证法永远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源泉.黑格尔给伽达默尔在科学时代反思科学的界限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把黑格尔思想视为一种敌视自由和进步的理论,这是对黑格尔的误解.伽达默尔特别以黑格尔对法国大
作为一种深度嵌入社会的智能技术,算法对社会主体的权力权重产生了显著影响.国家的算法权力是国家治理的一种行为机制,是国家权力的基础性治理运用,其秩序建构是有效治理的基础,且具有权力扩张的发展趋势;资本的算法权力具有资本寡头进行利益合谋、权力融合和政治谋划的谋利偏好;公众则在国家与资本的双重算法权力影响下出现认知性裹挟、自主性消解和权利依附性等被动特征.算法的主体性权力特征构成了国家能力主体博弈风险的生成基础,表现为国家与资本对算法的社会控制能力博弈,国家与公众的算法意识形态能力博弈两种风险样态.对博弈风险进
就人的尊严的维系和保障而言,合理区隔是重要的,也是基本的法律措施.合理区隔体现了尊严实现机制上的环境需要,维系了保持平均距离的礼貌规则,确立了个人自治的私人领域.在法律上,要肯认人独处而躲避世人的自由、保护主体不容他人知悉的隐私、划定外人不得窥视的私密空间、禁止社会场合中的冒犯性接触.在合理区隔的法律限度与法律规制上,要将私人自治与公民职责统一起来,以社会一般共识来定义冒犯的标准,同时,要清除种族隔离、社会排斥和以非法的手段强迫他人失踪或与外界隔绝的做法,使人的尊严真正得以实现.
从文学汉语实践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即回到文学的根本基础(语言)上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把文学的发生置于语言的实践过程中思考,是最能合理且最为有效地揭示出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内部方式.文学汉语实践沿着文学汉语的汉语造型、主体意识和文学形式这三个维度展开.汉语造型指向文学汉语的"理",实践主体指向文学汉语的"情",文学形式指向文学汉语的"文".汉语造型在文言与白话、汉语与欧化、标准语与方言之间改变着"理"的结构;实践主体在中国传统价值与西方现代价值以及国家、国民与个体的关系中激荡着"
语言是人类群体的文化符号和交流工具,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语言现象开展了大量研究.近代以来,在语言的讨论中普遍出现一些认识误区.把语言作为与群体同生共死的本质特征,造成语言稳定、独立的印象.在语言文字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语言和记录语言的文字始终与社会一起变化,需要在社会的发展演变中认识语言的性质.在以社会发展为背景的讨论中发现,语言具有作为传统文化载体与族际交流的双重功能.由于语言是各族群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凝聚象征,语言政策成为多族群国家的敏感议题,各国民族主义运动和"民族国家"构建进程中普遍出